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中國人,總要對得起自己的國家」 :一粒粒小味精背後的大情懷

2020-12-26 澎湃新聞

原創 方亞琪 檔案春秋

味精是現代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調味料。今天的中國,味精年產量已佔全球需求量的6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味精生產大國。然而,鮮有人知道的是,百年前的中國,國內味精市場卻一度被日本品牌所壟斷......那麼,中國味精市場是什麼時候回到中國人自己手上的?其間經歷了怎樣一番曲折與發展?這一粒粒小小的味精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20世紀初的中國,各類洋貨品牌橫行一時,在市場上大量傾銷。那時的民族資本家,不少人心中懷有一種反抗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掠奪中華財富的使命感,立志要工業興國、實業強國的不在少數。在這樣的環境下,作為工業重鎮的上海湧現出一批頗令國人驕傲的國產名牌,天廚味精廠生產的「佛手」牌味精就是其中之一。

由海派書畫大師王一亭設計的天廚「佛手」牌味精包裝盒

化工男闖入味精市場

天廚味精廠創始人吳蘊初,是江蘇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人。他出身於一個清寒的塾師家庭,自十三歲起在鄉間私塾讀了兩年書,十五歲進入培養洋務人才的「廣方言館」,學習一些洋文。一年後,因家境貧寒,輟學出來做小學教員養家。後來又設法進入「陸軍部兵工廠專門學校」,學習化學。

天廚味精廠創始人吳蘊初

彼時的兵工學校偏重機械與化學兩科,機械科注重鋼鐵製造,化學科注重火藥製造,課程由德國化學教員教授,尤其注重實驗。在這樣的環境下,吳蘊初打下了極為紮實的化學基礎。由於家境不好,他常常需要在外兼職做些教學,以維持生計和補貼家用。靠著學校得來的獎學金和教書所得的「束脩」,吳蘊初刻苦學習、節儉度日,每月積下二十幾塊,幾乎統統用來補貼家用,生活不可謂不艱難。

三年後,吳蘊初從兵工學校畢業,先在上海製造局實習一年,後來輾轉於漢陽鋼鐵廠、漢陽兵工廠、漢口熾昌硝鹼公司等處任職,靠著在化學上的一技之長養家餬口。1921年,吳蘊初三十一歲之時,他受邀來上海創設「熾昌新制膠廠」,任經理兼技師。既是與化學本職有關的工作,吳蘊初便欣然接受了。

1950年,吳蘊初參加上海市第二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履歷表(上海市檔案館藏)

在上海主持熾昌期間,吳蘊初一直念念不忘要振興民族化工產業。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心從輕工業著手,再逐步發展壯大。

當時,國內的味精市場由日本產「美女」牌味之素壟斷,他見日本產味之素在市場暢銷,便花了四角小錢,從街上買了一瓶,帶回家裡化驗,決心造出國產調味素,以和日本品牌一較高下。

味之素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早在1915年,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從海帶中提取出穀氨酸鈉,並開始大規模生產味之素,行銷世界。日本人對配方嚴格保密,高築技術壁壘,從而壟斷了世界市場。但吳蘊初硬是憑藉一個理工男堅韌不拔、刻苦鑽研的精神,依靠簡陋的酒精燈、試劑瓶等工具,白天上班,晚上做實驗,成功研製出了不同於日本技術的、使用小麥粉提取的穀氨酸鈉配方,可以隨時投入生產。

日商「味之素」調味精粉廣告

可當時的吳蘊初,雖然已經是化工廠的經理,但本質上還是個打工仔,沒有多少本錢。技術有了,錢從哪裡來呢?吳蘊初為此深感苦惱。但皇天不負有心人,機緣巧合,很快他就經人介紹,見到了彼時上海「寧波幫」(寧波籍商人的代稱)巨商——張氏醬園的老闆張逸雲。

張逸云為張氏醬園的老闆,旗下產業歷經三代經營,有九大醬園、百餘門市,身家極豐。張氏雖身在商海,卻常以讀書人自居,頗有風骨。當時的中國風雨飄搖,國勢衰敗,胸懷抱負的張逸雲「一心想以新式工業為本走實業強國之路」,但卻不得其法,和痴迷於化學研究、希望一展抱負卻獨缺資金的吳蘊初正是天作之合。兩人一拍即合、相見恨晚,張氏當即拍板,出資5000元,吳氏以技術入股,合辦一家工廠。

吳蘊初為天廚廠業務問題致張逸雲的文件(上海市檔案館藏)

吳蘊初表示,日本的調味產品叫做「味之素」,我們的產品需要和他們區分開來,就叫做「味精」,有味中精品之意。張逸雲深表贊同,又定商標為「佛手」,給工廠取名為「天廚」,取「天上庖廚」之意,天廚味精廠就此於1923年正式誕生。

積極營銷奪回味精市場

天廚廠投產後,產量與日俱增,投放市場,很快就面臨著「美女」牌味之素的直接競爭。吳蘊初敏銳地發現,天廚具備一個天然的優勢,那就是彼時在愛國主義情感激蕩之下國人對於國貨的支持。著名工商業家劉鴻生在講述自己創辦的火柴廠打垮「鳳凰牌」瑞典火柴和「猴牌」日本火柴的經歷時,這樣講道:

「經過了一年多的鬥爭,國貨火柴在市面上取得了優勢......那時的愛國運動推動了這個企業的發展,因為當時每個人都願意買國貨」。

可見,國民的愛國主義熱忱是民族實業家崛起的一大助力。「佛手」牌味精通過張氏醬園業的營銷渠道打開市場,在上海主要路段狂打廣告,大量使用了「完全國貨」 「國產之光」等宣傳語,直接與「美女」打對壘。天廚廠所用的味精配方經過吳蘊初的不斷改良,不僅品相優秀,味道鮮美,價格更比「美女」牌低廉。物美且價廉,又有「國貨」身份加持,「美女」牌味之素自然節節敗退。

天廚味精廣告

市場被擠佔,產品遭到積壓,日方資本感到十分惱火。於是,他們通過日方領事館向北洋政府農商部起訴,聲稱「味之素」的廣告中有「調味精品」四字,天廚使用「味精」二字,屬於剽竊與侵權行為,並以命令式的語氣,要求將「味精」註冊成他們的專用商標。

此事一出,輿論大譁。日方處理商業競爭之驕橫跋扈,激起義憤。當時正逢五卅運動爆發,舉國上下群情激憤,掀起了抵制日貨的浪潮。吳蘊初敏銳地捕捉到時機,加大宣傳,積極抗爭。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局最終駁回了日本人的無理要求,將「味精」的專利權一併判歸於吳蘊初。吳蘊初的「佛手」味精,經過這次「炒作」,也因禍得福,名聲大振,銷路更廣。

1926至1927年間,天廚廠的「味精」製造法在英美法專利局均取得了專利。1928年,「為提倡國人從事於此項工業起見」,吳蘊初宣布放棄味精的國內專利,呼籲全國各地大量仿造生產。於是國產味精品牌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日貨更無銷售之機。到了1920年代後期,絕大部分中國市場上已難以見到日本產味之素的身影。

天廚味精外包裝(上海市檔案館藏)

事實證明,只要有過硬的質量,中國人是不憚於甚至是樂於使用國貨的。天廚對陣味之素的大勝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生活周刊》刊登的《創製味精的吳蘊初君》一文中曾經寫道:

「......最初每年營業僅十萬元,目今每年營業近三百萬元......此每年三百萬元的生意,實無異由【味之素】所掠奪中搶回來者......故記者常以為空口提倡國貨無濟於事,必國人中多能出其聰明才智,研究創製各種『價廉物美』的代用品,始有實效可言」。

天廚味精當時的宣傳畫

從天廚廠到「天」字號四大企業

在擊敗「美女」牌味之素後,天廚廠得到了迅速發展。「佛手」牌味精在美國舉辦的「萬國商品博覽會」上,以其雅致的包裝、優良的品質獲得大獎,由此擴展了海外市場,產品行銷世界。在抗戰前一兩年,天廚味精銷往南洋和歐美各國的銷量幾乎達到全部銷量的百分之七十。

1933年,天廚味精廠參加美國芝加哥世博會的參展證書(上海市檔案館藏)

但吳蘊初並未就此滿足,他依然在不斷地加深研究,力圖提高味精的質量。此時吳蘊初已有了更大的計劃,那就是以天廚為基礎,擴大建立國產化工產業。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完成天廚產品原料的本地化生產。

由於製造味精所需的重要原料——鹽酸,當時只能從國外進口,並且市面上大多鹽酸,是用硫酸法製成,雜質過多,用於製造味精還需進一步提純,並不合用。另外,鹽酸也是現代工業極為重要的一項基礎原料,對於發展國產基礎工業具有重要價值。

在這樣的境況下,吳蘊初決心要創辦一個自營的鹽酸廠,使用電化的方法來製造味精。這一想法再度得到張逸雲的大力支持。經過一番積極籌備,天原電化廠於1930年正式成立。除去生產鹽酸這一重要原料,天原電化廠還生產燒鹼、漂白粉等。吳蘊初十分高興,他希望「將來能將此本國自製的重要原料,供給本國各項工業之用,不必再乞憐於舶來品。」

張逸雲就天原電化廠章程事和吳蘊初的往來文件(上海市檔案館藏)

天原廠的成立再度影響了日、英商人在中國市場的既得利益。為打擊天原產品,外商一度壓價傾銷,日本漂白粉甚至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面對壓力,吳蘊初通過改進技術降低成本、降低包裝費用等方式頑強抗爭,最終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半年後,日、英商行不僅沒能打垮天原,自己反而損失不小,只好放棄,天原廠取得了初步的勝利。

民國教科書《初中新化學》上的天原電化廠

天原廠成立後,吳蘊初又先後成立了天利氮氣廠和天盛陶器廠,分別製作合成氨、硝酸和耐酸陶器。至1934年,天廚、天原、天利、天盛四大「天」字號企業已自成體系,為國產化學工業填補了大片空白。吳蘊初對此深感喜悅,自刻石印一枚,「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以示暢快之情。

一個民族實業家的赤子情懷

吳蘊初一生致力於實業救國、科學救國。他一向堅定地相信,「做一個中國人,總要對得起自己的國家」。在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後,他終生都在為振興民族工業而努力。1928年,吳蘊初籌辦建立中華化工研究所,自任董事長,他表示:

「雖集數無多,能力有限,為小規模之研究,然而於有心振興實業者,或亦不無小補矣」。

1932年,吳蘊初提議開展「天廚化學論文獎」評選活動,吸引嚮往化學研究的莘莘學子投稿,促進化學研究;又出資五萬元,建立「清寒教育基金」,資助成績優秀又家境貧寒的學生,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就曾受過資助。

重慶大學校長張洪沅關於中華工業化學研究所研究經費一事致吳蘊初的文件(上海市檔案館藏)

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後,吳蘊初在強烈愛國心的驅動下,積極支持十九路軍抗戰,為前線提供了大批物資,又聯合上海其他廠家,製造大量防毒面具準備提供給十九路軍將士,以應對日本的毒氣。1933年,又花了十二萬元,購買全金屬戰鬥機、教練機各一架,命名為「天廚」號,支援抗戰,民族企業家拳拳愛國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天廚」號飛機

1945年,抗戰勝利,同全國人民一樣,吳蘊初也大為振奮。結合自己多年奮鬥的經歷,吳蘊初深刻地感受到,民族工商業只有在一個穩定、獨立、民主、富強的國家裡才有發展前途。既然抗戰已經結束,他希望能夠大展拳腳,放開手腳全力建設國產化工事業。

但內戰很快爆發了。戰亂再起,使吳氏的企業陷入重重困境,吳蘊初多方嘗試,發現自己發展國產化工的宏圖在當時的環境下難以實現。帶著不甘與疑慮,他在1948年底取道香港,前往美國。

天廚上海工廠大門

1949年解放後,吳蘊初對於是否回國,頗有疑慮。上海解放後,他從美國打長途電話回來,詢問情況。在得知自己在上海的天廚、天原、天利三廠一切運營正常後,深感慶幸。1950年10月,他從香港乘船到天津,轉道前往北京。11月,他回到自己闊別已久的上海工廠,受到了廠裡職工的熱烈歡迎。在談到發展內地工業時,他愉快地講道:

「當我離開上海的時候,是一片混亂,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現在一切全變了,變得生氣蓬勃。這次我路過北京,在那裡逗留了兩個星期,所看到的全是令人振奮的事;與以前大不相同。過去我們不是沒有計劃,但計劃卻形成了八股文章。在重慶我們曾有許多打算,可是都行不通......現在只要你去幹,什麼都有希望。」

回到上海後,吳蘊初被任命了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上海市工商聯合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繼續積極為中國化工事業做貢獻。1953年,吳蘊初的夫人吳儀因癌症不幸去世,吳蘊初深受打擊,一病不起。住院期間,陳毅市長曾前往探望,要他好好養病,病好後繼續發展中國的化工事業。然而吳蘊初最終沒有戰勝病魔,1953年10月,這位中國化工產業的先驅者永遠閉上了雙眼。

1950年10月上海市第二屆第一次人民代表會議廣播慶祝會,工商界代表吳蘊初講話(上海市檔案館藏)

「天廚」今何在?

今天的中國依然是一個味精生產大國。至2019年,我國味精年產量已高達200多萬噸,佔全球需求量的60%以上。那麼曾經的味精大王——天廚製造的「佛手」牌味精現況如何呢?

說來有趣,現在大家如果上網去搜索一下「天廚」或是「佛手」牌味精,能搜到三家不同的味精廠商,分別是:上海冠生園天廚調味品有限公司,重慶天廚天雁食品有限公司,香港天廚有限公司。每一家都稱其前身為吳蘊初先生於1923年創立的老字號天廚廠,這是怎麼回事呢?

1938年,吳蘊初關於天原電化廠設備內遷支援抗戰的函(上海市檔案館藏)

原來,1937年,「七七事變」和「八一三事變」先後爆發,吳蘊初的上海工廠遭到日軍轟炸,「南市各廠於炮火及掠劫中,盡毀為平地」。對此,吳蘊初並未灰心,而是積極奔走,組織將廠中設備運往內地,重建「天」字號企業,支援抗戰。經過反覆不懈的努力,吳蘊初將自己的產業分別搬到了四川和香港,而天廚廠則在重慶和香港都建立了分廠。

「乃於民國二十七年在香港九龍成立香港分廠,於民國二十九年在重慶成立四川分廠,從事製造......戰後因港渝廠之設立,規模更非昔比,乃於總管理處之下分三個單位,名稱為上海工廠,四川工廠,及香港工廠......滬渝港三廠生產之總和,則可超過戰前產量百分之五十矣。」

當年位於重慶的天廚四川工廠全景

所以,無論是上海、重慶還是香港的「天廚」品牌,歷史都可追溯至吳蘊初當年所創立的「天廚」廠。如今,這三家「天廚」企業,依舊將味精作為其主打生產經營範圍,產品行銷世界各地。其中,上海冠生園天廚調味品有限公司旗下的「佛手」商標,也被國家商務部列入了「中華老字號」品牌名錄。從1923年誕生至今,即將走入百年歷史的「天廚」品牌,不僅是一段中國民族實業發展歷史的見證,也承載著一位民族實業家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和精誠報國的赤子情懷。

編輯:方亞琪、一茶

原標題:《「做一個中國人,總要對得起自己的國家」 :一粒粒小味精背後的大情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炒飯簡單也困難 怎麼做才能一粒粒的
    導語炒飯的做法簡單也困難,簡單是因為材料和做法很簡單,但是如果想讓炒飯一粒粒的,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下面我們來看看炒飯怎麼做才能一粒粒的。然後隔一次性手套或者食品袋捏散,不用很碎,不超過指頭大的飯塊就可以。因為米飯返生後會比較緊實,炒散的時間很緊,需要預先捏散一下。蛋液抽打均勻即可。
  • 黑莓發布最新手機 看起來像是草莓表面的一粒粒種子
    黑莓發布最新手機 看起來像是草莓表面的一粒粒種子時間:2019-03-26 20:15   來源: 俊世太保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黑莓發布最新手機 看起來像是草莓表面的一粒粒種子 俊世太保 所謂黑莓手機(Blackberry),是指由加拿大ResearchIn Motion,簡稱RIM
  • 蛋炒飯不一樣的做法,每一粒米飯都粒粒分明,看著就特別有食慾
    hi~~~大家好,今天做了一道西紅柿炒米飯,西紅柿炒蛋這樣做每一粒米飯都粒粒分明,看著就特別有食慾,學會再也不要點外賣了,咱們一起來做做試試吧先準備一個西紅柿,把西紅柿切成丁,準備一個 火腿腸>,也切成丁,再切點小蔥花,準備昨天吃剩下的米飯(咱們這個炒米飯一定要用昨天吃剩的,這樣炒出來的話才會粒粒分明)米飯裡打一個雞蛋,用手抓均勻(可以帶一個一次性手套,沒有的話也可以用筷子拌均勻)放每一粒米飯都裹著雞蛋液,(還有就是想吃蛋炒飯的朋友們,蒸米的時候一定要把米飯蒸的稍微幹一點
  • 人生的長河,我們只是一粒粒塵埃
    茫茫人海當中,我們就好似一粒不起眼的塵埃,隨便來一陣風,我們便會散落到不知名的地方,沒有方向,也沒有目標,甚至沒有歸途。雖然,人們總是常常說塵埃落定,好像等到什麼樣的年紀,我們曾經困惑的那些東西都會有答案。但我們當然知道,這是一個偽命題,生命中有些問題永遠沒有答案。
  • 中國人為什麼熱愛吃味精
    文|張穭元 即使近年來媒體頻繁宣傳味精的危害,講求原汁原味、打開味蕾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中國仍是當之無愧的味精第一強國。 中國人有多愛吃味精?按通用的化學物質攝入體重比計算,中國人平均每天食用味精量約為 57 毫克每千克體重,也就是說,一個體重 120 斤的成年人平均每天就要吃掉 3.4 克味精,約為一小勺的量。這個數字遠遠高於西方,是英美的 10 倍,同處東亞文化圈、烹飪手法和味覺相近的日本、韓國也只有中國的一半。 中國人民為什麼這麼熱愛味精?
  • 在古代,做一個中國人要比做一個外國人舒服得多
    從一盞茶杯背後的文化生活,到一隻酒杯所透露的等級差異,作為國內極有影響的文物專家、考古學家,孫機從這些細微之處著手,從一個朝代的物質生活中,看到了人與物彼此依賴又互相成就的密切關係。「在古代,做一個中國人要比做一個外國人舒服得多。」聊起中國古代的物質文化,已過耄耋之年的孫機總有說不完的話。
  • 教你一招,炒出的米飯色澤金黃又粒粒分明
    大部分人可能聽說過隋煬帝與揚州炒飯的故事,而揚州炒飯的前身就是黃金蛋炒飯,它被隋煬帝稱為「碎金飯」,由此可見他對此的喜愛——選用軟硬適度、顆粒鬆散的熟米以蛋炒之,使粒粒米飯皆裹上蛋液,炒好後的飯如碎金閃爍,因此得名,也稱「金裹銀」。而在隋煬帝在巡遊揚州後,帶入了黃金蛋炒飯的做法,揚州炒飯才在裡面加入了其他配菜變成了改良品。為什麼要叫黃金蛋炒飯呢?
  • 重慶掌故 | 你吃了很多年的天廚味精 背後是中國味精發明人
    可憑藉化學知識與素養,以及自己執著的性格特點和強國之夢,他接下了這個擔子。吳蘊初的選擇是對的,那個黃浦江邊賣苦力的少年的倔強勁兒在這個二十五歲青年的體內再度重現。他查閱資料、分析數據、總結技術條件……不分晝夜、廢寢忘食的刻苦鑽研,終於親手試製了矽磚與錳磚,這在中國人之中,還是首例。頓時,吳蘊初聲名鵲起。開始有一些廠家邀請他入夥或者與之合夥做生意。
  • 鄺美雲:記住自己是中國人 要做對國家有利的事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南昌6月19日電全國人大代表、江西海外聯誼會副理事長、香港鄺美雲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鄺美雲19日在南昌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自己一輩子能做慈善,並記住自己是中國人,要做對國家有利的事。
  • 「山茶花」粒米如山
    它那「粒米雖小猶不易,莫把辛苦當兒戲」的標語時刻讓我想起母親「粒米如山」的教誨。粒米如山!我深信不疑。山,沉穩堅韌,承載著厚重的民族,恰似米,炊煮煎炸,滋養著繁衍的希望。「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農民讓粟米馥鬱芬芳累累成實,到達餐桌恩養生靈。由此,先輩們敬糧食若神明,說:「糧食有靈性,粒米要蓄積。粒米之恩重如山!」
  • 某些西方國家只是嘴上說的基督教,遠比不上中國人的情懷
    這段屈辱史是西方列強強加在中國人頭上的罪過。《聖經》教導,人人都是有原罪的,人的原罪表現為自私、嫉妒、狹隘、仇恨、報復、搶奪、侵佔等諸多罪過。如果按這個標準,西方基督教國家犯下的歷史罪過要遠遠超過東方國家的中國,遠遠超過樸實、善良的中國人民。
  • 做蛋炒飯時,怎樣讓米飯粒粒分明?簡單的一個步驟就夠了
    現在的人們除了關心自己工資之外,一天中更多關心的就是自己的吃什麼了吧,關於今天吃什麼,也成了大家聊的最多的一個話題,每到了吃飯的時候總是糾結,到底該吃什麼,在你附近吃來吃去也就那麼幾種吃的,一天吃一種也吃遍了,這個時候建議你自己做,下班後自己做一些飯菜,就算不是什麼太好的菜,但是如果是自己做的就一定會感覺到好吃
  • 自己做的滷料包,不需要雞精和味精,滷出來的食物更香
    我們這邊都有個習俗,那就是家家戶戶都會自己製作滷菜過春節。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過後,每家每戶陸陸續續都開了滷鍋,滷出來的香味讓下班趕回家的人更加覺得餓了,同時也有些感慨,年,要來了。家家戶戶滷的品種那是相當的豐富,葷的最常見的有牛肉、牛肚、牛腸、牛百葉、牛骨頭等等,牛身上所有能滷的都上陣了,豬、雞、鴨、鵝等等同樣如此;素的滷味品種也是很多,不論葷素,一個字,香。
  • 蒸米飯不要直接上鍋蒸,加入「它倆」,米飯柔軟香甜粒粒飽滿
    在我們家,基本上一星期有三四天,中午都是吃的米飯,不僅我喜歡吃,小朋友們也非常喜歡吃我做的米飯,因為米粒看起來粒粒飽滿,讓人非常的有食慾感,但是我知道有一些人在蒸米飯的時候,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有的米飯會粘鍋,有的米飯蒸出來太硬,有的米飯蒸出來水分太多,其實這都是沒有掌握好技巧。
  • 詩詞說糧:盤中餐食,粒粒辛苦,一粥一飯,思之不易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李紳《憫農》 自古以來,我們國家都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為了對付自然災害,中國人幾千年來總結了對付糧食危機的辦法。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荀子王制》 是說的在風調雨順的前提下,人們春天耕種,夏天不停止農事,秋天收穫糧食,冬天儲藏起來,才能保證一年有飯吃。
  • 一陣微風吹走的不過是一粒粒沙塵
    生活真是無趣,一日又一日,不知道在幹些什麼破事,做的不知道對不對,聽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感覺世界近在眼前但又覺得距離自己好遠好遠,在家呆著呆了很久。不知道能感謝什麼。在各個社交軟體上看別人喜怒笑罵,真是好不愜意,我逐漸沉浸其中,等到清醒過來才發覺,什麼也沒有做、什麼都沒有聽到,什麼都沒有看到。日子一點一點的被我消磨,生活也如一個什麼也沒有的牢籠,見的都是一樣的人,一樣的事。明明只是大自然中渺小的一員,我既沒有大象大也沒有鯨魚重,卻有他們都沒有的哀愁。
  • 一碗臺灣牛肉麵裡的生意經:面裡不加一粒味精
    一碗臺灣牛肉麵裡的生意經:面裡不加一粒味精 2015-09-01 13:19:13最初在大陸打拼,妻子還遠在臺灣,思念臺灣味並且熱愛廚藝的孫一華就自己下廚做些臺灣小吃以解鄉愁。飯菜飄香,孫一華的家由此漸漸發展成了在榕青年臺商的一個俱樂部。「真是好有家鄉味!」朋友鼓動他乾脆開一家臺灣牛肉麵館。  「創業當然需要興趣、激情,當然也要謀定而後動。」孫一華告訴記者,大陸很多人上街吃飯,只是湊合著吃飽就行,衛生、口味也不講究。孫一華卻很想把精緻、用心的臺灣餐飲文化引進來。
  • 童年記憶「小糖丸」背後的故事:一粒糖丸,曾挽救數萬名中國兒童
    看著冰冷冷的針頭,無情的刺進自己的身體,好多小朋友都會"嗚嗷"一聲的哭出來。倒不是疼的想哭,就只是覺得是時候該哭了。當然,也有些孩子會在大人"你是男子漢"的鼓勵下故作堅強。比之於這些注射類的疫苗,"糖丸"成了許多那個人對疫苗的溫馨回憶。那麼,接下來就為大家講述那糖丸背後是怎樣一個眾志成城齊心協力的挽救的數以千萬計的中國兒童的故事。
  • 二月二吃爆米花,自己在家做,只要掌握這兩點,粒粒飽滿又開花
    以前發現外面買的爆米花都是球形,而自己爆的爆米花都是形狀不規則的蝶形,以前一直覺得是玉米粒的不同,後來發現嘣爆米花只有一種球形爆裂玉米,所以今天嘗試了分別用兩種鍋嘣爆米花,最終終於知道這兩種形狀的爆米花究竟是怎樣做出來的了。
  • 想要炒出一粒粒的樣子,需要這個小技巧
    炒飯怎麼做好吃炒飯的做法是比較豐富的,其中醬油炒飯是不錯的一個選擇,需要準備好涼米飯、蔥花、醬油、油、鹽,首先要熱鍋。鍋熱準好就可以倒油,把切好的蔥花放入其中,這時候是不能炸糊的,等到蔥花發黃準好就可以倒入涼飯,翻炒均勻,等到米飯炒散準好,再在其中倒入醬油翻炒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