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幾條重要商業街人流如梭,與之或相交、或平行,還有一條條梧桐樹下的小馬路,街邊小店讓人在不經意間偶遇「上海味道」。
我們需要大商業街的熱鬧與繁華,也喜歡后街和小店的寧靜與韻味。我們推出「后街小店」系列策劃報導,走進「藏身」后街的小店,開啟尋「味」之旅。
【新民網·最新報導】一座城市,總有幾種味道讓人念念不忘。
進賢路,地處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西路和淮海中路之間,梧桐樹掩映下,特色小店林立。最出名的,要數那幾家開了幾十年的本幫菜小飯館。
蘭心餐廳,開得最早,人氣也是最足。一二十平方米的小店內,幾張桌子、木椅圓凳穿插,已是全部待客的「家當」。紅燒肉、油爆蝦、醬鴨……幾道最有上海特色的菜餚,傳承的是最樸素的上海味道。
圖說:一到飯點,進賢路上的小館子門外就開始排隊。新民晚報新民網 蕭君瑋 攝(水印照片皆同)
家常菜起步 菜單31年基本沒變
進賢路,一條300米左右的小馬路,卻聚集了四家本幫菜小館,蘭心餐廳就在進賢路靠近茂名南路的一頭。木製桌椅、粉色桌布、壓在桌子玻璃板下的菜單,頭頂上不停轉動的吊扇,小店開了31年,從菜單、口味到環境,基本都保持著當年的模樣。
店主唐秀琴今年77歲,滿頭銀髮。雖然從小住在進賢路,但開飯店的時候已經是46歲快退休的年紀。周邊很多人不看好,但唐秀琴說:「因為家裡孩子多困難,又看到有人開了飯店,我想我們也可以開的呀。」
因為是本地人,又喜歡燒菜,下定決心開飯店後,一家人圍坐著,你一言,我一語,菜單就有了個大概。「這裡離蘭心大戲院不遠,蘭心有名氣,名字又好聽,就叫『蘭心餐廳』吧。」唐秀琴說。
起初他們僱人燒菜,但總覺得味道不滿意,後來就由學廚的大女兒掌勺,一炒就是十幾年。剛起步時,買菜、洗菜都是一家人自己做,唐秀琴有時累得「走路都要打瞌睡」。
圖說:唐阿姨燒的都是些家常菜,但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食客。
濃油赤醬的上海本幫菜 就像外婆燒的菜
紅燒肉、醬鴨、油爆蝦、幹燒鯧魚……上海本幫菜的濃油赤醬,讓喜歡的人總心存牽掛,過段時間總想吃一吃。小店門口,經常能看到拖著拉杆箱來的外地朋友,也有住在附近的老鄰居時不時帶著一家老小來打牙祭。每天下午5點開始的晚市,下午4點多就已經有人在店外排隊。
靠著口碑,餐廳的生意越做越好,唐秀琴說,時常有遊客拿著雜誌上的推薦文章就找來了,很多還是文體明星。
「有次跳水的田亮來,我還鬧笑話了,問客人『他是誰呀,你們都跟他合影』。」說起這個,唐秀琴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來,好多明星她都叫不出名字,「都是一樣的客人嘛。」
經營多年,樸實無華的家庭味道不僅做出了名氣,還獲得了國際美食風向標米其林的推薦。唐秀琴至今對「米其林推薦餐廳」沒有太多概念,當時還是從食客那裡得知獲評的消息,她很意外也很開心:「大概是客人來得多,對我們評價好才評上的吧。」
至今唐秀琴還是堅持自己去買菜,無論外界給多高的評價,在唐秀琴看來,「我們就是家庭口味,『就像外婆燒的菜,屋裡廂吃飯』。」
圖說:現在蘭心也開了幾家分店,唐阿姨每日仍親力親為,忙活不停。
「耐看」小街提升 邂逅美味安全的弄堂美食
夜幕降臨,兩側小店霓虹燈亮起,進賢路有了別樣的韻味和情調。有人用「耐看」來形容進賢路。300米左右的小路,聚集著80多家商戶小店,本幫小館、酒吧、咖啡店、服裝買手店,逛街吃飯,兜兜馬路,傳統與時尚共存。
蘭心餐廳開業沒多久,隔壁幾家本幫餐廳也都開了起來,後來唐秀琴的大女兒在進賢路的另一頭又開了一家叫「海金滋」的餐廳,也做本幫菜。自此,進賢路「本幫菜一條街」的名聲便在外流傳。先到淮海中路和南京西路逛一逛,再轉角拐進進賢路,來一次后街小店的美食邂逅,也成了上海的一道城市風景。
去年底,進賢路被納入黃浦區瑞金二路街道綜合整治提升試點區域,對小餐飲店按照區市場監管部門的要求實行標準化管理。經營了幾十年的蘭心餐廳,迎來了一次升級改造。雖然小店還是小店,但裡裡外外都「更乾淨了」,唐秀琴心裡也很是高興。
這些年唐秀琴一家人細心經營,把蘭心、海金滋兩家店做出了品牌,開了好幾家分店,但唐秀琴依舊住在進賢路,守著這家老店,「有很多回頭客,會一直做下去的。」
(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李若楠 蕭君瑋 首席記者 陳炅瑋)
圖說:只做自己擅長的事,唐阿姨將上海本幫菜做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