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兒石 這裡曾走出了老重慶家喻戶曉的天廚味精和蜀秀香皂

2020-12-18 上遊新聞

貓兒石是重慶地名,位於重慶江北區嘉陵江邊,這裡的江崖上曾有一塊石頭(有的說是一大一小兩塊),形如貓匍匐捕鼠狀,因此而得名——貓兒石。

《江北廳志》有記載:「嘉陵江岸,巖石猙擰,蹲立百仞,若捕鼠狀」。

△《江北廳志》(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是老話,有奇特物存在,必有民間傳說,貓兒石也不例外。

故事很長我就簡單一句概括:說此石頭天上的貓,下凡間後在此打盹,結果睡得太久,就變石頭了。

不過塊石頭如今都不在了,估計是睡醒了,又回天上了吧。在江北還有隻「耗兒石」,不曉得它們有沒有關聯沒有。

貓兒石「貓」的讀音應該是mao,貓的的一半是「苗」,讀音是miao,老重慶人習慣把「貓mao兒石」喊成「苗miao兒石」。

這其中也是有個民間故事的。

清初,湖廣填四川,有移民來到這裡,見已有人居住,就問這地方叫什麼,回答是貓兒石。這家主人屬鼠,也忌憚貓。覺得這地方貓克鼠,不好,想繼續走。但一家人都走不動了,只好留了下來。為避諱這隻貓,就把「貓」字讀半邊,讀成「苗」。

△湖廣填四川的見證——湖廣會館

至於為什麼這樣喊的原因,人們眾說紛紜,總結一下,大致分為三種。

理由一:貓兒的叫聲是「喵」,「苗」通「喵」,這裡又有像貓的石頭,所以就叫苗miao兒石。

理由二:以訛傳訛,就像把鶴皋巖叫鵝公巖,叫習慣了就成了苗miao兒石。

理由三:有句老話:四川人生得奸,認字認半邊。把貓兒石的「貓」認成「苗」,長此下來,就成了苗miao兒石。

不管是喊做「貓兒石」還是「苗兒石」,老重慶人都喊「苗兒石」習慣了,改不了口了。反正我是改不了了。在這裡有個小學也叫「苗兒石」小學。

△貓兒石車站(圖片來源於網絡)

明清時貓兒石只是嘉陵江邊一個鄉村小渡,僅一艘過江渡船,幾間供過往行人和船工歇腳的小茶鋪和飯館,冷清得很。

1938年,這裡的平靜被打破了,抗日戰爭爆發後,隨著局勢的發展,重慶成為抗戰時期的陪都,大批的工廠、企業西遷,大量人員湧入,重慶變得繁榮起來。

許多工廠看中了貓兒石,因為這裡靠近江邊,是天然的港口,而且許多企業生產需要大量用水,於是紛紛在這裡建廠。當年貓兒石最著名的是統稱五廠的天原、天廚、順昌、龍章、維昌五個企業。

隨著大量企業的建設,五湖四海的工人湧入苗兒石。人多了後,飯館、茶樓、藥店、客棧、菜市等隨之興起,形成街道,人們便把這裡叫作貓兒石正街。

△貓兒石老照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五廠還建立了聯合醫院,政府也設立了鎮公所、派出所、中心民國學校、輪渡公司等。貓兒石逐漸熱鬧和興旺起來。解放初,當時貓兒石碼頭日運量已近2000人次,可見其繁忙的景象。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貓兒石有各類型大中小型企業數百家,包括長安廠、江陵廠、望江廠、重鋼三廠、通用機器廠、重慶香皂廠、重慶造紙廠和天原化工廠等,是重慶名副其實的工業重鎮。

△天原化工廠(圖片來自於劍橋大學館藏,時間為1943年6月初旬)

在貓兒石這裡誕生了重慶不少知名品牌,我說兩個,老重慶人一定都知道!

一:天廚味精

重慶天廚味精廠出品。

1938年春,中國「味精大王」吳蘊在貓兒石徵得土地,籌建天廚味精廠、天盛陶瓷廠,即為後來的天原化工廠。

1940年,天廚味精投產,風靡山城。連時任美國副總統也曾到天廚重慶工廠參觀。

△美國副總統到天廚重慶工廠參觀

從此天廚味精成了重慶人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的調味品,身為重慶人,多多少少都會品嘗過天廚味精的滋味吧。

2008年天廚味精廠搬遷,然後天廚味精就淡出了重慶人視線。

二:蜀秀香皂

重慶香皂廠出品。

△蜀秀香皂(圖片來源於網絡)

蜀秀,在80年代達到巔峰,家家戶戶必用,重慶人洗澡時一定在身上抹過它吧。

在90年代被白貓收購後,開始走下坡路,然後就沒了。

上世紀80年代以後,貓兒石許多企業倒閉的倒閉,消失的消失,搬遷的搬遷。隨著2008年,天原化工廠的搬遷,貓兒石的工業時代就此結束。

原標題:貓兒石,這裡曾走出了老重慶家喻戶曉的天廚味精和蜀秀香皂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重慶老字號「天廚」出租商標和資產 味精會更「鮮」嗎?
    同時,承租方租賃該廠房作為味精分包、調味品生產、倉儲等使用,需遵守國家和重慶市、銅梁區政府有關生產經營使用管理的規定。值得注意的是,承租方不得以重慶天廚天雁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名義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和違法經營。業內人士指出,這意味著承租方需要新設一家公司或以其它公司的名義進行生產經營。
  • 重慶掌故 | 你吃了很多年的天廚味精 背後是中國味精發明人
    △天廚味精當年宣傳畫天廚味精打出了「國貨味精」、「完全勝過日本味之素」的口號,很快搶佔了市場。△天廚味精當年宣傳畫繼天廚味精廠之後,吳蘊初又相繼開辦了中國第一家氯鹼廠、第一家耐酸陶器廠和第一家硝酸廠,這4家「天」字號化工企業,完全打破了日本人在中國化工行業的壟斷。
  • 天廚味精八旬老廠房面臨拆遷 上海市文物局已介入調查
    打破日本味精壟斷  「這棟樓就是天廚味精廠的舊址,我爸爸以前就是廠裡的工人,我自小就生長在這裡。」住在順昌路附近的李先生告訴記者。  70多歲的李先生表示,像他這樣的老味精廠工人子女還有幾位,他們聽父輩說過天廚味精當年的輝煌歷史,也親身見證了這家近90年歷史的民族老廠的轉折和沒落,但是「現在,這座廠房早已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記者昨日來到順昌路330號,天廚味精原廠址現如今已叫凹凸大廈。五層高的凹凸大廈外立面貼滿瓷磚,充滿現代氣息,但房屋殘留的花式門楣、過道裡的老式消防栓都在講述著曾經的輝煌。
  • 天廚往事
    其子吳志超在《吳蘊初及其化工事業》一文中提到,吳氏幼年曾入上海廣方言館學外語一年,後因家貧輟學。15歲時考入陸軍部上海兵工學堂,半工半讀學化學。畢業後在多家工廠負責技術和管理工作。1920年,吳氏注意到了日商在上海傾銷的美女牌「味の素」(味之素)。
  • 天廚味精八旬老廠房面臨拆遷 曾列「不可移動文物」
    天廚味精八旬老廠房面臨拆遷 曾列「不可移動文物」
  • 「做一個中國人,總要對得起自己的國家」 :一粒粒小味精背後的大情懷
    「佛手」牌味精在美國舉辦的「萬國商品博覽會」上,以其雅致的包裝、優良的品質獲得大獎,由此擴展了海外市場,產品行銷世界。在抗戰前一兩年,天廚味精銷往南洋和歐美各國的銷量幾乎達到全部銷量的百分之七十。至1934年,天廚、天原、天利、天盛四大「天」字號企業已自成體系,為國產化學工業填補了大片空白。吳蘊初對此深感喜悅,自刻石印一枚,「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以示暢快之情。一個民族實業家的赤子情懷吳蘊初一生致力於實業救國、科學救國。他一向堅定地相信,「做一個中國人,總要對得起自己的國家」。在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後,他終生都在為振興民族工業而努力。
  • 味精是如何在中國失寵的?
    所提及的河南蓮花味精,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河南省周口地區味精廠,後整體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它曾在中國人依賴味精讓一日三餐滿足挑剔味蕾的時代中,一度實現了數十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成為中國最大的味精生產商。中國也在1992年成為這個星球上使用味精最多的國家。或許是為了甩掉味精「不健康」的帽子,蓮花味精從2015年底更名為「蓮花健康」,業務涉足智慧農業和創新金融等領域。
  • 打造國產味精擊敗日本「味之素」,他是甬籍滬上醬園業巨子張逸雲
    曾在新閘路上的張逸雲家族的張振康醬園 辛亥革命前後,「實業救國」呼聲日盛。產品定名「味精」,商標取名「佛手」,廠名則定為「天廚」。
  • 貓兒石創藝特區將打造重慶文化新地標
    重慶晨報訊記者 鄭楊 上周六,關於文創區打造的茶敘交流會在貓兒石創藝特區舉行。據了解,該特區是由重慶未來之家置業有限公司在原白貓日化廠舊址上改建而來,位於江北區建新西路17號,緊臨鴻恩寺公園和兒童公園,總建築面積約5萬平方米。據悉,這裡將是先鋒文藝的聚集地,同時將原本小眾的先鋒文藝打造成大眾消費的產業。此外,項目還將利用交通優勢打造「網際網路+」文創孵化器,成為重慶又一處文化新地標。
  • 雞精好還是味精好
    近日,上海對雞精和味精產品質量進行了專項監督抽查,雞精調味料共抽查了16種產品,合格率為93.8%;味精產品共抽查了29種,全部合格。抽查結果顯示,大品牌的產品完全值得信賴。它充分利用了味精和呈味核苷酸鮮味「相乘」的效應,具有強烈的增鮮作用,其鮮度比同樣濃度的味精高得多,是味精的換代產品。雞精誤解:全部由雞肉製作   雖然大部分雞精的包裝上都寫著「用上等肥雞製成」、「真正上等雞肉製成」,但它並不像想像的那樣全部由雞肉製作。雞精的主要成分通常是食鹽、麥芽糊精和味精,其中味精的比例超過雞肉的比例。
  • 去這些老廠房,尋「老重慶」記憶
    鵝嶺二廠、貓兒石創藝特區、北倉、N18loft小院?談起保留展現巴渝特色的地方你又會想起哪些景點?是交通茶館、湖廣會館,還是民國街?回溯「老重慶」的記憶有一處「隱秘的角落」常常會被人忽視它不似那些庸俗的網紅景點般人滿為患卻成為不少文藝青年私藏的打卡聖地。
  • 中國人為什麼熱愛吃味精
    ,相反,由於其誕生時間比較尷尬,最初還曾受到普遍抵制。,要感謝牛皮膠廠廠長、化學家吳蘊初,他獨立分析並研製出了味之素的主要成分穀氨酸單鈉,為了和日貨劃清界限,將其取名為天廚味精。▍從一開始就是「國產之光」的天廚味精,1925(圖片來自上海圖書館歷史圖片搜集與整理系統) 即便如此,高昂的生產成本決定了味精只能是稀缺品——當時消費味精的多為餐館和有錢人家
  • 觀音橋街道貓兒石社區:移動辦公 上門為老人採集指紋
    為提升社區的服務質量,切實保障轄區離退休人員如期領取退休金,5月25日,觀音橋街道貓兒石社區針對轄區行動不便的老人進行移動辦公,上門為老人採集指紋,及時完成生存認證。社區工作人員帶著可攜式指紋採集器來到天園小區,這裡居住著許多行動不便的老年人。老人們得知社區來上門採集指紋後,紛紛來到樓下排隊認證。
  • 做炸藥出身的民國味精大王吳蘊初傳奇
    其實化學化工沒那麼危險是危險,膽小怕事的小商人也能玩,在這裡介紹一下味精大王吳蘊初,和我以前介紹過的範旭東先生很不一樣。吳蘊初多次被拿來和範旭東先生對比。對範旭東先生,我想用一句「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尊稱一句;對吳蘊初先生,尚不能用這個評語。兩人起點不同,終點不同,發展的人生軌跡也不同。如果範先生出身是高富帥的話,吳先生的出身可以用「屌絲」來形容。
  • 2007年第4季度上海市味精質量專項監督抽查結果
    2007年第四季度上海市味精質量專項監督抽查合格的產品和企業名單註:排名不分先後。規格型號生產日期  生產企業(標稱)經銷企業1味精>13味精(99%味精)太太樂400克/袋2007.09.12
  • 鮮香濃鬱的調味料,雞精與味精錯了嗎?
    太太樂 如今,上海家樂調味食品廠的名字搖身成為家喻戶曉的太太樂,產品也從當年的黃色小顆粒,延伸到鮮味料、醬、油、調味汁等八大系列 80 多個品種。早在十年之前,太太樂集團就以 7.3 萬噸的產銷量拿下行業龍頭。
  • 來一場與老重慶街景的邂逅
    近些年,抗戰及老重慶題材的影視片攝製組,紛紛把白沙作為拍攝基地,完成了多部影視作品。聽說,導演們為了把老重慶拍得更逼真,借白沙古街道、古樓房、古碼頭煞費苦心地營造了一些場景,很有懷舊感。受其誘惑,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筆者走進了白沙古鎮。
  • 怎樣去判斷命理上的「天福、天官、天廚貴人」?
    例如,甲日生人以辛為正官,而辛的祿在酉,如果四柱中出現了辛和酉即為天福貴人,其他同理而推。 甲用辛官,柱有辛酉,更得福神助之,生旺有氣為佳,一名(又名)祿幹福神。遇者主科名巍峨,官職尊崇,多掌絲綸文翰之美。 備註:絲綸文翰,絲綸是帝王的詔書,文翰指文章或公文,封建社會一般由翰林院的學士或中書舍人起草詔書或公文。
  • 十年前的白象街照片,這裡曾是老重慶城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這裡有上下半城之分,以解放牌為標誌的上半城風光無限,但當年風光無限的卻是後來顯得有點冷落破敗的下半城。因為那裡有著一連串以城門命名的水碼頭。如東水門、望龍門、太平門、南紀門等等。白象街就位於望龍門和太平門之間。相傳,那城牆邊原來有一巨石,像一頭象,取名白象。白象在北岸,而南岸又有獅子山,於是就有"青獅白象鎖大江"的說法。
  • 「早晨」從廣州王府天廚早茶開始
    燙好碗筷,沏上壺熱茶,或普洱、或菊花、或紅茶、或鐵觀音……王府天廚早茶便從這裡開始。兒時的記憶,總是同蒸鳳爪、豉汁蒸排骨息息相關。辣椒圈和鳳爪之下的水煮花生、為排骨伴底的香芋是這兩道點心的隱藏美味。廣州人的早餐離不開生滾粥和腸粉。艇仔粥和皮蛋瘦肉粥是廣府粥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