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雲像
派粉們大家好,又到了《寧波黨史地方志》欄目時間。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位方志人物,他是張逸雲,名汝桂,字彝年。1871出生在上海一個醬業巨商家庭。祖籍鎮海崇邱鄉(今北侖區小港街道)衙前村。祖父張梓林靠在渡口擺攤為生。
一天,他在攤子上拾到上海江萬興醬園老闆一包銀兩,原物歸還。江老闆看他為人悃忱,就帶至醬園學生意,後又拔擢為掌柜。江老闆臨終,因無後嗣繼承,就將家業轉送張梓林。
上海開埠後日益繁興,張梓林抓住商機,新開老同興、張鼎新兩座醬園。兒子張梅仙繼承家業後,又新開兩座醬園。此時,張梅仙自愧於普通商賈門楣,開始結交讀書人,求學上進,並於鹹豐年間得一貢生。其後,他的長子張昌年於同治六年鄉試中舉,張家書香更濃。張逸雲從小耳濡目染,光緒十九年鄉試中舉。前此,其大侄張士模也成為舉人,「一門三舉子」,張家聲譽卓著。
曾在新閘路上的張逸雲家族的張振康醬園
辛亥革命前後,「實業救國」呼聲日盛。張逸雲在上海又新開4座醬園,醬園業達到鼎盛,成為上海寧波籍醬園業三大巨商之一。張逸雲還繼承祖父樂善好使的美德,在虹口修建「崇德堂」,紀念對醬園發展有貢獻的已逝員工,並制訂員工生病治療、死後遺屬撫恤的相應規章。1890年張逸雲兄弟急不待緩地捐輸數萬,在鎮海沿江修築170多米石壩,並每年派人維修,留澤鄉梓。
一個偶然機會張逸雲遇見從上海兵工學堂畢業的吳蘊初。其時,日本化工產品大量傾銷我國,尤其是日本「味之素」在中國風行,使吳蘊初憤悶不已。1921年冬,吳蘊初靠簡陋設備,動手試驗,終告成功。兩人結識後十分投契,決定由張出資,吳負責技術設備,合開小工廠。產品定名「味精」,商標取名「佛手」,廠名則定為「天廚」。
天廚味精廠
隨著銷路的擴大,張逸雲審時度勢,提出增資擴產,並組建公司。1923年8月天廚公司正式開張,張逸雲任總經理,吳蘊初為經理。股本額50000元,他和親友出八股,收大豐公司林老闆一股,還代吳蘊初墊付一股。一次性償付吳蘊初的味精發明費2000元,每生產一磅味精提取一角發明費。
天廚廠創建不久,「五卅運動」爆發。抵制日貨運動洶湧澎湃,天廚廠藉此大力宣傳,一時天廚味精暢銷國內外。1925年達到15000公斤,比1923年增長5倍,使日本「味之素」一蹶不振。1926年,佛手牌味精成為中國最早在國際上獲得專利權的化工產品。同年,參加在美國費城舉辦的紀念美國獨立日150周年國際博覽會,獲得國際大獎。
1926年天廚味精獲世博會大獎的證書
1929年10月天原化工公司成立,這是張逸雲與吳蘊初通力合作的結果。雖然天廚「味精」擊敗了「味之素」,但主要原料鹽酸仍須日本進口。因此,吳蘊初備極精勤地嘗試開發鹽酸等產品,可謂得策。開工後,月月銷罄。
吳的許多義舉,正是得到了張的支持才得以實現。1928年,吳蘊初在上海創辦中華化學工業研究所,儀器設備雖由吳個人負責,但相當多的經費仍由「天廚」開支。研究所和中華化工會合辦的專業刊物《化學工業》,天廚廠也慨然贊助。這裡僅舉兩例,以示其概。1931年,吳蘊初念慮那些成績優異、家庭貧寒的學生,發起清寒教育基金會,得到張逸雲的贊同。至1934年底,基金會共出資約46000元。其中吳個人17000元,天廚廠13000元,張等人6000餘元。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就是此時得到基金會贊助,得以深造。
江浙一帶沿河民居牆上天廚味精廠做的廣告
天廚號飛機
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張逸雲出銀10萬兩捐戰鬥機、教練機各一架,愛國熱情轟動一時。
1933年11月,張逸雲突然病逝。吳蘊初極為悲痛,組織天廚、天原、天利三廠職工為他送葬,並親挽「扶掖後進」四字致祭。張逸雲的靈柩抵家鄉時,數百鄉民到村口迎接。1934年初,由吳蘊初提議,在天廚廠鑄立銅像並立碑以志紀念。碑文上寫道:「張公儒者,不汲汲於仕進,乃能開物成務。上以塞國家之漏 ,下以益百工廩餼。知人善任……總厥其成者皆吳君蘊初也,繼其志而發揚光大」。這段話深切表達了吳蘊初對張逸雲真摯的感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