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家的廚房裡,有一樣東西,它本身的味道一般般,沒有什麼特別出眾的地方,可是一旦放進某些食物裡,立即就會產生特別明顯的效果,讓這些食物變得非常美味,這就是味精。
味精帶來的味道是鮮味,鮮是人類的五種基本味覺之一,是可以被我們的舌頭識別出來的。不過,你可能對鮮味的感受不會太深。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咱們人類的這幾種基本味覺,不是一開始就充分表現出來的。實際上,我們人類剛剛出生的時候,對甜味的感受就已經非常充分了,所以,在我們小的時候,大家都會比較喜歡甜食。而對鮮味的味覺,則要再長大一點,才慢慢變得敏感起來。但大多數時候,大人意識不到這個問題,自己吃到了很好吃的東西,比如很鮮美的雞湯,總是說讓孩子多喝一點,可是孩子們卻對這樣的食物卻沒有太大的感覺——原因就在這裡。
有些人會覺得,味精不太健康,認為它是額外的添加劑。還有些人覺得,它就是通過化學方法合成出來的東西,所以,對它有一種本能的抗拒感。不過,這樣的想法可能並不太對。要想弄清楚味精到底是不是健康的,就要從它是怎麼被發現的說起了。
世界上最痴迷於鮮味的幾個國家,莫過於中國、日本和韓國了,因為這幾個國家的飲食習慣裡都偏好湯,而對一碗湯來說,鮮美大概是最重要的要求了。
所以,味精這個東西,就是在湯裡被發現的,發現味精的人是個日本人,他叫池田菊苗。這個池田菊苗是個挺有意思的化學家,他是日本最好的大學的化學教授。
那是在1907年,有一天,這位池田教授在家裡吃飯,吃得特別開心。因為他覺得,這天煮的湯,特別鮮美,特別好喝。吃著吃著,他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為什麼今天的湯格外好喝呢?
一想到這裡,科學家的職業病就犯了,就一定要刨根問底兒了,池田教授開始琢磨今天的湯,在做法上到底有什麼差別。
經過一番詢問才知道,今天煮的湯,方法跟前兩天完全一樣,只是在用料上,多加了一點海帶。池田教授立即意識到,好喝的原因很可能就出在海帶上。
作為一個化學家,這可難不倒他。池田教授就開始在實驗室裡鼓搗海帶了。他先把海帶熬成湯,然後繼續熬煮這些湯,讓其中的水分蒸發掉。然後再檢查剩下的物質,看看到底是哪一種產生了鮮美的味覺。
經過反覆實驗,終於 在1908年的時候,他竟然真的從裡面找到了提升鮮味的物質,穀氨酸鈉。這個東西,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
這位池田教授,不但是一位很厲害的化學家,還有點生意頭腦。他並不只是簡單地把自己的發現寫成論文,一發表就了事兒了。而是繼續研究,看看還有哪些東西裡含有穀氨酸鈉,以及如何大量地獲得穀氨酸鈉。他很快就發現,有一些細菌,特別擅長生產穀氨酸鈉。把這些細菌和一些糧食,比如小麥或者大豆放在一起,就能產生大量的穀氨酸鈉,再設法把這些穀氨酸鈉分離出來,就能得到他想要的好東西。池田教授管這種東西叫做味之素,意思是味道的精華。
發現了這個辦法,池田教授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和別人合作開了一家工廠專門生產穀氨酸鈉。他給這個產品起的名字就叫味之素,後來也成了這家工廠的商標。味之素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味精,實際上,在很多地方語言裡,還是管味精叫味之素。
了解了味精是怎麼來的,你就明白了,說味精是一種化工合成品是有些不公平的。因為它的生產方式,實際上跟我們平時會吃到的醬油、醋、酒之類的東西,並沒有實質性的差別。
還有些人擔心,吃味精會影響人的健康。其實,大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印象,實際上是受到了一些早期的,不太準確的研究的影響。大概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有些醫生報導了一些病例,說國外有人在中餐館吃飯之後,感覺到明顯的不舒服。
於是,就有人懷疑,是中餐館大量使用的味精導致了這些症狀。一種對味精的恐懼開始蔓延開來了。不過,接下來又有許多研究,很快就讓味精擺脫了罪名。科學家們發現,實際上並沒有特別明顯的證據證明,是味精直接導致了人們的不適。當然,在這個問題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小編我也不能確定味精是否對人有害,能夠確定的是我自己吃了後是沒有不良反應的。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在美國、歐洲,還是在澳大利亞,科學機構都判定味精是一種安全的調味品。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