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松創辦《漢聲》成中國傳統工藝主陣地 曾歸納命名「中國結」

2020-12-23 北晚新視覺網

對於傳統工藝愛好者來說,《漢聲》雜誌是重要的知識來源,也是一把標尺,即便製作周期超長也值得讀者等待。《漢聲》還是同好之間的「暗號」,對於懂《漢聲》的人來說,這個名字代表著品位的相似。《漢聲》最初是英文雜誌,於1971年在臺灣地區創刊,彼時旨在向外國讀者介紹中國的傳統工藝。數年之後,經濟騰飛,越來越多的國人卻遺忘了中國傳統工藝及其所蘊含的厚重文化。由此,《漢聲》停掉英文雜誌,改做中文雜誌,向中國人介紹中國的傳統工藝。

本報記者:袁新雨

圖片來源:版面截圖

今年4月28日,《漢聲》在首屆中國設計權力榜獲得了年度設計特別貢獻獎,創始人之一的黃永松到場接受頒獎。在與這位老人的對談之中,既能感受到他對於傳統工藝的拳拳熱愛,亦能體會他對於中國設計的殷殷期望。

2018中國設計權力榜現場影棚拍攝的黃永松近照 李歐文 攝

從衣食住行中汲取靈感

75歲的黃永松頭髮全白了,髮際線也高,倒顯得精神矍鑠。與他握手,能感到從這雙乾瘦的手上傳來的溫度和力量。當他走過中國設計權力榜頒獎現場的安檢門時,從腰上摘下標誌性的腰包,放到傳送帶上。離近以後能看清,這個腰包很舊了,邊角的地方也有些磨損。黃永松說,這個腰包裡裝著他的全部家當,走到哪裡都繫著。

四十七年來,黃永松都是在奔走中度過的,因為他是記錄中國傳統民間工藝、文化雜誌《漢聲》的創始人、現任總策劃。每月30天,其中10天黃永松在北京、10天在臺北,處理編輯業務,剩下10天要在全國各地奔走,搜尋民間文化的傳承。有時他會出席一些活動,同有志於中國文化或探尋中國味道設計的人分享一些理念和思路,這次出席中國設計權力榜也是如此。

在中國設計權力榜的頒獎中,《漢聲》獲得了年度設計特別貢獻獎。頒獎詞很好地概括了《漢聲》的特質:近半個世紀在中華大地的持續奔走,建造了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基因寶庫,持續為中國本土文化設計搜尋著傳統之美與自信之源,秉持著「為多數人設計」的理念,推動民族產業從「製造」走向「創造」。

頒獎現場,黃永松穿著湖藍色的對襟褂子,同色系的寬鬆褲子以及翻毛的灰色鞋子。他告訴記者,這樣穿很舒服。傳統風格的服裝也許很難被當下的年輕潮人們接受,但對他來說,確實合適且舒適。作為《漢聲》的代表人物,黃永松身上透著中國文化浸出的溫潤氣場。這種氣場體現在他溫和的語氣上,而清晰的思維和口齒,又讓他看起來不像一位古稀老人——也許這是幾十年的深入田野給他的饋贈。

《漢聲》雜誌是喜歡中國傳統技藝人群的重要「陣地」,這本創立了四十多年的雜誌一直堅持著深入到田野中採訪、拍攝,一定要找到手藝人、匠人,把製作的流程完整記錄下來。這也使得《漢聲》的製作、發行流程特別漫長。這麼多年,這本雜誌只出版了百餘期。這絲毫不影響雜誌的吸引力,曾經有讀者因為某家書店有售《漢聲》而認可這家書店;更有讀者會花費比原價高一兩倍的價錢來收藏曾經錯過的《漢聲》。

創立之初,《漢聲》是一本面向外國讀者的英文雜誌,名為《ECHO of Things Chinese》(中文大意是「中華之物回聲」)。創始人之一的吳美雲留學回到臺灣,看過黃永松作為美術指導的電影之後便找到他想一起做一份報紙。「我的第一反應是『我不會做報紙』。」黃永松回憶起了這段四十多年前、在他看來是「那麼遠的」往事。彼時臺灣民間不能辦報,吳美雲轉而想做一本雜誌,黃永松的回答依舊是「我不會」。不過,在吳美雲的堅持勸說之下,黃永松還是同意了,而吳美雲當年「做一做就會了」的說法,也演變成了《漢聲》沿用至今的宗旨——「邊學邊做」。

雜誌最早的選題靈感其實來自於黃永松講給吳美雲的一段童年回憶。小時候,母親讓黃永松踩鹹菜,而貪玩的孩子總是踩一踩就跑掉了,然後又被母親抓回來繼續踩。正是這般生動的童年回憶以及發軔於衣食住行的鄉土民情打動了吳美雲,也讓《漢聲》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以田野調查兼圖片、文字並陳的手法表現其內容,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

1978年,臺灣經濟開始高速增長,城市裡高樓拔地而起,生活節奏變快,文化趨於快餐化,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由此,《漢聲》希望創造一個好的文化氛圍來緩解社會發展中的矛盾與問題。但將英文雜誌直接轉成中文的方法並不可行:因為英文版最初是為了平衡中西方文化,向外國人橫向介紹中國文化;中文版《漢聲》則希望讓中國人認識到自己文化的珍貴意義,本質是縱向的傳承,銜接古今。就像傳統文化學者俞大綱告訴黃永松的那樣,「要做一個肚腹」。因為「傳統就像頭顱,現代就是雙腳,現在的情形是把傳統拋在後面,雙腳往前跑,是一個缺乏肚腹的斷裂狀態,你要做一個肚腹,把它們連起來」。由此《ECHO》改名「漢聲」,此名取意「大漢天聲」。

「明代學者王艮曾經提出過『百姓日用即道』的觀點。」黃永松告訴記者。四十多年來,《漢聲》也一直堅持著從生活的最本來面貌中提取文化的脈絡。他們堅持採錄「中國的」「傳統的」「民間的」「活生生的」技藝,而採錄的每一項技藝就像一縷縷絲線,共同繡出了自古以來生活中蘊含的文化,也清晰地標明了文化的來路。

深入鄉村拯救瀕危技藝

四十餘年來,《漢聲》收集、記錄了許多傳統手工藝的步驟流程,將民族之聲留存下來。多年前出版的《福建土樓》記錄了用夯土建造的神奇樓房。這一冊是《漢聲》團隊同黃漢民先生(著名建築研究者)至閩西調查土樓的田野記錄,記載了土樓的特色、類型以及其中居民的生活,還將四十六座土樓的平面、立面、剖面、俯視圖及實景一一展現;2006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在大陸出版的《曹雪芹扎燕風箏圖譜》、《曹雪芹扎燕風箏考工志》兩冊則是《漢聲》以曹雪芹撰寫的《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為基礎進行編輯整理出版的,以歌訣方式講解各類風箏的製作方法。

2004年,臺北「惠山泥人展」

《惠山泥人》記錄了堪稱江南民間藝術一絕的惠山泥人。《漢聲》和東南大學藝術學系邀請喻湘漣和王南仙兩位技藝大師,六年間示範教學了三百多件惠山泥人,完整呈現了這一工藝和文化。2007年出版的《梅縣三村》則講述了廣東梅縣三個傳統客家村落的故事。那裡保存有許多圍龍屋,是研究客家住宅頗具代表性的聚落。這一冊《漢聲》是三村圍龍屋的鄉土建築調查報告。以論述和訪談配合村落、屋宅測繪圖,詳細記錄梅縣圍龍屋之演變,同時呈現了客家人宗族觀念的改變。

對於《漢聲》來說,他們所做的不僅是記錄,更通過發掘留存了許多技藝。《夾纈》就是漢聲發掘並留存技藝的實錄。「夾纈」是一種雕花夾板的印花染色工藝,《唐語林》記載:唐玄宗時,宮中女官柳婕妤將其妹所做的夾纈進獻,受到了皇上的稱讚,「因敕宮中依樣制之」。時至今日,仍有唐代製作的夾纈屏風在日本正倉院保存。到了宋代,統治者曾以「布衣須素」為由兩度禁止夾纈工藝,這項工藝由此在中原地區中斷,這項工藝反倒是在當時遼金地區有所保留,上世紀八十年代,應縣還出土了遼代夾纈南無釋迦牟尼像。同一時期,藝術學者張道一了解到浙南有一種用夾板印製藍印花布的技術,之後又看到了日本藏家收藏的夾板印染的「百子圖」,方才明了「這是一種長期被認為失落的藝術,卻在民間默默地延續了數百年」,並產生了要將這種技藝的一切都弄明白的想法。正在這時,《漢聲》找到了張道一,提出要去浙南採訪,並以此為起點,製作了「中國土布系列」,除《夾纈》之外,還包括了《藍印花布》、《彩印花布》、《手織土布》以及《扎染》等冊。

《漢聲》順著「百子圖」的線索找到了浙江蒼南的八岱村,在這裡見到了當時仍在從事夾纈生產的陳康算和薛勳郎,並且全面拍攝記錄了他們的生產過程、工藝步驟。正當《漢聲》人感嘆這種印染方法生產出的藍布「寧靜、大方」,並下定決心要好好報導,讓更多人知道這種技藝的神奇時,薛勳郎的幾句話卻如晴天霹靂一般打擊了眾人:「這是最後一條夾纈了,以後再也不做了。」原來,下遊不再需要這樣印染出的花紋布藝,而染坊所用的手紡土布也已經用盡,陳、薛二人也決定不再印染夾纈。

經歷封建社會中央集權高壓禁止,轉而在民間默默傳承千年的工藝卻要在眼前消失,這是《漢聲》人難以接受的。震驚之餘,《漢聲》思索著在現代化浪潮、時代劇變中挽救瀕危手工藝的方法。為了留存這門技藝,《漢聲》詢問染坊主人薛勳郎,染坊需要多大訂貨量才能維持。最終,《漢聲》認購了一千條夾纈技藝生產出的「百子圖敲花被」。所幸,隨著《夾纈》的問世,喚起了各界對夾纈技藝的注意和關切,讓八岱村儼然成了夾纈的最後堡壘,夾纈技藝得以留存。

將民間編織藝術歸納整理為「中國結」

黃永松曾帶領《漢聲》做過貴州土布的選題,在貴州各地搜集蠟染布辦展覽,給城市居民看。資料搜集差不多完成的時候,黃永松得知有一種叫做竹刀木蠟的古法技藝,用竹片蘸蠟去畫布面上的花紋。在採訪過程中,《漢聲》獲知瑤族地區還在沿用這項工藝,便去當地尋找。採訪完成後,想買一小塊這種技藝生產出的土布,以豐富後期展覽上的展品。當地地陪說沒問題,很快弄了一塊成品給黃永松。

算好錢要走的時候,突然一個滿臉皺紋的老婦人衝過來,手腳很靈活,一把就把布搶走了。地陪說這是他一百多歲的曾祖母。黃永松以為是老婦人不願意賣,便決定不奪人所愛,上車去了。等了一會兒,地陪過來了,老婦人跟在他後面。地陪說老太太答應賣給黃永松。原來,老太太剛才剪去成品上兩個無傷大雅的部分,留了下來。黃永松不解,地陪的曾祖母說:「我把身體給你,靈魂留下來。」

「我當場就愣在那裡了,不只是感動,而且被打了一棒。對於現今貪婪物質的城市人而言,我們以為什麼都可以用錢買到,這個問題讓我非常震撼。」黃永松在一次分享中這樣總結。貴州蠟染布的紋樣是跟當地生活所見的事物密切聯繫的,表達了人們對祥和生活的希冀。每一塊蠟染布一煮,紋樣就沒有了。所以每一塊蠟染布都是獨一無二的。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百歲老人的眼中,這生活中用的蠟染布也有著「靈魂」。

某一項技藝之中承載的「靈魂」也是歷史的組成部分,在黃永松看來,「昨天是今天的歷史,昨天的經驗可以供明天參考」,他也多次講過一個人的爺爺、爸爸就是他的歷史。這些歷史之中承載的技藝,也許暫時用不上,但是隱藏在其背後的智慧確實是值得借鑑的:「一些技藝可能暫時用不上,就會失傳,而我的工作便是把這些技藝儘量周到的記下來。其實有很多古時的智慧今天沒有使用。現代人應該對我們的歷史文化多了解,才能有底蘊。」黃永松這樣說,過去的人經常使用竹子家具,尤其文人很喜愛竹子的品格,但是又有人認為其不登大雅之堂,又或者認為其強度不夠,不堪久用。但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竹子經過改良已經可以作為一種強度足夠的新材料使用,「一棵樹長成可能需要十年,但是一根竹子只需要一個月就能長成」。保留竹文化,便為竹子重新作為家具的主要材料提供了可能性。

漢聲出版的《中國結》系列

如果說竹文化的傳承顯得有些抽象和難以觸摸的話,黃永松致力採錄、宣揚的中國結藝文化則在今日家喻戶曉。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黃永松便在民間向老人學習編結技法,經過學習和整理,他將民間編結藝術總結歸納成十餘種基本結、十四種變化結,並將其命名為「中國結」,出版了《中國結》系列。從此,「中國結」紅遍世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徵符號。黃永松說,中國結是最能代表中國人品格的象徵。在許多場合,中國結都不是搶眼的主角,但卻在恰到好處的地方點綴著。黃永松說:「中國結在編扎的時候都用一根線,但是保持直中、對稱,代表著有始有終、端正。這種韻味牽引出了中國人特有的情緒,這便是所謂的『情韻』了。」

「文化應該慢下來」

宋代蘇軾有云:「技進於道。」《漢聲》致力於尋找中國傳統技藝中承載的文化,正是在尋找「技」所依託的「道」。這「道」在黃永松的眼中其實是一條道路,是來時的歷史,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從傳統的技藝之中汲取美感,也正是他心中設計的意義。黃永松告訴記者,母親其實就是一個家庭的「設計師」,要設計家庭成員的衣食住行。《漢聲》就曾出版過《黃土高原——母親的藝術》,詳述剪紙的種類、表現技法、題材和構圖。並介紹陝北黃土高原窯洞裡十九位老大娘的剪紙作品。此外,《漢聲》還在與政府的合作下於寧波開設了天工慈城,展出以「母親的藝術」為主題的織布、染布、刺繡、成衣等傳統技藝。這些帶有生活韻味的緩慢美感,也正是黃永松和《漢聲》所追求的。

《漢聲》2018年出版的《大過狗年》封面,黃永松告訴記者,過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是中國人生活方式的縮影。漢聲這些年來每年都會在新春之際出版年畫合集,有趣的是,這麼多年竟然沒有過重複的,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之豐。

眼下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似乎對於信息的快速交互很享受,但黃永松卻不這麼看,他說:「什麼叫享受?身心舒服才叫享受。」在他看來,幫助生活便捷、快速的機器只是工具,而人不能被工具使用。黃永松說:「現代人追時尚但是不認識美。生活的節奏太快,快了就沒有滋味。」所以他認為生活應該從更廣義的維度上慢下來,設計師設計出來的產品要能引導生活,讓生活慢一點。黃永松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他反問記者,唐詩為什麼美?接著笑著自己回答,因為很多唐代詩人是要遊歷天下的,他們的旅途是緩慢的。正是在悠悠飄忽的一葉扁舟上,唐人才吟出了最美的詩句。這遊歷過程,正是他們對於生活的慢慢體會以及發酵過程。黃永鬆緩緩地說,所以文化應該慢下來,只有這樣才能更快。

黃永松曾經在一次活動上說,大家用幾分鐘就瀏覽完畢的《漢聲》封面,卻用了他們四十年的時間。這四十多年的光景,實際上是《漢聲》人在身體力行地彌補空白,從早年做時「沒有人理」,到現在政府大力支持背景下的對於傳統文化、生活文化的發掘,黃永松感嘆:「我們所做的貢獻,也是對我們自己的福報。」讓人欣慰的是,《漢聲》現在的工作人員越來越年輕,「90後」以及來實習的「00後」都有,黃永松說:「年輕人應該參與到整理工作中。」

1971年至今已經四十七年,黃永松的《漢聲》生涯仍在繼續。記者本想採訪《漢聲》的主力編輯,但他們最近正忙於整理最新的採錄成果並準備出版,採訪也只得留待《漢聲》新作付梓之後。確實,與《漢聲》相關的產品不能速成,從來都是。

(原標題:「漢聲」之聲)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笑傲漫漫文化路——訪臺灣《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
    其實,不僅是《大閘蟹》,《漢聲》的每一本書都或多或少地承襲著這種風格。而這,這與黃永松在創辦《漢聲》之前所做的工作有著密切關係。和很多年輕人追求現代感一樣,黃永松學美術畢業之後想到國外留學,「那個時候想了解西方,嚮往現代藝術,所以畢業之後想到西方留學。在準備的時候,我有個機緣去幫一個拍紀錄片導演的忙。他從美國回來,喜歡現代藝術,心態比較開放,很想跟他學習,所以我就去了。」
  • 黃永松:老祖先的智慧
    黃永松,臺灣著名雜誌《漢聲》創始人、設計家。自1971年成立《漢聲》雜誌起,黃永松即致力於搶救、保護和發揚中國民間傳統文化。
  • 挖掘「中國童話」,資深出版人黃永松:「培養穩定健全的心,需從幼兒...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出版人黃永松1971年在臺灣省創辦《漢聲》雜誌時,立下一個宗旨:「要為記錄和保存中國傳統文化做一點事。中國的傳統文化範圍太過寬廣,而關於廣大老百姓生活的民間文化部分,卻鮮有人關注。我們就此著手。
  • 《漢聲》:一座紙面上的「中國民間文化基因庫」
    漢聲雜誌1971年創立於臺灣。1二十多年前,黃永松在大陸地區做田野考察時,到處都是更新換代中的古建築、古物,那時候要是開始動了念,哪怕只是出於珍惜,他覺得《漢聲》的事業也做不下來了。做土樓研究時,當地人想把整棟房子賣給黃永松,他說不行,構件要賣,他也說不行。做古建研究的清華大學的專家與黃永松一起調研,眼看著這些木頭要當柴燒掉了,黃永松還是堅持,燒掉也比動念成為古董販子好。唯
  • 網易雲音樂獨家發售《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
    來源標題:網易雲音樂獨家發售《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近日,網易雲音樂與大觀家庭籤約,獨家發售《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網易雲音樂為領先行業的數位音樂平臺,2017年4月完成7.5億元A輪融資,同年11月宣布其用戶量破4億。大觀家庭為面向中產家庭的內容服務商,旗下「故事知道」品牌從事《漢聲中國童話》等經典童書IP的運營。
  • 誠品、漢聲攜手舉辦「大過鼠年——2020新春特展」探索傳統文化之...
    2020庚子鼠年,誠品生活蘇州攜手《漢聲》雜誌,首度舉辦大型聯合展覽。1月12日,「大過鼠年——2020新春特展」於誠品生活蘇州3F展演廳開幕,《漢聲》總策劃黃永松以「鼠來天開,萬象更新」為題做客誠品大講堂。
  • 臺灣漢聲《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大陸首發(圖)
    臺灣漢聲《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大陸首發(圖) 2013年01月11日 10:4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故事知道籤約網易雲音樂,獨家發行《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
    雙方將聯手打造「故事知道」這一優質傳統文化的兒童故事品牌。首批發行的作品《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已上線,2018年1月1日起,每天1元錢,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壓歲錢「。大觀家庭是面向中產家庭的內容發行商,旗下「故事知道」品牌從事《漢聲中國童話》等經典童話的IP全版權運營。網易雲音樂為領先的數位音樂平臺,以「人」為中心,致力創造神奇又溫暖的聲音世界。
  • 「最美中國童話」從臺灣回歸 曾風靡30年
    由臺灣《漢聲》雜誌1982年出版的《中國童話》,在臺灣風靡30年,是每個臺灣媽媽的「傳家寶」。近日,終於要回歸故土,並將在大陸以《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為名,與讀者見面。據悉,此次《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首印10萬套,360萬本,選用的是全國最好的印刷廠,使用一流德國最先進的印刷設備。因為讀者群是兒童,該書還特意選用環保型油墨,無毒無味。
  • 《中國童話》:臺灣媽媽的傳家寶 孩子的好故事
    這些素材經漢聲編輯整理,以「聽到故事開頭的小朋友捨不得離開去玩皮球,一定要聽完才罷休」為標準來定稿,最終濃縮成362個故事。用彩筆說故事為了這362個故事,漢聲又組織了200多名美術編輯為其配上843幅經典細膩的傳統美術插畫。
  • 「最美中國童話」回家了
    昨日記者從讀客圖書獲悉,這部「根」在大陸的童話集,終於要回歸故土,即將在大陸以《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為名,與讀者見面。臺灣《漢聲》雜誌的創辦者黃永松,是中國古代鄉土文化遺產積極的搶救者,他曾被馮驥才基金會授予「中國民間守望者」榮譽稱號,他的《漢聲》雜誌也曾在2006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譽為「最佳出版物」。
  •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
    周朝人隨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國結為裝飾,而戰國時代的銅器上也有中國結的圖案,延續至清朝中國結才真正成為了盛傳於民間的藝術。 當代多用來裝飾室內、親友間的饋贈禮物及個人的隨身飾物。因為其外觀對稱精緻,可以代表中國悠久的歷史,符合中國傳統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故命名為中國結。 中國結中,有:雙錢結、紐扣結、琵琶結、團錦結、十字結、吉祥結、萬字結、盤長結、藻井結、雙聯結、錦囊結等多種結式。
  • 中國沒有童話? 出版人:有,只是缺少人整理
    黃永松,1971年創辦《漢聲》雜誌。臺灣出版人,設計師,中古鄉土文化遺產積極的搶救者,《中國童話》(《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的主編。2006年,《漢聲》被美國《時代周刊》譽為「給內行看的最佳出版物」,也是在同年,黃永松被馮驥才基金會授予「中國民間守望者獎」榮譽稱號。
  • 最受歡迎的童書——《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首次引進大陸
    《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中國的「格林童話」發布會上,《漢聲》的另外一位創始人--吳美雲女士因故不能到場,特意捎來一封給大陸讀者的信,從信中不難看出,她對《中國童話》飽含深情,對此次簡體版的出版更是寄予了厚望。她說:「普法戰爭後,德國由衰弱逐漸復興。那時有格林兄弟倆,他們採擷德國民間故事,並撰寫成280多則的《格林童話全集》。
  • 讀中國童話 傳中華精神
    《漢聲中國童話》是由漢聲雜誌社歷時十年,集上百人之力深入民間,從浩如煙海的中國民間文化中收集整理、編寫創作而成。內容依照傳統農曆歲時,一年十二個月,每月一本圖書,每天一則故事,涵蓋了節日傳說、民間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事物起源故事、科學故事等。圖書出版37年來,暢銷不衰,成為風靡幾代人的「傳家之作」。
  • 「中國文化符號之3」千千中國結——東方文化的巧妙神韻
    自然濃鬱的生活氣息以及吉祥漂亮的中國結,既為主人祈福來年的平安富貴,同時也體現著主人不同的個性與審美觀念。別看這小小的中國結,它還是近年來國際時尚潮流的重要元素。北京奧運和中國聯通對中國結的全新銓釋,象徵著團結和平的中國結給愛好和平的人們捎去友誼和希望。中國結就像中國的書畫、雕刻、陶瓷、菜餚一樣,深受各國朋友的喜愛。
  • 中國結寓意大不同
    中國結的起源中國結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清朝才是中國結真正流傳於民間藝術的時候,當時多用來室內裝飾、親友間的饋贈禮物及個人的隨身飾物。1980,由臺灣一群熱愛結繩藝術的朋友廣為收集整理與研究,因為其外觀對稱精緻,可以代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符合中國傳統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故命名為中國結。
  • 《漢聲愛的小小百科》首發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貴勇)為了幫助更多父母在家高質量陪娃,天地出版社日前聯合悠貝親子圖書館、漢聲雜誌社,以在線直播的形式舉辦了一場「牽起孩子的手,一起『說唱猜做玩』——《漢聲愛的小小百科》新書線上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