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什庫爾幹縣城邊的牧場,塔吉克牧民在放牧,遠處為慕士塔格峰。攝影/自貢的黃師傅
喀什,是中國最西部的地區之一。
▲ 喀什地區,中國的西大門。製圖/Paprika
雪山、高原、沙漠、綠洲,你能想像到的壯美景觀,都能在這裡找到;
新城的個性招牌,古城的彩色門窗,是極具時光交錯的賽博朋克;
多彩融合的民族風情,熱鬧的大巴扎,將喀什裝點成一個永不散場的狂歡party。
▲ 喀什老街經典維吾爾民居花式門窗。攝影/何小清
喀什,這座西域秘境,總能讓每一個來過的人都心生感慨,就像在喀什取過景的電影《追風箏的人》裡的一句臺詞:「為你,千千萬萬遍。」
01
當北京的「社畜」結束996的通勤,準備洗去疲乏入睡時,新疆喀什地區才剛剛披上落日的餘暉。
喀什,位於中國的最西端,和北京有著超過3小時的時差。
在維吾爾語中,喀什的全稱喀什噶爾,是玉石集中之地的意思。造物主對這片土地尤為偏愛,一切風景都宛若玉石,潔淨得像是人間仙境。
▲ 喀什地形圖。製圖/Paprika
對於新疆地理的初印象,是教科書上的「三山夾兩盆」,喀什地區就坐落在南疆塔裡木盆地的西側。
世界第二高的山脈喀喇崑崙山,和世界七大山系之一的天山,將喀什地區南北包裹,世界山結帕米爾高原聳立在喀什地區的西端,遙望著坐落在喀什東部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
▲ 塔克拉瑪幹沙漠胡楊。攝影/張永鋒
高原、雪山,是喀什地區的標籤。幾億年前,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相遇碰撞,隆起了歐亞腹心的帕米爾高原。
五條世界級的山脈——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在此打結交錯,而後向外延展。
作為喀喇崑崙山的主峰,坐落在喀什地區葉城縣的K2,海拔8611米,是地球上海拔僅次於珠穆朗瑪峰的第二高峰。
雖然名氣遠不及前者,但溝壑縱橫的K2卻是攀登者心中的勇氣天堂。
▲ 中國第二高峰,也是世界第二高峰的K2。攝影/狼大溼,圖/圖蟲·創意
雪山如蓋是K2的常態,行至於群山之間,即便是在夜間,也有著如同白晝的皎潔。然而在這份純淨之下,卻是危機四伏。
這座被國際登山節公認攀登難度較大的山峰,冰崖壁立,明暗冰裂交錯縱橫,一不小心就會觸發冰崩、雪崩的開關。
冰川、雪山並非是K2獨有的風景,在喀什,此類秘境隨處可見。
所以在清宮影視劇中,香妃離開喀什去往京城時,其愛人在追隨途中因雪崩離世的情節,也並非是毫無根據的虛構。
▲ 喀什市塔縣塔合曼鄉雪山草地。攝影/張永鋒
冰川、雪山是風景,更是生命之源。
覆蓋於山體的冰雪融化後,自喀什西側的高山奔湧而出,將山體切割成一道道山谷,形成葉爾羌河、喀什噶爾河等多條河流。河流流經之地,長出紅柳、雜草等植物,於喀什這片大漠,鋪陳出一片片綠洲。
也正因這些綠洲,讓喀什這片西域秘境,與人間有了關聯。
▲ 塔裡木盆地塔克拉瑪幹沙漠綠洲。攝影/柴江輝
02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生命能夠重來一次,他希望生活在中國古代的西域。西域一詞,別具風情,總有種讓人嚮往的魔力。而喀什,就是最具有西域風情的地區之一。
向左滑動
▲ 喀什老城。攝影/古宏偉
先秦典籍《穆天子傳》曾對包括喀什一帶在內的崑崙山進行描述。不過這片玉石般的綠洲被人廣泛得知,則是在西漢時期。
漢武帝時,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鑿開了中央政權對於西域的空白。當時名為疏勒的喀什,公元前60年開始,這一帶為西漢設立的西域都護管轄。
▲ 塔什庫爾幹縣境內的石頭城,玄奘取經途經之地。攝影/方託馬斯
根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的西域,分布著疏勒、龜茲、焉耆、樓蘭等36個古國。
然而因為戰爭兼併,或是水源斷絕等自然原因,這些西域小國時興時滅,唯獨位於喀什地區的疏勒古國綿延千年,成為後世大唐帝國赫赫有名的「安西四鎮」之一。
在深居內陸的西域,水源是永恆的主題,也是喀什千年不衰的秘密。在穿越萬裡黃沙、遠道而來的人心中,坐擁綠洲的喀什就是天堂。
也因此,位於歐亞腹心的喀什,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古絲綢之路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
▲ 傳統和新興交匯的喀什城。圖/視覺中國
幾千年來,不同膚色的人,在喀什的大街來來往往;東西方的珍奇貨物,在喀什轉運進出。
商人、僧侶、探險家,從不同的地方走來,在喀什歇腳修整後,再次精神抖擻地啟程出發。這些熙來攘往的人流裡,就有著大唐高僧玄奘的身影。
伴隨著人來人往,中國中原文化,以及古波斯文化、古印度文化、古羅馬文化,以及中國西域的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回族等眾多少數民族文化,在喀什交織融合,織就了上千年的繁華。
直到今天,喀什仍是中國「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之一,也是中國內陸的第一個經濟特區。
行至於今日的喀什古城,仍可一窺當年的熱鬧景象。錯落的泥牆土屋、彩色的大門、馬蹄形的雕花窗戶的建築,讓人有種時間、空間摺疊的錯覺。
甚至於,講述阿富汗少爺阿米爾救贖故事的電影《追風箏的人》,將喀什古城作為了重要的外景取景地。
▲ 喀什老城俯瞰。攝影/方託馬斯
此外,在喀什古城的街頭,不時響起的冬不拉、馬頭琴,以及擺滿瓜果的小屋前院,都漫溢著西域式的熱鬧與繁華。毫不誇張地說,你對西域的所有想像,都能在喀什找到滿意的答案。也無怪乎總有人感慨: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
03
大多時候,味道是人們認識一座城市的最直接方式。而喀什的味道,要去巴扎裡尋找,要到夜市中品嘗,要在食物裡消化。
巴扎,也就是集市,有著喀什洗盡鉛華的真實模樣。在喀什,巴扎有專業之分,不同的貨物擁有不同的巴扎,比如牲畜巴扎、布匹巴扎、乾果巴扎等。
▲ 喀什的牛羊巴扎。攝影/沈濤
高飽和度的色彩,琳琅滿目的貨物,就像當地那句老話:「巴扎裡除了父母,你什麼都可以看到。」
尤其是東門大巴扎,裡面設有5000個攤位,近萬種商品,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國際貿易市場。
巴扎裡的喀什,豐富且多彩,而夜市裡的喀什,沸騰且鮮活。羊肉,是喀什乃至整個西北地區食物的主角。
▲ 上圖:喀什巴扎裡的乾果;下圖:酸奶疙瘩。攝影/加油偉Ontheway,圖 / 圖蟲·創意
「來嘛,來嘛,羊肉香得很,沒有結婚的羊娃子肉嫩得很!」走在街頭,熱情的老闆常常會這樣跟客人打招呼。
▲ 喀什夜市上的羊肉串,看到就流口水。攝影/方託馬斯
在喀什夜市上,翻滾著羊雜碎的大鍋隨處可見,沸騰的白沫,繞著鍋沿旋轉追逐,帶起一股羊羶味的熱浪。
旁邊的案板上,堆著羊頭、羊蹄,或是成卷的羊腸,提起來,還會蕩出顫巍巍的波浪。
羊腸切片,再舀上一勺羊湯,隨意撒些胡椒,就足以引得顧客「聞香」而來。
▲ 喀什美食羊雜鍋。攝影/劉運澤
除了羊雜碎,胡辣羊蹄同樣是喀什的夜市之光。
不同於豬蹄的肥碩,羊蹄要柴很多,緊實的羊皮把羊蹄緊緊包裹,很有嚼勁;羊皮下的脂肪,有種天然的奶油甜味,和胡椒、辣椒混合後,作用出一股濃鬱的香。
一口下去,甚至都咬不到骨頭,滿是軟糯的膠原蛋白。
▲ 喀什羊蹄。圖/圖蟲·創意
羊肉攤的一旁,往往是烤饢的灶臺。扎滿各式花紋的饢餅,在案板上排列擺放,釋放出讓人無法忽視的陣陣麥香。
▲ 喀什老城饢製作。攝影/康輝
饢包肉,是不少新疆小夥伴的夜市記憶。
連骨羊肉剁成小塊,燉煮後加入土豆、胡蘿蔔塊,煨成極具層次感的鮮味湯汁。上桌前,整個的饢,被切成小塊,鋪在盤子底部,燉肉、蘿蔔、土豆蓋澆其上。剩餘的湯汁是整道菜的精華,淋上之後,被盤底鋪陳的饢塊盡數吸收。
比起羊肉,饢的味道倒要更勝一籌。
此外,除了蛋白質和碳水的勾人濃香,喀什的味道裡,還有著酸奶的醇厚和瓜果的清香。
各種食物的氣味,複合又直接,融合成喀什的獨特味道。而這,或許就是西域的魅力密碼。
▲ 塔什庫爾幹縣,塔吉克族的「杏花村」。圖/視覺中國
文章來源於自媒體【地道風物】。本號只作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