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欺山不欺水」,下半句才是經典,道盡老祖宗處世之道

2020-08-19 Timeflies睿

古人言:「欺山不欺水」,下半句才是經典,道盡老祖宗處世之道

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風俗文化,當我們去旅遊的時候,除了欣賞地方的美麗風光之外,我們還要注重其當地有什麼禁忌。很多人喜歡遊山玩水,但是大家是否知道,要做到開開心心旅遊、平平安安回家也是有技巧的。


每次要出門前,父母都會告訴我們「欺山不欺水」這句話,這話是在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它其實是在說如果可以選擇山路,那就不要選擇水路,在爬山和遊水之間一定要選擇爬山。

雖然爬山會讓人感到比較累,而萬一發生危險,最壞的結果也是斷手斷腳而已,而遊水就不一樣了,就算你擅長遊泳、水性很好,也很難保證自己平安無事。因為水裡有各種暗流與漩渦,還有各種水草纏繞,一不小心就會釀成悲劇。

而對於那些水性不好的人來說,遊水無疑是將自己送往死路,只要稍不注意便很容易溺水身亡,這個時候後悔也來不及。所以出門在外,大家可以欺山但不能欺水,這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不過這句古話還有下半句,那就是「欺人不欺帽」,這句將老祖宗的處世之道總結得很到位。如果你去商場逛過帽子的專櫃,那麼就會發現帽子的造型和品牌多種多樣,可能在很多人的眼裡帽子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它並不像衣服褲子是人的必需品,可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要花高價買帽子,而且一年四季都會戴著帽子。


其實這裡面除了擺造型、裝酷之外,帽子也是有實際性的用途的,比如它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人的頭部是很脆弱的地方,若是有個帽子稍微抵禦風寒或者遮擋一下,便可以讓頭部減少一些傷害,特別是對於沒有頭髮的人來說,這個保護作用就更大了。

另外有的人是因為掉發或者是髮型不好看,所以用帽子來遮擋一下自己的不足,若你將對方的帽子摘掉,相當於公然揭開別人的短處,這是對別人的不尊重,不僅傷害到對方的自尊,也傷害了你們彼此的感情。有人會對這種行為不以為然,可有時候感情的維繫更看中這些細節上的東西。

特別是現在有一些病人因為化療導致頭髮掉光,他們為了不讓別人看出異樣,也為了自己的形象,會選擇戴個帽子來掩飾一下。本來對方不希望別人知道他的病情,若是因為你的好奇摘掉對方的帽子使得對方處於尷尬的境地,有可能會間接加重病情甚至降低化療的效果,所以「欺人不欺帽」也是一種人性上的關懷。


今天的這句俗語講的道理很簡單,但也是大家很容易犯的錯誤,希望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多注意這些細節。你聽過這句俗語嗎?

相關焦點

  • 古人說:「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原被犬欺」,蘊含為人處世之道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句話叫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句話流傳下來呢,那是因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實有很多古時候的老人們說的話,雖然很簡單也很俗,但是卻蘊含著老人們總結的豐富的人生哲理,一傳一十傳百,就這麼流傳了下來。
  • 俗語:「朋友妻不可欺」,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更加耐人尋味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通過千百年來的生活實踐,老祖宗給後人們留下很多寶貴的財富,囊括了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尤其是一些金玉良言,至今對人們的行為有著很強的指導和警示作用。眾所周知,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俗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話」,這些詞語言簡意賅,道理深刻,全部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 老人言:「欺山不欺水,欺人不欺帽」,說的是什麼意思?
    俗語雖然不像古詩詞那般高雅,但是卻憑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被人所銘記,並且流傳至今。而這些俗語往往概括了人間百態,生活智慧,以及為人處世,也被老百姓所接納。他們能夠通過說順口溜一樣的方式,將俗語謹記並且靈活運用。
  • 古人言:「廟小妖風大」,下半句才是精華,暗藏為人處世之道
    古人言:「廟小妖風大」,下半句才是精華,暗藏為人處世之道我們在社會上生活與工作,每天都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如果處理不好,那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對於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這一點,古人總結了很多很多經驗教訓,而這些經驗教訓很多都以俗語的形式流傳了下來,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廟小妖風大」,下面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從字面上來理解的話,它說的是如果一個廟比較小的話,那稍微出現幾個法力比較高的妖怪它就鎮不住了,結果就只能任由這些妖怪大刮妖風。
  • 俗語「朋友妻不可欺」,後一句同樣經典,古人的忠告!
    而今天筆者要說的這句「朋友妻不可欺」以及他的後半句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受用。朋友是我們在熟悉不過的詞語了,古人說『二月相伴是為朋,十字路口再相逢是為友』,足見朋友之間的感情也是情深義重的。而朋友之間常常把酒言歡、同甘共苦,彼此之間能夠共同分擔壓力,也會共同分享快樂。但有一種卻是無法分享得,那就是愛情。
  • 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啥意思?古人的待客之道
    待人處事是一門值得深究的學問,在這方面古人尤其看重待客的禮儀,還有不少的「潛臺詞」。有句俗語叫做「茶滿欺客,酒滿敬人」,就說的是古人關於茶酒的規矩。為何茶滿就是欺客?而且茶有個品的意味在裡面,需要細酌慢飲,不斟滿正符合茶藝之道,即萬事不可求滿,正因有缺,才有餘韻。通常來說,斟茶到七成即可,招待來客慢品細談,主賓盡歡。
  • 農村老話講欺山莫欺水,欺老莫欺少是啥意思?答案來了
    下面我來給您們講解下,農村俗語講:欺山莫欺水,欺老莫欺少,所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欺山莫欺水,欺老莫欺少,指的是什麼意思要想明白這句農村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就需要先分析下,這裡的代表著什麼。這裡的欺,肯定不會指的是欺負、欺騙的意思。
  • 如何看待農村俗語:「欺山莫欺水,欺老莫欺少?」
    我們知道,山再高,終有頂端。即使是珠峰這樣的世界屋脊,也有明確的高度,也有人會攀登得上。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見的山,即使再「蜀道難」,其艱險程度也是可以看見的。這屬於我們可以感知的範疇,可以預見期危險程度,因此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山高人為峰,即使艱難,我們也可以登上高峰。但是,如果碰到我們不熟悉的水域,我們就必須小心謹慎了。
  • 俗語:朋友妻,不可欺,下一句其實更經典,很多人都不知道!
    俗語:朋友妻,不可欺,下一句其實更經典,很多人都不知道!要說起俗語,很多喜愛歷史的看管都十分熟悉了。俗語在民間的用處可是不小,最常見的就是老人經常用俗語來解釋天氣。民間俗語最早就是古人總結而來,俗語不像成語聽起來文縐縐,字義深奧難以理解;俗語多數都是朗朗上口,字面意思簡單易懂,上下句之前往往並不對應。因此也有不少的學者認為,俗語最早是沒有多少文化的老人總結而來。但不可否認的是,俗語發展到今天,其意義可謂是十分久遠。簡單字面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做人的大道理。在農村,俗語都是一輩輩人總結流傳下來的。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後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後半句才是精華,古人的處世之道,後半句便是:哪個人前不說人? 說明了古人在遭受別人的議論時,態度是非常無所謂的,既不辯解,也不出言阻止,他們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吧,自己做了什麼事情,自己也是最清楚的。
  • 古人說「朋友妻不可欺」,還有一句同樣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
    可以說正是這些漫不經心的話語讓我們得以看到那個惡劣的生存環境下,老百姓的喜怒哀樂。這句「朋友妻不可欺」便是其中最為詼諧幽默又回味無窮的句子了,可惜他的後半句知道的人卻不多,但同樣非常經典。
  •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下半句更是經典,老祖宗的識人智慧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下半句更是經典,老祖宗的識人智慧我們常常說「面由心生」,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當今社會,很多人分辨一個人是否善惡,往往都是通過觀察他的面相來做出判斷。而在見這僅有的一面的時候,我們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就一定要把對方琢磨個八九不離十,這才能做出正確判斷。那到底應該怎麼做呢?在《智囊全集》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兩腮無肉不可交,這句話說的就是,臉上沒肉的人,最好不要相處交往。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才更是經典。
  • 俗語:「得饒人處且饒人」,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古人的處世之道
    古人大多是群居生活,若是不懂得寬恕,將得罪過自己的人逼急了,通常也會招來其他人的排擠,認為其不好相處,久而久之就被孤立了,另一方面,「狗急跳牆,兔急蹬鷹」,即使對方先有錯,如果對方誠心誠意道歉
  • 招待客人有講究:古人講「茶滿欺人,酒滿敬人」,生活處處皆學問
    今天我們側重後者,談一談老祖宗留下的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其中到底有何深意?一、茶滿為何欺人?飲茶,在中國是一個古老的習慣。據說遠在神農時代,先民們就已經開始飲茶,時至今日,已經有4700多年的歷史。時間跨度久,且盛而不衰,繼而傳遍全球。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其中,「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就道盡了一個長壽的秘訣,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正是因為古人發現,如果不對人的欲望做出適當的克制,任由欲望不斷的膨脹,那麼最終會害人害己,為了避免這一點,才需要克制自己無盡的欲望,而民間自然也有類似的說法,只不過更加直白罷了。
  • 老祖宗:「明堂惜水如惜血」,「明堂」是哪?下半句更顯高深智慧
    老祖宗:「明堂惜水如惜血」,「明堂」是哪?下半句更顯高深智慧;相信很多人對「明堂」這個詞不是很理解,其實這個詞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可以解釋為歷代帝王建築中的頂級之作。從迷信思想角度去看,所謂明堂,就是皇帝與諸神明溝通的地方。
  •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更精髓,老祖宗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然了,有些俗語不容易理解,只有親身體會過才會懂得。今天筆者和大家說這麼一句俗語——「水至清則無魚」。雖然只有寥寥幾個字,但蘊含的道理很深刻。如果你能弄懂這句話,並且靈活運用,你會獲得非常通透。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說的是「人至察則無徒」。整句話出自於《漢書》。
  •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觀人智慧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觀人術俗話說,「相由心生」,就是你的樣子就是你心底最真實的寫照。古往今來都有「面相」一說,所謂面相,就是相面,相的其實不是面,是心。《智囊全集》中就有一些觀人方法,被稱作"半個聖人"的曾國藩早年研究《智囊全集》,並結合書中內容加以應用,最終寫了一本觀人看人的《冰鑑》。其實歷史上絕大多數能成大事的人,都有自己的識人之法。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事實上,這只是整句話的上半句,下半句少有人知。今天筆者就和大家整體說一說,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接下來咱們說說這下半句——「嫂溺援之以手」。這句話和上半句一個出處,全句是這樣:嫂溺援之以手,權也。從字面意思看,咱們可以解讀為:嫂嫂如果掉入水中,小叔子應該出手相救。在當時保守的古代,孟子曾經因為這個問題和淳于髡爭論過,原文如下:淳于髡曰:「嫂溺,援之以手乎?」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處世名言
    人際問題向來是一門學問,不少人常說,糊塗一點更容易獲得幸福,而有些人則認為真實的度過一生才不覺得遺憾,古今往來,老祖宗也總結了不少人生處世方面的經驗,俗語說:「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