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值得一看

2020-12-16 聚藝上品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我們的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關於如何理性對待子女的俗語,就比如這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

楊少英書法《定風波》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這句話意思是:兒孫自有他們的福分,長輩只需要正確引導,不必過多操勞﹑擔憂。如果兒孫有福,不必繼承先人遺產,也能撐起自己的一片天。倘若兒孫不肖,即使萬貫家財,不足以供其數年揮霍。

楊少英書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正如林則徐說的那句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楊少英書法《恆》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如果後輩子孫跟自己一樣,多才多能,學識出眾,完全能夠憑藉自己的本事,開拓出一方天地,闖蕩出一番事業,那麼,作為前輩,再想方設法地聚斂錢財,留給他們,還有什麼必要嗎?

楊少英書法《路雖遠行則將至》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即使是一個潛質很高的晚輩,其才學、智慧和能力,也必須在自身的艱苦奮鬥中,方能開發、鍛鍊出來。倘若給他們留下了大筆的遺產,他們就用不著自己去艱苦奮鬥,拼搏進取,這些巨額資產,勢必把他們的奮鬥精神、進取銳氣、聰明才智,一天天地消磨掉;最後變成了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紈絝子弟。

楊少英書法《物來順應》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如果子孫完全不具備前輩的稟賦和潛質,一些素質低下的人,一旦得到了父輩遺留的大筆財產,這些資產只能成為他們橫行鄉裡、欺男霸女、無惡不作的助推器。

楊少英書法《天行健》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我國古代史籍《戰國策》中,有一篇「觸龍說趙太后」。趙國的大臣觸龍就提出了一個重要思想:「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就是說,父母愛惜子女,就要深謀遠慮,把眼光放長遠些,不能只顧及子女眼前一時的舒適,不要讓子女當溫室中的花朵,必須放手讓子女去經受鍛鍊,獨立成才,才能建功立業。

楊少英書法《天道酬勤》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作為父母不必太過操心子女。年少時,為其準備好必備的物質基礎,良好的學習環境,並悉心引導他們走入正途即可。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旦他們成年時,就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子女的婚姻、工作,我們也無能為力。過度的擔憂也不過是徒增煩惱罷了。如果做父母的強加幹預,還會鬧的雙方都不愉快,倒不如學會適當的放下,順其自然。保持好自己的身心健康,這何嘗不是為子女分憂呢。

相關焦點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古人智慧所在,但卻少有人知
    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話叫「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說孩子們長大了,有自己的路要走,做長輩的就不用太過於擔心,也不必老是管著他們了。但關於這句話,很多人都會誤解,認為家長只需要忙著賺錢,對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顧,並以這句話為藉口,好像自己很有道理似的。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是什麼意思,可惜鮮為人知!
    相信大家都聽過俗語吧,而且其實有很多的俗語是非常有意的,但是也有的俗語也有著很深刻意義。這些俗語有的是在說天氣,有的再說生活,還有的則是說一切啟示的。其中也有的不少的俗語是用來告誡人們面對一件事情或者是做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去做去面對。而有的俗語是在教育父母,應該怎樣面對孩子。
  •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什麼,少有人知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增廣賢文》裡記載過一句話,現代的老人也經常掛在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兒孫自有子孫的福分,父母不必為其擔心。
  • 「兒孫自有兒孫福」?詩的後半句更值得中國父母深思,很現實
    文|秘籍君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兒孫自有兒孫福」,聽上去是讓父母放寬心,可中國父母是慣會操心了的。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衣食住行無不在意。上幼兒園時,父母就要開始準備學區房,高考時全家上陣,考大學恨不能前往陪讀。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蘊含奧秘,很多人卻不知
    老人們經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雖然我們都耳熟能詳。但是真正了解這句話的,卻不在多數。知道下半句的人,更是寥寥無幾。今天,幫媽就給大家講講,更精闢、更蘊含奧秘的下半句。其實,這句話起源很早。在明朝的宣德年間,有一個羅秀才,因為屢次考試不第,於是做起了教書先生。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其實下一句才是重點,人生大智慧
    我們經常會聽老人們說起一句話,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就比如每當我想要自己出去闖蕩,和父母有不同意見,讓父母頭痛的時候,爺爺就會用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就隨著他們去吧!」來勸爸媽。這句話是很好理解的,其實就是字面意思,主要說的是:子孫們有著自己的福分,不用老人操太多的心。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在元代的時候就已經廣為流傳了。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句話的下一句才是重點。可惜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和老段一起來看一下吧。
  • 「兒孫自有兒孫福」有沒有道理?但下一句才是精髓,你知道嗎?
    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其實還有下一句,而這下一句才是這一整句俗語的精髓所在。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老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智慧。在民間有一些經久流傳的俗語,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我們前面剛剛提到的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
  • 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更是扎心,父母應該永遠記住
    這句話是眾所周知的,但他的後半部分卻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跟典故有關。在唐代,有一個貧窮的秀才,他家境貧寒,但這個人很堅決,自學成才,他從小就申請詩歌和書籍,他很有文學修養,因此他被當地一位才女收留,她並不討厭他的家庭,相反,她放棄了原來的好生活,和他一起過著貧窮的生活。
  • 農村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閏四月,兩頭春,老農民,賣兒孫」,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是5月16日,農曆的四月二十四,本來以為很快就要到五月初五端午節了。後來才想起來,今年是閏四月,過完這個四月,下個月就到閏四月了。古代關於閏四月,民間有很多說法,大體都是在說閏四月的年景不太好,要給年紀大的父母買閏月鞋,要在房門口,家裡的車上系紅布來保平安。其實對於這些俗語我們要辯證的看,沒有必要全部相信。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才是點睛之筆
    文/仁義論史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才是點睛之筆今天小編要講的主題就是民間流傳下的俗語,但是這兩句俗語流傳甚廣,廣到什麼程度呢?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說。其實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才是點睛之筆,那便是「浪子回頭金不換」。顧名思義,上半句話就是說一匹優良的馬是不會再折返自己的路線回頭吃它路過的草,更不會吃它已經吃過的草了。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話的出處,也是這麼一個道理。相傳牧人在放馬出來後,馬就會馳騁在芊芊草原中尋覓新鮮青草來食用。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馬只會沿著一個方向走,因此也只會是邊走邊往前吃,一直到吃飽。
  • 俗語:「門前墳,屋後水」,後半句才是重點,值得一看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在,能留下來的,自然都有它獨特的一面,值得人們深入研究,而民間文化最能體現一個時代的特徵。俗語作為百千姿態中脫題而出的一種,被人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也說明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它是眾多前輩們用血與淚總結下來的經驗,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雖說俗語產生於市井,大多數都是一群目不識丁的平民百姓創造的,可其中卻包羅萬千,有大智慧。
  • 農民常說:「房墳相望,兒孫無人」,啥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民常說:「房墳相望,兒孫無人」,啥意思?古人留下了一句「房墳相望,子孫無人」的俗語,其實就已經在告誡將來的人,一定不能夠貪,蓋房子也好,秀墳墓也罷,都不可能肆意的佔有多餘的土地。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在建造房子或者墳墓的時候,實際上是有很多忌諱的,其中都一點則是人們不能夠把墳墓直接建在房子的對面,不然則是會導致整個家族都沒有後代,也就是後繼無人。
  •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讀後長見識了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這其中有很多文學經典得以保留,其中一部分傳統文化就和俗語有關。俗語文化,其實從簡單的意思來理解,就是一種民間的語錄,這些語錄和歇後語有著關聯,所以被大家廣泛使用。比如我們今天說的這句俗語,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就是「笑貧不笑娼」。那麼這句俗語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其實它的下半句更加精彩。首先我們來看俗語的上半句「笑貧不笑娼」。這裡面的關鍵還是取決於「笑」這個字,笑的含義在這裡不僅僅指的是嘲笑,其實更多的意思指的是看不起。
  • 農村俗語:「燕子進家門,多福多兒孫」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翱翔於藍天白雲的小燕子燕子進家門,多福多兒孫,這句俗語有年頭了,肯定不止三四十年,計劃生育時期這樣的話它說不通啊。誰家裡有燕子壘窩的話就會多福多兒孫。那時候小,沒覺得多福多兒孫有多好,只是在每年春天裡,看到小燕子穿梭在小夥伴的家裡,羨慕的不得了,奶奶說燕子是象徵吉祥的鳥兒,如果它願意選擇誰家築巢,那麼這人家定是有福之家。
  • 俗語「門前墳,屋後水」,什麼意思?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
    從古至今,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的俗語。這些俗語流傳千年,有著不俗的大道理。在生活中,還能聽到不少建房子的俗語。不知道大家聽過這樣一句俗語沒有「門前墳,屋後水」,什麼意思?這句俗語從字面上來看,就是說在給自己建造房子的時候,不要選擇門前有墳的地方,更要避開屋後有河流的地方。老祖宗為何要這樣說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先說說「門前墳「,在建房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會選擇修在墳地。門前有墳地,這是大忌,墳地就代表著埋死人的地方,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這都是非常不吉利的。每天一出門,看見一片墳地,是一種什麼感受?
  • 指望兒孫養老?靠兒孫良心和能力,還不如自我抱團來得溫暖
    既擔心因為自己而拖累兒孫,又最怕去養老院面對陌生的一切自己難受,又擔心保姆高額的費用讓兒孫壓力倍增?最近近,一篇5個50歲單身閨蜜買房抱團養老的文章上了熱搜榜,讓很多人眼前一亮,原來我們還可以這麼養老。中華民族的傳統——養兒防老。然而,指望兒孫養老,真的是老來最好的歸宿嗎?我們含辛茹苦的把孩子養育成人,只是為了把他們拴住,為我們養老送終嗎?
  • 古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說是看著,其實就是每晚在那玩,吃住都不能離開,以防有事發生 大家倒也高興這樣,呵呵,有吃有住,還有姑娘陪,多好呀。 不過自在的日子總長不了。 兩個多小時後,他們出來時,我們這十幾個人已經都要氣瘋了 你媽的,你們吃喝要老子在外面等!不打死你解不了老子的心中氣呀! 但是沒有人說出來而已。
  • 俗語「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下半句才是重點
    那就是口語相傳數千年的俗語,通俗易懂,言簡意賅。金條小編要給大家說的這句俗語就是「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知」,至於後半句,想買個關子,也是這句俗語的重中之重。俗語「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下半句才是重點
  • 俗語:「財不走急,富不去偏」,後半句同樣經典,生意人值得一看
    俗語:「財不走急,富不去偏」,後半句同樣經典,生意人值得一看現如今的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雖然有了提高,但是窮人還是佔絕大多數的,大多數財產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很多人的夢想就是擁有無盡的財富,可是現實卻是非常殘酷的,錢財需要每個人努力才可以掙到,而且經歷的過程一定要踏踏實實,不能光想著不勞而獲,這樣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很多人都想著自己能夠一夜暴富,為了這個不切合實際的想法會買彩票或炒股,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不到萬分之一的運氣上,結果當然是非常悽慘。
  • 農村有一俗語,房子望見墳墓,兒孫應尋活路,是什麼意思呢?
    而現在生活在農村的老人因為生活是非常的無聊,於是就會其他的老人們聚在一起聊天,從他們的口中我們可以聽到不少的農村俗語。這些俗語都是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這些俗語都是一些農民伯伯根據自己的經驗而說出來的。今天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一句俗語,這個俗語是「房子望見墳墓,兒孫應尋活路」,它的意思是說如果房子在建好了以後能看見墳墓,那麼住在房子了的兒子和孫子就要遭到屬於自己的生活辦法,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其實如果房子的面前有一個墳墓的話,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不要說是住了,就是在哪裡帶上一段時間也會感到自己的身上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