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兒石是重慶地名,位於重慶江北區嘉陵江邊,這裡的江崖上曾有一塊石頭(有的說是一大一小兩塊),形如貓匍匐捕鼠狀,因此而得名——貓兒石。
《江北廳志》有記載:「嘉陵江岸,巖石猙擰,蹲立百仞,若捕鼠狀」。
△《江北廳志》(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是老話,有奇特物存在,必有民間傳說,貓兒石也不例外。
故事很長我就簡單一句概括:說此石頭天上的貓,下凡間後在此打盹,結果睡得太久,就變石頭了。
不過塊石頭如今都不在了,估計是睡醒了,又回天上了吧。在江北還有隻「耗兒石」,不曉得它們有沒有關聯沒有。
貓兒石「貓」的讀音應該是mao,貓的的一半是「苗」,讀音是miao,老重慶人習慣把「貓mao兒石」喊成「苗miao兒石」。
這其中也是有個民間故事的。
清初,湖廣填四川,有移民來到這裡,見已有人居住,就問這地方叫什麼,回答是貓兒石。這家主人屬鼠,也忌憚貓。覺得這地方貓克鼠,不好,想繼續走。但一家人都走不動了,只好留了下來。為避諱這隻貓,就把「貓」字讀半邊,讀成「苗」。
△湖廣填四川的見證——湖廣會館
至於為什麼這樣喊的原因,人們眾說紛紜,總結一下,大致分為三種。
理由一:貓兒的叫聲是「喵」,「苗」通「喵」,這裡又有像貓的石頭,所以就叫苗miao兒石。
理由二:以訛傳訛,就像把鶴皋巖叫鵝公巖,叫習慣了就成了苗miao兒石。
理由三:有句老話:四川人生得奸,認字認半邊。把貓兒石的「貓」認成「苗」,長此下來,就成了苗miao兒石。
不管是喊做「貓兒石」還是「苗兒石」,老重慶人都喊「苗兒石」習慣了,改不了口了。反正我是改不了了。在這裡有個小學也叫「苗兒石」小學。
△貓兒石車站(圖片來源於網絡)
明清時貓兒石只是嘉陵江邊一個鄉村小渡,僅一艘過江渡船,幾間供過往行人和船工歇腳的小茶鋪和飯館,冷清得很。
1938年,這裡的平靜被打破了,抗日戰爭爆發後,隨著局勢的發展,重慶成為抗戰時期的陪都,大批的工廠、企業西遷,大量人員湧入,重慶變得繁榮起來。
許多工廠看中了貓兒石,因為這裡靠近江邊,是天然的港口,而且許多企業生產需要大量用水,於是紛紛在這裡建廠。當年貓兒石最著名的是統稱五廠的天原、天廚、順昌、龍章、維昌五個企業。
隨著大量企業的建設,五湖四海的工人湧入苗兒石。人多了後,飯館、茶樓、藥店、客棧、菜市等隨之興起,形成街道,人們便把這裡叫作貓兒石正街。
△貓兒石老照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五廠還建立了聯合醫院,政府也設立了鎮公所、派出所、中心民國學校、輪渡公司等。貓兒石逐漸熱鬧和興旺起來。解放初,當時貓兒石碼頭日運量已近2000人次,可見其繁忙的景象。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貓兒石有各類型大中小型企業數百家,包括長安廠、江陵廠、望江廠、重鋼三廠、通用機器廠、重慶香皂廠、重慶造紙廠和天原化工廠等,是重慶名副其實的工業重鎮。
△天原化工廠(圖片來自於劍橋大學館藏,時間為1943年6月初旬)
在貓兒石這裡誕生了重慶不少知名品牌,我說兩個,老重慶人一定都知道!
一:天廚味精
重慶天廚味精廠出品。
1938年春,中國「味精大王」吳蘊在貓兒石徵得土地,籌建天廚味精廠、天盛陶瓷廠,即為後來的天原化工廠。
1940年,天廚味精投產,風靡山城。連時任美國副總統也曾到天廚重慶工廠參觀。
△美國副總統到天廚重慶工廠參觀
從此天廚味精成了重慶人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的調味品,身為重慶人,多多少少都會品嘗過天廚味精的滋味吧。
2008年天廚味精廠搬遷,然後天廚味精就淡出了重慶人視線。
二:蜀秀香皂
重慶香皂廠出品。
△蜀秀香皂(圖片來源於網絡)
蜀秀,在80年代達到巔峰,家家戶戶必用,重慶人洗澡時一定在身上抹過它吧。
在90年代被白貓收購後,開始走下坡路,然後就沒了。
上世紀80年代以後,貓兒石許多企業倒閉的倒閉,消失的消失,搬遷的搬遷。隨著2008年,天原化工廠的搬遷,貓兒石的工業時代就此結束。
原標題:貓兒石,這裡曾走出了老重慶家喻戶曉的天廚味精和蜀秀香皂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