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得饒人處且饒人」,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古人的處世之道

2020-12-16 騰訊網

常言道:「得饒人處且饒人」,說的是要寬厚待人,懂得寬容和體諒他人,莫要將事做絕,莫要將人逼到絕路,畢竟兔子還咬人,在《唾玉集·常談出處》中記載:蔡州褒信縣有一位下棋很厲害的道士,每次下棋就先讓對方一步,他曾經有詩說「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古人大多是群居生活,若是不懂得寬恕,將得罪過自己的人逼急了,通常也會招來其他人的排擠,認為其不好相處,久而久之就被孤立了,另一方面,「狗急跳牆,兔急蹬鷹」,即使對方先有錯,如果對方誠心誠意道歉,被逼急了眼,指不定還會做出些什麼,損人不利己。

前698年,也就是春秋時期,春秋三小霸之一的齊僖公去世,他有三個兒子,長子諸兒成為了齊國的君主,但諸兒沒當幾年君王就死了,大臣管仲輔佐齊僖公的二兒子公子糾,最小的兒子公子小白則是由大臣鮑叔牙輔佐。

管仲盡心盡力的幫助公子糾,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在爭奪君主之位時,管仲曾一箭射殺過公子小白,只是公子小白並沒有死,輔佐公子小白的鮑叔牙也是個有才能的人,最終公子小白登上了君王的寶座,想要任命功臣鮑叔牙為齊相。

鮑叔牙就說自己的才能不及管仲,齊國要稱霸,可以任命管仲為相,按理說,誰會重用一個想要取自己性命的人,斬殺他都來不及,可公子小白就這麼做了,他寬恕了管仲,獲得了一位得力助手,管仲到了公子小白手下,也盡心盡力,輔佐公子小白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而「得饒人處且饒人」後面還有一句,是精華所在,老祖宗的處世之道。下句則是「得放手時須放手」,意思也就是懂得放棄,及時止損,正所謂「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強求不來。」

古人有話:「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都是這個道理。春秋末期,越國的臣子範蠡出謀劃策,幫助越王勾踐報仇雪恨,滅掉吳國,一雪會稽之恥,而範蠡功成名就後卻不要任何封賞,放棄了宮中的權利,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遊山玩水,後來三次經商都發了大財,可三次又將家中的財物救濟窮苦人家,又被後世尊之為「財神」。

越王滅掉吳國後,範蠡曾寫信給好友文種說:「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看信後捨不得現在的權利,但又深覺危險,於是就稱病不上朝,最終還是被越王賜死了。

相關焦點

  • 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後半句才是精華,說透為人處世之道
    就比如我們經常會說的「得饒人處且饒人」,其實從字面上面看,就是在自己佔著道理的時候,也不能夠咄咄逼人。而在處理的事情的時候,最好還是以一個寬容平和的心態,多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為別人著想,才能夠更好的體諒和寬恕別人,也才能夠團結更多的人,形成自己的助力。那如果我們尋根溯源,就會發現這句話其實出自《唾玉集》,原文裡是說:「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 俗語「得饒人處且饒人」上半句更霸氣有力,可惜知道的人甚少!
    俗語「得饒人處且饒人」上半句更霸氣有力,成綠林好漢口頭禪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個特別重情義的國家,人與人之間相互往來,要互敬互重,正所謂「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但是人生不可能是順風順水的,難免與人打交道會遇到斤斤計較胡攪蠻纏的人
  • 增廣賢文:得饒人處且饒人,講的全是人生哲學,說的都是處世之道
    增廣賢文:得饒人處且饒人,講的全是人生哲學,說的都是處世之道在古代,聖賢常常會留下一些話、道理來闡述一些觀點,一些事情的本質。用話流傳於世的,經常是朗朗上口的,《增廣賢文》就是一本收錄聖賢們智慧的書籍。增廣賢文:講的全是人生哲學,說的都是處世之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下面的這3句原文與翻譯。
  • 得饒人處且饒人,其實是一首詩,讀完全詩才發現理解錯了
    得饒人處且饒人,其實是一首詩,讀完全詩才發現理解錯了民間有許多流傳廣泛的俗語,經常被長輩們掛在嘴邊,許多是幾代人生活經驗的總結,還有許多,則是從那些膾炙人口的詩詞上摘錄下來的,像「山重水盡疑無路」、「春宵一刻值千金」
  • 古人講「得饒人處且饒人」,上半句霸氣外露,成英雄好漢的口頭禪
    事實上這種做法用一句俗語來形容,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得饒人處且饒人」。 一、「得饒人處且饒人」出處 大家在觀看古裝影視劇的時候,總能聽「得饒人處且饒人」到這句話。實際上如果追根溯源可以發現,這句話實際上出自打油詩《唾玉集》: 「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 「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名言,原來出自於詩句,上一句同樣很經典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得饒人處且饒人」,其實這也是一句詩,而且這一句話也是充滿了哲理,意思是告訴世人,沒有必要對別人痛下狠手,可以放過別人的時候,還是給別人一條生路,不要做的太過分了。畢竟大家都還需要見面,彼此之間保留一點真誠,給自己也留一條後路,這也是古人的經驗之談。而且這句話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頻繁地被人們使用。
  • 古人言:「廟小妖風大」,下半句才是精華,暗藏為人處世之道
    古人言:「廟小妖風大」,下半句才是精華,暗藏為人處世之道我們在社會上生活與工作,每天都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如果處理不好,那就會給我們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對於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這一點,古人總結了很多很多經驗教訓,而這些經驗教訓很多都以俗語的形式流傳了下來,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廟小妖風大」,下面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從字面上來理解的話,它說的是如果一個廟比較小的話,那稍微出現幾個法力比較高的妖怪它就鎮不住了,結果就只能任由這些妖怪大刮妖風。
  • 「得饒人處且饒人」上一句為何很少人提?只因太犀利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勸世名言:得饒人處且饒人。意思就是能寬恕別人的地方就儘量寬恕,做事要留有餘地,不要趕盡殺絕。這句話也成了中華文化的一種標誌,和我們的求同存異、包容文化一脈相承。是啊,如果不是「得饒人處且饒人」,中華大地哪來的民族融合、四海皆兄弟?
  • 許可馨事件3個疑點如有結果,網友定會「得饒人處且饒人」
    或許是因為時間長了,輿論竟出現反彈,有少部分人在網上呼籲大家不要再堅持打卡了,說她還是個孩子,讓網友們理性對待,不要死抓著不放,給孩子一條活路,得饒人處且饒人。其實網友們堅持打卡「許可馨」事件的背後,無非是想獲得這3個問題的答案,只要這三個問題有結果,做到了公平正義的處理,網友們定會得饒人處且饒人!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後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講的也是人們對醜事樂此不彼議論的現象,不過要是事情不夠明朗,只是有一些關於這個人醜事的風聲,左鄰右舍更樂於背後議論,通常背後嚼舌根,讓許多人非常痛恨
  • 古人言:「欺山不欺水」,下半句才是經典,道盡老祖宗處世之道
    古人言:「欺山不欺水」,下半句才是經典,道盡老祖宗處世之道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風俗文化,當我們去旅遊的時候,除了欣賞地方的美麗風光之外,我們還要注重其當地有什麼禁忌。很多人喜歡遊山玩水,但是大家是否知道,要做到開開心心旅遊、平平安安回家也是有技巧的。
  • 「得饒人處且饒人」用英文該怎麼說?單詞組合非常簡單,你都會!
    之前大白介紹了「一竅不通」、「開門見山」等英文表達,今天呢我們來說一個難的表達,你知道「得饒人處且饒人」用英語怎麼說嗎?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個表達的中文意思是,儘量去寬恕別人,別太為難人家,做事不要太絕情,要留有餘地,英文表達我們可以用「live and let live」。
  • 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後半句更精華,古人的處世之道
    有意思的是,我們今天所踩過的坑,古人幾乎也都踩過,他們為此而留下了很多的告誡,好讓我們能夠儘量少踩一些坑,比如說這句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一人不進廟」意思就是說,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不要隨意進入廟宇,這是因為古代的寺廟往往在那些比較偏僻荒涼的地方,畢竟寺廟是出世的修行人居所,若是建在繁華鬧市的話,給人感覺也難免怪怪的。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上歷史進程中,炎黃子孫通過智慧和生活,總結出了很多生存經驗,這些經驗隨著不斷傳承,已經成了我國寶貴的文化財產,像我們平時閱讀的唐詩宋詞,農村人民口口相傳的俗語等等。除此之外,古人的思想也是一種文化。有些人受儒家學派的影響,信奉儒家思想,有的人受道家學派的影響,信奉道家思想。不管什麼思想,都是不可替代的,給後世的影響都頗為深遠。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古人智慧所在,但卻少有人知
    但關於這句話,很多人都會誤解,認為家長只需要忙著賺錢,對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顧,並以這句話為藉口,好像自己很有道理似的。其實之所以會有人這樣認為,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句話的後半句。而這句話的後半句,才是精髓所在。
  • 俗語「門前墳,屋後水」,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生活中要多多留意
    如果長期居住在這樣的環境裡面,人的身心健康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說建造房子不選門前有墳的地方,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之談,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多多留意。「門前墳」是很有道理的,「屋後水」的說法更值得牢記,因為它和我們的人身安全有關。許多人在買房子的時候,喜歡買上一些海景房,覺得這樣的房子更高大上。
  • 俗語「兔子不吃窩邊草」啥意思,其實下一句才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比如我們形容什麼奇怪的人和事都有,就會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我們告誡人們想要得到,就先要付出,不要白佔便宜,就會想起「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俗語文化其實已經走入到了我們生活當中,成為我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中有一則俗語我們大家都聽說過,那就是「兔子不吃窩邊草」,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俗語的後半句才是精華所在,看完了還真長見識。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處世名言
    人際問題向來是一門學問,不少人常說,糊塗一點更容易獲得幸福,而有些人則認為真實的度過一生才不覺得遺憾,古今往來,老祖宗也總結了不少人生處世方面的經驗,俗語說:「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至理名言。
  • 農村俗語「兩邊池塘中間路」,很少人知道,下半句才是精華!
    而在農村,有很多的俗語膾炙人口,有些反映的農事活動,而有些則與蓋房有關!比如說,俗語「孟母三遷擇鄰處」,比如說「東四不開西四門」,比如說「灶安西北,家父破敗」等地,而有一句俗語「兩邊池塘中間路」,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它的下半句更是精華!北方的民居建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木結構的建築方式也逐步被混凝土所替代!但是,仍有很多蓋房的講究延續至今。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其中,「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就道盡了一個長壽的秘訣,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正是因為古人發現,如果不對人的欲望做出適當的克制,任由欲望不斷的膨脹,那麼最終會害人害己,為了避免這一點,才需要克制自己無盡的欲望,而民間自然也有類似的說法,只不過更加直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