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說講究中庸,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低調。因為低調才能走的更遠,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古人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這句話的出自三國時期李康的《運命論》:
「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前鑑不遠,覆車繼軌。」
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德行高於眾人,那麼必然會受到其他人的非議。孔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但這畢竟是聖人的標準。
對於大多數人,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第一瞬間想到的不是見賢思齊,學習對方的優點,而是誹謗他,背後詆毀他。一塊美玉,如果自己得不到,寧願將它毀壞,這就是人性的醜陋心理。
對於人性,我們無力改變,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全自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有些時候,你本身並無過錯,甚至各方面非常優秀,正因如此,你的優秀讓身邊多數人黯然失色,他們就會用各種方法排擠,甚至到處說你的壞話。久而久之,很難在圈子裡混下去。
這是一段很有哲理的生存博弈論,說明了為什麼很多人都把韜光養晦作為自己修身養性的必要法門。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之下,如果你事事表現得很聰明,那麼危險也會隨之而來。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必然會懂得這個道理。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聰明人宜斂藏,而反炫耀,是聰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敗?」這句話的意思是,聰明有才華的人應該掩藏自己的才智,如果到處炫耀張揚,那麼他的言行就跟愚蠢無知的人沒有區別,他的事業哪有不失敗的道理?這是那些自以為是的聰明人一定要記住的座右銘。
蘇東坡說:」古代聖人要做一件大事,一定要先置身暗處觀察明亮處其他人的行動,自己保持靜默從而細心觀察別人的動作。這樣所有人的內外情形就都真實地展現在自己的眼前了。
把一棵樹藏在樹林裡,人們都視而不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和別的樹沒有區別。把一個人藏在人群裡,讓他和周圍的人沒什麼區別。人們也將會對他視而不見,道理是一樣的。
一棵樹高出於樹林,大風必然把它吹折;一個人鶴立雞群,禍患也必然降到他的身上。這是從古至今不能改變的道理。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更應該深居簡出,謹言慎行,而才能出眾的人尤為忌諱自我張揚。這樣才可因藏住身形,遠離禍患。
李康用簡短的幾句話警示後人,要儘可能的低調。但是不要以為的低調,要看情況而定。你看這就是大智慧!人性是險惡的,你要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然後用智慧去化解。才能在職場站穩腳跟。
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歷史典故在《增廣賢文》裡都有記載。《增廣賢文》,又名《古今賢文》,該書最早出現於明朝萬曆年間,為中國明代兒童啟蒙書籍。該書無明確作者,但經過歷代文人的編改增補,已經初步大成。
《增廣賢文》內容絕大多數都來自於詩詞歌賦、四書五經、格言、諺語等,書中講述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蘊含著前人無盡的智慧,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所傳誦。
書中的內容題材廣泛,包含了社會人際關係、人性善惡、為人處世等,通過對前人經驗和智慧的總結,給予人借鑑和參考。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一句簡短話不僅有趣也是直擊人心,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看格言和諺語的原因。不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往往讀到的卻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對人生經驗的深刻總結。
《增廣賢文》認為人性本惡,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結合儒釋道思想,闡述為人處世的道理,很有哲理性,人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
這本《增廣賢文》是精裝正版,經久耐用。全文111篇,包含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和故事,內容十分完整,值得全家老少的閱讀和學習。
閒暇的時間,下班坐車或者睡前,都可以讀一下,充分的利用好碎片化時間,還能增長見識與智慧,豈不是一舉兩得。
一本書的價格是49元,也就一頓飯錢,十分划算!能讓你終生受益!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