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欺山不欺水,欺人不欺帽」,說的是什麼意思?

2020-12-14 劉翔xiang

俗語雖然不像古詩詞那般高雅,但是卻憑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被人所銘記,並且流傳至今。

而這些俗語往往概括了人間百態,生活智慧,以及為人處世,也被老百姓所接納。他們能夠通過說順口溜一樣的方式,將俗語謹記並且靈活運用。

農村裡常常會聽到有老人說「欺善不欺水,欺人不欺帽」,這句話中的欺山不欺水可以理解,但是欺負人卻決不能欺負帽子似乎有些彆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欺山不欺水

可能大家聽到這句話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欺負山水?其實本意並非如此,只是老百姓用來指代的一種意思。由於古代交通落後,人們如果要出遠門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短則一周長達一月才能到另外一個地方。

加上信息傳播不發達,因此各地的習俗也都不一樣。所謂「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就是這個道理。住在山裡的人都比較樸素,實誠,想要越過大山也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如果要過水路,對水域不了解的人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渡河,很大可能會遭遇不測。

總有一些人覺得自己水性好,就算翻船也能存活下來,但是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句話:淹死的都是水性好的。人體畢竟是血肉之軀,是非常脆弱的,如果觸碰到暗礁或者被水草纏繞雙腳,基本是求生無望。

欺人不欺帽

自古以來,大家都認為一個人什麼都能丟,唯有骨氣和尊嚴不能丟。特別是男人,更加看重骨氣和尊嚴。如果一個人的尊嚴被踐踏,往往比受到挨打更加讓人痛苦。

生活中不少人認為老實人好欺負,於是總是把所有的髒亂活都推給老實人做。除了欺負老實人以外,還喜歡諷刺他們。

絕大多數的老實人只不過是不想惹是生非,安分度日而已。但要知道,兔子急了也是會咬人的。生活中不少惡性事件的兇手都是老實人,而這些老實人也是遭受了極大的屈辱才會急眼,最終釀造慘劇。

「焉人出豹子」,老實人只不過是不想計較太多而已,如果他們的忍耐到達極限,也是會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而「帽子」自古以來被視為一種禮儀象徵。在古代有身份的人才會佩戴「冠」,我們也聽說過男子20歲要舉行「冠禮」,就是證明他們已經成人,帽子彰顯了一個人的身份。

由於帽子戴在人的頭上,於是很主動地就會把帽子和尊嚴牽扯在一起。所以欺人不欺帽就是這樣的道理。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渴望能被人尊重,特別是男人,他們的尊嚴往往比生命還重要。因此俗語「欺山不欺水,欺人不欺帽」就是老祖宗給予後人的勸告,不要去惹那些老實人,彼此尊重才能和諧共處,人生也會更加成功。

明代的大才子馮夢龍通過自己的記載,把民間那些蘊含大道理和智慧的俗語全都整理在《智囊全集》中,並且還做了很詳細的說明。古人的智慧很簡單,只要你肯認真學習,細細品味其中的智慧,人生就會更加順利,少走彎路。

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從無名小卒一路官升十級,在官場中混得風生水起,就是憑著他的智慧和懂得為人處世之道。而他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擁有大智慧和才華。離不開他十分愛讀這本智慧書籍——《智囊全集》

連清朝著名的「鐵齒銅牙」紀曉嵐也對它愛不釋手,憑著自己的記憶力,這本書早已銘記於心,背得滾瓜爛熟,早已將其中的智慧學習到腦中去。

康熙在閱讀過《智囊全集》之後,提議這本書僅許內部翻閱,不可外傳。也被稱為「國之利器」。

馮夢龍曾經說過「天下無餘智」,意思是《智囊》凝聚了天下所有的智慧,都囊括在這本書中。

這本書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秘密,讓這麼多名人都愛不釋手?

書中記載了上至先秦至明朝之間的各種智慧故事,除了正史裡記載的故事以外,還有很多民間經過百姓口語流傳的故事、野史裡記載的處事策略都一一整合了進去。能夠幫助大家解決日常生活中與人相處時遇到難題的巧妙方式。

書中記載的故事都是有歷史記載依據的,並不是馮夢龍自己杜撰出來的,內容豐富,被稱為「小資治通鑑」,每篇故事都很精煉,濃縮了大智慧,閱讀起來非常有趣有吸引力,一翻就停不下來,有時還會讀到一些「奇聞」,讓人開懷大笑的同時學習到為人處世的道理。

想要學習古人智慧,但是大多數書籍都是文言文,讀起來枯燥又難懂,比較耗時間,而且很難堅持下去,可以選擇白話文版,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跟看小故事一樣,雙文同行的排版還能夠學習到很多聞言字詞的意思。

這本由中華文化大講堂所做的注釋和講解,相較於其他版本,這本書的解釋讀起來方便有趣,也更有權威性。

今天給大家精選的《智囊全集》將原版的故事都記載了進去,有權威可靠的白話文翻譯。加上馮夢龍的精彩點評都收納在裡面,注釋詳盡,學習起來更加簡單。

這套原價159的書,一共有6本,店鋪活動,一整套蘊含人生智慧的書籍僅需99元,平均一本才十幾塊。就能你收穫受益一生的知識,這筆帳怎麼算都不吃虧。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欺山不欺水,欺人不欺帽」有啥說法?有道理嗎?
    咱們經常聽到的「欺山不欺水,欺人不欺帽」,在你看來又是怎樣理解的呢?其中蘊含著怎樣深刻的道理呢?在我們的認知裡,水是很重要的,它乃生命之源。而對農村人來說,這水可是很神聖的,而在農村隨處可見的就是各類的溪流小河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是離不開水的,什麼農田灌溉啊,還有洗衣做飯啥的。所以人們對水是懷有敬畏之心的。
  • 農村老話講欺山莫欺水,欺老莫欺少是啥意思?答案來了
    下面我來給您們講解下,農村俗語講:欺山莫欺水,欺老莫欺少,所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欺山莫欺水,欺老莫欺少,指的是什麼意思要想明白這句農村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就需要先分析下,這裡的代表著什麼。這裡的欺,肯定不會指的是欺負、欺騙的意思。
  • 如何看待農村俗語:「欺山莫欺水,欺老莫欺少?」
    欺山莫欺水,欺老莫欺少,這確實是一條俗語,是一條生活類諺語,不僅流行在農村,在任何一個地方都適用。這條俗語的兩句話,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就是告誡人們對未知的領域、不可估量的事情,要心存敬畏,不可妄自挑戰。欺山莫欺水。
  • 老話說「欺山不欺水,填河莫填溝」什麼意思?老話到底是何含義?
    這句俗語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其字面的意思是說如果前門沒有點燈的話,那火院自然就比較昏暗了。在過去,農村裡都沒有點燈的,所使用的就是煤油燈,而這種燈所照射的範圍有限。不過,其所引申出來的意思,才是值得年輕人所學習的。
  • 古人言:「欺山不欺水」,下半句才是經典,道盡老祖宗處世之道
    古人言:「欺山不欺水」,下半句才是經典,道盡老祖宗處世之道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風俗文化,當我們去旅遊的時候,除了欣賞地方的美麗風光之外,我們還要注重其當地有什麼禁忌。很多人喜歡遊山玩水,但是大家是否知道,要做到開開心心旅遊、平平安安回家也是有技巧的。
  • 「欺山不欺水,填河莫填溝」這句老話是什麼含義?有道理嗎?
    其實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經常聽到從這些農民的嘴裡說一些古語,這些朗朗上口,似乎還有著不停的寓意,那麼你們聽說過「其山不欺水,填河莫填溝」這句古話嗎?其實農村的老人們經常說起這句話,在出門前更是千叮嚀萬囑咐的告誡這些子孫後代們,其實這句話的前半部分就是說,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寧願去爬山,也不要選擇去玩水,因為在山裡最壞的結果就是摔斷胳膊折斷腿,或者是迷路,但是如果去河邊的話,在遊泳的過程中一旦遇到危險,那後果就不同了,就算是水性再好,也有可能一去不復返。
  • 老人常說「女大不中留」,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字字都很現實
    一、欺山不欺水,欺人不欺帽上半句意思是說,兒女們出門在外,能走山路就走山路,儘量避免走水路,因為古時候造船技術不發達,一旦船隻遇到風浪,人到水裡遇到其他物種就會遭遇各種不測,而走山路的話,遇到猛獸,人手中有武器更容易對付一些,指不定還能遇到山裡定居的住戶借宿,所以山路比水路更安全。
  • 農村老人言:人老兩年坎,暗九大關口,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文/隨風飄散農村老人言:人老兩年坎,暗九大關口,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這也是時候的無奈,如果他們不賺錢的話,那麼那什麼來養活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呢。第一個俗語就是人過八十四,閻王不請,小鬼不去,這句俗語說的是在古代的時候,七十三和八十四是孔子和孟子去世的歲數,所以對於農村很多老人來說,這是一種心理壓力,因為孔子和孟子都是非常有名的人,本事都是非常大,所以有很多的人認為自己的壽命是比不過他們,所以在到了這兩個歲數的時候,很多老人都承擔了不小的壓力。
  • 農村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啥意思?看完明白了
    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很多時候沒有聽從老人意見,做錯一些事情,就會得到這樣的話語: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你還別說,很多時候的一些老話俗語,雖然經歷了多年的流傳,直到現在,也依然起到著很關鍵的作用,現在的生活節奏變快,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跟過去已經有了很大改變,但一些老話俗語,在生活之中
  • 老人言:穀子怕急雨,麥子怕春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文/隨風飄散老人言:穀子怕急雨,麥子怕春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都知道農村有非常多的俗語,這些俗語對農村的意義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農村人認為,如果農村沒有的俗語,那麼就不叫農村,如果農村人不知道幾句俗語,那麼這個人就不可以稱為農村人,所以俗語對於農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前的時候,農民因為沒有什麼科技的手段來辨明天氣的情況,於是農民就根據以往的經驗而編造出了這些俗語,對後人的幫助是非常大的。
  • 農村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 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一些農村老話有很深的道理,它不僅教會了我們後人怎樣做人,而且也告訴我們做事方法,讓我們少有彎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糾紛。當我們與老人相處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一些老人在上了年齡的時候也被稱為「老小孩」的,而農村老話卻教會我們怎麼和老人相處。比如這句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李子來說一下:俗語「六十不交言」是什麼意思:六十歲被稱為花甲之年,那麼何為花甲之年呢?
  • 老人言:不虛心不知事,不踏實不成事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老人言:不虛心不知事,不踏實不成事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我們都知道農村有著非常多的俗語,這些俗語對於農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以前的時候有很多的農民就是依靠這些俗語來猜測天晴情況和莊稼收成的
  • 農村俗語「兩高夾一低,一世被人欺」,啥意思?農村老人:在理
    導讀:農村俗語「兩高夾一低,一世被人欺」,啥意思?農村老人:在理農村這幾年也開始逐漸的納入城鄉規劃範疇,過去的農村很多都是老宅基,不但面積很大,房屋的坐落、走向也都是根據地勢而建,這也導致了一些農村的整天規劃很難做到整齊、一致。
  • 農村老人言:南風迎大雪,三九天氣暖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老人言:南風迎大雪,三九天氣暖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但是現在因為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都開始到城市發展了,而且現在中國科技力量發展的也是非常的快,所以有很多人都不會太在意俗語了,漸漸的越拉越多的人都開始忘記了農村的俗語,有時候在說道俗語的時候,有些農村人甚至連它的意思都不知道,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幾種農村的俗語,看看大家在自己家鄉的時候有沒有聽過。
  • 不聽老人言,上一句是什麼?
    不聽老人言,上一句是什麼? 不聽老人言, 上一句是什麼?
  • 老人言:睡覺最怕穿堂風,洗澡最怕橋心水,是什麼意思呢?
    文/隨風飄散老人言:睡覺最怕穿堂風,洗澡最怕橋心水,是什麼意思呢?,而且說得也是非常有道理。現在小編為大家介紹一個關於農村的俗語,這個俗語就是睡覺最怕穿堂風,洗澡最怕橋心水,你們知道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麼?睡覺最怕穿堂風的意思就是說在以前的時候,農村大部分人家都是買不起空調的,說要一些農民在夏天天熱的時候,總喜歡手裡拿著涼蓆和扇子到樹下或者是通風的巷子裡睡覺,因為這些地方比家裡要涼快。
  • 農村老人言「寧嫁老漢,不嫁小猴」,這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原創文章,嚴禁轉載隨著三農福利的深入,農民生活得到發展,同時也漸漸走進更多城市人的眼中,在過去人民對於農村破舊落後的印象隨著對於農民生活的了解逐步改觀,農民們確實不像以前那麼窮了,經濟富足業餘生活豐富,但是農村留下來的傳統文化仍舊在現代社會的沃土下中有一席之地
  • 汝聞人言否什麼意思 你聽這說的是人話嗎是什麼梗
    網絡用語汝聞人言否是什麼意思 ?汝聞人言否什麼梗?這個意思其實就是最近特別火爆的「你聽這說的是人話嗎」的文言文意思。  汝聞人言否什麼意思?很多人都在說這個梗,一般是出現在彈幕上,一些主播直播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刷屏,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出自哪裡,並且還有啥含義吧!
  • 農村老人言:大屋摞小屋,三年兩篇哭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老人言:大屋摞小屋,三年兩篇哭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以前的時候中國的科技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所以農民想要知道天氣的情況那麼完全需要靠自己的經驗,這個時候農村的俗語就起來大作用了,還有以前很多農民都沒練過幾年書,所以他們自己也是沒有什麼文化的,於是他們就用俗語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告訴自己的孩子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所以從這些方面來看,我們可以知道俗語對於農民來說是有多麼重要了
  • 在農村,老人常說「五年六月」和「七日八時」,啥意思?
    小編對此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像俗語又不是俗語,五六七八和年月日時相互的聯繫起來,這其中有什麼關聯嗎?關於這個問題,在請教這些老人們後才算清楚了。「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其實和大家耳熟能詳的「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步,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意思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