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那麼它是什麼意思呢?說的就是在茂密森林中,出現一顆格外高大的樹木,這時它必定會承受更多大風的摧殘。若是一時沒抵抗住,還會被折成多段,喪失生存的可能。其實在這句話後面,還接著另外一句話,可謂是道盡了人性的醜陋。
三國時期李康所著的《運命論》,旨在探討國家治亂與士人個人出處之間的關係問題,其中這三句話,更是精髓所在。這三句話便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上文的語句便出自此處,而小編想說的重點,是後面一句「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德行智慧遠遠高於眾人,那麼很容易招來他人的嫉妒。孔子自古以來,便被論為聖賢代表,秉承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態度為人處世。如同孔子般行事之人畢竟少數,大多數人內心存在黑暗面,若是見到有人比自己更加優秀,反而會催生毀滅他的念頭。
正因為如此,我們平常行事更應小心,避免成為「冤死鬼」。那麼如何做,才能成為有效避免這種局面呢?小編認為主要有兩種辦法,不妨一起來看看吧!
一、在沒有強大能力保護自己時,隱藏實力會是不錯的選擇。就以三國司馬懿來說吧,有人評價他奸詐狡猾,也有人認為他麻木不仁。但不可否認的是,司馬懿是三國最大的贏家,其子孫更是篡奪了勝利果實。深究司馬懿成功的背後,隱藏自身本領與野心,是最為關鍵的要點。反觀三國謀士楊修,自詡聰明過人,不還是被曹操殺之而後快了嗎?
二、換個環境,尋找更為廣闊的天地。當處於苦悶境況時,不妨想一想,我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陶淵明跳脫出官場的束縛,過上了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試想一下,若當時他仍然執著於官途,又怎會寫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優美詩句?由此可見,當長期處於滯留沒有長進的時候,換個環境,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從李康所說的三句話中,仔細斟酌其中含義,會有豁然開朗的意境。由此看來,古人還真是有挺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各位客官,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