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白水:創辦《中國白話報》,筆名「白話道人」

2021-01-20 騰訊網

相傳遠古時,東夷部落首領之一的皋陶,善理獄訟,辦事公正,執法嚴明。後來夏禹即位,成為了夏禹的得力助手。他有一隻神獸,名「獬豸」,知人善惡,明辨是非,可以幫助他判明案情。

兩千年後,一個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近代中國報人也選擇了這個名字:「獬」—一種古代傳說中的異獸,能辨曲直,見人爭鬥就用角去頂壞人的古代野山羊。他就是新聞史上的白話道人林白水

林白水(1876—1926)

說百姓說的話

林白水天性聰慧,14歲就讀完了十三經。可是家裡窮,沒辦法供他念私塾,最後母親做主送到了舅舅家,因為那裡有現成的私塾老師。於是,林白水和表兄弟們一起接受教育,學識也突飛猛進。下課後總是一邊留下來練字,一邊和先生談話,或者聽先生和到訪的朋友們聊天。在這些談話中,他知道了鄰國日本已經有學校,沒有錢的孩子也可以去那裡讀書,還知道了日本有報紙,可以從上面了解到世界其他地方的事情。他心裡對此頓生好奇與嚮往。

那時候,杭州有一個書院,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有一種公開考試,文章好的不僅公布姓名,還有獎金。林白水每考必中,很快就出了名,許多文人都樂意與之交往。

1901年,朋友項蘭創辦了《杭州白話報》,林白水也成為了主筆之一。發刊詞《論看報的好處》就出自林白水之手,對白話文的使用第一次進行了通俗的論述:

「深的文法,列位們看不懂,就是說給你聽,列位們又是聽不出來的......我為著這事,足足和朋友們商量了十幾天,大家都道沒有別的法子,只好做白話報罷,內中用那刮刮叫的官話,一句一句說出來,明明白白,要好玩些,也叫人容易懂些。倘使著報館一直開下去,不上三年包管各位種田的、做手藝的、做買賣的、當兵的,以及孩子們、婦女們,各個明白,各各增進學問,增進見識,那中國自強就著實有望了。」

林白水從此便和新聞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是在和蔡元培一起創辦中國教育會、愛國學社還是在義勇拒俄、提倡民主的鬥爭中,林白水都不忘辦報。愛國學社社刊《學生世界》,對俄同志會機關報《俄事警報》(後改名為《警鐘日報》),以報導俄事為由積極宣傳革命。上面有很多林白水的白話文文章,他甚至把自己最愛的小妹也拉進了編輯隊伍,為報業為革命做貢獻。

創辦《中國白話報》

1903年底,林白水獨立創辦的《中國白話報》誕生了!報紙為雜誌式,逢初一、十五出刊。也就是這時,林白水第一次啟用了"白話道人"的筆名。

他寫的新聞報導十分有特色,常是信手拈來,即使是「發端於蒼蠅、臭蟲之微」。也能「歸結及於政局」。有人評價他是「語多感憤而雜以詼諧」,「辛辣尖銳」,常讓百姓讀者拍手稱快,當權者則恨恨不滿。

1905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成立,他和好友們一起加入。此時,國內革命已經風起雲湧,清政府垂死掙扎,鎮壓比往常更嚴。林白水和同志們在上海,只能小心行事,暗暗聯繫。為了生計,他也必須賣文餬口。曾經為了款待朋友,當場寫出文章換來食物,可見他是一個非常好爽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對革命同仁對社會朋友古道熱腸的新聞人。

子彈穿腦,死在天橋

1921年,林白水又辦起了《新社會報》繼續他「樹改造報業之風聲,做革新社會之前馬」的理想。

林白水時刻沒有忘記作為記者報導真相、揭露事實的天職,以時評的形式,以時事為切口,開始罵。罵曹錕而被囚禁,呵斥貪官而被忌恨。在所有的貪汙政客中,林白水覺得最為卑鄙的要算潘復,因此在《社會日報》發表時評,揭露他過去的所有事跡。之後的一篇《官僚之運氣》再次譏諷潘復。潘復心生嫉恨,找到自己的後臺吳佩孚、張宗昌以通敵有證的「莫須有」的罪名逮捕了這隻危險的獬。

1926年8月6日,林白水陳屍北京天橋。在場百姓悲慟地描述,子彈是從後腦進去,從前額出來。

從1901年開始新聞生涯到1926年被害,林白水在新聞界馳騁20多年,除了自己主辦過的報紙外,還參與了《民主報》、《時報》、《公言報》、《平和日刊》等報紙的工作。

後世影響

林白水白話道人的名聲是不虛的。他的實踐和努力在當時白話文興起的大背景下隨了潮流。以林白水《中國白話報》為代表,各地湧現出了一批白話報刊:如廣東的《廣東白話報》,《嶺南白話雜誌》,湖北的《武昌白話報》,四川的《白話報》,新疆的《伊犁白話報》,安徽的《安徽俗話報》、《通俗報》,山東的《濟南白話報》,山西的《晉陽白話報》,直隸的《直隸白話報》等等。它們主要以下層市民為對象,以一種好好說話,說大白話的方式,向廣大民眾進行了廣泛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宣傳。

這些口語化的報紙的品種、數量和編輯水平也比戊戌時期有顯著提高。通過論說、時評、譯叢等欄目形式,發表淺顯的政論文章,比戊戌時期流行的時務文體還要更為淺近直白。不過此時,基本上還只是通俗化的文言文,和五四以後流行的白話文還有很大差異,為五四後語體化政論文的大量出現做了準備。

(轉自:一航考研)

聲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出入以真實情況為準,本公眾號不對因使用本文章而產生的任何後果承擔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最終解釋權歸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廣東講白話的人與客家人有什麼區別?白話先有,還是粵語先有呢?
    廣東人說的粵語,俗稱白話。為什麼會有白話的俗稱呢?白話先有,還是粵語先有呢?當然是白話先有。白話是從哪裡起源的?你知道?白話是從客家話起源,客家話又分為很多支,是有差別的。所以,白話是起源於廣西蒼梧地區的。也就是說白話可以讓屬於客家系的人都能聽得懂話,也叫客家官話。你不懂就別誤導後輩,亂發表……會教壞人的。
  • 湛江白話與廣州白話有什麼區別?你覺得哪種話更好聽?
    那個時候,廣州府已是經濟較發達地區,特別在廣東工商業發達的市鎮,基本上都通用白話交流,所以具有一定的優勢,使得進入赤坎的潮汕人及雷往上本地人也不斷學習粵語,使得講白話的人越來越多。大約在1898年法國佬租佔廣州灣前後,粵語已經在赤坎通行,後來逐漸傳至西營(霞山)。
  •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全72冊) 柏楊誕辰一百周年紀念,電子書首次發售,用現代人視角看透歷史成敗因果。 【 編輯推薦 】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讀的歷史經典。 ◆以史為鑑,知興替,明得失。柏楊耗時十年,將《資治通鑑》譯成現代語言,讓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將相閱讀的史書,飛入尋常百姓家。
  • 《葬經翼》原文及白話註解
    白話註解:這話真是把其中的奧秘都說完了。善於硯察山水的人,看到它的長短就可以知道氣勢的衰弱和興旺。善於辨別衰旺的人。只要問清水流發源的遠近闊狹就可知道山力的大小,加上能鑑別氣勢,辨明顏色,按照吉兇局預知禍福善惡,那麼就會使粗秕和精華都顯示出來,沒有什麼能夠隱漏的了。
  • 胡適寫出第一首白話文詩,眾人力捧叫好,魯迅潑冷水:應去掉第一
    1917年當胡適先生將自己的第一首白話文詩作發表在《新青年》的雜誌上,並取名《兩隻蝴蝶》(《朋友》)後,社會各界的文學史家、詩論家、詩人無一不稱讚胡適先生寫出了中華大地上的第一首白話文詩。然而與此同時的是,卻有一巨人並不這樣認為,他便是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礙於當時和胡適都是新文化、白話文的倡導者,不便直接做以評論,便找了一個筆名:何家幹,來對胡適的這一新作做以評論。
  •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遭侵權
    本報訊 由萬卷出版公司出版的《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日前舉行新書發布會。據該書責任編輯介紹,該書以臺灣遠流版(原版)為基礎進行編校,是目前大陸地區唯一真實還原柏楊譯著的版本。圖書書名的設計,採用了柏楊先生譯著《資治通鑑》過程中的原稿手書。此次推出的《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是該書出版至今全球銷量突破1000萬冊的紀念版。
  • 銀幕豔史:洋涇浜、上海白話文化與華語電影的起源
    新聞系開設的專業課有「中國新聞史」「上海報史」,尤其「上海報史」,讓我開始了解民國時期的大報小報,獲得了關於中國現代歷史的啟蒙。儘管當時讀到的報紙很有限,但它們成了我對白話運動之外的那個更廣闊的白話公共文化產生興趣的出發點。我疑惑,為什麼這些白話實踐和我閱讀的五四白話文學不一樣?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仙種。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 白話詩:源自樂府,俚俗入詩,通俗易懂,發人深省
    白話詩:源自樂府,俚俗入詩,通俗易懂,發人深省文:枯木一提起白話詩,可能很多人都會以為是五四運動後產生的新詩體,其實,白話詩起源很早,最早是從漢魏樂府發展而來中國詩歌的最早形式,源自遠古時期民間口頭創作的歌謠,大多表達人們的宗教崇拜信仰以及日常生活情形,用以抒發情感,表達美好願望的訴求。
  • 張旭東:五四新文化的深層結構性轉換——淺論白話革命的偉大意義
    白話革命之所以被提上議事日程,成為五四知識分子的頭等大事,正因為在胡適陳獨秀等人眼裡,白話和白話文是「開發文明之利器」[11]。由此可見,白話革命不僅僅是一場現代語文運動,更是晚清以來中國精英階層「開啟民智」努力的集大成、是五四「啟蒙運動」的核心使命。但白話革命又不能僅僅等同於、或被完全窮盡於其啟蒙使命。
  • 張真談洋涇浜、上海白話文化與華語電影的起源
    新聞系開設的專業課有「中國新聞史」「上海報史」,尤其「上海報史」,讓我開始了解民國時期的大報小報,獲得了關於中國現代歷史的啟蒙。儘管當時讀到的報紙很有限,但它們成了我對白話運動之外的那個更廣闊的白話公共文化產生興趣的出發點。我疑惑,為什麼這些白話實踐和我閱讀的五四白話文學不一樣?
  • 廣州話、南寧白話和壯語的三角關係
    南寧在一百多年前仍主要通行官話、平話和壯話,講白話的人不多,二十世紀以後,操白話的居民才陸續增多。抗戰期間,大量的廣東人移居南寧,南寧市才通行白話,後來逐漸取代了當地的官話、平話和壯話。從語音或詞彙方面來觀察,南寧白話與珠江三角洲的廣府話比較近似。白話在南寧通行的時間雖然不很長,但卻吸收了不少的壯語各種成分。 3.
  • 廣東省三大方言知多少,別再說白話就是廣東話了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來廣東工作。由於珠三角地區有廣東最為發達的城市群,所以成為外省人最先踏足的地方。而珠三角地區主要講的是廣府話,即我們說的「粵語」「廣東話」「白話」。所以在外省人的固有印象中,好像廣東人說的都是白話。
  • 從白話文到翻譯腔:阿城談五四之後的文學傳統
    我想對於白話文一直有個誤會,就是以為將白話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成白話文了。其實成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白話文白話文,白話要成為「文」才是白話文。五四時期做白話文的三四流者的顛倒處在於小看了文,大看了白話文藝腔。
  • 薛寶琨: 「白話蛋」跟「木疙瘩」
    天津人有「衛嘴子」之稱,這個詞兒具有褒貶不一的多重含義:既指能說會道、見多識廣、善於交際的強人,如說書、說相聲、靠說合當掮客以「舌耕」為業者;也有「窮白話」「臭白話」「瞎白話」等以耍嘴皮子混跡市井的。這後者只把「聰明」抹在嘴上,認為能說會道伶牙俐齒,只要上下嘴唇一碰就像上了弦似的,被稱「好口才」才是「好人才」,自我欣賞自得其樂。
  • 粵語或者白話裡說的「翻蠻」這個詞的意思
    嶺南自古氣候溼潤,物產豐富,人民淳樸勤勞,也產生了璀璨的文化,包括獨成一系的語言:粵語(白話),嶺南按照地理位置來說就是現在的華南地區的廣東和廣西,被大家稱為兩廣。兩廣很多地區有著共通的語言,那就是粵語,或者說白話,那麼在白話或者粵語裡有個詞叫「翻蠻」是經常聽到的,這個翻蠻的音是翻字讀第四聲,蠻讀第三聲,比如說你會聽到講粵語的說誰誰誰很翻蠻,那麼這個口語裡的翻蠻是什麼意思呢?
  • 難以逾越的白話佳作,每天四篇,一個月讀完史記
    它是中國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 很多人以為它嚴肅枯燥,但其實它如小說般生動、有趣,情節豐富。 讀《史記》水煮君推薦,先去讀白話版,讀通了再去讀原著。 這套精品之作,譯者陣容強大,為市面罕見並的白話本佳作。
  • 【湛江語言知多少】——細談湛江白話文化史
    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雷州半島上的湛江,除流行普通話外,還流行多種方言。粵語、閩語、客語三大方言在湛江均有分布,是廣東省內方言最為複雜的地級市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咱們湛江市區,說得最多的一種語言——粵語(湛江白話)吧。
  • 當古詩翻譯成白話,原來大家都是帶文豪
    白話版 煮豆燒豆稈,豆在鍋中喊! 都是一個爹,為啥要殺俺? 1 這波詩詞改白話版本反覆就像全網掀起了一陣張宗昌「人傳人」現象,除了白話了曹植的《七步詩》,其他詩詞當然也並沒有得以倖免。
  • 湛江人看過來!這兩個字白話怎麼讀?
    昨天中午,「巡城馬」經過市12小門外右邊的人行道時,聽到幾位市民在議論,說「買」就是用錢換東西,「賣」就是用東西換錢,但湛江市說白話的人甚至說雷州話的人都把用錢換東西說成「賣」(凡去買東西都說去「賣」 嘢),把用東西換錢說成「買」,真是「買」、「賣」不分,有點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