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街小店 | 弄堂小館31年菜單基本沒變 "外婆燒的菜"上了米其林推薦

2021-01-07 新民網

  【編者按】在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幾條重要商業街人流如梭,與之或相交、或平行,還有一條條梧桐樹下的小馬路,街邊小店讓人在不經意間偶遇「上海味道」。

  我們需要大商業街的熱鬧與繁華,也喜歡后街和小店的寧靜與韻味。我們推出「后街小店」系列策劃報導,走進「藏身」后街的小店,開啟尋「味」之旅。

  【新民網·最新報導】一座城市,總有幾種味道讓人念念不忘。

  進賢路,地處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西路和淮海中路之間,梧桐樹掩映下,特色小店林立。最出名的,要數那幾家開了幾十年的本幫菜小飯館。

  蘭心餐廳,開得最早,人氣也是最足。一二十平方米的小店內,幾張桌子、木椅圓凳穿插,已是全部待客的「家當」。紅燒肉、油爆蝦、醬鴨……幾道最有上海特色的菜餚,傳承的是最樸素的上海味道。

圖說:一到飯點,進賢路上的小館子門外就開始排隊。新民晚報新民網 蕭君瑋 攝(水印照片皆同)

  家常菜起步 菜單31年基本沒變

  進賢路,一條300米左右的小馬路,卻聚集了四家本幫菜小館,蘭心餐廳就在進賢路靠近茂名南路的一頭。木製桌椅、粉色桌布、壓在桌子玻璃板下的菜單,頭頂上不停轉動的吊扇,小店開了31年,從菜單、口味到環境,基本都保持著當年的模樣。

  店主唐秀琴今年77歲,滿頭銀髮。雖然從小住在進賢路,但開飯店的時候已經是46歲快退休的年紀。周邊很多人不看好,但唐秀琴說:「因為家裡孩子多困難,又看到有人開了飯店,我想我們也可以開的呀。」

  因為是本地人,又喜歡燒菜,下定決心開飯店後,一家人圍坐著,你一言,我一語,菜單就有了個大概。「這裡離蘭心大戲院不遠,蘭心有名氣,名字又好聽,就叫『蘭心餐廳』吧。」唐秀琴說。

  起初他們僱人燒菜,但總覺得味道不滿意,後來就由學廚的大女兒掌勺,一炒就是十幾年。剛起步時,買菜、洗菜都是一家人自己做,唐秀琴有時累得「走路都要打瞌睡」。

圖說:唐阿姨燒的都是些家常菜,但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食客。

  濃油赤醬的上海本幫菜 就像外婆燒的菜

  紅燒肉、醬鴨、油爆蝦、幹燒鯧魚……上海本幫菜的濃油赤醬,讓喜歡的人總心存牽掛,過段時間總想吃一吃。小店門口,經常能看到拖著拉杆箱來的外地朋友,也有住在附近的老鄰居時不時帶著一家老小來打牙祭。每天下午5點開始的晚市,下午4點多就已經有人在店外排隊。

  靠著口碑,餐廳的生意越做越好,唐秀琴說,時常有遊客拿著雜誌上的推薦文章就找來了,很多還是文體明星。

  「有次跳水的田亮來,我還鬧笑話了,問客人『他是誰呀,你們都跟他合影』。」說起這個,唐秀琴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來,好多明星她都叫不出名字,「都是一樣的客人嘛。」

  經營多年,樸實無華的家庭味道不僅做出了名氣,還獲得了國際美食風向標米其林的推薦。唐秀琴至今對「米其林推薦餐廳」沒有太多概念,當時還是從食客那裡得知獲評的消息,她很意外也很開心:「大概是客人來得多,對我們評價好才評上的吧。」

  至今唐秀琴還是堅持自己去買菜,無論外界給多高的評價,在唐秀琴看來,「我們就是家庭口味,『就像外婆燒的菜,屋裡廂吃飯』。」

圖說:現在蘭心也開了幾家分店,唐阿姨每日仍親力親為,忙活不停。

  「耐看」小街提升 邂逅美味安全的弄堂美食

  夜幕降臨,兩側小店霓虹燈亮起,進賢路有了別樣的韻味和情調。有人用「耐看」來形容進賢路。300米左右的小路,聚集著80多家商戶小店,本幫小館、酒吧、咖啡店、服裝買手店,逛街吃飯,兜兜馬路,傳統與時尚共存。

  蘭心餐廳開業沒多久,隔壁幾家本幫餐廳也都開了起來,後來唐秀琴的大女兒在進賢路的另一頭又開了一家叫「海金滋」的餐廳,也做本幫菜。自此,進賢路「本幫菜一條街」的名聲便在外流傳。先到淮海中路和南京西路逛一逛,再轉角拐進進賢路,來一次后街小店的美食邂逅,也成了上海的一道城市風景。

  去年底,進賢路被納入黃浦區瑞金二路街道綜合整治提升試點區域,對小餐飲店按照區市場監管部門的要求實行標準化管理。經營了幾十年的蘭心餐廳,迎來了一次升級改造。雖然小店還是小店,但裡裡外外都「更乾淨了」,唐秀琴心裡也很是高興。

  這些年唐秀琴一家人細心經營,把蘭心、海金滋兩家店做出了品牌,開了好幾家分店,但唐秀琴依舊住在進賢路,守著這家老店,「有很多回頭客,會一直做下去的。」

  (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李若楠 蕭君瑋 首席記者 陳炅瑋)

圖說:只做自己擅長的事,唐阿姨將上海本幫菜做到了極致。

我要爆料 聯繫電話:021-22899999 新民網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弄堂小館31年菜單基本沒變 "外婆燒的菜"上了米其林推薦
    原標題:后街小店 | 弄堂小館31年菜單基本沒變 「外婆燒的菜」上了米其林推薦  【編者按】在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幾條重要商業街人流如梭,與之或相交、或平行,還有一條條梧桐樹下的小馬路,街邊小店讓人在不經意間偶遇「上海味道」。
  • 米其林推薦的上海小館,燒的居然不是傳統本幫菜
    雖說上海的米其林指南評得挺扯的,但今年新上榜的一家滬菜小店還是引起了我的注意——廣元路上的豪生酒家,開了有二十年,細水長流做熟客生意,今年得到「輪胎人」必比登的推薦。有趣在沒有菜單,菜場裡買來啥,廚師就燒啥,按照預訂時報的人均配菜。若不預約,冒冒失失衝過去,可是要吃閉門羹的。人均多少呢?100元/位是基本,想吃多一點菜,150~180元/位也可以,最貴不過200元/位,再高上去,就沒必要了。
  • 吃得起的米其林版約飯指南!人均200元就能滾菜單!
    蘭心餐廳是上海名氣最大的本幫餐廳之一,從最早的蒼蠅小館到被米其林發掘,30年沉澱下來做本幫菜的看家本領,人氣火爆到一座難求! 豪生是一家私房上海菜,溫馨袖珍的就像在老朋友家做客,一個老闆娘、一個廚子、一個服務員。沒有菜單、不翻桌,十幾年沒變。
  • 上海20家「外婆味道」 本幫菜館大搜查(組圖)
    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每個上海人吃到好吃的東西,都會說,這個有我外婆燒的味道,這個沒我外婆做的好吃,難道每個上海人的外婆都是絕世不出的食神?話雖偏頗,但細細想來也不是沒有道理,上海人,都是浸潤在濃油赤醬中長大的,弄堂、亭子間和外婆無可挑剔的手藝,是每個上海人都無法抹去的記憶。
  • 2歐摘星,吃遍全球50家最平價米其林餐廳!荷蘭、中國全上榜...
    這家餐廳2016年被首次授予「米其林」星級餐廳位於小鎮Winterswijk離阿納姆Arnhem和Apeldoorn最近中國上海的這家「老正興」是上海最負盛名的「本幫菜」風味菜館將100年老字號和米其林完美融合始創於同治元年
  • 麻雀小館海金滋,日復一日30年,涅槃成滬上的鳳凰老字號連鎖店
    那麼它到底有什麼魅力能紮根在上海30年呢?弄堂裡的麻雀小麵館  80年代的進賢路還不是現在海派文化的打卡網紅地方,它只是一條普普通通的小弄堂。裡面住著普普通通的一群上海本地人,街坊鄰裡其樂融融,時常串門聊天。最熱羅的話題莫過於蘭心餐館老闆的女兒鄭梅芳也開飯館了,還是一個小麵館。
  • 珠海的弄堂菜,居然比上海的好吃!
    實際上,上海菜分為「弄堂菜」和「本幫菜」兩種。弄堂菜,就是平日百姓桌上的家常味道。從草頭到雞毛菜,再從河蟹湖鮮到雞鴨豬肉,幾乎無所不包。在上海弄堂的小菜館點上一葷一素,精緻清爽,消費不貴,又能吃得舒服,上海人管這叫「小落胃」。
  • 本幫菜才是王道!13家老上海餐廳,店小沒菜單,卻讓懂吃的人服氣了!
    小怪最近倒是對濃油赤醬的本幫菜也別情有獨鍾,熱騰騰的家常菜,再吃上一碗米飯,暖胃又舒心!pic via 深夜12點店很小,但是人氣卻很足,兩個小開間,一到飯點的時候就坐滿了人。先點上一份雪菜腰果做開胃菜,雪菜炸的脆脆的,薄如蟬翼,有點像在吃海苔~
  • Polux|滬唯一米其林三星主廚新店,融入弄堂的地道法國小館
    如果說一場鄭重的Fine dinner晚宴讓人既期待又激動,那麼午後咖啡小館一場慵懶的下午茶,則顯得慵懶又寫意,更適合假期過後,拖了疲憊身軀上班的你,一頓簡單而精緻的美食,一杯醇厚香濃的咖啡,仿佛就能為身體注入源源不斷的能量。從全球各地旅行回來的你,無需再為覓食而長途跋涉了,這次肥肥為大家推薦的餐廳,正好就是家門口的美食。
  • 上海弄堂美食老店新開組和老弄堂美食組,誰更勝一籌呢
    最早位於靜安別墅的弄堂小餛飩搬到了威海路上,許多老上海人一路從當年的靜安別墅追隨到此。限量供應的小餛飩,極其吊饞,皮薄Q彈,肉餡用料足,湯底夠鮮夠清爽。11點開張,12點半基本賣光,得趕早,還必須排隊。
  • 只知道夢花街和阿大蔥油餅你就太low了,這些弄堂美食你吃過幾個?
    雖然尚賢坊改造,一大批弄堂小店消失了,但是別處的老弄堂裡還存有不少,這些老嗲的弄堂美食,你吃過幾個?最早位於靜安別墅的弄堂小餛飩搬到了威海路上,許多老上海人一路從當年的靜安別墅追隨到此。限量供應的小餛飩,極其吊饞,皮薄Q彈,肉餡用料足,湯底夠鮮夠清爽。11點開張,12點半基本賣光,得趕早,還必須排隊。
  • 吐血整理19家本幫小館子,正宗的上海米道
    有咖啡西餐的優雅,也有弄堂小館的煙火氣。這個包羅萬象的地方,有著數不清的美食,等著你去發現、品嘗。小實惠威海路上的小實惠,開了快三十年,家常小店,做的是經典的本幫菜,和蘭心比起來,這家店去的幾乎都是周圍熟客。取名叫小實惠,所以價格也比較接地氣。店裡常常爆滿,半夜2點還有人在這裡吃老酒嘎三胡。
  • 大城搶救小店 上海購物打起「后街經濟」的主意
    孔福安還說,也有區級的商務部門提出,是否可以探索建立特色小店以及特色小店街區的保護清單。但各方都有各自的定義,因此怎麼發布這類清單還需要進一步討論。在面臨變革的分水嶺上,如何幫助上海小店迎難而上、「越過山丘」?
  • 20家人氣爆棚的上海菜,你最愛哪道菜?
    站在上海大街上不吃本幫菜,虧你有臉說你身在上海!下面小編給辣些木有吃過,或者是吃的不多的小夥伴,推薦幾個上海NB的本幫菜!老上海幾道傳統菜:幹燒鯧魚、鴨肉蛋黃卷、椒鹽排條、薺菜豆腐羹等都是他們家的特色菜,很有媽媽外婆做出來的味道。特別推薦的是招牌幹燒鯧魚,誘人的醬紅色,燒的極其入味,魚上還淋上了肉末、豆瓣、辣椒熬成的醬料,特別的下飯。
  • 吐血整理19家本幫小館子!!!正宗的上海米道,交關贊!!!
    有咖啡西餐的優雅,也有弄堂小館的煙火氣。這個包羅萬象的地方,有著數不清的美食,等著你去發現、品嘗。店裡的小菜,每一樣調味都是本幫的底子,但又多花了點小心思。最妙的是他家的響油鱔絲可以白燒,叫香油鱔絲,不是常見的紅燒或者混炒,鱔絲炒得清淡,看起來油亮,吃起來嫩彈,算是本幫鱔絲裡頭數一數二的水平了。店裡還有好多菜都是不上菜單的,只有老客才會知道紅燒捏騰魚就是隱藏菜,嗆蟹嗆蝦也是招牌菜,白斬雞不去的早些,基本是吃不上的。
  • 【吃在上海】尋蟹記 :蟹·菜·煙火弄堂
    弄堂口,菜場邊,梧桐樹,老鋼窗,下沉式結構隔出兩層,搶座基本靠碰,最好先行預定!本幫菜+各地美食融合,將上海菜改良成少油、無味精的健康上海菜, 健康的同時, 美味依舊!值得推薦!小貼士:來建國小館最好預約,否則就是見縫插針,還要能接受拼桌;季節限定菜單是你要點的必須,否則過了這個村還要等一年;美食連連看:說到這裡就要說到上海神話極的咖啡店O·P·S了,至少排隊2小時起的現象級網紅咖啡店,邂逅這家店是在去建國小館的路上;
  • 上海那些超拽的本幫小館!對你愛理不理,卻天天大排長龍!
    餐廳裡一共只有4桌,最大的特色居然是犀利的老闆娘,和她定下的種種「霸王條款」!上幾個月,國民老公王思聰和新女友在上海一家小餐館吃飯被人拍到了,就是這家海金滋哦。>這家店開在不起眼的小弄堂裡,走入其中,有一種去上海人家裡做客吃飯的感覺。
  • 最「囂張」美食小店TOP10
    【推薦理由】美女老闆是土生土長重慶萬州人,了解重慶各種特色小吃,特別是重慶萬州面,勵志於將記憶中小時候吃到的美味傳播到上海,廚師長則在渝從事廚師行業15年,對渝菜有獨特的見解,更有幸得到重慶萬州著名廚師的真傳,結合重慶菜單古法烹飪技術
  • 最長100+年歷史!懂經老饕都吃過!
    經典的上海本幫菜菜單上都有。必點的清炒鱔絲,吹彈可破的蛤蜊蒸蛋,酸甜鮮嫩的白灼大蝦.每一道菜都承載著記憶,讓人魂牽夢繞!目魚烤肉是店內的招牌推薦,每一片目魚肉都厚實大塊,濃油赤醬燜燒1h,送進嘴裡每一口都是滿足。
  • 這塊方糕老鎮曾家家會做 | 后街小店
    那些隱匿在古鎮裡的小店,是一份兒時的回憶,更是一份溫柔了時光的慰藉。   本期《后街小店》,我們將推出「尋跡古鎮」特輯,尋找那些在古鎮煥發著新生力的后街小店。 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古鎮老街上,空氣中滿是七寶方糕的香氣,讓人忍不住停下嘗上一塊。新鮮出爐的方糕,拿在手裡餘溫猶在,輕輕咬一口,鬆軟可口,糯而不粘,甜味清淡。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小小一塊方糕,方寸間藏著百年傳承的手工技藝,也藏著很多人抹不去的幸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