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講堂】《千字文》——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2021-01-12 騰訊網

點擊播放 GIF 0.0M

今天限行5和0

明天限行1和6

節目簡介

《千字文》誕生在南北朝時期,作者周興嗣。

《千字文》是用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字編成的韻文,是一部集識字、習字為一體的字書。最初只是在皇宮中流傳,後來流入民間,從隋朝開始作為鄉塾的通用教材,一直流傳到今天,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千字文》是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啟蒙經典,僅用一千個漢字就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中國文化史的輪廓,代表了傳統啟蒙教育的最高水平。《千字文》 語言優美,詞藻華麗,幾乎句句引經,字字用典。 關於《千字文》,有講不完的故事,說不盡的佳話。那絕妙的字,精闢的言,藝術的美,需要我們放慢生活的節奏才能走進去,才能欣賞。

主講人簡介

劉宏毅

知名的中國文化專家、國學學者,專注於國學教育、生命智慧、以及尊重生命自有規律下的養生;提倡踐行國學,注重用經典開啟智慧,反對死讀書;主張為學要博,為用要專,思想要獨立;為人要有道骨,佛心,儒行。

曾在美國、加拿大、臺灣、澳洲、紐西蘭等地講學,將「國學智慧」與「科學般若」引入企業高端培訓課程,是大學生人生規劃設計、職場情商培養、領導力提升培養的資深專家、教授,被加拿大《環球華報》譽為「中國文化的布道者」。

點擊播放 GIF 0.0M

今天我們來欣賞《千字文》第四集: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點開音頻可收聽)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這兩句話,說的是四季氣候的規律性變化。

「寒暑」是氣候的變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

「寒來暑往」四個字,出自《易經》。《周易·繫辭》裡說:「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想推,而成歲焉」。

「秋收冬藏」四個字,出自《荀子》,荀子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此處只言秋冬,是省略句。

氣候與物候歷來就是農本國家的大事,遊牧民族就無所謂了,不太重視。氣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溫度、溼度和光照時間;物候則關心生物消長的節律性,偏重在生物與自然的關係。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陽最近的近日點(1.4億公裡)和距離太陽最遠的遠日點(1.6億公裡),造成四季日照時間的長短不一。地球的地軸又是歪的,自轉起來造成各地區日照強度不均衡,這樣就產生了寒暑的變化。

天文學中所以引出二十八宿的概念,就是要以黃道內的二十八宿為坐標,研究五大行星再加上日月地球,八個天體之間的關係。二十八宿雖然都是恆星,但離我們至少都有40萬億公裡(4.3光年)。正因為它們光色暗淡又恆定不動,所以便於作為背景和坐標來觀察五星和日月的運動。

如果七曜中的兩個或三個星體出現衝、留、合的變化,即運轉角度、排列、與距離的不同,會對地球產生引力上的改變,形成不同的氣象。月球品質輕、自轉速度快、引力小,不能單獨靠自身的引力調集雨雲。其它幾個星體,則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引力調集雨雲,造成地球上的暴雨。通常兩星或多星夾角的合力矢線所指的地球方向會有暴雨,夾角內地區的雲被吸走了會出現乾旱。因此古代的天官,多用五星、七曜的變化來預報氣象。

如何確定旱澇發生的地區呢?這就要提到天文學上九州分野的概念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九州的說法。帝嚳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時增至十二州,大禹治水以後又確定為九州,並鑄了九鼎,以永定九州。九州就是「兗冀青徐,楊荊豫梁雍」。每一州對應著天球上星域的一個分區,叫做九州分野。多星夾角的矢力線所指的分野,地球上對應的九州就會有旱澇冰雹等災害,或火山地震等災變。後世由此分支發展出佔星術,那是另外一回事,與傳統科技不相干。

兩句話的白話譯文,意思是:

四季的氣候,總是冬夏交替,寒來暑往。

地裡的莊稼,總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

「閏餘成歲」一句,語出《尚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中國文化裡面發達最早、最系統的就是天文學。為什麼中國天文學發達呢?因為中國是以農業為本、以農立國。務農的根本在不誤農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時而為,不能隨意胡來。中國歷代都有司天監,有「天官」,專門負責觀測天象的變化,以此作為行政施治的根據,所以日月五星又稱為「七政」。

國家、朝廷(政府)要負責制定律歷,計算出24節氣的準確時間,以指導人們務農。中國的天文曆法,歷來是太陰與太陽合參:乙太陰記月,太陽記年。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是以公元記年的太陽曆,是根據太陽周天360度,運行365天制定的曆法,簡稱陽曆。中國很早就有太陽曆,宋朝沉括的科技著作《夢溪筆談》裡面就有詳細論述。

但是歷代朝廷並沒有正式頒布和使用太陽曆,因為太陽曆與月律(月亮的節奏、節律)不符。月球質量輕、自轉速度快,繞地軌道是橢圓。月亮盈虧晦朔一個周期,近地點時是30天,遠地點時是29天,平均是29天多一點。這樣,一年加起來是354天,按照太陽曆算是365天,中間差了11天,這就是「閏餘」,「閏」字的本義就是多餘。上古時代天子朝宗廟,各月均有定時,只有多出來的閏月無事,故居而不出,所以「閏」字是王在門之中。如果借字做訓,門裡王為閏,家裡養個肥吃肥喝的王,不是多餘又是什麼?所以莊子說:「帝王者,聖人之餘事也」。

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來就差了33天,多出一個月。這樣,曆法與物候節律不相符,累積17年以後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只能是每3年加多1個月出來,加出的這個月叫「閏月」,加月之年就叫作「閏年」。平年有12個月,閏年就有13個月。但三年一閏只消化了30天,還多3天。五年閏兩次天數又不夠,怎麼辦好呢?經過多年的摸索,古人發現19年閏7次最符合規律。

陽曆也同樣要設閏,陽曆365天為一個自然年,但一個回歸年(歲)是365天零5小時48分46秒,多出的5個多小時,4年就累計到24小時了,多出一天,也必須設閏將其消化掉。因此,陽曆每四年一閏,將多出的一天放在二月份,這樣平年的二月有28天,閏年的二月就有29天。

「閏餘成歲」的「歲」與「年」是兩個概念。「年」表示從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的這一段時間,為一個自然年。「歲」表示從今年的某一節氣到明年的同一節氣的一段時間,為一個回歸年。

「歲」的本義是歲星,歲星就是木星,木星運行的軌跡叫太歲。用歲星紀年是我國天文曆法的另外一種。

木星(歲星)12年繞天一周,每年行30度,為一個歲次。用之記載歷史事件就記為:歲在某某。

用太陽曆紀年,歲星曆記歲,這樣年歲相符,就是「閏餘成歲」。

律呂調陽

閏的問題解決了,曆法和四季在理論上總算能對上了,但是月曆與四季氣候、與實際的物候,也就是24個節氣,是不是能夠配合在一起呢?這就要用「律呂」來校正、調整了。

什麼叫律呂呢?律呂是用來協調陰陽、校定音律的一種設備,現代音樂上叫定音器。

中國古代在音樂上有五音——宮商角徵羽(12356),這是五個全音,沒有半音音程,又叫做「五正聲」。如果再加上兩個變聲(半音音程47),一共有七個音。這七音是一個純八度的自然音程,它只有絕對音高,沒有固定音高的音位(律位),也就是沒有調式。這就要用「律呂」來正音定調,律呂就是定音調用的律管和呂管。

傳說是黃帝時代的伶倫,用十二根紫竹管,其中最長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然後按長短次序將12根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邊齊,下邊則長短不一,留有45度的斜口,插到土裡面。紫竹管是掏空的,裡面灌滿用葦子膜(葭莩)燒成的灰。這種飛灰品質最輕,叫作葭灰。將這些竹管埋在西北的陰山腳下,用布幔遮蔽起來,外面再築室,以保證絕對吹不到風,用它(律呂管)來堪侯地氣,觀測陰陽二氣的變化。

到了冬至的時候,一陽生起。陽氣一生,第一根九寸長、叫作「黃鐘」的管子裡面的灰,會自動騰飛而出,同時發出一種「嗡」的聲音。這種聲音就叫黃鐘,時間就是子時,節氣就是冬至。用這種聲音來定調相當於現代音樂的C調;同時可以參定時間,協調物侯的變化,所以叫做「律呂調陽」。

十二根竹管分成六陰、六陽兩組。六根單數的屬陽,叫作六律;六根偶數的屬陰,叫作六呂。六律的第一個是黃鐘,六呂的第一個叫大呂, 所以音樂裡面有黃鐘、大呂之說。

至於律呂之數,要用《管子·地員》中記載的「三分損益法」,也就是先三分減一,後三分加一,形成三分損益的律制。例如:黃鐘的管長九寸,其數為九。先進三,就是三個9(三次方)得數為729;再減一倍,得數是364.5(729÷2 =364.5),這就是陰曆年加閏以後的天數。

用律歷對應節氣,勘定出來的調整數,與太陽曆的365天只差半天。對務農來講,半天的誤差馬馬虎虎可以接受。

在先秦時期,中國早已經律歷合一了,精通樂律的,也一定精通天文曆法,所以《史記》裡面有「律書」「曆書」,到了《漢書》裡面,乾脆合為「律曆志」。其後《晉書》《魏書》《隋書》《宋史》皆稱律歷。後世通音律的,未必懂天文曆法;通天文曆法的,又未必懂得音律,而這兩項還得是中國的學問,那就更難了。

「三分損益法」可是古代的一門學問,可不是像我們這樣用三言二語能說明白的。如果再深入下去討論,就要看《漢書·律歷制》了。

以上幾句話的白話譯文,意思是:

四季的氣候,總是冬夏交替,寒來暑往。

地裡的莊稼,總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用設閏的方法,將曆法紀年與地球公轉的時間差加在一起, 就形成了閏年、閏月。

再用分別聲音高低的律呂,對照月份協調陰陽, 就保證了月季相符。

英文翻譯:

Cold comes and heat goes,

Harvest in autumn and store in winter.

Extra days over the years become an extra month,

And musical scales are used to harmonize Yin and Yang.

更多熱文

相關焦點

  •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我把四季用來等你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我把四季用來等你春來看花、夏來避暑秋賞紅樺、冬賞雪景
  • 詩情畫意·古風·壁紙: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來日方長,別來無恙
    一年四季裡,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其實每個季節的景色都有它獨特的美,但是每天忙碌的我們很少能欣賞到。   即便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來日方長,我們別來無恙,終會獲得幸福的。
  •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一年四季的更替,這是大自然的規律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一年四季的更替,這是大自然的規律。綠色的春天,金黃色的秋天,白色的冬天,那夏天是什麼顏色呢?是藍色的,綠色的,紅色的……夏天是彩色的。夏天是藍色的,仰起頭看著那萬裡無雲的晴空,他藍的純潔無暇,藍的溫柔恬雅。
  • (夏雲)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宅家手抄《千字文》
    最近不出門,最好的消遣就是寫字,前昨兩天開始手抄《千字文》,這是第一部分。《千字文》為南朝周興嗣所編,全文乃四言長詩,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複,句句押韻,前後貫通,內容有條不紊的介紹了天文、自然、修身養性、人倫道德、地理、歷史、農耕、祭祀、園藝、飲食起居等各個方面。《千字文》自問世1400 多年來的流傳表明,它是流傳廣泛的童蒙讀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首尾連貫,音韻諧美。
  • 《千字文》周興嗣編
    周興嗣(469-537)編的《千字文》,是一本公認為編得好的識字書,從南北朝直到清末,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成為世界上現存出書最早、使用時間最久、影響最大的識字課本,不能不說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蹟。這便是傳至今日的《千字文》。全文以儒學理論為綱、穿插諸多常識,用四字韻語寫出,很適於兒童誦讀,後來就成了中國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啟蒙教材。宋明以後直至清末,《千字文》與《三字經》《百家姓》一起,構成了我國人民最基礎的"三、百、千"啟蒙讀物。舊有打油詩云:"學童三五並排坐,天地玄黃喊一年",此之謂也!不僅漢民族用作兒童啟蒙教材,一些兄弟民族也使用,甚至傳到了日本。
  •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我們來日方長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我們來日方長。
  •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傣寨帕連的故事依舊在繼續
    在過往的春華秋實與烈日寒冬交織中,象腳鼓的聲音日日響起,商鋪門口會掛著藤編售賣,少女的衣服滿是織錦,少年們揮舞起傣家棍術,傣語歌謠從孩童口中傳出......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那些不朽的故事依舊在繼續。文:林怡岷圖:五合鄉政府來源:騰衝文創
  • 胡野秋做客彭福灣文化大講堂講國學與當代中國
    繼《中國作家》主編王山、《小說選刊》常務副主編王幹、《世界文學》主編高興以及著名文化學者、著名作家楊宏海、南翔、丁力等之後,胡野秋又登上彭福灣文化大講堂,以《國學與當代中國》為題,給市民群眾講了一堂精彩的國學課。
  • 我給孩子編的教材《千字文》串1000首古詩詞,挑戰記憶宮殿法一
    會背《千字文》,挑戰記憶,倒背如流1000首古詩詞,收藏一周興嗣編的《千字文》,是一本公認為編得好的識字書,從南北朝直到清末,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成為世界上現存出書最早、使用時間最久、影響最大的識字課本,不能不說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蹟。
  • 張永明篆書《千字文》欣賞高清
    張永明,小篆《千字文》欣賞 【1】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2】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 《千字文》開篇說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是什麼意思?
    《千字文》開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天是黑的,地是黃的,鴻蒙初開,混沌未分,宇宙渺渺無人見。太陽升了又落,月亮圓了又缺,無數星辰布滿在遼闊無邊的太空中。《千字文》的開篇十六字,為我們勾勒了一副宇宙荒涼而孤寂的場景。
  • 誦讀國學經典 迎世界讀書日
    當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舉辦2019年世界讀書日全縣中小學生「經典誦讀」比賽活動,來自全縣21所中小學的學生現場誦讀了《三字經》《千字文》《唐詩三百首》等國學經典。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4月22日,貴州省劍河縣的學生在參加世界讀書日「經典誦讀」活動。
  • 散文|秋收冬藏,我們慢慢成長
    古人說,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本來的意思很簡單,夏天和冬天交替主令,這是天地自然的規律,對應著人類生活,是秋天收穫糧食,藏起來過整個冬天。民以食為天。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物質上的豐富可以安定人們的內心世界,而在物質充裕的當下,人們更看重精神世界的富足。
  • 《千字文》全文及解讀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寒暑循環變換,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秋季裡忙著收割,冬天裡忙著儲藏。  閏餘成歲 律呂調陽  積累數年的閏餘並成一個月,放在閏年裡;古人用六律六呂來調節陰陽。  雲騰致雨 露結為霜  雲氣升到天空,遇冷就形成雨;露水碰上寒夜,很快凝結為霜。
  • 千字文帶拼音全文以及創作背景和對中國的影響,育兒早教國學經典
    寒來暑往 (hán lái shǔ wǎng),秋收冬藏 (qiū shōu dōng cáng)。閏餘成歲 (rùn yú chéng suì), 律呂調陽 (lǜ lǚ tiáo yáng)。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①,律呂②調陽。【注釋】①閏餘成歲:中國古代曆法以月亮圓缺變化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但人們實際經歷一年(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圈所用的時間)和它之間存在差額,這個時間差額被稱為「閏餘」。
  •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古錢幣上的千字文是什麼意圖呢?
    宋徽宗草書千字文錢幣上的千字文在中國歷代古錢幣中,光緒小平鑄有千字文,不過,只是選用了幾個字,被認為不吉利的「洪、荒」並未使用。圖源網絡在中國錢幣2006年第四期發表的《談光緒制錢背「千字文」問題》(作者:寇英武)一文中,作者提到:光緒制錢背「千字文」問題是由錢荒所派生出來的問題
  • 三字經,古詩詞,聲律啟蒙,成語故事,國學啟蒙到底應該怎麼做?
    (我打賭,這首詩全國人民都會背,記憶深刻啊)國學啟蒙應該百花齊放,只學古詩詞怎麼能夠呢,傳統文化經典作品都得了解啊,古代蒙學經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聲律啟蒙》,《唐詩三百首》,《笠翁對韻》,《增廣賢文》……都得安排上呀。但是買回來之後,我自己翻了翻,發現了一些問題,並不是所有的經典書籍都適合國學啟蒙。
  • 蒙學讀物:《千字文》全文拼音及註解
    hánl ái shǔ wǎng qiū shōu dōng cáng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解釋】 寒暑循環變換,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秋季裡忙著收割,冬天裡忙著儲藏。其所書真草《千字文》,乃王家嫡傳,影響深遠,西安碑林也有刻石。智永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重大貢獻有二個方面:一為發「永字八法」之旨趣,逐成隋唐學者宗匠;二為臨集《千字文》,開後代書法家書寫《千字文》之風,為《千字文》的流傳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