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個平均年齡只有十一二歲的孩子與《三滴血》所有演員在國家大劇院唱響「祖籍陝西韓城縣」時臺下沸騰了這個被專家和觀眾稱之為「點睛之筆」的尾聲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美好的記憶
10月13日、14日晚
國家大劇院座無虛席
近兩千名觀眾被大秦之腔感染
被百年經典震撼
西安秦腔劇院易俗社秦腔名劇《三滴血》100周年巡演在國家大劇院拉開帷幕,演出、研討會、講座、採訪,百年劇社用全方位的立體呈現方式,展示了《三滴血》的藝術魅力和價值。
一部戲,傳唱了100年,至今盛演不衰
由著名編劇範紫東
創作於1918年的《三滴血》
不僅是易俗社的看家戲之一
也是秦腔標誌性的符號
百年間,歷經多次重大修改
日臻完善
《三滴血》取材於《閱微草堂筆記》
講述了一場關於「滴血認親」的故事
塑造了一個封建官僚的典型形象
深刻地批判了主觀、教條的思維方法
自上世紀初創排以來
易俗社帶著該劇走遍大江南北
久演不衰
深受各地戲迷喜愛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難掩內心激動,不僅用「十個好」來高度讚揚《三滴血》,還將自己在國外演出的經驗分享給了易俗社,「'荀(慧生)派戲'也就70多年歷史,還真沒有一部100年歷史的戲,《三滴血》劇名、故事、編導演、節奏、樂隊、舞美,甚至是化裝和字幕都堪稱完美,這麼好的戲,歷史這麼悠久的秦腔劇團,真的應該走出國門。」
孫毓敏
寄予易俗社厚望的孫毓敏,以其直接、開朗、幽默的性格,贏得了參加研討會所有人員的熱烈掌聲,「我還有一個小意見和一個小請求,小意見呢,僅供參考,就是《三滴血》裡的周馬氏後邊可以用彩旦應工。小請求呢,就是能否贈送我《三滴血》劇本,我想移植成京劇……」
老一輩藝術家對戲曲的執著與追求,深深地感染著現場每一個人,西安秦腔劇院掌舵人雍濤當下表示,一定滿足老藝術家的請求,也希望孫老師能給予更多的指導。
著名戲劇評論家何玉人是西安人,對秦腔有著特別的感情,「《三滴血》,舞臺版、電影版我都看過,每次看都會心潮澎湃,我總是在想,易俗社到今天已經有106年的歷史了,近代史上曾出現過很多改良教育的戲曲班社,為什麼現在只剩下易俗社呢?我認為這是因為易俗社繼承了很多優良傳統——比如說中國革命文藝傳統,再比如一個多世紀裡,一直非常尊重戲曲藝術的美學特徵、發展規律等。此外,西安這片戲曲熱土,也是一座古老劇社生生不息的重要根基。」
梅蘭芳、餘叔巖兩位大師為了振興京劇藝術,曾創辦《國劇畫報》,刊登內容除卻京劇便是秦腔,而秦腔中又以易俗社為主,其藝術地位不言而喻,國家京劇院編劇池俊特別希望,「《三滴血》能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橫跨博物館型、市場型和實驗型三種模式,由古調獨彈上升為古調'新彈'、'今彈'、'高彈',可以說,一百年來,《三滴血》並沒有停滯不前,而是始終在發展、在完善,我覺著它是傳承和創新的一個典範。」
作為此次《三滴血》導演,張保衛和其他主創人員始終遵循了一個原則,即「移步不換形」,「首先,我們對唱段部分進行了凝練,對整體時長進行了壓縮精簡,讓它更符合現代觀眾的觀劇節奏,其次,在原有的基礎上將舞美進行了重新設計提升,增加了演員亮相時的框架結構,凸顯舞臺的縱深感和立體感。」
秦腔和易俗社作為西安的文化名片,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喜歡。此次《三滴血》巡演不僅得到了首都觀眾的熱烈歡迎,更得到了在京鄉黨的鼎力支持,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習社全員出動,舉家捧場,說起與易俗社的淵源,研習社社長劉祥很是感慨,他介紹說:「研習社雖然是一個票友組織,但這麼多年來得到了易俗社的大力支持,早在2009年,我們就排演了《奪錦樓》「柳公館」、《三滴血》「路遇」兩個易俗社的折子戲,得到郭葆華、惠利華、張詠華、盧東升等老一輩藝術家的指導,尤其是從2009年開始,在網絡上結識了全巧民老師學習排演了《洞房》《鎮臺念書》《殺狗勸妻》《棒打薄情郎》《虎口緣》等劇目,真的是緣分匪淺。」
在《三滴血》中飾演賈蓮香的是易俗社社長、「梅花獎」得主惠敏莉得知重陽節將有京劇老一輩藝術家演唱會,非常渴望這樣的機會,可正值《三滴血》巡演,無力抽身,來北京的第一天晚上,易俗社的很多演員都去看了紀念京劇表演藝術家張世麟武戲專場。
惠敏莉接受央視採訪
指揮盧東升
走臺排練
看著眼前的這20個秦腔幼苗,雍濤滿心的喜愛和欣慰,因為從孩子們身上,他看到了秦腔的未來,這次巡演帶孩子們出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他們開開眼界漲漲見識,從小在他們心裡播下戲曲很美好的種子,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未來。
默默無聞的幕後英雄
為了推動秦腔藝術「走出去」
推動百年經典劇目的傳承與發展
提升秦腔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除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外
易俗社還將帶著《三滴血》
陸續走進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四中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
天津南開大學等學校
今晚,百年經典《三滴血》
將與北大學子相逢
作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
西安正在全力打造「梨園之都」
我們堅信
這種代表秦腔文化的時代強音
會邁著更加鏗鏘的步伐
走向更加廣闊的土地
編輯:張夢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