濉溪石板街,俗稱「口子集」位於濉溪縣老城區,東至老濉河西岸,西至關帝廟巷南頭,總長650米,街寬5-7米。始建於清朝鹹豐年間修建,經歷百年歷史風雲,保存著明清時期原有的古樸風貌,青石街面、八條巷道、店鋪作坊、院落住宅現在保持完好,是淮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濉溪老街大多數是「前店後坊」,老街保留著原汁原味的老生活,還有部分老手藝、老藥鋪等。
抗戰時期石板街遭日寇焚燒,淮海戰役時又遭飛機轟炸。解放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復石板街,使其恢復往日面貌。然十年內亂,再遭劫難各種神廟、閣樓、牌坊多被破壞,古蹟文物洗劫一空,石板街自此失去昔日的繁華。加之七十年代後期,黨政機關、學校團體、工商企業陸續遷往新城,石板街日趨蕭條。
年幼時在三小上學,後來初中在城關初中,家就住在老城區,基本上每天都要在老街上走來回兩次。小學時還有一位同學,家就在老街上開了一家銀飾鋪,那時的白銀不值錢,還偶爾給我帶兩個小玩意。
那時記憶,石板街,木房子,幽深的巷道。牆上還有革命標語,帶著濃厚的時代氣息。這是一條真正的老街,房屋風格古樸老舊,象徵性的大石板鋪的路,騎自行車要注意安全了,鋪的並不規整。現在記得老街中部有一個很大的商店,進門一塊大木板要跨過去,堂內幾個深紅色的大柱子,正裡面就是幾個木質的玻璃柜子,賣著柴米油鹽之類的東西。
美食,首推油茶,記得兒時三毛錢一碗外加七個水煎包,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油茶與老街,有一層歲月熬煉的依存關係,就像口子酒與濉溪。在街頭的飲食攤子上,擺把大壺,外用棉布包著用作保溫,壺內有做好的油茶。食用時,加醋、醬油、麻油,酸辣鮮香,美味可口。其口感滑膩油潤,略感餬口,且酥油香氣濃鬱。一到傍晚,來喝油茶,吃煎包的人絡繹不絕,老街,便熱鬧了起來……
還有街西頭的老銀匠依舊在他的鋪子裡「叮叮噹噹」地敲打著,老街上來往的行人幾乎都是附近的熟客,相互見面微笑著嚷嚷幾句就算是打招呼了,說的最多的還是那句:「吃了嗎?」。
一晃時間好快,已經有近二十年沒有再踏過那條石板路了。從網上得知老街正在拆遷改建,我們正在目睹一個百年老街的消失。也許有些自私,現在已經搬離,總想著老街能夠一直保留,不要拆遷改造。但是站在居住在老街的人去考慮,他們也要發展經濟改善生活,城市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是的,是有些自私,但看到一些歷史和記憶的消失,難免令人惆悵。希望不要重蹈別的城市的覆轍,拆了一些老的建築,把人文也拆沒了,建一些仿古建築群。雖然老房子破舊,但那裡有許多人一輩子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