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當雖小藏宇宙:兩千年瓦當「通史」盡在南越王宮博物館

2021-01-09 廣州日報

大家在欣賞古建築的時候,常會發現在屋頂簷頭,有一排豎著安放、模印著動物或抽象紋樣的圓形的擋瓦。在整齊鋪陳的屋瓦線列中,它們顯得如此醒目,卻又與環境如此渾融。這就是瓦當。

為什麼叫「瓦當」?《辭海》裡這麼說:「當,底也,瓦覆簷際者,正當眾瓦之底,又節比於簷端,瓦瓦相盾,故有當名。」它也常被稱為「瓦頭」「瓦花」,與通常是三角形或如意形,尖端向下的「滴水」一道,構成了傳統中國建築簷頭的第一道風景。

這是屬於古代中國獨有的浪漫。方寸之間,有天地宇宙。

讓我們跟隨南越王宮博物館副館長李灶新的解說,一覽瓦當歷史。

從秦漢至明清時期全國最全的瓦當「通史」在廣州

談起「秦磚漢瓦」,總容易讓人想起陝西、河南這些北方省份。的確,得益於發現早等因素,瓦當的收藏和研究,在曾經作為中國歷代中央王朝都城的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這些城市,相對開展得更為充分。不過在廣州,卻有一家博物館,有全國獨一份的瓦當「通史」一手材料。從秦到清,2000年的瓦當發展全過程,在這裡,不間斷地展示出來。這就是位於中山四路上的南越王宮博物館。

南越王宮博物館 攝影:卜松竹

博物館副館長李灶新告訴記者,古代的瓦當之前在廣州地區出土和保存的並不多。上世紀70年代末以後,廣州陸續開展比較系統的城市考古,但多為配合城市基建的搶救式發掘,在考古人員進場之前,一些唐宋以後的地層,可能已經被挖掉了;而且早期大家考古的焦點在墓葬,作為建築構件的瓦當受到的關注比較少,所以館藏來源就有限。各家收藏機構很難建立起系統的瓦當時間序列,多偏重於某一時間段的收藏。

而在南越國宮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南越王宮博物館,卻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大家知道,廣州是一個在古代時期城市中心區沒有移動過的大都市,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這個「中心區裡的中心區」,也就是南越國宮署、南漢國宮署、宋代官衙、元代大元帥府、明清布政司等歷代廣州的政治中樞故址所在,考古工作者們由地表向下,展開了精心的發掘,將各個朝代、時期層層疊壓的地層一點點撥出來。隨著地層年代序列的明朗化,各地層包含的歷代遺物,紛紛拓上了「時間戳」,當中,就有大量的瓦當。

層層疊壓的地層中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歷代遺物 攝影:卜松竹

「我們這裡出土的歷代建築構件非常多,尤其是有一定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瓦當數量非常可觀,初步統計,僅品相好的就有數百件」,李灶新說,「放在全國來看,也只有這個遺址,通過這些年的大規模科學發掘,把我們嶺南地區從秦漢到明清的瓦當,把它們發展的序列,完整、清晰地呈現出來」。它是反映嶺南建築它發展演變的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不僅反映了廣州2000多年不斷的城市格局,而且「對我們廣州、嶺南乃至於全國的城市考古遺址來說,你將來發現類似的瓦當,對它的斷代、分期,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秦:雲紋當道 天人合一

今天,當我們看到那些從神話、傳說,或典籍中走出,躍上屋簷的那些珍禽異獸、奇花仙草,似乎目不暇接,但在行家們眼中,那些精美的圖案、紋樣,就像從遠古混沌之中緩步走來的生靈,一時代有一時代的風貌,一年華有一年華的特徵。

李灶新說,瓦當從秦漢到明清,規格上呈現從大到小的變化,紋飾也不斷演變,脈絡非常清晰。

廣州地區的瓦當製作技術,應當是秦始皇統一嶺南時輸入的,「秦軍來之前這個地方絕對是沒有瓦的,這可以從考古上得到確認」,李灶新說,「包括大家在廣東全省做了那麼多城市遺址的考古,也只有確定是秦代以後的遺址,才有瓦和瓦當的發現」。而且還不是所有的城市遺址裡都有,從廣西、廣東這幾年的挖掘情況來看,瓦當主要發現於縣級以上的城址中,「它應該是當時中央政權在嶺南地方實行有效統治的物化表現」。他說,但在中原地區,如在河南內黃三楊莊漢代鄉村聚落遺址中也發現有使用瓦當的情況,可見當時中原對瓦當的使用並無特別嚴格的限制,多半還是因為瓦當需要相對先進的技術,也需要較高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支撐。在秦漢時期的嶺南地區瓦和瓦當使用並不普遍,應與普通老百姓缺乏足夠的經濟實力有關。

館藏秦時的瓦當畫面多分成三個區間,圖案上方是捲雲,雲下是兩棵樹。大多數學者認為雲紋瓦當是從戰國秦的葵紋瓦當發展而來,旋雲狀的葵紋與流動的水很像,可能最早被賦予的是「水」的意義,目的是祈望防火。但李灶新認為在這裡是象徵天、人、地,寓意天人合一、天地合一。這種紋飾除了受到關中地區秦代雲紋瓦當的影響,還應受到戰國時期齊魯地區的樹紋瓦當的影響,是一種外來多元文化結合的產物。

秦雲樹紋瓦當

南越國早期雲樹紋瓦當

兩漢:「萬歲」常見 王家塗朱

西漢景帝時,中原地區開始出現文字瓦當,以當時長安,也就是現在西安地區最多,內容有吉祥語、宮殿名、地名、紀年、記事等。南越國是漢初分封的異姓王國之一,「制同京師」,中晚期也出現文字瓦當,但只有「萬歲」二字,字體寫法倒有20多種,彎曲的、方折的……目的是追求不同的藝術效果,體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在河南內黃三楊莊和廣東徐聞等漢代遺址中都發掘有「益壽萬歲」「萬歲」等文字瓦當。

南越國萬歲文字瓦當

南越國萬歲文字瓦當

南越國萬歲文字瓦當

李灶新說:「起碼在漢代以前,萬歲只是吉祥語或祝頌語,還不是對皇帝的尊稱」。那這種王家的身份又怎樣體現呢?通過色彩。如宮署遺址出土的一些「萬歲」瓦當上,就能看到殘留在表面的硃砂痕跡。《春秋穀梁傳》就說,魯莊公「丹桓宮楹。禮,天子丹,諸侯黝堊,大夫倉,士黈。丹楹,非禮也。」也就是說魯莊公作為一個諸侯王,本應用黑白作為柱子的色彩,卻違制使用了紅色柱子。可見,紅色在古代建築上是只有帝王才能使用的色彩。

塗朱萬歲文字瓦當

館內專家章昀在《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磚瓦及其生產初探》中寫到,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瓦當只有圓形,沒有同時期中原地區還常見的半圓瓦當,半圓瓦當是最早的瓦當形式,出現於西周中期,中原地區在西漢初期還常見,據考證主要是供修葺舊建築使用的,到西漢中期開始少見,說明圓形瓦當已經完全取代了半圓瓦當,「南越國宮署遺址沒有出土半圓瓦當,反映出南越國所使用瓦當的形式是出於實用需要,不受舊制的影響。」

東漢時,「萬歲」瓦當仍廣泛採用,寫法開始變得潦草,也不再塗朱。這時期雲紋瓦當也很典型,但與洛陽、雲南等地同時期的雲紋瓦當幾乎是一模一樣,個性不突出,說明漢代完成大一統,文字、紋飾等幾乎都已經制度化了。

東漢萬歲文字瓦當

東漢雲紋瓦當

魏晉南北朝:蓮紋大興 聯珠為輔

到了魏晉的時候,特別是西晉,雲紋仍沿用,同時出現四葉紋,當時人們還套用一些銅鏡上面的紋飾來裝飾瓦當,比如說鋸齒紋。

西晉雲紋瓦當

東晉以後,形勢發生變化,以前流行的雲紋瓦當、文字瓦當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蓮花紋。佛教大約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原,梁朝時據傳達摩渡海東來,在「西來初地」,也就是今天廣州上下九登陸。經過長時間的本土化發展,蓮花這種佛教文化的「聖物」開始出現在建築構件上。

館藏廣東地區最早的蓮花紋瓦當上,還能看到四葉紋、格子紋和鋸齒紋,漢代餘風仍存。蓮瓣紋路用線條表示,且互相疊壓。這種紋飾在當時中原地區很少發現,是佛教文化經海路傳播的物化反映。

東晉蓮花瓦當

南朝早期蓮花紋變得更加具象化,蓮葉常用浮雕手法,中間的四葉紋也換成了蓮蓬;南朝晚期鋸齒紋消失,出現聯珠紋,推測與當時從西亞、中亞等地傳入的珠串的影響有關。到了唐前期蓮花紋風格較為厚重,中晚期則變得圖案化和抽象。

南朝早期蓮花瓦當

南朝中期蓮花瓦當

南朝晚期蓮花瓦當

李灶新說,蓮花瓦當早在戰國秦時已有出現,是作為人們對自然界蓮花的裝飾性呈現。帶有佛教文化意義的蓮花紋瓦當在東晉出現後,逐漸盛行,除了裝飾寺廟,宮殿、官署建築也大量使用,一直到了明代中後期才漸漸消失,「蓮花瓦當完全取代曾經流行一時的雲紋瓦當和文字瓦當而成為這一時期的瓦當主流並不是偶然的,這是當時的社會崇尚佛教的必然結果」。

唐代早期蓮花瓦當

唐代中期蓮花瓦當

南漢綠釉蓮花紋瓦當

明代蓮荷紋瓦當

南漢至明清:闢邪獸面 折枝花卉

五代時期,南漢國立都廣州,用琉璃瓦來體現王家身份,分綠、青、黃三色,以黃釉規格最高。2009年發掘南漢2號宮殿遺址,一下子出土了幾百個青釉的獸面紋瓦當,晚期的地層裡還出土有黃釉的。這種獸面到底是什麼動物?有學者認為是獅紋,也有人認為是其他,但總的來說都是闢邪、吉祥的寓意。這時期還發現了不少雙鳳紋瓦當,象徵王權,所謂鳳鳴天下太平,王者寶之。宮署遺址裡出土了全國最早的蓮池鴛鴦紋瓦當,過去認為這種紋到了元代才有,南漢的考古發現把時間大大提前了。

南漢青釉獸面紋瓦當

南漢雙鳳紋瓦當

南漢黃釉雙鳳紋瓦當

蓮池鴛鴦紋瓦當

宋代蓮花瓦當更加圖案化,美感、藝術性不高,可能和那一時期廣州的政治地位下降有關,當時這裡只是州府和經略安撫使司署所在地。北宋中後期出現菊花紋,但早期菊花特點並不明顯。南宋時期,菊花瓣很明顯地變得細長,折枝花卉紋也出現了,象徵「開枝散葉」。

北宋菊花瓦當

南宋菊花瓦當

宋元時期又出現纏枝花、麥穗紋,紋飾也有了側視構圖,一改之前都是俯視構圖的面貌;心形作為一種瓦當新造型也出現;瓦當上的文字也豐富起來,「大吉」「千秋萬歲」「百壽」……這時期瓦當應用更加廣泛,一些民間建築如祠堂、書院也用來裝飾,這些題材正是反映人們祈求幸福、康寧的美好願望。

南宋纏枝花卉紋瓦當

南宋麥穗紋瓦當

宋元折枝花卉紋瓦當

元代折枝花卉紋瓦當

南宋大吉文字瓦當

南宋千秋萬歲文字瓦當

元代百壽文字瓦當

明清,花卉紋瓦當繼續發展,外緣的聯珠紋被回紋取代,當面的紋飾圖案層次多、畫面飽滿。清代紋飾尤為纖巧、精美,反映出追求精雕細刻、裝飾華麗的社會風尚;到清代晚期,瓦當的發展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束也逐漸衰落了。

明代折枝牡丹紋瓦當

清代早期折枝牡丹紋瓦當

清代金玉壽文字瓦當

結語:瓦當之後 是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活

從過去大家觀念中的「文物」角度來看的話,瓦當這東西確實很小,但李灶新說,它蘊藏著非常豐富的藝術、歷史價值,是中國古代信仰、等級等許多重要方面的物化表現。博物館裡琳琅滿目的瓦當,一眼看過去似乎都差不多,一旦系統考察,就能發現它演變的脈絡之後,流動的大文化、大歷史。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社會制度、經濟運行,藏在車馬、鐘磬、鼎簋的堂皇煊赫之中,也藏在瓦當、磚塊這樣的小細節裡。時光流淌,反映時代的物質載體在不斷變化。每一代的潮流,都是後一代的歷史。這種永不停息的流動,就是生命,就是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活。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松竹

圖:南越王宮博物館提供

署名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卜松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

相關焦點

  • 越秀景點——南越王宮博物館
    南越王宮博物館位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保護面積約5.3萬平方米,是廣東省唯一一處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項目。
  • 廣州第一站:南越王宮博物館。嶺南兩千年中心地,見證廣州歷史
    今日介紹廣州第一站:南越王宮博物館。南越王宮博物館展示的內容是兩千年前的南越國王宮御苑遺蹟、遺物,並設有錄像和導覽系統,幫助觀眾了解考古發掘的情形,觀賞珍貴的出土文物,還可以親臨考古現場感受歷史信息。在遺址中出土了大量帶&34;文字的瓦當,圖案精美規格各異的印花磚,一狗熊面部為裝飾的空心印花磚,奇特的帶釘瓦,都是別具一格。值得一提的是,在南越王宮遺址之下層為秦代造船遺址。
  • 南越王宮博物館2016年春節活動介紹
    為豐富觀眾的新春文化生活,南越王宮博物館將在近期奉獻以下兩項文化活動,歡迎您光臨參與。  一、圖片展「趙佗——嶺南開發第一人」  2月2日。推出新展「趙佗——嶺南開發第一人」圖片展。  「趙佗——嶺南開發第一人圖片展」開幕儀式安排  開幕式時間:2016年2月2日上午10:30  開幕式地點:南越王宮博物館東門廳二樓臨展廳(城隍廟旁博物館正門入
  • 南越王宮的博物館
    南越王宮博物館天台上復原了南越王宮苑水渠場景,看著那水渠中激起的浪花,耳聞譁譁不絕的水聲,仍能感受到當時的「城裡人」回歸自然的享受。水關是番禺城城市建設一大亮點。「南越國水關的木閘遺蹟面積約903平方米,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時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處木結構水閘遺址」。該水閘具有防潮、洩洪、引水多重功能。
  • 藏品介紹|神秘的朱雀紋瓦當
    ▲左圖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文物博物館藏的曲尺形雲紋瓦當(漢代),是一件幾何紋瓦當。右圖為本期介紹的朱雀紋瓦當。動物紋圖像瓦當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瓦當,另有玉兔、蟾蜍、狻猊、鹿、馬、雙魚等圖像。左上為青龍瓦當;右上為白虎瓦當;左下為朱雀瓦當;右下為玄武瓦當。
  • 南京六朝博物館的LOGO是一個「沉思」的瓦當
    「六朝博物館」五個大字的上方,是根據出土於南京的六朝人面紋瓦當設計的博物館LOGO。 已進入最後收尾階段昨天下午,記者來到長江路六朝博物館,這裡本來是漢府街車站,就位於總統府景區和梅園新村紀念館之間。2008年左右,南京的考古工作者在這裡挖出了六朝建康宮城(臺城)的一段夯土城牆遺蹟,後來成為了六朝博物館定址於此的最重要依據。
  • 「滇王與南越王」展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展出
    「滇王與南越王」展於2021年1月25日至2021年4月18日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是繼「大漢楚王與南越王」「中山王與南越王」「齊魯漢風」「尋找夜郎」之後,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主辦的第五個漢代諸侯王展。
  •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上)
           南漢二號宮殿遺址,在發掘南越王宮遺蹟時,考古專家發現還迭壓著南漢王宮遺蹟。這證明,這處遺址區既是兩千年前南越國王宮,同時又是一千年前南漢國的宮苑所在地。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在廣州建都的政權,相隔千年,卻將宮殿建在同一個地方,這在全國大概也僅此一例。
  • 南越王宮 佔地幾何? 南越國北宮牆地基遺址確定 考古專家談挖掘往事
    ,尋訪當年參與發掘的考古專家、南越王宮博物館副館長李灶新,聊聊南越王宮的挖掘記憶。發現:忠佑大街地下出土「萬歲」文字瓦當「目前發掘展示的南越王宮遺址範圍僅為當年整個南越王宮城的不到十分之一。而這一切,都是從1995年在廣州中山四路忠佑大街西側地下發現的4件『萬歲』文字瓦當開始的。」
  • 【解讀】瓦當之美
    戰國時期,地域風格彰顯無疑,洛陽周王城主要是素麵半瓦當和動物紋瓦當,還有少量的雲紋瓦當;齊國流行樹木雙獸捲雲紋半瓦當;趙國以素麵圓瓦當為主,有少量三鹿紋瓦當;燕國多饕餮紋瓦當;秦國流行單個動物圖案組成的瓦當
  • 吉語文字瓦當朱拓(館藏名品)
    吉語文字瓦當拓片裝飾效果圖瓦當拓片,匯聚了中華民族兩大特有文化遺產,具有非常高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 瓦當欣賞—華夏文明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
    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是目前中國唯一、也是館藏瓦當品類和數量最多的「秦磚漢瓦」專題博物館。
  • 從兩則秦文化動物紋瓦當圖案,來解讀秦瓦當文化
    導語:秦文化瓦當圖案多樣、內涵豐富,自春秋時期在雍城遺址就已發現大量瓦當,到戰國中晚期的秦鹹陽宮、始皇陵及各處宮殿建築遺址都發現不同圖案瓦當,在其中有一類較為特殊的瓦當——「獸紋瓦當」,獸紋瓦當的定名一般以當面所繪動物為準,如常見的馬、鹿、魚、鳥、虎、豹等;如果是組合圖案則先敘述主要動物,再敘述次要動物,如豬鹿紋瓦當,或是對動物形象與動態進行簡單描述,如豹逐雁紋瓦當
  • 北京瓦當旅舍
    北京瓦當旅舍  瓦當青年旅舍(WADA)在北京舊城區的一堆小院子裡,一點也不顯眼。所以,瓦當的早晨,是在街頭巷尾的嘈雜聲和小鳥的歡聲高歌中醒來的。每天都會有好奇路過的大爺大媽,圍觀從瓦當裡出入著一群神奇而充滿了友愛的生物。
  • 「滇王與南越王」展今日開幕
    「滇王與南越王」展於2021年1月25日至2021年4月18日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展出,開幕當天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將對公眾免費開放。
  • 2020年「人文灣區少年行」趣遊博物館之旅 來到南越王宮博物館
    8月15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2020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之人文灣區少年行活動在南越王宮博物館熱烈開展,數十名穗港澳青少年來到活動現場,趣遊博物館,品味嶺南歷史文化之美。活動開始前,大家首先參觀了南越國曲流石渠遺蹟。
  • 2020年「人文灣區少年行」趣遊博物館之旅來到南越王宮博物館
    8月15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2020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之人文灣區少年行活動在南越王宮博物館熱烈開展,數十名穗港澳青少年來到活動現場,趣遊博物館,品味嶺南歷史文化之美。隨後由南越王宮博物館講解員老師帶來關於南越御苑的小講座,以豐富的想像復原圖片、視頻,為大家講述南越國御苑的建築技巧、造園理念和生態環境,讓同學們仿佛回到南越古國,探尋南越王宮的建築之美。
  • 化身考古小專家,一起走進南越王宮,探尋嶺南兩千年中心地
    12月5日,奇趣作文研學遊團隊帶領佛山南海擇棲文化學校的孩子化身考古小專家,一起走進南越王宮,探尋嶺南兩千年中心地!南越王宮博物館的價值這處遺址先後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指出: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中國宮苑實例,對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古代建築史和古代工藝史有極重要價值,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
  • 陵川發現疑是四神獸瓦當古建
    最新發現:陵川一廟宇發現四神獸瓦當。這一廟宇座落在附城鎮一行政村,大殿的螭吻為上鳳下龍兩部分組成,這種特殊的構件看廟人講:疑是唐代武則天女王權時期的作品。為了安全起見暫且隱去該廟宇具體位置。此廟宇為一進院,兩邊耳殿比大殿高出一屋脊。仔細觀察,難免讓人產生懷疑:難道是後人模仿王莽時期的四神獸瓦當?
  • 『資訊』「滇王與南越王」展在穗開展
    「滇王與南越王」展於2021年1月25日至2021年4月18日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展出,開幕當天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將對公眾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