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國產味精擊敗日本「味之素」,他是甬籍滬上醬園業巨子張逸雲

2020-12-20 騰訊網

張逸雲像

派粉們大家好,又到了《寧波黨史地方志》欄目時間。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位方志人物,他是張逸雲,名汝桂,字彝年。1871出生在上海一個醬業巨商家庭。祖籍鎮海崇邱鄉(今北侖區小港街道)衙前村。祖父張梓林靠在渡口擺攤為生。

一天,他在攤子上拾到上海江萬興醬園老闆一包銀兩,原物歸還。江老闆看他為人悃忱,就帶至醬園學生意,後又拔擢為掌柜。江老闆臨終,因無後嗣繼承,就將家業轉送張梓林。

上海開埠後日益繁興,張梓林抓住商機,新開老同興、張鼎新兩座醬園。兒子張梅仙繼承家業後,又新開兩座醬園。此時,張梅仙自愧於普通商賈門楣,開始結交讀書人,求學上進,並於鹹豐年間得一貢生。其後,他的長子張昌年於同治六年鄉試中舉,張家書香更濃。張逸雲從小耳濡目染,光緒十九年鄉試中舉。前此,其大侄張士模也成為舉人,「一門三舉子」,張家聲譽卓著。

曾在新閘路上的張逸雲家族的張振康醬園

辛亥革命前後,「實業救國」呼聲日盛。張逸雲在上海又新開4座醬園,醬園業達到鼎盛,成為上海寧波籍醬園業三大巨商之一。張逸雲還繼承祖父樂善好使的美德,在虹口修建「崇德堂」,紀念對醬園發展有貢獻的已逝員工,並制訂員工生病治療、死後遺屬撫恤的相應規章。1890年張逸雲兄弟急不待緩地捐輸數萬,在鎮海沿江修築170多米石壩,並每年派人維修,留澤鄉梓。

一個偶然機會張逸雲遇見從上海兵工學堂畢業的吳蘊初。其時,日本化工產品大量傾銷我國,尤其是日本「味之素」在中國風行,使吳蘊初憤悶不已。1921年冬,吳蘊初靠簡陋設備,動手試驗,終告成功。兩人結識後十分投契,決定由張出資,吳負責技術設備,合開小工廠。產品定名「味精」,商標取名「佛手」,廠名則定為「天廚」。

天廚味精廠

隨著銷路的擴大,張逸雲審時度勢,提出增資擴產,並組建公司。1923年8月天廚公司正式開張,張逸雲任總經理,吳蘊初為經理。股本額50000元,他和親友出八股,收大豐公司林老闆一股,還代吳蘊初墊付一股。一次性償付吳蘊初的味精發明費2000元,每生產一磅味精提取一角發明費。

天廚廠創建不久,「五卅運動」爆發。抵制日貨運動洶湧澎湃,天廚廠藉此大力宣傳,一時天廚味精暢銷國內外。1925年達到15000公斤,比1923年增長5倍,使日本「味之素」一蹶不振。1926年,佛手牌味精成為中國最早在國際上獲得專利權的化工產品。同年,參加在美國費城舉辦的紀念美國獨立日150周年國際博覽會,獲得國際大獎。

1926年天廚味精獲世博會大獎的證書

1929年10月天原化工公司成立,這是張逸雲與吳蘊初通力合作的結果。雖然天廚「味精」擊敗了「味之素」,但主要原料鹽酸仍須日本進口。因此,吳蘊初備極精勤地嘗試開發鹽酸等產品,可謂得策。開工後,月月銷罄。

吳的許多義舉,正是得到了張的支持才得以實現。1928年,吳蘊初在上海創辦中華化學工業研究所,儀器設備雖由吳個人負責,但相當多的經費仍由「天廚」開支。研究所和中華化工會合辦的專業刊物《化學工業》,天廚廠也慨然贊助。這裡僅舉兩例,以示其概。1931年,吳蘊初念慮那些成績優異、家庭貧寒的學生,發起清寒教育基金會,得到張逸雲的贊同。至1934年底,基金會共出資約46000元。其中吳個人17000元,天廚廠13000元,張等人6000餘元。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就是此時得到基金會贊助,得以深造。

江浙一帶沿河民居牆上天廚味精廠做的廣告

天廚號飛機

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張逸雲出銀10萬兩捐戰鬥機、教練機各一架,愛國熱情轟動一時。

1933年11月,張逸雲突然病逝。吳蘊初極為悲痛,組織天廚、天原、天利三廠職工為他送葬,並親挽「扶掖後進」四字致祭。張逸雲的靈柩抵家鄉時,數百鄉民到村口迎接。1934年初,由吳蘊初提議,在天廚廠鑄立銅像並立碑以志紀念。碑文上寫道:「張公儒者,不汲汲於仕進,乃能開物成務。上以塞國家之漏 ,下以益百工廩餼。知人善任……總厥其成者皆吳君蘊初也,繼其志而發揚光大」。這段話深切表達了吳蘊初對張逸雲真摯的感念之情。

相關焦點

  • 「做一個中國人,總要對得起自己的國家」 :一粒粒小味精背後的大情懷
    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心從輕工業著手,再逐步發展壯大。當時,國內的味精市場由日本產「美女」牌味之素壟斷,他見日本產味之素在市場暢銷,便花了四角小錢,從街上買了一瓶,帶回家裡化驗,決心造出國產調味素,以和日本品牌一較高下。味之素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早在1915年,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從海帶中提取出穀氨酸鈉,並開始大規模生產味之素,行銷世界。
  • 抗戰前國產味精竟已擊敗了日本貨?民國三大化學救國學霸傳奇
    味精只是吳蘊初成功路上很重要的一步,既不是第一步,也不是最重要的一步,第一桶金也算不上,甚至在他做味精的時候,也不是只做這一種東西,那個出來算哪個,哪個掙錢算哪個。做味精時候他老婆給他刷瓶子,沒少受罪;因為他的破脾氣,沒少受委屈。但是味精實實在在的靠實力打敗了日本貨,這是個爭氣的事情。學化學的人有幾個缺點,吳蘊初都有:1.
  • 「味精大王」吳蘊初
    年輕人得意地說「此乃味中精華,故名味精!」這個年輕人名叫吳蘊初。上世紀20年代初,十裡洋場上海灘,外貨傾銷,到處是日商「味之素」的巨幅廣告。「為什麼中國不能製造?」吳蘊初感嘆著,發誓要造出中國的「味之素」。他買了一瓶回去仔細分析研究,發現「味之素」就是穀氨酸鈉。於是,吳蘊初開始在自家小亭子間裡著手試製。沒有現成資料,他便託人在國內外尋找、收集。
  • 你知道味精是誰發明的嗎?原來是他!
    作者|不老松味精,這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調料。人們要想吃到味美可口的大餐,那就離不開味精。可你知道,味精是誰發明的嗎?這個人就是出生於上海、人稱「海上味精大王」的吳蘊初。但他與人合開的幾家公司都不是很順利,而且有的還陷入了困境。就在此時,吳蘊初在報紙上看到了一條消息。說日本東京大學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在喝了妻子做的海帶湯後突發奇想,為什麼不能找出海帶湯如此鮮美的原因呢?於是,他利用半年的時間,從10公斤的海帶中提取了零點二克的穀氨酸鈉。家庭主婦們只要在湯裡放一點點這玩意,這道湯立馬就變得鮮美無比。
  • 把日本味之素打得落花流水!做炸藥出身的民國味精大王吳蘊初傳奇
    再一個因素是有效的廣告,前面從尋找投資商上面,我們已經看到吳蘊初乃是一個精明的廣告達人,張逸雲則於味精廠開業之初,便將新產品佛手牌味精移來門面好、信譽高、歷史久的張崇新醬園一併銷售,在他那福建路臨街的大門臉上幾乎貼滿了彩色斑斕、令人醒目的廣告:"天廚味精,鮮美絕倫";"質地淨素,庖廚必備";"天廚味精,完全國貨"……王東園又是位很出色的"公關人員",眼光敏銳,
  • 抗戰前國產味精竟已擊敗了日本貨?民國三大化學救國學霸傳奇
    味精只是吳蘊初成功路上很重要的一步,既不是第一步,也不是最重要的一步,第一桶金也算不上,甚至在他做味精的時候,也不是只做這一種東西,那個出來算哪個,哪個掙錢算哪個。做味精時候他老婆給他刷瓶子,沒少受罪;因為他的破脾氣,沒少受委屈。但是味精實實在在的靠實力打敗了日本貨,這是個爭氣的事情。學化學的人有幾個缺點,吳蘊初都有:1.
  • 酒坊醬園裡溢出的上海掌故
    上世紀初,一福建籍姓莊的人,因風溼病從水手變成經商者,他以大麥燒酒為酒基添加中草藥浸泡,配製出一種祛風驅寒的藥酒。不久,他在現旅順路馬廠路拐角開出「莊源大醬園」。由於隔壁一家糧店經常在空地曬綠豆,居民誤認為燒酒是綠豆做的,因而將其稱作「綠豆燒」,店主便以「綠豆燒」為名。1956年合營後,工場間撤銷,製酒工人部分併入中國釀酒廠,部分併入七寶酒廠。
  • 日本味精鼻祖味之素在中國開賣營養輔食
    記者|楊立贇中國人的運動健康意識提高,讓日本的味精大亨看到了新的商機。據日經中文網報導,近日,日本百年食品企業味之素通過京東的跨境電商「海囤全球」,開始在中國銷售含有胺基酸的營養輔食「amino VITAL」。這種產品的主要用途是運動中和運動後的能量補給。產品分為胺基酸乳清蛋白粉、補水胺基酸、燃脂胺基酸等不同類別。京東上,14條裝的「黃金級胺基酸」售價為289元,大約是日本市場定價的兩倍。
  • 味精作為調味品,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買進廚房呢?
    人類最早發現穀氨酸鈉,應該是1861年德國的一位科學家,他從小麥麵筋內提取了這種化學物質,但是當時並沒有形成商業品。1909年,鈴木兄弟開始了商業化生產MSG,名稱為味之素,意即日文的「風味之精華」,這也是世界上首次製成穀氨酸鈉。很快,一種名叫「味之素」的商品,在東京的一個店鋪裡流行開來。
  • 重慶掌故 | 你吃了很多年的天廚味精 背後是中國味精發明人
    劉鴻生另創新業,吳蘊初一人難以抵擋企業衰勢。他開始在外貨中尋找機會。研究之後,他選中了日本的原包裝產品「味の素」。這種產品最容易得利,因為它是人們一日三餐中很理想的調料。有錢人的山珍海味需要它,吃不起山珍海味的廣大貧苦百姓也需要它,一碗素湯,一碟兒青菜,只需放上那麼幾粒,就似魔幻般產生了奇效。然而,那時整個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調味品行業都是日本「味之素」的天下。
  • 味精作為調味品,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買進廚房呢?
    人類最早發現穀氨酸鈉,應該是1861年德國的一位科學家,他從小麥麵筋內提取了這種化學物質,但是當時並沒有形成商業品。1909年,鈴木兄弟開始了商業化生產MSG,名稱為味之素,意即日文的「風味之精華」,這也是世界上首次製成穀氨酸鈉。很快,一種名叫「味之素」的商品,在東京的一個店鋪裡流行開來。
  • 味精是如何在中國失寵的?
    ,起名「味之素」(日語:味の素)。味之素剛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是一種奢侈品,從日本傳到中國,廣受歡迎。原本研究火柴原料的上海化學工程師吳蘊初,在1922年研究出「味之素」的成分,創造出成本低廉的製造方法。翌年,他得到上海醬業巨商張逸雲的支持,創建了天廚味精廠,生產 「佛手牌」味精。後來,這種味精製造技術還獲得美、英、法等國的專利。
  • 前灣新區:打造滬甬高水平合作引領區
    打造前灣滬甬合作引領區的戰略思考一、打造前灣滬甬合作引領區是新時代的要求推進滬甬合作是寧波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寧波作為長三角五大都市圈之一,應起到影響和帶動周邊城市發展的作用,著力提升和增強城市服務功能。
  • 馬尚龍 | 「上海製造」的先驅者、中國味精之父吳蘊初塑像應該佇立...
    唯一國貨的意思,是唯一和日本味之素抗衡的國產味精我知道如今已經很多人在家裡拒絕味精了。或許某一天,味精會在餐桌上徹底消亡。但是不管味精的命運如何,我以為,我們是不可以忘記中國味精的發明者吳蘊初的。就以味精為例。味精是日本帝國大學化學教授池田菊苗發明的。1908年一種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現在東京淺草的一家店鋪裡,廣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現在看來,也是誇大之極,要被工商管理部門追責罰款的。
  • 中西美食交流協會"味之素"食品推介會在WOK ShangHai餐廳成功舉行
    他介紹到,日本「味之素」集團是一家百年企業,不僅是全球首家發明味精的食品製造商,多年來還開發出無數優質的速食食品及調味料,其中不乏很多華人餐飲業主都熟悉的餃子、日式拉麵、醬油等。(圖片來源:歐洲時報記者沐泓 攝)「歷史上,中日兩國一衣帶水,睦鄰友好,在現代化進程中,兩國互有學習與借鑑。本次推介會活動更是中日兩國飲食業互相交流與學習的機會,日本食品企業在開發與生產能力出眾,值得中國人學習,同樣,中國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也深深地影響他們的產品生產方向。唯有互相學習,才能愈發優秀,才能在飲食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饒將勇說。
  • 你們家裡做飯放味精嗎,味精是怎麼被發現的,味精對人體有害嗎?
    世界上最痴迷於鮮味的幾個國家,莫過於中國、日本和韓國了,因為這幾個國家的飲食習慣裡都偏好湯,而對一碗湯來說,鮮美大概是最重要的要求了。所以,味精這個東西,就是在湯裡被發現的,發現味精的人是個日本人,他叫池田菊苗。這個池田菊苗是個挺有意思的化學家,他是日本最好的大學的化學教授。
  • 中國人為什麼熱愛吃味精
    味之素對味精的營銷不遺餘力,從創立至今,其僅在《朝日新聞》上就刊登了三千餘條廣告,平均每十天一條,在主婦市場飽和後,它甚至在女校畢業典禮上發單,搶佔未來客戶。即便如此,日本人的味精消費量也屈居中國人之後。
  • 味精是如何在中國失寵的?
    早期的味精廣告。1909年,日本鈴木兄弟開始了商業化生產穀氨酸鹽,起名「味之素」(日語:味の素)。味之素剛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是一種奢侈品,從日本傳到中國,廣受歡迎。原本研究火柴原料的上海化學工程師吳蘊初,在1922年研究出「味之素」的成分,創造出成本低廉的製造方法。翌年,他得到上海醬業巨商張逸雲的支持,創建了天廚味精廠,生產 「佛手牌」味精。後來,這種味精製造技術還獲得美、英、法等國的專利。天廚味精問世後,尤其是1925年五卅運動之後,抵制日貨的政治環境為中國本土生產的味精打開了市場,形成與日貨「味之素」抗衡的局面,其後遠銷南洋。
  • 滬甬跨海鐵路首次「上圖」!未來寧波到上海半小時直達
    滬甬跨海鐵路首次「上圖」!滬甬跨海鐵路首次「上圖」究竟有何重大意義? 從寧波去上海,單趟的行車時間需要四五個小時。 2008年5月1日,杭州灣跨海大橋通車,構築了一條海上高速公路大通道,一下子拉近了寧波與上海的距離,但仍需要2小時左右的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