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饒人處且饒人,其實是一首詩,讀完全詩才發現理解錯了
民間有許多流傳廣泛的俗語,經常被長輩們掛在嘴邊,許多是幾代人生活經驗的總結,還有許多,則是從那些膾炙人口的詩詞上摘錄下來的,像「山重水盡疑無路」、「春宵一刻值千金」等,在武俠小說中,有一句話的出場率非常高,這句話即是「得饒人處且饒人」,武俠宣傳俠義精神,這種俠義精神中,便包含了寬容、仁善的理念,因此那些武林前輩常用這句話勸人點到為止,事情不要做絕。
其實這並不是一句單獨的俗語,而是出自一首完整的七言絕句,宋朝時期,有一本《西溪叢語》記載了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道人,非常擅長下圍棋,對於自己的棋術,道人非常自信,每與其他人對弈,都會讓別人多走一步,過了一段時間,這位道人死在了一個叫做褒信的地方,並且他曾經將後事託付給村裡的老人家。數年後,這個老人家為想為道人改葬,但是打開墳墓之後,裡面只有空空的棺材和一些衣服。
看到這個場景,眾人十分驚奇,他們想到這位道士曾經留下一首七言絕句:
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
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第一句爛柯是引用了「晉時王質進山伐木見幾個童子童子在下棋,等到棋下完,王質發現自己的斧頭都腐爛了。」這裡指得就是圍棋,一二句是道士言圍棋的道理精妙,自己非常喜愛,常常下棋下的廢寢忘食。雖然從他出山之後,沒有遇到敵手,但是他並不會咄咄逼人,而是能夠饒別人一點,就儘量饒他人几子。
許多人將「得饒人處且饒人」中的「饒」理解為饒恕,當然,單獨看來,這樣理解也無不可,但是放在全詩之中看,才發現這種理解並不對。理解詩句要從全詩來看,這首詩,通篇都是在描寫圍棋,而且,這首詩之前的故事,也說明了道士經常會讓別人多下一步,因此,詩中的「饒」字,是「讓」的意思,也就是下棋的時候,能夠讓別人,就儘量讓著別人,古人下棋也有「饒子」一說,就是讓對方幾個棋子。
並且,解釋為讓,更加符合人性,在為人處世中,以及古代歷史中,許多人在打敗他人時,雖然最後沒有將對方逼到絕境,而是給了對方一線生機,但是對方並不領情,他們並不服輸,根本不會感念他人「饒恕」的恩情,反倒是想著如何找回顏面,這樣一來反而結下難以調節的恩怨。
反倒是事先忍讓,做足姿態,不管是圍棋還是生活中其他的事情,雙方相鬥之前,一方做出退讓,不管時候輸贏如何,另一方都會記住這份「退讓」的恩情,因此筆者認為,「饒」字解釋為讓,才是「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