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閱讀本文前,請您順手點擊"關注"哦,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精彩的文章分享,歡迎點讚、評論、轉發,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確實,在漫漫的歷史長河當中,老祖宗總結了很多的經驗教訓,凝結成了一些簡單易懂的俗語,即時到了現在還非常的有指導意義。
就比如我們經常會說的「得饒人處且饒人」,其實從字面上面看,就是在自己佔著道理的時候,也不能夠咄咄逼人。
而在處理的事情的時候,最好還是以一個寬容平和的心態,多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為別人著想,才能夠更好的體諒和寬恕別人,也才能夠團結更多的人,形成自己的助力。
那如果我們尋根溯源,就會發現這句話其實出自《唾玉集》,原文裡是說:「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這句看似簡單易懂的俗語背後,其實蘊藏著非常深刻的哲理。
你看他就算是「自出洞來無敵手」的時候,還要考慮到人與人之間也有非常複雜緊密的聯繫,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有交集,所以在平時儘可能的寬容大度。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也是對自己非常有益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是斤斤計較,覺得自己有道理就可以咄咄逼人的話,久而久之他的人際圈就會越來越狹小,活得也非常的痛苦。
那如果在別人犯了錯誤的時候,我們仍然選擇原諒寬容,既可以給別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又可以顯示出自己寬廣的胸襟,展現自己善良的一面,樹立一個非常良好的形象。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才是整首詩當中的精華所在,這下半句就是「得放手時須放手」。
其實在生活當中我們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有的時候面對很多兩難的抉擇,我們真的不得不放棄一個,才能夠獲得另一個,而人生其實就是在不斷的選擇和失去當中不斷的成長。
如果我們只把目光聚焦在自己失去了什麼,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的話,那顯然就會失去越來越多的東西。
而現在選擇放手,其實是為了以後獲得更多,走得更久更遠。
而現在選擇放手,其實是為了以後獲得更多,走得更久更遠。
該放手時須放手,正是這句俗語蘊含著非常深刻的警示道理,所以在千百年來依然廣為流傳。
其實這句話引申開來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自己不該管,不該管的事情就不要去多管閒事,而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則不要去強求。
換句話說,其實就是要大家明白「捨得」的道理,人一輩子的能力其實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什麼都要抓住,到頭來好東西也會像流沙一樣,抓得越緊走得越快了。
所以這句話還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夠太過於執著。
如果心存執念,其實也是給了自己不必要的束縛,限制了自己未來的發展,將來也有可能失去更多寶貴的東西。
所以老祖宗的話確實是字字珠璣,耐人尋味,可以作為我們現代人處事的至理名言。
這句話放到現在,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給我們醍醐灌頂的感悟。
當然知易行難,其實很多人都是明白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你有沒有什麼最執著的事情,其實回頭看看,在糾結中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反而讓自己停滯不前了呢?
歡迎關注我@辰觀歷史,歡迎轉發、留言、點讚,一起多交流吆,你的每一個互動我都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