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得饒人處且饒人」,說的是要寬厚待人,懂得寬容和體諒他人,莫要將事做絕,莫要將人逼到絕路,畢竟兔子還咬人,在《唾玉集·常談出處》中記載:蔡州褒信縣有一位下棋很厲害的道士,每次下棋就先讓對方一步,他曾經有詩說「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古人大多是群居生活,若是不懂得寬恕,將得罪過自己的人逼急了,通常也會招來其他人的排擠,認為其不好相處,久而久之就被孤立了,另一方面,「狗急跳牆,兔急蹬鷹」,即使對方先有錯,如果對方誠心誠意道歉,被逼急了眼,指不定還會做出些什麼,損人不利己。
前698年,也就是春秋時期,春秋三小霸之一的齊僖公去世,他有三個兒子,長子諸兒成為了齊國的君主,但諸兒沒當幾年君王就死了,大臣管仲輔佐齊僖公的二兒子公子糾,最小的兒子公子小白則是由大臣鮑叔牙輔佐。
管仲盡心盡力的幫助公子糾,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在爭奪君主之位時,管仲曾一箭射殺過公子小白,只是公子小白並沒有死,輔佐公子小白的鮑叔牙也是個有才能的人,最終公子小白登上了君王的寶座,想要任命功臣鮑叔牙為齊相。
鮑叔牙就說自己的才能不及管仲,齊國要稱霸,可以任命管仲為相,按理說,誰會重用一個想要取自己性命的人,斬殺他都來不及,可公子小白就這麼做了,他寬恕了管仲,獲得了一位得力助手,管仲到了公子小白手下,也盡心盡力,輔佐公子小白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而「得饒人處且饒人」後面還有一句,是精華所在,老祖宗的處世之道。下句則是「得放手時須放手」,意思也就是懂得放棄,及時止損,正所謂「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強求不來。」
古人有話:「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都是這個道理。春秋末期,越國的臣子範蠡出謀劃策,幫助越王勾踐報仇雪恨,滅掉吳國,一雪會稽之恥,而範蠡功成名就後卻不要任何封賞,放棄了宮中的權利,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遊山玩水,後來三次經商都發了大財,可三次又將家中的財物救濟窮苦人家,又被後世尊之為「財神」。
越王滅掉吳國後,範蠡曾寫信給好友文種說:「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看信後捨不得現在的權利,但又深覺危險,於是就稱病不上朝,最終還是被越王賜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