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聽過俗語吧,而且其實有很多的俗語是非常有意的,但是也有的俗語也有著很深刻意義。這些俗語有的是在說天氣,有的再說生活,還有的則是說一切啟示的。其中也有的不少的俗語是用來告誡人們面對一件事情或者是做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去做去面對。而有的俗語是在教育父母,應該怎樣面對孩子。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吧!
相信大家都聽過「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吧,這與話來源於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的第四回《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這句話是這篇文章的開頭詩詞。經過時間的流逝,現在這句話已經成為了一句日常通用俗語。話說,在明德年間,江西的永豐縣有一個秀才,他叫羅善平。因為沒有考上功名,而家裡還有一個妻子和年紀尚小的兒子,所以羅善平只能外出奔走,忙於生計。所以,家裡面的家務瑣事都被妻子接了過去,了是他的其實一個名大家閨秀,對於這種事情並不是很擅長,而羅善平很少回家。不過,兒子年紀稍大一點後,就可以幫助他母親了。
過了幾年。羅善平回來了,兒子這時候已經七歲了。所以,羅善平想讓兒子去上學,但是又怕天資不夠麼就想考一下他。接著,羅善平就除了一個對子,可是他的兒子並沒有接觸過,所以對不出來。羅秀平看到兒子這樣,就感到人生沒有意義了。於是,便出家當和尚去了。羅善平離開後,讓妻子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但是後來還是想通了。在以後的日子裡,平常就是忙於生計,照顧家庭,但是一有時間就會教導兒子。
雖然兒子的年紀不大,但是其實很懂事。在平常放牛的時候也會帶一本書,用心學習。隨著時間的流逝,兒子長大了,考取了功名,高中狀元。後來這個兒子有一次會家為他的母親過生日,這個消息傳到了羅善平的耳朵裡。羅善平就像回家看一看,但是他的妻子並沒有認出他,給了他錢也不要,以為嫌少,就又給了一些米。但是還是不要,知道羅善平看到兒子穿著官服從屋子裡走出來,這才願意離開。走的時候,還在牆上提了一首詩:一別家鄉二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後來這句話也就流傳了下來,人們通常用這句話表示父母對於子女只能起引導作用,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過加幹涉,要不然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