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目前有20多個省份,1000多個縣市種植茶樹。在這些茶葉種植區域內有一部分近些年逐步開發的規模化大型現代茶園,但是更多的卻是分布在山地丘陵和坡地分散種植的傳統茶園。對於現代規模化茶園來說,機械化生產加工水平很高,可以有效的節省勞動力,提高勞動效率。而對於廣大的傳統分散種植的小產區茶園,則仍然處於傳統落後的種植模式和生產水平上,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機械應用水平不高,勞動力要求多,種植採摘生產成本高,已經很難適應現代追求經濟效益的科學發展道路。因此,推進小產區傳統分散種植茶園的機械化加工生產已經成為現代茶葉種植的必由之路。今天,止茶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這個話題,希望給有需要的茶農朋友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一、小產區茶園的種植生產現狀
1.茶園零散分散種植
對於很多茶樹種植區域來講,由於受到地形的限制,無法從事大規模的成片茶園種植。尤其是山區,過去僅僅將茶樹作為一種副業對待,基本上不會採用良田來種植茶樹,而是選擇在荒山緩坡或者是山坡上開墾荒地種植。在這種情況下,茶園就會顯得特別分散,經常是東一塊西一塊,受地形地貌的影響特別大。可想而知,在這種零散分散種植模式下,如果採用機械方式進行管理維護和採摘的話,將會變得非常的困難。甚至有可能出現,使用機械方式管護還不如採用人工方式的成本低的情況。
2.茶園基礎設施建設落後
縱觀現代標準化規模茶園建設,一般都會配套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比如說道路交通網絡、排水灌溉網絡以及電力系統。只有這樣機械才能開到茶園中來,才能使用科學的現代化管理方式進行操作。而對於很多小產區,尤其是分布在山區丘陵一帶的茶園,往往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後。如果進入茶園可能需要沿著小路,走上一個多小時。有一些相對偏僻荒廢的茶園,甚至連正經的小路都沒有,更別提排水灌溉系統和電力設施了。在這種情況下,大型農用機械根本無法上山。這也是限制很多傳統茶葉種植區域無法推進機械化種植生產的重要原因。
3.機械清潔化生產加工廠缺失
茶葉加工是一項古老的技藝,過去以傳統手工制茶為主,但是這種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不管是大產區還是小產區,基本上都在推廣應用機械化加工生產模式。目前在我國很多小產區茶園加工生產過程中,主要還是使用比較簡便粗糙的加工設備,生產效率比較低,而且很多廠房衛生清潔化程度不達標。筆者所在的茶葉產區,基本上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茶廠,沒有多少標準化清潔化生產的規模茶廠。而加工茶葉的機械也都非常落後,有很多都是十幾年前的產品,到現在都還沒有更新,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4.制茶技術人員青黃不接
目前,很多地區加工製作茶葉的技術人員都是老一輩的制茶人,年輕一輩大多脫離了茶葉生產加工,而外出打工就業。儘管老一輩的制茶人有著深厚的手工經驗,但是在遇到新式制茶機械時,卻無法很好的掌握,對於很多技術參數以及機械維護保養都缺乏有效的應對方法。總體而言,老一輩人的使用機械加工的技術能力相對來說較低,而且觀念保守,不懂得與時俱進,缺少對市場變化的積極應對。再加上年輕人一代不願意從事茶葉加工生產這樣非常勞累的體力活,導致現在很多茶葉產區的加工制茶技術人員青黃不接。
5.有茶無人採局面加重
對於很多山區茶園來說,現在面臨的最大情況就是無人採摘,很多茶園都處於荒廢狀態。因為茶葉採摘具有季節性時間短的特點,所以年輕一代農民紛紛外出打工,不願意守在家裡採茶。目前,上了年紀無法外出打工的老人,成為了很多茶葉產區採茶的重點人群。尤其是在一些分散種植的零散茶園,規模不大,如果花錢請人採摘並不划算。因為本地勞動力缺乏,而到外地非茶葉產區請人的話,沒有規模根本就請不到人。所以目前很多小產區茶葉採摘的情形是:有人就採,有茶就採,能採多少是多少。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導致茶葉的生產效率低下,茶葉的附加值和產值無法提升。
二、如何推進小產區茶葉機械化種植生產?
1.搞好茶園基礎設施建設是前提
要想推進小產區茶葉機械化種植生產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茶葉種植方面,要做好茶園周邊的道路交通網絡建設。俗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如果沒有路的話,機械進不到茶園之中,也就無從談起改進機械化種植水平。同時在有條件的地區還應將茶園進行改造升級,配套電力網絡設施和排水灌溉系統。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科學種植管理才能提高種植效率,增加農民種植的收益。在茶葉加工生產方面,要做好機械設備的升級改造,淘汰過去老舊簡陋的生產設備,建造相對完善的廠房和清潔化生產設備,讓茶葉加工生產的效率和技術水平都得到有效提升。只有將這些基礎設施搞好以後,才能真正提高小產區茶葉的機械化種植管理水平。
2.學會走出去引進來
在茶葉種植加工方面,小產區茶農不應該固步自封,不應該抱殘守缺,而是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學會走出去,引進來,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定要學習標準化規模化茶園的種植管理和加工生產的技術標準,並通過自我改造,使其適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在具體操作中,一種模式是由政府和相關的行業組織來進行推進,組織茶農和茶葉加工者外出學習先進經驗,或者邀請茶葉專家和技術人員來當地指導種植管理和茶葉加工生產。另一種模式是由茶葉種植大戶和較大規模生產者自發,或者由茶農組織專業合作社形式外出學習,並且在當地形成模範帶頭作用,從而從整體上改善茶葉種植加工生產的技術水平。
3.加強人才培養和傳承
目前很多地區的茶葉種植都處於一種青黃不接的狀態,很多茶園荒廢,無人管理。很多家庭作坊是茶廠除茶季以外,根本不會對機械進行保養和維護。而且更關鍵的是,茶葉加工技術人員的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可能短期內還能夠適應和滿足市場的需求,但從長遠來看,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傳承已經迫在眉睫,勢在必行。在這一方面,可以由當地的相關部門採取一些扶持和獎勵措施,吸引人才進駐。同時,要大力的提高茶葉種植的經濟價值,要體現出茶葉種植生產的未來發展遠景,只有這樣才能讓年輕人留下來,也只有這樣才能將茶葉的生產加工傳承下去。
4.加大茶葉種植生產政策傾斜和財政補貼
就目前很多零散種植的小茶園來說,要想提高機械化的生產水平,提高茶農的種植生產積極性,就必須在政策傾斜和資金補貼方面做出有效的改進。因為如果種茶不掙錢的話,農民還不如外出打工。所以,相關政府部門必須在政策和資金兩個方面下功夫。對於茶葉種植者來說,可以在茶苗和化肥等物資方面進行資金補貼,甚至可以出臺獎勵性的措施,鼓勵茶農進行規模化種植。對於茶葉加工者來說,政府可以適當提高新型機械購置的補貼力度,鼓勵生產者加快設備的更新速度。同時政府還可以與相關的茶葉專業技術單位合作,邀請技術專家指導茶樹的種植管理和加工生產。
總的來說,要想提高小產區零散分散種植茶園的機械化水平,提高茶農的生產積極性,必須由當地的政府主導,在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方面下功夫,做好茶園的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加強當地茶葉技術人員的培訓,搞好人才的培養,同時要鼓勵茶農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化經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機械化生產水平,提高茶葉經濟價值,提高茶農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