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古人智慧所在,但卻少有人知

2020-12-25 趙趙的期待

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話叫「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說孩子們長大了,有自己的路要走,做長輩的就不用太過於擔心,也不必老是管著他們了。

但關於這句話,很多人都會誤解,認為家長只需要忙著賺錢,對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顧,並以這句話為藉口,好像自己很有道理似的。

其實之所以會有人這樣認為,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句話的後半句。而這句話的後半句,才是精髓所在。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這才是這句話的整句,關於這句話,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相傳明朝時期有一個姓羅的秀才,自己頗有幾分才學,但幾次參加科考都名落孫山。為了謀生,只能在外地做教書先生。

羅秀才在老家已有妻兒,於是趁著過年,他便趕回家去看望妻兒。多次名落孫山的羅秀才,把所有的希望都交給了自己的孩子,但是這次回家,卻讓他大失所望。

原來,為了看看自己的孩子有多聰明,羅秀才就想著出幾個對子讓兒子對。秀才先是出了一個「天」,可是孩子就是想不下來,情急之下只能向母親求助。

羅秀才的妻子看到兒子望著自己,知道兒子不會,就指了指地,想給孩子一點提示,沒想到地上剛好有雞屎,於是兒子脫口而出「雞屎」兩個字。

這讓羅秀才氣壞了,於是他大聲地問「父親」對什麼。兒子這次是真的嚇壞了,又望向自己的母親。媽媽沒有辦法,就指指自己,想告訴孩子「父親」要對「母親」。

可是兒子竟然回答了個「奶」字。羅秀才仰天長嘆一聲「朽木不可雕也!」又想到自己在考場上的接連失利,一時接受不了,直接出了家做了和尚。

羅秀才走後,他的妻子卻沒有放棄對孩子的培養。反倒是這件事更讓她意識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請來最好的老師教育兒子。在母親的培養下,孩子進步飛快,年僅25歲便高中狀元。

羅秀才聽到這個消息後,就連忙回家看望。他站在昔日自己大門口,卻遲遲不敢進門。別人問他,他只說是想見見狀元郎。徘徊再三,他在牆外留下一首詩,揚長而去。

「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從此,「兒孫自有兒孫福」這一句話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所以這句俗語是告誡諸位家長,既要培養孩子,也不要為孩子做牛做馬,把什麼事都替他做了,該父母做的父母做,該孩子自己做的還得自己做。

我們看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被家裡人各種寵著。但是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怎麼樣呢?

但如果一個孩子一生下來就被人伺候著,覺得這些都理所當然,自然不會懂得感恩。天天過這麼好的日子,無憂無慮,又能有什麼動力去學習?

這樣的孩子到頭來,往往學習也沒學好,什麼活還都不會幹,生活都不能自理,養成一個廢物了,最後只能靠老、啃老。所以這句俗話只是告誡我們不要溺愛孩子,而不是不管孩子,否則溺愛就會變成傷害,最後把自己和孩子都害了。

一段簡短的格言、俗語的可以讓我們收穫很大,它們的魅力正是在於即使時代不同,但它仍有積極的意義,內容上對人頗有啟發而且雅俗共賞。不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往往讀到的卻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對人生經驗的深刻總結。對於比較繁忙,但又需要及時總結的人來說,是再適合不過了。

至於要看什麼書,才能收穫到這麼多「金句」,取材於民間諺語和各家典籍中的佳句的《增廣賢文》,就是一本不錯的讀物。

可以說,《增廣賢文》是一本什麼時候讀都會有收穫的好書,想要吸取國學精華,從簡單文字中獲得處世之道,看《增廣賢文》就是你最好的選擇。

《增廣賢文》精裝正版,有完整原文,譯文,解析,完全不怕 看不懂。只需要49元,也就是2包煙錢,就能讓你受益終生!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什麼,少有人知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增廣賢文》裡記載過一句話,現代的老人也經常掛在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兒孫自有子孫的福分,父母不必為其擔心。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值得一看
    我們的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關於如何理性對待子女的俗語,就比如這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楊少英書法《定風波》作品選自:聚藝上品這句話意思是:兒孫自有他們的福分,長輩只需要正確引導,不必過多操勞﹑擔憂。如果兒孫有福,不必繼承先人遺產,也能撐起自己的一片天。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是什麼意思,可惜鮮為人知!
    相信大家都聽過俗語吧,而且其實有很多的俗語是非常有意的,但是也有的俗語也有著很深刻意義。這些俗語有的是在說天氣,有的再說生活,還有的則是說一切啟示的。其中也有的不少的俗語是用來告誡人們面對一件事情或者是做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去做去面對。而有的俗語是在教育父母,應該怎樣面對孩子。
  • 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更是扎心,父母應該永遠記住
    這句話是眾所周知的,但他的後半部分卻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跟典故有關。在唐代,有一個貧窮的秀才,他家境貧寒,但這個人很堅決,自學成才,他從小就申請詩歌和書籍,他很有文學修養,因此他被當地一位才女收留,她並不討厭他的家庭,相反,她放棄了原來的好生活,和他一起過著貧窮的生活。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其實下一句才是重點,人生大智慧
    我們經常會聽老人們說起一句話,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就比如每當我想要自己出去闖蕩,和父母有不同意見,讓父母頭痛的時候,爺爺就會用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就隨著他們去吧!」來勸爸媽。這句話是很好理解的,其實就是字面意思,主要說的是:子孫們有著自己的福分,不用老人操太多的心。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在元代的時候就已經廣為流傳了。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句話的下一句才是重點。可惜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和老段一起來看一下吧。
  • 「兒孫自有兒孫福」有沒有道理?但下一句才是精髓,你知道嗎?
    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其實還有下一句,而這下一句才是這一整句俗語的精髓所在。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老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智慧。在民間有一些經久流傳的俗語,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我們前面剛剛提到的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
  • 「兒孫自有兒孫福」?詩的後半句更值得中國父母深思,很現實
    文|秘籍君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兒孫自有兒孫福」,聽上去是讓父母放寬心,可中國父母是慣會操心了的。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衣食住行無不在意。上幼兒園時,父母就要開始準備學區房,高考時全家上陣,考大學恨不能前往陪讀。
  • 古人云:身在福中不知福,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道
    古人對於幸福也有獨特的看法,我們所熟知的一句話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這句很好地闡釋了在幸福面前,人應該保持什麼樣的態度,理解了這句話,就知道如何過得更加幸福。一、身在福中不知福窮人往往被生活所累,為生計奔波,飽受生活之苦。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上歷史進程中,炎黃子孫通過智慧和生活,總結出了很多生存經驗,這些經驗隨著不斷傳承,已經成了我國寶貴的文化財產,像我們平時閱讀的唐詩宋詞,農村人民口口相傳的俗語等等。除此之外,古人的思想也是一種文化。有些人受儒家學派的影響,信奉儒家思想,有的人受道家學派的影響,信奉道家思想。不管什麼思想,都是不可替代的,給後世的影響都頗為深遠。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蘊含奧秘,很多人卻不知
    老人們經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雖然我們都耳熟能詳。但是真正了解這句話的,卻不在多數。知道下半句的人,更是寥寥無幾。今天,幫媽就給大家講講,更精闢、更蘊含奧秘的下半句。其實,這句話起源很早。在明朝的宣德年間,有一個羅秀才,因為屢次考試不第,於是做起了教書先生。
  •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在外面的小屋裡翻找什麼, 我們這屋裡靜的要死,沒人動,也沒有人說話 足足有半分鐘,那兩人也沒進來, 我想是在找證據?   沒有什麼證據呀,刀也都在這屋呀,難道是警察人少怕了? 在外面的小屋裡翻找什麼, 我們這屋裡靜的要死,沒人動,也沒有人說話 足足有半分鐘,那兩人也沒進來, 我想是在找證據?   沒有什麼證據呀,刀也都在這屋呀,難道是警察人少怕了?
  • 農村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是5月16日,農曆的四月二十四,本來以為很快就要到五月初五端午節了。後來才想起來,今年是閏四月,過完這個四月,下個月就到閏四月了。其實對於這些俗語我們要辯證的看,沒有必要全部相信。那麼對於這句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具體來說一下。「閏四月,兩頭春」的意思。
  • 農村俗語:十年修得同船渡,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智慧少有人知
    俗語:十年修得同船渡,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智慧少有人知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我用一千次回眸換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駐足停留.問佛:要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進你的心中?對於兩個人的緣分,我們的古人們也總結出了很多與它有關的俗語名句。比如說,筆者接下來要為各位介紹的這句:「十年修得同船渡」,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對於「十年修得同船渡」這句話,相信很多人對它的印象都是,那一年的西子湖畔,許仙與白素貞的一眼萬年,同乘一舟結下了往後不可解的情緣。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後半句才是經典,可惜鮮有人知
    古代的教育都與勞動結合在一起,古人的生活更是離不開勞動,而那些能夠流傳至今的民俗諺語,也是在古人的勞動當中積累出來的。儘管有些民俗諺語我們無法認可,但有許多卻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哪怕他們沒有太多的知識,但是憑藉著實踐生活,他們依然能夠走在時代的前列。
  • 古人說:「勸賭不勸嫖」,殊不知下半句才是經典,道出人性險惡
    前幾天回老家,聽到村裡老人談到了這麼一句俗語——「勸賭不勸嫖,勸嫖兩不交。」從表面上理解,可能很多人有疑問,但是深入分析一下,你就會明白了。對於人們來說,知道上半句的可能多一些,下半句少有人知。如果你真的理解明白了這句話,你會很佩服古人的處世智慧。
  • 俗語「門前墳,屋後水」,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生活中要多多留意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快速提高,相比較古人枯燥的生活環境,現代人的生活要更加的豐富多彩。雖然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我們卻也因此失去了不少東西,比如對老祖宗智慧的傳承。比如這句俗語「門前墳,屋後水」,它看上去充滿了封建迷信色彩,但是我們仔細研究其中的深意,就會由衷的佩服老祖宗的智慧,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所謂「門前墳,屋後水」,是老祖宗告誡我們:在給自己建造房子的時候,不要選擇門前有墳的地方,更要避開屋後有河流的地方。
  • 農民常說:「房墳相望,兒孫無人」,啥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民常說:「房墳相望,兒孫無人」,啥意思?古人留下了一句「房墳相望,子孫無人」的俗語,其實就已經在告誡將來的人,一定不能夠貪,蓋房子也好,秀墳墓也罷,都不可能肆意的佔有多餘的土地。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在建造房子或者墳墓的時候,實際上是有很多忌諱的,其中都一點則是人們不能夠把墳墓直接建在房子的對面,不然則是會導致整個家族都沒有後代,也就是後繼無人。
  • 俗語「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其實下一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很多人聽到俗語兩個字,第一印象就是風趣幽默,並且背後還蘊藏著深刻的哲理和智慧。我國的俗語文化數以萬計,大多數都是一句簡單甚至略顯粗糙的言語,讓人讀起來十分容易理解。經常品讀俗語,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是深入了解我國民間文化的一種有效途徑。能讀懂俗語,人生也會少走很多彎路,生活上也會更加的順利。本期就和大家分享一句耳熟能詳的俗語,大家都聽到過「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這句話。其實我們從字面理解這句俗語,也十分容易。這裡的「賊」並不是狹隘意義上的偷盜之人,而是泛指一些壞人或者小人。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正是因為古人發現,如果不對人的欲望做出適當的克制,任由欲望不斷的膨脹,那麼最終會害人害己,為了避免這一點,才需要克制自己無盡的欲望,而民間自然也有類似的說法,只不過更加直白罷了。03其實,這句俗語後面還有一句「少食壯火,自取其禍」,這句話很好理解,主要是說年少時候如果食用補品太多的話,往往會有很多的禍害。
  • 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下句少有人知,處世經驗值得學習
    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下句少有人知,處世經驗值得學習在現代人的印象中,烏龜一直是描述一個人不懂得擔當,遇事畏畏縮縮的詞。因為烏龜膽子特別小,被驚動的時候就會把頭縮進烏龜殼中。但是在古代社會中,在人們心中,烏龜是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