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是什麼意思,可惜鮮為人知!

2021-01-18 劉叔叔的小酒館

相信大家都聽過俗語吧,而且其實有很多的俗語是非常有意的,但是也有的俗語也有著很深刻意義。這些俗語有的是在說天氣,有的再說生活,還有的則是說一切啟示的。其中也有的不少的俗語是用來告誡人們面對一件事情或者是做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去做去面對。而有的俗語是在教育父母,應該怎樣面對孩子。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吧!

相信大家都聽過「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吧,這與話來源於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的第四回《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這句話是這篇文章的開頭詩詞。經過時間的流逝,現在這句話已經成為了一句日常通用俗語。話說,在明德年間,江西的永豐縣有一個秀才,他叫羅善平。因為沒有考上功名,而家裡還有一個妻子和年紀尚小的兒子,所以羅善平只能外出奔走,忙於生計。所以,家裡面的家務瑣事都被妻子接了過去,了是他的其實一個名大家閨秀,對於這種事情並不是很擅長,而羅善平很少回家。不過,兒子年紀稍大一點後,就可以幫助他母親了。

過了幾年。羅善平回來了,兒子這時候已經七歲了。所以,羅善平想讓兒子去上學,但是又怕天資不夠麼就想考一下他。接著,羅善平就除了一個對子,可是他的兒子並沒有接觸過,所以對不出來。羅秀平看到兒子這樣,就感到人生沒有意義了。於是,便出家當和尚去了。羅善平離開後,讓妻子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但是後來還是想通了。在以後的日子裡,平常就是忙於生計,照顧家庭,但是一有時間就會教導兒子。

雖然兒子的年紀不大,但是其實很懂事。在平常放牛的時候也會帶一本書,用心學習。隨著時間的流逝,兒子長大了,考取了功名,高中狀元。後來這個兒子有一次會家為他的母親過生日,這個消息傳到了羅善平的耳朵裡。羅善平就像回家看一看,但是他的妻子並沒有認出他,給了他錢也不要,以為嫌少,就又給了一些米。但是還是不要,知道羅善平看到兒子穿著官服從屋子裡走出來,這才願意離開。走的時候,還在牆上提了一首詩:一別家鄉二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後來這句話也就流傳了下來,人們通常用這句話表示父母對於子女只能起引導作用,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過加幹涉,要不然會適得其反。

相關焦點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古人智慧所在,但卻少有人知
    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話叫「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說孩子們長大了,有自己的路要走,做長輩的就不用太過於擔心,也不必老是管著他們了。但關於這句話,很多人都會誤解,認為家長只需要忙著賺錢,對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顧,並以這句話為藉口,好像自己很有道理似的。
  •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什麼,少有人知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增廣賢文》裡記載過一句話,現代的老人也經常掛在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兒孫自有子孫的福分,父母不必為其擔心。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值得一看
    我們的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關於如何理性對待子女的俗語,就比如這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楊少英書法《定風波》作品選自:聚藝上品這句話意思是:兒孫自有他們的福分,長輩只需要正確引導,不必過多操勞﹑擔憂。如果兒孫有福,不必繼承先人遺產,也能撐起自己的一片天。
  • 農村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是5月16日,農曆的四月二十四,本來以為很快就要到五月初五端午節了。後來才想起來,今年是閏四月,過完這個四月,下個月就到閏四月了。其實對於這些俗語我們要辯證的看,沒有必要全部相信。那麼對於這句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具體來說一下。「閏四月,兩頭春」的意思。
  • 「兒孫自有兒孫福」有沒有道理?但下一句才是精髓,你知道嗎?
    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其實還有下一句,而這下一句才是這一整句俗語的精髓所在。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老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智慧。在民間有一些經久流傳的俗語,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我們前面剛剛提到的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其實下一句才是重點,人生大智慧
    我們經常會聽老人們說起一句話,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就比如每當我想要自己出去闖蕩,和父母有不同意見,讓父母頭痛的時候,爺爺就會用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就隨著他們去吧!」來勸爸媽。這句話是很好理解的,其實就是字面意思,主要說的是:子孫們有著自己的福分,不用老人操太多的心。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在元代的時候就已經廣為流傳了。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句話的下一句才是重點。可惜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和老段一起來看一下吧。
  • 「兒孫自有兒孫福」?詩的後半句更值得中國父母深思,很現實
    文|秘籍君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兒孫自有兒孫福」,聽上去是讓父母放寬心,可中國父母是慣會操心了的。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衣食住行無不在意。上幼兒園時,父母就要開始準備學區房,高考時全家上陣,考大學恨不能前往陪讀。
  • 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更是扎心,父母應該永遠記住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他的妻子一看到這句話,就已經明白,立馬出去追他了,結果,這個人失蹤了,因此這句諺語流傳至今。兒孫有自己的兒孫福,莫為兒孫像馬和牛,話不粗,很寫實扎心!
  • 農民常說:「房墳相望,兒孫無人」,啥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民常說:「房墳相望,兒孫無人」,啥意思?也許自古流傳下來的風水一說真的沒什麼道理,但是老祖宗可是非常信賴的,他們認為一味的追求氣派,把墳墓修建的那麼大,那麼豪華,實際上並不是什麼好事,很可能還會給家庭帶來災難。古人留下了一句「房墳相望,子孫無人」的俗語,其實就已經在告誡將來的人,一定不能夠貪,蓋房子也好,秀墳墓也罷,都不可能肆意的佔有多餘的土地。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蘊含奧秘,很多人卻不知
    老人們經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雖然我們都耳熟能詳。但是真正了解這句話的,卻不在多數。知道下半句的人,更是寥寥無幾。今天,幫媽就給大家講講,更精闢、更蘊含奧秘的下半句。其實,這句話起源很早。在明朝的宣德年間,有一個羅秀才,因為屢次考試不第,於是做起了教書先生。
  • 農村有一俗語,房子望見墳墓,兒孫應尋活路,是什麼意思呢?
    而現在生活在農村的老人因為生活是非常的無聊,於是就會其他的老人們聚在一起聊天,從他們的口中我們可以聽到不少的農村俗語。這些俗語都是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這些俗語都是一些農民伯伯根據自己的經驗而說出來的。今天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一句俗語,這個俗語是「房子望見墳墓,兒孫應尋活路」,它的意思是說如果房子在建好了以後能看見墳墓,那麼住在房子了的兒子和孫子就要遭到屬於自己的生活辦法,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其實如果房子的面前有一個墳墓的話,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不要說是住了,就是在哪裡帶上一段時間也會感到自己的身上不舒服。
  • 農村俗語:「燕子進家門,多福多兒孫」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翱翔於藍天白雲的小燕子燕子進家門,多福多兒孫,這句俗語有年頭了,肯定不止三四十年,計劃生育時期這樣的話它說不通啊。誰家裡有燕子壘窩的話就會多福多兒孫。那時候小,沒覺得多福多兒孫有多好,只是在每年春天裡,看到小燕子穿梭在小夥伴的家裡,羨慕的不得了,奶奶說燕子是象徵吉祥的鳥兒,如果它願意選擇誰家築巢,那麼這人家定是有福之家。
  • 指望兒孫養老?靠兒孫良心和能力,還不如自我抱團來得溫暖
    既擔心因為自己而拖累兒孫,又最怕去養老院面對陌生的一切自己難受,又擔心保姆高額的費用讓兒孫壓力倍增?最近近,一篇5個50歲單身閨蜜買房抱團養老的文章上了熱搜榜,讓很多人眼前一亮,原來我們還可以這麼養老。中華民族的傳統——養兒防老。然而,指望兒孫養老,真的是老來最好的歸宿嗎?我們含辛茹苦的把孩子養育成人,只是為了把他們拴住,為我們養老送終嗎?
  • 俗語: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啥意思?不是土地,父母不妨看看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俗語:「但存方寸地,留與兒孫耕」到底是什麼意思?人們又是如何理解的?真正的含義又是什麼? 但是小編想說,這句俗語本身所表達的意思卻並非如此。
  • 老話「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俗語「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通過字面意思就能明白,其實這句話理解起來並不難,很多人理解的字面意思就是如果晚上不在門口點燈的話,那麼整個院子裡都是不亮堂的,尤其是到了後院,幾乎都是摸黑的。其實這句俗語講的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它想告訴我們的絕非點不點燈的問題,其中蘊含著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因此常用此話教育後背。這句話看似很簡單,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到底啥意思?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從字面上來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前門如果不點燈,後面院裡就會不亮堂。
  • 農村老話「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其中說到了一句俗語「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又蘊含著什麼哲理呢?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前院點了燈,也能照亮後屋,而要理解深層意思,就要明白「點燈」所指何事?雖然「兒孫自有兒孫福」,長輩們無法對百年之後的事情做預測,但是可以把家風、精神樹立下來,讓後代能夠克己復禮,守正持財。在家族中,精神的傳承和財富的傳承同樣重要,關於這句「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你還有什麼要說的?歡迎在評論中留言。
  • 兒孫自有凌雲志——阿靖阿亮神州騎行賦(作者:漳浦 雲青子)
    本文轉自《好山好水》兒孫自有凌雲志 ——阿靖阿亮神州騎行賦漳浦 雲青子 ~洪俊哲
  • 佛教: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子孫做馬牛——這話如何從佛法解讀?
    不好意思,話題稍微有點扯遠了,咱們回歸本題,討論一下我們中國的「孝悌」問題,這也是咱們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寶藏之一,只可惜近兩百年由於各種原因,魔漲道消,被拋棄和誤解了許多,因此才導致現在社會如此多的歪風邪氣。
  • 風水先生告誡孫子:「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究竟啥意思?
    俗語「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通過字面意思就能明白,其實這句話理解起來並不難,很多人理解的字面意思就是如果晚上不在門口點燈的話,那麼整個院子裡都是不亮堂的,尤其是到了後院,幾乎都是摸黑的。  其實這句俗語講的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它想告訴我們的絕非點不點燈的問題,其中蘊含著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因此常用此話教育後背。這句話看似很簡單,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到底啥意思?  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
  • 退休老人花10萬收藏老物件,不願給兒孫花一分錢
    這些年,為了收集老物件,他花了近10萬元,退休工資除了他和老伴日常生活開支外,全部都用於收藏上,一分錢也不願花在兒孫們身上。對於兒孫們,他笑著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就喜歡收集老物件,把身體鍛鍊了,每天心情好,我全力支持他。」老伴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