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子孫做馬牛——這話如何從佛法解讀?

2020-12-16 紅塵若鏡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44篇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人是世界上最重視家庭的國家和民族,比如孩子們啟蒙讀物《三字經》中就不止一次地強調「父孝子慈,兄友弟恭」——「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首孝悌,次禮儀」,這些祖輩千年的訓導都已經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骨髓裡。

所以我們中國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夠把文明延續至今的國家,這和我們對於祖宗的崇敬,對血脈的傳承,對家族的重視關係非常大,就算再艱難沉重的歲月中,先輩們也都忍辱負重,咬著牙這樣一代代的熬了過來。

比如說那些著名的亂世——南北朝,五代十國,異族入侵等等,最悲慘的時候整個國家人口都損失了大半,白骨千裡,滿目瘡痍,但最終還是沒有斷滅,這是何等強大的凝聚力。

而其餘國家和民族都是遠遠不能相比的,他們或許能在某個時刻達到巔峰,比如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大王朝——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波斯王國的大流士大帝,古印度的孔雀王朝,英倫半島的亞瑟王等等,都一度引領風騷,但是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最後四分五裂,徹底消亡。

就像是佛法的起源之地古印度,最後也變成了「劣幣驅逐良幣」,這種對於世界最究極和圓滿的真理反而被迫傳到了其餘國家,並且發揚光大,比如融為了我們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再比如從日本走出去並影響了西方世界的禪學

所以放眼世界,我們中華民族絕對是最有生命力也最輝煌的民族,未來也會更加強盛,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有信心,雖然佛法確實發源自古印度,但它的巔峰卻註定在中國,畢竟這裡才有真正的「大乘佛法龍象氣象」。

不好意思,話題稍微有點扯遠了,咱們回歸本題,討論一下我們中國的「孝悌」問題,這也是咱們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寶藏之一,只可惜近兩百年由於各種原因,魔漲道消,被拋棄和誤解了許多,因此才導致現在社會如此多的歪風邪氣。

而家庭文化的核心就是「父父子子」,也就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這是其餘一切倫理關係的基礎,咱們今天就結合我們的傳統儒教和佛法來討論一下,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真正為子孫積福?

這裡先給出結論——真正為子孫積福並不是留給他們大量的財富,也不是為他們做牛做馬,勞累一生好讓他們啃老,而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其實放在佛法中也一樣適用。

各位已經為人父為人母的師兄不妨看看,暫時沒有的也可以為將來做準備,就算打算單身主義的也無妨,因為如何教育子女,反過來就是如何孝順父母——「孝」這個字的組成本來就是「上老下子」,表示父子傳承,連綿不絕

02子孫自有子孫福,莫為子孫做馬牛

咱們民間有句老話,叫來世做牛做馬,指的是一個人欠了別人的巨大恩情比如救命之恩,但這輩子能力不夠實在沒辦法償還,只能下輩子投生畜生道比如做馬牛羊,一方面給對方出苦力,另一方面死了以後還要留下肉皮毛等等來報恩。

這在佛法中也是「因果相報」的一種,比如說很多受了施主供養的出家人卻不能真心為對方種福田,更沒有守戒修行,來世就要為對方做牛做馬來償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被毛戴角還

而我們中國的許多父母對待孩子就是這樣的一種心態,大家可以看看周圍,不少父母從孩子懷胎開始就全力以赴的寵愛——找最好的醫院檢查,母親辭職養胎,生了孩子又是月子中心又是月嫂,孩子吃的用的都是最好的,再大一點就是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買天價學區房,一方全職來輔導功課。

好容易等孩子長大了,又要開始為他們找工作,買婚房,幫他們籌辦婚禮,按照西方文明孩子一結婚就是一個獨立的家庭了,但在我們這裡才是開始,父母要繼續的補貼孩子,再幫他們帶第三代,一直到最後完全忙不動了,這才結束這做牛做馬的一生。

就像是有句話所說的一樣——在我們中國,許多子女們能夠過得歲月靜好,往往都是他們的父母們在努力的負重前行,這一點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們尤其明顯。

而這一份父母對孩子的恩情,確實太沉重了一些,而且代代相傳,一方面是家人之間的粘合劑,但另一方面也成為了某種負擔

所以我們要愛孩子,但不能以這種做牛做馬的精神去傳承,這樣沒有絲毫保留的付出,看似是愛,但對自己也好,對子女也好,還是太重了一些,時代在變化,有一些觀念也要與時俱進才行,重要的是保留核心,而不是外在的形式。

03個人因果個人受,真正的愛孩子是教育他內心強大善良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來愛自己的孩子才是正確的呢——既要保留我們中國儒教孝悌文化的傳統,又能吸收佛法般若智慧的包容和圓滿?

這裡面我們一定要明白以下幾個原則:

①個人因果個人受,誰都不能代替別人,包括父母孩子,夫妻伴侶這種最親密的關係都不行,最多只是一種加行,比如一個人犯了罪,如果欠了對方的錢的話家人還能幫忙還,如果是傷人甚至殺人的話,那就只能自己承受後果了。

②這一世能夠成為家人,肯定是前世有著某種緣分和羈絆,而且非常深——當然了,這個不一定都是善緣,也可能是您前世欠了別人的債,孩子是來討債甚至報仇的,所以民間有時候也把不聽話的孩子稱為「討債鬼」。

③父母希望孩子好天經地義,尤其是母親對孩子往往都是無條件的寵愛甚至溺愛,但一定要注意尺度——那是您的孩子,不是所有人的孩子,別人沒有理由也像您一樣愛他和包容他

就像幾年前那位著名的歌唱家將軍孩子的案件,明明是孩子欺辱了一個女孩子,而且還是好幾個人一起,性質十分惡劣,但在那位母親眼裡自家孩子還是既單純又可愛,完全都是對方的問題,可惜法律面前這種幼稚的說辭毫無意義——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這點各位女師兄尤其要牢記

④不要給孩子留太多的錢,如果您孩子很優秀,錢對他沒多大用,反而損害了他的志向;而如果您孩子很普通甚至中下資質,這錢只能增加他的惰性,還讓他養成各種惡習,完全是害了他。

那麼我們如何為子孫積福呢?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教育成為一個內心強大且善良的人,如果他天賦好,將來就能利益更多人;天賦普通也至少能夠獨善其身,少犯惡業,為來世多種善根,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這一點各位師兄一定要多學佛陀,佛陀看眾生都像我們看自己的孩子一樣慈悲,但他只會教導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方法,而不會直接給我們什麼,每個人最終還是要靠自己。

04紅塵說禪

以上就是我們該如何教育父母,最正確的打開方式,一方面要保持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父慈子孝的傳統,進一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另一方面也要結合佛法的因果和智慧,不要越俎代庖,去控制和掌握孩子的一生。

畢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要自受因果,作為父母我們最重要是要讓他們學會自己如何積攢福報和智慧,這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學佛乃智者所為,紅塵如夢幻泡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願三惡道日減一生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最後再留下兩句林則徐的家訓,各位師兄共勉:

子若強於我,要錢有何用,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若不如我,留錢有何用,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相關焦點

  • 「兒孫自有兒孫福」有沒有道理?但下一句才是精髓,你知道嗎?
    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其實還有下一句,而這下一句才是這一整句俗語的精髓所在。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老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智慧。在民間有一些經久流傳的俗語,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我們前面剛剛提到的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
  • 「兒孫自有兒孫福」?詩的後半句更值得中國父母深思,很現實
    文|秘籍君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兒孫自有兒孫福」,聽上去是讓父母放寬心,可中國父母是慣會操心了的。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衣食住行無不在意。上幼兒園時,父母就要開始準備學區房,高考時全家上陣,考大學恨不能前往陪讀。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其實下一句才是重點,人生大智慧
    我們經常會聽老人們說起一句話,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就比如每當我想要自己出去闖蕩,和父母有不同意見,讓父母頭痛的時候,爺爺就會用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就隨著他們去吧!」來勸爸媽。出家的羅秀才聽了,非常高興,急忙趕回家探訪,看門的人不認識他,就稟報說有個和尚來化緣,羅母開始給他錢,他不要,後來還請求見新科狀元,見到後就在牆上寫了一首詩: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什麼,少有人知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增廣賢文》裡記載過一句話,現代的老人也經常掛在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兒孫自有子孫的福分,父母不必為其擔心。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是什麼意思,可惜鮮為人知!
    其中也有的不少的俗語是用來告誡人們面對一件事情或者是做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去做去面對。而有的俗語是在教育父母,應該怎樣面對孩子。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吧!相信大家都聽過「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吧,這與話來源於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的第四回《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這句話是這篇文章的開頭詩詞。經過時間的流逝,現在這句話已經成為了一句日常通用俗語。
  • 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更是扎心,父母應該永遠記住
    中國自古以來就遵循望子成龍傳統,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但是,總的來說,有許多缺點,對孩子過度的「期待」會導致長輩對孩子的過度控制,進而形成「包辦」,但如果我們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我們會發現老祖宗早就給我們提過一個警告:子孫擁有兒孫福!這句話是眾所周知的,但他的後半部分卻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跟典故有關。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值得一看
    我們的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關於如何理性對待子女的俗語,就比如這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楊少英書法《定風波》作品選自:聚藝上品這句話意思是:兒孫自有他們的福分,長輩只需要正確引導,不必過多操勞﹑擔憂。如果兒孫有福,不必繼承先人遺產,也能撐起自己的一片天。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古人智慧所在,但卻少有人知
    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話叫「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說孩子們長大了,有自己的路要走,做長輩的就不用太過於擔心,也不必老是管著他們了。但關於這句話,很多人都會誤解,認為家長只需要忙著賺錢,對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顧,並以這句話為藉口,好像自己很有道理似的。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蘊含奧秘,很多人卻不知
    老人們經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雖然我們都耳熟能詳。但是真正了解這句話的,卻不在多數。知道下半句的人,更是寥寥無幾。今天,幫媽就給大家講講,更精闢、更蘊含奧秘的下半句。其實,這句話起源很早。在明朝的宣德年間,有一個羅秀才,因為屢次考試不第,於是做起了教書先生。
  • 漢初三傑的後人如何,蕭何子孫當上開國皇帝,韓信被滅三族
    《古詩十九首》中有句詩非常著名,「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一個人在世上的日子通常不會超過一百歲,但是這不到百年的短短光陰中,卻大多日夜憂愁煩悶,少年時為自己的學業功業,稍長時為父母長輩的身體健康,再大一些便是為晚輩兒孫的前途,反正每天都憂心忡忡。
  • 大乘佛法·佛教大科學解讀未知世界密碼——水·生命·輪迴的奧秘
    (上集)大乘佛法·佛教大科學解讀自然密碼微觀世界「濃」和「克」的奧秘(下集)大乘佛法2011年瀋陽因果教育教學講堂創始人劉玉珍老師受本師釋迦牟尼佛點化遠赴印度靈鷲山,在本師釋迦牟尼佛宣講《妙法蓮華經》的聖地恭迎大乘佛法-因果教育環城繞佛,大乘佛法-佛教大科學落座中華大地。劉玉珍老師仰仗大乘佛法-佛教大科學揭示了種種宇宙人生的真相,揭示了眾多科學領域的真相,為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俗語: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啥意思?不是土地,父母不妨看看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俗語:「但存方寸地,留與兒孫耕」到底是什麼意思?人們又是如何理解的?真正的含義又是什麼? 大眾如何理解的?當然這兩種說法也不能說完全不對,畢竟這片大地養育了我們,說它是最珍貴的禮物之一也不為過。而且為人處世的確應該給自己留條後路,畢竟有時總會有走到盡頭之時。但是小編想說,這句俗語本身所表達的意思卻並非如此。
  • 趙樸初:佛教是文化,佛教也是佛法
    當然在我們佛門子弟看來,當然是佛法永存於世間要好一些。可是釋迦牟尼佛老早就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均是「成住壞空」的。佛教亦然,佛法亦然。唯獨佛性不會壞滅,因為所有眾生的佛性皆是不生不滅的。很多人現在鼓吹什麼南傳佛教或是上座部佛教。我這裡並不排斥南傳和上座部佛教,反而我認為它們也是佛教,它們也是佛法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新朋友點擊上方「北方彩寶飾品廣場」免費關注珠寶定製 古玩鑑定 引領潮流 文化熱點 社會焦點 感受魅力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乾隆又問:「你既住了幾十年,可否告訴我,你每天看見長江上有多少船隻往來?」老和尚答:「只看到兩條。」乾隆驚奇地問:「你這是什麼意思?我現在看到的也不止兩條船!」那老和尚不慌不忙地說:「人生只有兩條船,一條為名,一條為利。」乾隆聽後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