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問」米其林上海指南:評出真正的中國美食了嗎?

2021-01-13 東方網

  原標題:《米其林上海指南2017》引發吃貨們爭議


  米其林指南有了上海版。《米其林上海指南2017》甫一出爐,就刷爆朋友圈。可刷屏的讚美不多,鋪天蓋地的是吐槽和疑問。

  為何是這些餐廳上了米其林指南,而不是另外一些?為何被推薦的餐廳中,黃浦區外灘一帶的特別集中?為何在上海發布的指南裡,推薦得最多的卻是粵菜,上海本幫菜呢……事實上,對《米其林上海指南2017》有諸多疑問的不只是普通食客,美食家們的觀點也不盡相同。除對入選餐廳的菜品口味評價不一外,對於此次指南的推薦本身也是各有褒貶。

  為何這些餐廳入選指南

  在《米其林上海指南2017》中,本市唯一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花落唐閣,另有7家餐廳被授予二星餐廳稱號、18家中外餐廳摘得一星,還有25家平價餐廳上了「必比登美食推介」榜單。

  畢竟每個人關於美食的口味和偏好各不相同,米其林指南的這批餐廳名單公布後,立即引發爭議。以三星餐廳唐閣來說,有人認為唐閣的燒鵝非常好吃,「在內地算得上是一流的廣東菜館」;但也有即刻前往嘗鮮的食客,對唐閣整體給出「大寫的難吃」評價,說在唐閣點的一道480元的菜品中,「冰凍虎斑隱隱有冰箱味道,番茄和芥菜大塊又粗疏,關鍵是,魚湯既不鮮也不濃」。

  對這份指南,上海作家、美食家沈嘉祿也有話要說。在已公布的20餘家米其林星級餐廳中,沈嘉祿去吃過的有10多家。沈嘉祿認為,唐閣最大的成功在於,在新天地這樣一個老外喜好光顧的地方,開出一家情調、環境和菜式符合老外對中國理解的餐廳,和客源市場對接得足夠好。

  沈嘉祿還表達了個人觀點,指南名單中,一直非常用心做素食的大蔬無界,居然一顆星都沒有,而是和理念、操作都乏善可陳的功德林一起列入了推薦名單。對於這次得到米其林一顆星的老正興,他說,這更像是米其林給上海本幫菜的一個「面子」:「米其林對老正興的第一句描述就是百年老店,這樣一個理由排在最靠前,不應是米其林的風格。老正興到底哪一道菜好?油爆蝦、草頭圈子這樣的菜在米其林的點評中都沒有提到,事實上我也很懷疑外國的評審能不能接受草頭圈子這道菜。」相比之下,點心做得好、少油少鹽的綠波廊這次只進了推薦名單,他也覺得有些可惜。

  拋開這份指南,沈嘉祿覺得福佑路上的上海老飯店更能代表上海本幫菜水平,而上海也有許多生煎饅頭的小店分布在街頭巷尾,味道未必比推薦名單上的店家差。

  「美食偵探」是些什麼人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裡,也會有一千種美食指南。美食評選那麼多,米其林指南的評選標準是什麼?而這份評選背後的「美食偵探」又是些什麼樣的人?

  沈嘉祿告訴記者,米其林指南評選源於法國,已有100多年歷史。他們所派出的「美食偵探」都是喬裝成普通顧客四處暗訪,自己付錢品鑑美食,藉此觀察店家最真實的一面。對這些神秘的「美食偵探」,米其林有嚴格的篩選標準,比如最好是年滿40歲,有比較豐富的社會閱歷;有媒體從業經歷,能精準地表達;家庭條件允許,每年有200天左右在外面吃飯。滿足這些基本條件後,米其林還會對入選者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培訓,保證他們成為合格的評鑑者。

  「美食偵探」主要考察餐廳的哪些方面?一個公開的標準是,他們需要參考的評分項目包括餐廳的食物(60%)、用餐環境(20%)、服務(10%)和酒的搭配(10%)。此外,米其林也很在意餐廳菜式的風味特色是不是有傳統的脈絡,鼓勵一部分富有創新精神的餐廳。

  比如,在歐洲的米其林三星餐廳,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就是對食材的要求很高,最好來自於大自然,新鮮、時令。為達到這一要求,米其林餐廳的廚師甚至自己去集市或鄉下採購食材。

  如今,上海一些私人餐廳正緊跟這一潮流,提倡「不時不食」。比如,秋天會增加諸如百合、慄子、山芋這些時令食材。有些私人餐廳的菜譜甚至做到一周左右就有變化,相比之下,部分「老字號」的菜譜幾乎一成不變,再加上服務態度多半欠佳,對食客的吸引力自然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米其林對餐廳的考評並非淺嘗輒止。一旦兩個「美食偵探」對同一家餐廳的評價截然相反,米其林還會派出第三名「美食偵探」前往探點,並根據多名評鑑者的意見給出綜合評價。

  他們懂中式菜餚「門道」嗎

  讓一群外國人來評點上海的餐廳,這樣的結果是不是能反映上海餐廳的真正水平,這是許多人在《米其林上海指南2017》出爐後產生的最大疑問。

  不得不承認,許多人雖然對外國評審理解中國菜的程度存疑,但鑑於其相對獨立的評判體系和巨大的評判成本,很少有人質疑米其林指南的公正性。而讓國內美食家略有微詞的,是米其林指南的「美食偵探」中不少是外國人,他們未必能真正理解一些中式菜餚的「門道」。

  比如,這次入選的好幾家餐廳的招牌菜都是燒鵝,但沈嘉祿認為,這道菜非常講究,「燒鵝本身有一個晾乾的過程,這就涉及到氣候、季節和廚師的心性;燒鵝重要配料之一的醬汁,非常考驗廚師的手藝,這些因素老外未必都能考慮到。」

  談及於此,沈嘉祿和新民晚報好吃周刊主編龔建星,不約而同提到國人對川菜的誤解。龔建星說,現在很多人覺得川菜就是麻辣、重口味,實際上最好的川菜是不辣的。川菜裡的極品,是開水白菜,當年周總理曾拿來招待外賓。好的開水白菜,盛上來只見清湯寡水,不見一滴油星。但花頭就在這湯裡,它是用老母雞、乾貝、瑤柱等材料熬出來的,去掉渣滓,只剩湯。像這樣一道極品菜,國人能夠欣賞的未必多,更別提外國人了。有誤解和偏差很正常。對於米其林餐廳指南來說,道理也一樣,不妨求同存異。

  也有美食家認為,此次米其林指南評選的餐廳中,不少餐廳集中在外灘沿線及新天地一帶,這既受到一些國內美食媒體的影響,也與「美食偵探」們的社交圈有關。他們平時會更多光顧外灘、新天地一帶,甚至和其中一些餐廳的廚師是朋友。也正因為這一點,《米其林上海指南2017》甚至一度被調侃為「黃浦區版」美食指南。

  上榜的本幫菜為啥這麼少

  由於此次《米其林上海指南2017》發布的「主場」在上海,但最終出爐的名單中上海本幫菜餐廳只有4家,粵菜餐廳卻有8家,這引起一部分人對上海本幫菜的反思。

  上海作家、美食評論家孔明珠認為,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一方面,海外中國菜的代表確實是以粵菜為主,外國人對粵菜的接受度會更高;另一方面,上海的餐飲品牌和本幫菜達到米其林標準的沒那麼多,這也給我們提了醒。」沈嘉祿認為,廣州早在兩三百年前就已經是一個開放的窗口,粵菜本身就有西方菜系的影子,而上海本幫菜更多是「土菜」,堅守傳統很少改變,確實需要更多與世界潮流接軌,比如少油少糖等等。

  「福」系列餐廳廚務總監、文華東方酒店中餐顧問主廚盧懌明主持的兩家餐廳——福和慧、雍頤庭,此次都進入米其林一星餐廳榜單,但他對米其林指南的態度很淡然。在他看來,米其林指南更多針對的是外來遊客,主要是給到訪上海的遊客提供一個相對靠譜的美食指南,他們並不在乎吃到的是本幫菜、粵菜還是西餐,這一點上心態不妨更開放一些。

  米其林指南帶給上海什麼

  上海版米其林指南,讓我們感受到什麼?對上海的餐飲業來說,這無疑是具有鼓勵意義的正面示範。儘管這並非一個永久榮譽,但對已經進入推薦和星級榜單的餐廳來說是種肯定。但如果想維持這種榮譽,則需要在菜品和服務上付出持之以恆的努力。

  盧懌明說,美食界的評選很多,自己主持的餐廳也入選過「亞洲50大最佳餐廳」的推薦,但作為一名廚師,並不會為了迎合某一種評選而去改變,因為每個評選的標準都不一樣,每次都變的話根本來不及應付。一家餐廳只要真正堅持好的菜品和服務,獲得榮譽並不難。

  對普通食客來說,米其林指南固然是種參考,但也不是唯一標準。龔建星說,自己在歐洲旅行時也吃過不少米其林餐廳,有些菜品的味道不過如此,但菜品製作的過程卻非常講究、複雜。總之,每個人口味不同,有不同的愛好,不必拘泥於指南。

  當然,米其林指南將上海作為進入中國內地的第一站,充分顯示了上海這座大城市海納百川、中西合璧與規範服務的巨大吸引力。業內人士認為,藉助上海版米其林指南,將會有更多的海內外遊客了解上海、體驗上海。

  快評

  米其林上海指南為何水土不服

  米其林終於登陸中國內地。可《上海米其林指南2017》甫一發布,竟遭遇水土不服——市場反應毀譽參半,甚至毀多於譽。本來翹首以待的吃貨,紛紛有理有據地駁斥米其林「指南」不靠譜——有人說,該授星的沒授星,不該授星的卻授星了。有人說,這份指南簡直就是粵菜指南,甚至是香港餐廳上海分店指南。還有人說,入選餐廳消費大多數很高端,這是份高級商務餐飲指南……

  給中華美食評一份排行榜,本身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國人,對於美食的講究和追求可謂登峰造極,想要徵服無比挑剔而又眾口難調的中國食客,這簡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更重要的是,中餐很難實現標準化。要讓眾多餐廳排個座位、論個高低,缺乏標準怎麼可能服眾呢?但米其林還是來了。面對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人家就是能夠做到「以我為主,以不變應萬變」。這不變,是米其林評審菜餚自成一體的標準。他們的評審員以他們的評價體系,作出了星級評定,並發布推薦清單。

  「上海米其林指南」確實遭受廣泛質疑。可問題是,放眼全球,遊客們還能找到更權威、更靠譜的美食指南嗎?儘管本土吃貨們質疑米其林指南,但可以預見,在往後的日子裡,指南名單上的一些餐廳,很可能會「一座難求」——哪怕不那麼好吃,但還是有很多人想吃都吃不到呢。

  很少有人會否認中餐的美味,但中餐很難實現標準化,這確實是個問題。中餐的烹飪高度依賴廚師的技藝和經驗,中餐菜餚的品嘗,也高度依賴於食客的個人偏好。中餐的這些特點,使品牌中餐館很難無限複製推廣。麥當勞和肯德基可以開遍全世界,且味道都一個樣。但北京的全聚德烤鴨就不行,出了那個店,就不是那個味了。同樣,由於評價體系缺乏標準化,高度依賴食客的個人感覺、個人判斷,這也使得中餐館的質量很難量化,不利於形成公信力高的市場排名,不利於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生態。

  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無論是外來遊客,還是本地居民,餐飲消費都需要權威的、有公信力的消費指南。因為在食客如雲、餐館林立的市場上,酒香也怕巷子深。不管對於米其林指南有多少爭議,但起碼他們這套模式是極具借鑑價值的。他們有自己非常明確的評審標準,哪怕評審結果難調眾口,但他們的評審卻能夠做到忠於標準。這就給消費者提供了非常明確清晰的指向。如果消費者認可這些標準,那麼就完全可以信任他們的推薦。

  當然,米其林指南只是一家之言。如果覺得米其林指南水土不服、不接地氣,那麼本土的美食家和餐飲行業,完全可以借鑑他們的模式和經驗,推出更加符合地方特色、更接地氣的本土版美食指南,為消費者提供更有效、更實用的消費信息。但有一點很關鍵,評審和推薦都應有明確的標準。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市場上的商品和服務都極度繁榮,品種多樣,品牌各異。對消費者來說,「知情和選擇」成為難題。幫助消費者找到最合適的商品和服務,成為市場健全完善需要補上的一環。這也是米其林上海指南引發全城熱議之餘,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相關焦點

  • 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發布,你了解米其林餐廳嗎?答案就在這裡
    截止目前,這個享譽全球,拿了就像演員得奧斯卡獎一樣的美食榮譽,已經在中國三個城市發布了米其林指南,分別是2016年首次被納入的上海,2018年加入了廣州,如今2019年發布了《北京米其林指南》,數十家餐廳在米其林的嚴苛標準下,成為了餐飲界的超級明星。
  • 2020上海米其林指南發布,滬菜不敵粵菜數量一半
    9月19日,《米其林指南2020上海》於上海發布,指南共評出1家三星,8家二星,31家一星,主營粵菜餐廳佔大部分,滬菜數量不及粵菜的一半。此次《米其林指南2020上海》共評出40家星級餐廳。其中一家摘取了最高星級三星,二星有8家,其餘的31家為一星。
  • 中國大陸第一本米其林指南出爐:上海哪裡最好吃?
    9月21日,《2017年上海米其林指南》正式發布,從高檔西餐到路邊小吃,上海共有51家餐廳榜上有名。 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本米其林指南,同時,該指南App也已登陸安卓和蘋果手機平臺。 據悉,該版指南展示了上海豐富多彩的美食,其中位於新天地朗庭酒店內的「唐閣」餐廳獲得唯一三星,7家餐廳獲得兩星,18家餐廳獲得一星,此外還有25家美食推薦餐廳上榜。
  • 米其林指南在中國是怎麼跌下神壇的?
    米其林指南到底懂不懂中餐?一周前,2021北京米其林餐廳指南發布,這個被爭論了幾年的問題也再度被推上風口浪尖,在相關新聞的微博下,點讚最高的一條評論調侃道,「迪士尼懂《花木蘭》嗎?」在米其林港澳指南發布八年後,2016年,米其林在上海發布指南,首次進入中國大陸。兩年後,米其林指南發布廣州版;到了2019年,米其林指南正式入駐北京。進入中國大陸四年,米其林指南引發的爭議從未停過。首先是在評星時對於菜系的偏好。
  • 51家餐廳入選《上海米其林指南》唐閣餐廳摘得三星
    9月21日,首版《2017年上海米其林指南》正式發布,共有51家餐廳上榜,其中18家為一星餐廳,7家為二星餐廳,粵菜餐廳唐閣成為唯一一家摘得三星的餐廳,還有25家是米其林指南的評審員評出的人均消費低於200元的「必比登美食推介」餐廳。   據贏商網了解,唐閣在《2016香港澳門米其林指南》中就已摘得三星,此次延續佳績的是上海新天地朗庭酒店內的唐閣分店。
  • 上海米其林指南又要來了 除了星級餐廳還有這些平價美味和美食指南...
    2016年9月21日,對於上海甚至於整個中國的美食愛好者而言,都是意義非凡的一天,就在當日,《2017年上海米其林指南》正式發布。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本米其林指南,上海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29個迎來米其林星級的城市。而一年之後,新版上海米其林指南即將於2017年9月20日公布,註定又將迎來一次餐飲界的盛會。
  • 《2021上海米其林指南》出爐!對不起,你侮辱了上海美食
    《2021上海米其林指南》出爐!對不起,你侮辱了上海美食!受到疫情的影響,今年上海米其林的「罵聲」比往年都晚到了1個月!話不多說,我們還是先來看看,《2021年上海米其林指南》到底寵幸了哪些人?
  • 米其林首次發布臺北美食指南
    本報記者 張  盼(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臺北米其林指南發布 看看上榜餐廳有哪些看家菜  《臺北米其林指南》14日於臺北發布,涵蓋了歐式時尚美食、日式料理、燒烤、杭州菜等,一星共評出十七間、二星兩間,三星一間,其中三星酒店為位於臺北市大同區的頤宮中餐廳。
  • 2018上海米其林指南發布
    ↑米其林指南國際總監米高·艾利斯先生(左二)與2018年上海米其林三星餐廳主廚合影。本報記者沈則瑾攝米其林9月20日正式發布第二版上海米其林指南,共計有129家餐廳成功入圍今年的榜單,其中30家餐廳獲評米其林星級餐廳。
  • 米其林上海指南發布 唯一的三星餐廳是一家粵菜
    在此次進入上海之前,2009年米其林指南發布「香港澳門指南」,那時就成為許多上海遊客前往兩地的美食嚮導。  米其林餐廳評級有舒適度和星級兩項,舒適度從「頗舒適」到「豪華」由1副餐叉到5副餐叉來進行評選;大家更為熟悉的評星,一星標準為「優質烹調,不妨一試」,二星為「烹調出色,不容錯過」,三星則為「卓越的烹調,值得專程造訪」。
  • 上海第一批真正的米其林餐廳來了
    原標題:上海第一批真正的米其林餐廳來了,看看你吃過幾家?  9月21日上午,《米其林指南 上海 2017》正式發布,這是米其林2016年在全球發行第28本米其林指南,也是在中國大陸地區發行的第一本。
  • 2018年上海米其林指南發布:我們的口號是吃吃吃
    每年,米其林指南會為優秀的餐廳授予星級評價,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美食的發展和旅遊吸引力的提升。在上海,這已經是米其林正式發布的第二版上海米其林指南。▲哪天要是能開著這車去米其林餐廳吃飯,那真的是圓滿了。今年共計有129家餐廳成功入圍今年的榜單,其中30家餐廳獲評米其林星級餐廳。
  • 2021上海米其林指南全新升級——馬爹利攜手引領上海美食「星」江湖
    2020年10月21日,上海。今日,以「樂饗自然」為主題的2021上海米其林指南發布會在上海盛大舉辦,備受矚目的新一本《上海米其林指南》也在會上隆重揭曉。作為米其林指南中國長期的官方合作夥伴,馬爹利以其追求精緻美食體驗的探索精神和對海派美食的獨到見解,一直助力米其林指南為美食愛好者帶來了高標準、權威的餐廳推薦榜單,共同引領上海美食「星」江湖,呈現精彩紛呈的賞味傳奇。
  • 2021上海米其林指南榜單發布,美食屆的權威評選值得參考
    《2021上海米其林指南》魔都唯一三星餐廳仍是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連續蟬聯4年;百年米其林,到底怎麼評出?風靡全球的米其林指南至今已有120年的歷史這個米其林公司最開始為了帶動輪胎生意而創辦的旅行指南如今已是美食屆的權威標杆1926
  • 米其林發布上海指南 中國大陸首批米其林餐廳問世
    中國網財經9月22日訊 米其林21日正式發布首版2017年上海米其林指南,中國大陸首批米其林餐館名單問世。在本版米其林指南中,總共有1家餐廳獲得三星,7家餐廳獲得兩星,18家餐廳獲得一星,以及25家必比登美食推介餐廳。在首版上海米其林指南中,位於新天地朗廷酒店內的唐閣(T』ang Court) 獲評米其林三星餐廳。
  • 米其林用西餐的標準評價中國菜 國外網友打抱不平:瞎胡鬧
    米其林來到上海說起《米其林紅色寶典》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想起:不是那個造輪胎的嗎?怎麼也來評價美食了?米其林紅色寶典我們再講解一下《米其林紅色寶典》在世界吃貨眼中的地位,很多外國人出行都是跟隨米其林指南裡面收錄的餐廳酒店作為標準,可以說米其林紅色寶典在一些外國人眼中不僅是旅遊指南,還是享受美食的適用指導書籍
  • 2019上海米其林指南發布 上海成為亞洲頂級美食目的地之一
    9日20日,2019上海米其林指南榜單正式揭曉,指南共評選出1家米其林三星餐廳,8家米其林二星餐廳,含1家新入選餐廳,25家米其林一星餐廳,含5家新入選餐廳,26家必比登推介餐廳,這些餐廳描繪出了上海豐富多元的美食版圖。
  • 2017年上海米其林指南正式發布 彰顯上海高品質美食文化
    上海2016年9月21日電 /美通社/ -- 2016年9月21日,米其林正式發布首版2017年上海米其林指南,該指南充分展現了豐富多彩的上海美食。在本版米其林指南中,總共有1家餐廳獲得三星,7家餐廳獲得兩星,18家餐廳獲得一星,以及25家必比登美食推介餐廳。
  • 2021上海米其林指南榜單正式發布
    共有125家餐廳入選,其中1家三星餐廳,10家二星,32家一星,21家必比登推介餐廳和61家米其林餐盤餐廳。2家餐廳晉升二星,4家首次入榜獲得一星,另外6家餐廳新上榜米其林餐盤榜單,見證上海餐飲業在這充滿挑戰的一年中,雖經歷困境,仍在精益求精,展現強勁實力。    「這是第5版上海米其林指南。上海也是米其林指南進入中國大陸地區的第一個目的地。
  • 2021上海米其林指南榜單正式發布-中新社上海
    共有125家餐廳入選,其中1家三星餐廳,10家二星,32家一星,21家必比登推介餐廳和61家米其林餐盤餐廳。2家餐廳晉升二星,4家首次入榜獲得一星,另外6家餐廳新上榜米其林餐盤榜單,見證上海餐飲業在這充滿挑戰的一年中,雖經歷困境,仍在精益求精,展現強勁實力。    「這是第5版上海米其林指南。上海也是米其林指南進入中國大陸地區的第一個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