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推薦的上海小館,燒的居然不是傳統本幫菜

2021-02-16 企鵝吃喝指南

雖說上海的米其林指南評得挺扯的,但今年新上榜的一家滬菜小店還是引起了我的注意——廣元路上的豪生酒家,開了有二十年,細水長流做熟客生意,今年得到「輪胎人」必比登的推薦。

餐廳很簡樸,三張桌子一間包房,一派家常格調,並無特別之處。有趣在沒有菜單,菜場裡買來啥,廚師就燒啥,按照預訂時報的人均配菜。若不預約,冒冒失失衝過去,可是要吃閉門羹的。人均多少呢?100元/位是基本,想吃多一點菜,150~180元/位也可以,最貴不過200元/位,再高上去,就沒必要了。

餐前小菜,花生榨菜各一碟

姿態神秘,價格卻親民,蠻像江南姆媽在小孩放學前準備飯菜的腔調。怪不得好多老客人把這裡當成自家飯廳,常常「回來」。


既蒙米其林垂青,又受本地人歡迎,豪生究竟好在哪裡?帶著好奇,我們先後去了三、四次,分別替你們試了100元標配版、150元升級版,以及任性的「私點版」(人均也沒有超過200元)。


冷菜


技法齊全,點到為止

一般情況,幾人用餐,就配幾碟冷菜

雖然配得簡單,卻各有其味。白切、糟滷、醬烤、涼拌,一個都不少。若是三五好友小聚,白切豬肝、醬蘿蔔、烤墨魚、糟雞……這幾道招牌菜都吃得到。


白切豬肝,是整頓飯的前哨,以不卑不亢的姿態,向初訪客人傳達餐廳基調。豬肝血水洗得乾淨,切成均勻秀氣的薄片,配一碟香油調過的鮮醬油,清清爽爽。

這道菜端上來,隱藏臺詞是這樣的:「儂平常吃的豬肝都是濃油赤醬,吃過白切的伐?」絕對驕傲!

這驕傲不是沒有道理,內臟白燒,沒點功夫做不好吃。在後來的一些菜品中,我們又多次見識了這種「輕下手處理重食材」,以柔克剛的技法。


醬蘿,盛盤類似日料中的「大根」,嘴刁的同桌立馬吃出裡頭的日式調味。聽說不少老客人點這道菜,是為了懷念曾經四處旅行、將靈感帶回豪生的毛姐。


糟雞,幾乎各家海派菜館都有,酒意拿捏得好的卻不多。精妙的糟雞,酒香撲鼻,但不至於蓋過肉本身的鹹香。廚房端上來這一碟,不見血絲、肉質鮮嫩,天冷了下酒正正好。

第二次來,翻了醉蝦的牌子。上桌時有點生,吃到了藍色腦漿,只好多等刻把鍾,待蝦浸透入味。也許是節約成本,廚房用了小沼蝦。如果用河蝦,白酒花雕裡再加點話梅和糖,就完美了。

應我們「吃些沒吃過的」要求,廚房弄了一道湊趣的冷菜——色拉卷,蛋皮卷黃瓜,中間夾了臺灣肉鬆和色拉醬,完全是媽媽哄孩子吃飯做的家庭創意菜啊~


熱菜


出奇制勝的本土Fusion

豪生的廚師魯師傅,從開張到現在,已經在小小後廚燒了二十年菜。


他一不顧忌菜系、二不刻意奉迎。什麼新鮮燒什麼,怎麼好吃怎麼燒。幾乎招招都不按章法,吃起來卻是平易近人的家常味道。


清蒸鯔魚是常設菜,幾乎每桌都能分到一條。江南的食材,廣式的調味。鮮美清淡、控時精準。一上桌,銀光乍破。

起勺淋汁在魚肚皮上,將蔥絲搗亂,幾筷子下去,一條20釐米多長的魚就只剩骨頭了。


幹燒明蝦一人一隻,蝦雖買小了,但勝在茄汁燒的掛口,我對點綴其間的酒釀毫無保留地表達了喜愛之情,一粒粒全部夾光。


炸豬排是復古做派,裹了麵包糠,厚薄適中,火力得當,金黃酥香,「咔呲」一口咬下去,叫人歡喜。

這個雞毛菜,端上來青翠逼人,卻藏了些「悶騷」的招數。


先用粵菜白灼的手法處理至斷生,口感清爽。底部醬色湯汁入了酒香,勾了本幫菜的魂,掃尾是幾瓣大蒜澆頭,真是隨性!

接下來是兩道好玩的菜。


芹菜炒牛肉,用滋味很足的自製滷牛肉,搭配去葉藥芹,大火快炒。又下了很重的花椒和小米椒,略有辣度,在一眾清淡菜餚之後點來,是個小高潮


酸菜大腸,撒了濃重的黑胡椒,多麼清奇的組合——大腸是阿姨隔天用醋和麵粉洗好的,煮軟了放冰箱作為超級備胎,留給少數重口味內臟擁躉者。


與本幫菜裡紅亮的草頭圈子不同,豪生這道大腸清清白白,有底氣不靠醬油遮味道。敢這麼燒,功勞一半要算給洗大腸的阿姨。既要反覆搓洗到沒有腥臊味,還要保留腸內壁上好吃的「白油」,真的不容易。

同樣清清爽爽的炒腰花

吃到這裡,我們就明白了!


豪生的菜絕不是傳統本幫菜的濃油赤醬。那位鶴髮童顏、精瘦幹練的魯師傅,如同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人。狹小而乾淨的廚房,是他發著光的習武聖地。

可是既為過招,我們當然也要出招。第二次去,我點了幾道傳統本幫菜,想再試試魯師傅的拳法。

結果,幾道菜都燒得離經叛道。


響油鱔絲,既非蘇式的響油,也非本幫的鱔糊。炒得清淡不上芡,幾乎不見醬色,盤底是一線乾淨的油。

鱔絲入口柔綿滑嫩,沒有過度上醬,味道清甜自然。和大腸、豬肝同妙之處,是食材處理得到位,即使調味清爽也毫無異味。這完全是廚師個人口味和海派廚房的智慧結晶。


八寶辣醬,難得的是將甜、鹹、辣、鮮匯聚一堂,口腔內軟脆交替,不亦樂乎。所謂八寶,其實並無定數。豪生加入了吸汁的豆腐乾,和不宜納味的年糕溫和調味,掛口留香卻不相互糾纏

用好友的話來說:「每樣東西都交代得很清楚,空口都能吃」。於是我們筷如雨下,一人夾一寶下酒。


如果人數多(或和我們一樣飯量大),可以試試八寶鴨,記得預定。

整鴨上桌,大家「哇哦」的一聲,然後進入集體拍照環節。

大館子做八寶鴨,通常要先整鴨去骨,塞足糯米後中間綁個結,是為「八寶葫蘆鴨」。這裡用的是偏瘦的草鴨,不拆骨,更簡便,倒也無妨。

阿姨幫我們開膛破肚,糯米芬芳與鴨肉相得益彰。省去了瑤柱之類富貴配方,只用香菇、白果和蝦幹,鮮香的意思也到了。

糯米事先蒸好再塞進去,節約了蒸鴨子的時間。生抽老抽加冰糖,蒸上三個鐘頭,糯米浸潤透軟,澆點兒鴨汁,搶著吃!

最後,鴨肚掏空了,再把鴨架剪碎繼續下酒,這下不急了,鴨架冷掉也好吃。


主食


姆媽燒的米道

主食有菜肉大餛飩和蔥油拌麵,菜肉餛飩是阿姨現包的,份數有限

蔥油拌麵就神了,一整碗端上來,但聞蔥香不見蔥。用筷子輕挑深搗,原來薄薄地鋪在底下。

拌開後迅速分食,面已煮軟,將爛未爛,拿捏得剛好。油蔥裡加了一味醋,有奇效。整碗撈完,碗底竟乾淨不見油光。這做法實在少見。

這就是豪生,一個廚師,一個阿姨,一個老闆的組合,在這裡延續了二十年。

門面沒變,桌椅沒變,連菜式、口味都幾乎沒變。對許多老客人來說,到豪生就是「回家吃飯」。

老客人心中的豪生:

客人送的臺卡:無煙

我們在豪生的經歷是如此愉快,但有一個觀點我必須講清楚:同樣水準的本幫菜,在上海灘至少藏著十幾二十家,為什麼米其林偏偏推薦豪生?


就連米其林都吃不透上海,這也許才是上海厲害的地方!

本文授權轉載自

公眾號一片吃心(ID: chixin1pian)

在原文基礎上有刪改

文 | 一片吃心

圖 | 一片吃心、閩兒

編輯 | lemon、穗穗

設計 | 屁屁

企鵝市集,發現全世界的好產品。
堅持親身實測,專業有趣有態度,

讓你吃喝得更懂、更好、更安心。


本地餐廳往期回顧


夏休結束,你等的麵館開門了嗎?

這三家糖炒慄子,很有秋天的味道

這家小餐廳裡,也許藏著上海最好吃的日系意餐



相關焦點

  • 弄堂小館31年菜單基本沒變 "外婆燒的菜"上了米其林推薦
    原標題:后街小店 | 弄堂小館31年菜單基本沒變 「外婆燒的菜」上了米其林推薦  【編者按】在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幾條重要商業街人流如梭,與之或相交、或平行,還有一條條梧桐樹下的小馬路,街邊小店讓人在不經意間偶遇「上海味道」。
  • 后街小店 | 弄堂小館31年菜單基本沒變 "外婆燒的菜"上了米其林推薦
    進賢路,地處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西路和淮海中路之間,梧桐樹掩映下,特色小店林立。最出名的,要數那幾家開了幾十年的本幫菜小飯館。   蘭心餐廳,開得最早,人氣也是最足。一二十平方米的小店內,幾張桌子、木椅圓凳穿插,已是全部待客的「家當」。紅燒肉、油爆蝦、醬鴨……幾道最有上海特色的菜餚,傳承的是最樸素的上海味道。
  • 上海這些米其林推薦的平價餐館,最低人均只要24元
    ,卻是米其林連續3年推薦的網紅店。 濃油赤醬的本幫菜,就像是家裡燒出來的味道,分量十足。 招牌蔥燒大排嫩口不膩,醬鴨濃稠鮮美,酒釀草頭看季節,蟹粉蛋更是很多人的心頭好,每次來都要必點的。
  • 這些好吃又不貴的米其林推薦餐廳,才是上海的正確打開方式
    - 上海 -長假還剩幾天,快帶上家人,吃一頓經濟又美味的米其林推薦吧!
  • 上海傳統特色餐廳老正興蟬聯四年米其林一星餐廳
    老正興是上海最早的一家經營上海傳統特色菜的飯店,創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當時坐落在上海九江路350弄原大陸商場(舊稱佛陀店,人們稱它為飯店弄堂)內,由無錫人祝正本和蔡仁興兩人開設,取兩人名字中的一個「正」字和「興」字作店名,叫「正興館」。 因冒名者甚多,遂改名為"老正興",並冠以"同治"二字。
  • 上海米其林指南2021揭曉亞洲最神秘餐廳蟬聯三星
    圖/UltraViolet提供《上海米其林指南2021》榜單日前正式發布,今年共有125家餐廳入選,其中,提供「多感官沉浸式」奢華用餐體驗的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 繼續蟬聯三星榮譽,另有10家二星、32家一星,21家必比登推薦及61家米其林餐盤餐廳。
  • 威海路的腔調本幫菜 | 上海 小實惠
    「來上海出差,有什麼上海菜推薦嗎?」「小實惠。」「是不是在進賢路上的?」「不是。
  • 活動預告看懂上海本幫菜
    大上海飲食也和別的文化品類一樣,體現著一種特殊的融匯大千世界的風貌。從這層意思分析,老上海是一個灘,但它更是一個海,一個寬闊而深邃的海。  土生土長的本幫菜的出現為時很早。開始時候,經營者面對的消費層非常普通。到本幫菜的簡陋小店來就餐的,大多是一些小商小販、車夫苦力等類型的客人。他們就餐要求並不高,花幾個小錢,圖一個方便,主要目的不是要吃得好,而是要吃得飽。
  • 一家上海餐廳在北京被評為米其林2星,卻被網友瘋狂吐槽!
    因為最近小編追劇說的就是一個落魄的日本大叔和一個中年的歐巴桑一起開店誓拿米其林三星的故事。牆裂推薦大家《東京大飯店》每一集都是辣麼的精彩。最讓人感嘆的是,情節緊湊幾乎沒有一句廢話還那麼的熱血!很!難!得!
  • 濃油赤醬,被米其林低估的上海味道
    「米到上海」首版上海米其林指南9月21日在滬發布。上海城市餐廳評價,26家星級餐廳中,包括燒味在內的粵菜有9家,而上海本幫菜卻寥寥無幾。有業內人士稱,「就這份發布的榜單來看,米其林很可能還沒有深入了解到中國菜的精髓。」本幫菜是上海菜的別稱,是江南吳越特色飲食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所謂本幫,即是本地,以濃油赤醬、鹹淡適中、保持食物原味為其特色。
  • 上海本幫菜小餐館不完全指南
    想從上海本幫菜餐館寫起。這些餐廳基本都是平價版,個人覺得性價比很高。一是居住在上海的小夥伴可以看看以下餐廳還有哪些沒吃過的,可以種個草,下次去吃;二是方便外地的小夥伴來上海,想吃點具有上海特色的本幫菜,卻又不知道該挑哪個餐廳比較好。
  • 剛剛,2020上海米其林指南發布!唐閣降星、鵝夫人沒了!
    一家低調的粵菜小館,餐廳門臉不顯山不露水,當年瘋狂地拿到兩星,一躍成為滬上最難預約的餐廳之一。碧綠菌皇炒帶子、金黃釀焗蟹蓋、香煎蓮藕餅最是經典。1995年張勇在臨海開出第一家「新榮記」小排檔,隨後逐步發展向高端化轉型。 南陽路上的新榮記,藏於歷史悠久的貝軒大公館,只有包間沒有大廳,走入好像穿越到30、40年代的上海。在這裡不僅能吃到高端東海海鮮,還有一流粵菜點心,主打菜是小黃魚,蜜汁紅薯、脆皮乳鴿、龍蝦泡湯飯也讓人口齒生津。
  • 2020上海米其林指南發布!三星降到一星,鵝夫人更是沒了
    、南翔饅頭店(城隍廟)、Polux、榮小館(黃浦)、榮叔黃魚面、天都裡、正鬥粥面專家(浦東新區)、大蔬無界(浦東)、大蔬無界(徐匯)、揚州飯店(黃浦)、上海老站(徐匯)、甬府小鮮 米其林三星 (1家) 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
  • 上海美食探店:藏在繁華外灘小巷子裡的老上海本幫菜,充滿煙火氣
    上海美食探店:藏在繁華外灘小巷子裡的老上海本幫菜,充滿煙火氣這家翠亭酒家是藏在繁華外灘小巷子裡的本幫菜,地方不大,但是人可不少。來這家店嘗過,才知道什麼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看起來並不起眼,但因為菜的味道太優越,經常被電視推薦,再加上吃過的食客口口相傳。每每路過,都能看到店裡座無虛席。話不多說,讓我來給你介紹一下這裡的菜吧。第一道菜是竹網鱸魚,這道菜是每桌必點的菜品,味道真的是一絕。據說這道菜烹飪非常費功夫,本來也只是店家自己的下飯菜,後來機緣巧合之下成為招牌菜。
  • 老上海最認可的本幫菜,居然也是「八大碗」,吃過都說好!
    分享的內容不變,還是以文字的形勢介紹美食為主要內容,以後會推薦更多傳統美食、特色的餐廳及菜品,老崔將來還要以視頻的形式去帶探訪美食,思來想去絕對改成「老崔探店」,這樣更加符合咱們將來分享的內容。說了這麼多,咱們就不再囉嗦了,今天分享的是老上海的本幫菜。老崔分享的本幫菜可能不是最正宗的,因為老崔不是上海人,儂曉得伐。嘿,老崔我也拽一句上海話。
  • 《上海米其林指南2019》發布,唐閣降星,新榮記成大贏家!
    2017年,中餐行政總廚譚仕業(左)代表唐閣領取「上海米其林三星」獎項 儘管根據米其林百年來的傳統,即使名單每年更新,變化都不會太大,但也不是沒有降星前例。
  • 「五問」米其林上海指南:評出真正的中國美食了嗎?
    為何是這些餐廳上了米其林指南,而不是另外一些?為何被推薦的餐廳中,黃浦區外灘一帶的特別集中?為何在上海發布的指南裡,推薦得最多的卻是粵菜,上海本幫菜呢……事實上,對《米其林上海指南2017》有諸多疑問的不只是普通食客,美食家們的觀點也不盡相同。除對入選餐廳的菜品口味評價不一外,對於此次指南的推薦本身也是各有褒貶。
  • 茂名南路這家本幫菜元老級餐廳,老吃客認可的地道老上海味道
    各位粉絲朋友們大家好,又到了毛哥經典老上海餐館故事的時間了!在上海毛哥最愛逛的地方就是陝西南路和淮海路一帶了,因為這裡真的藏了太多老上海的經典美食,而且環境也是剛剛好,既不那麼紙醉金迷也不是那麼市井郊區,就是非常有老上海的生活氣息。
  • 2021上海米其林指南如約而來!新晉4家餐廳「遇外灘」搶眼
    原標題:2021上海米其林指南如約而來!新晉4家餐廳「遇外灘」搶眼   今年是米其林指南進駐上海的第五年,2021上海米其林指南今天發布,43家餐廳入選。
  • 魔都25家本幫菜餐廳終極大賞,細數150年的上海菜歷史!
    帶你細數上海的經典本幫菜館,無論是有著悠久歷史的百年老字號,還是新晉米其林摘星餐廳,甚至是那些藏在弄堂裡的家常小館,每一家餐廳每一道菜,都是舌尖上一抹難以忘懷的味道。餐廳做的是最傳統的本幫菜色,價格卻是意外的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