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秦腔《三滴血》,逛陝西韓城市

2020-12-13 行走在路上的蒲柳蓉悅

「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

這是陝西著名秦腔戲《三滴血》中的一個唱段。凡是陝西人,不管看沒看過這部戲,基本都能哼出來。

韓城就在陝西的東部,那裡曾經隸屬於韓國。不過此韓國非彼韓國,而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是戰國七雄之一,也是韓姓的發源地之一。

韓城好玩的地方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司馬遷祠墓。它位於韓城東南十公裡芝川鎮東南的山崗上。司馬遷是中國著名的史學家,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歷史典籍《史記》,開創了,中國著史的新局面,從此以後,後朝為前朝著史,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從而有了一部《二十四史》,幾乎完整地記錄了中國的歷史。

韓城党家村是去韓城的必去景點之一。這是一個由明清百年老院落群組成的老村落。精美的磚花影壁,古典的建築風格,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結構,濃厚的文化氛圍,吸引著各地的遊客。

党家村也叫黨賈村,是由党家和賈家兩個大家族組成的,所以村中建有兩座祠堂。擋駕是原住民,所以他們的祠堂處在高位,地方也寬大。賈家是是外來的,又是賈家的外甥,輩分低了一輩,所以賈家的祠堂便小了許多,地方也處於下方。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表示對党家的尊敬。

党家村有一個非常奇妙的現象,就是在街邊常會看到一個寫著惜字的焚化爐。

惜字,就是敬惜字紙的意思。

在古時候,中國人對於中國文化十分的崇敬,凡是有文字的紙,都代表了孔夫子的儒家文化,如果把有字的紙弄髒了,就是對孔夫子的不敬,所以如果撿到寫字的紙,又沒有用,就要丟到焚化爐裡燒毀。其實過去能用上紙的都是大戶人家,貧民老百姓只能撿一些廢紙來用,往往就可能撿到有字的紙,為了不讓這些有字的紙落入貧民老百姓的手中,被弄汙穢,而對孔夫子不敬,大戶人家就把這些有字的紙扔進焚爐內燒毀。

除了了司馬遷祠和党家村,韓城的老城也是一個值得去的地方。

當你從韓城火車站出來,正對著就可以看見遠處有一座古塔。這座古塔是韓城的地標之一,韓城老城就在這座古塔之下。

這座古塔建在一個小山包上,周圍蒼松翠柏,綠樹成蔭。順著塔下一條小路下到山下,就到了韓城老城。

城隍廟,東營廟,文廟是老城區最主要的景點,俗稱韓城三廟。

以明清古建築為主,最漂亮的當屬城隍廟門口的五龍壁,以及東營廟門口的三龍影壁。

這兩座影壁,都是用綠色琉璃製作而成,和故宮裡的九龍壁很像。只不過故宮裡的九龍壁更氣派。畢竟那裡是皇宮,彰顯的是皇家的氣派。

韓城老城的街道,依舊是青石鋪路,兩邊店鋪林立,店門依舊是用木板條遮擋,關門的時候,將木板一次架在門框之上。不過也有用新式鐵柵欄門的,但是比較少。

這裡大部分的人家還是那種老式的門樓,古色古香的。走入其中,就仿佛穿越了時空一般。

如果把老城看作是一條龍的話,那麼老城南面的毓秀橋就是這條龍的龍尾了。

架在據水河上的毓秀橋,橋體用花崗石條砌築,一共有是個孔,橋身弓起如同彎月,橋面則由青石鋪就。整個橋古樸典雅,十分的美觀漂亮。

關於這座橋,還有一個故事,就是這座橋的出資建橋人,韓城邑人、雲貴巡撫劉蔭樞,為了避免子孫後代借橋敲詐百姓,橋建成後以三兩銀子的價錢將此橋賣給了韓城縣。這個故事至今仍在韓城民間廣為流傳,被人們當作培養後代自食其力、獨立生活的活教材。

在韓城還有許多地方值得一去,有大禹廟,還有山陝交界的龍門,鯉魚躍龍門的典故便出自這裡。

這裡也是黃河天險之一,黃河兩岸都是懸崖絕壁,景色巍巍壯觀,實在是值得一去的好地方。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過大年唱大戲 |《鍘美案》《火焰駒》《三滴血》……五部秦腔熱鬧...
    當臘牛肉排起長隊,年就來了 | 圖源網絡 這是獨屬於陝西人的爽利,仿佛在新年伊始美美地聽上幾場秦腔,在戲中斷一斷案子,理一理家常,已經成為了這個傳統節日不可或缺的儀式感
  • 秦腔《三滴血》範老夫子筆下流出的文化(附精彩視頻)
    1960年拍攝的秦腔電影《三滴血》 劉毓中孟遏雲樊新民陳妙華 肖若蘭全巧民等聯袂演出 秦腔《三滴血》以其構思之奇巧情節之生動、喜劇情趣之濃烈而膾炙人口,故而久演不衰
  • 大戲《三滴血》百年慶典在國家大劇院拉開帷幕
    「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季秋的北京,天氣微涼,但在國家大劇院的劇場中,卻是一派火熱景象,劇院上中下三層觀眾廳座無虛席。悠揚的板胡聲、樂隊演奏的秦腔曲牌、傳統而不失現代審美的舞美效果,讓觀眾耳目一新;扣人心弦的劇情、精湛出色的表演,更讓觀眾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 古村古韻——韓城市堡安村
    以四合院為主的村巷 堡安村,韓城市芝川鎮的一個古老的村莊,是陝西省首批傳統古村落。古建築群使這個古老的村莊充滿古風古韻。 堡安村,《韓城市地名志》曰:以堡為安。 漢承秦制,置夏陽縣,遺址在今芝川鎮堡安村,《夏陽舊址》石碑仍砌在陳公家廟(祠堂)內牆上。在堡安村的古城樓上,鐫刻著「韓原要衝」四個大字。《水經注》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司馬遷)遺文,慕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殷濟墓就在堡安村西。村子原有四門,後來都拆了。
  • 這些動人瞬間,再現百年《三滴血》「煥新」盛況
    當20個平均年齡只有十一二歲的孩子與《三滴血》所有演員在國家大劇院唱響「祖籍陝西韓城縣」時臺下沸騰了這個被專家和觀眾稱之為「點睛之筆」的尾聲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美好的記憶西安秦腔劇院易俗社秦腔名劇《三滴血》100周年巡演在國家大劇院拉開帷幕,演出、研討會、講座、採訪,百年劇社用全方位的立體呈現方式,展示了《三滴血》的藝術魅力和價值。
  • 固原人為何愛秦腔?因為戲裡傳承著優秀的傳統文化!
    如果你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固原人,一定看過秦腔,看過大戲。聽秦腔、看大戲根植於每個固原人血脈的最深處,每當熟悉的鐃鈸、梆子、二胡響起來的時候,總能激發起埋藏在內心中,那種提腳就走的衝動。
  • 《裝臺》雖已結局,秦腔秦韻猶在!
    劇中不僅藏著作者對秦腔的熱愛,還表現了秦腔深入陝西人心的民間基礎。那劇中都出現了哪些唱段,咱們一起看看。 二代帶菊去九間房散心,菊讓二代唱秦腔。二代一開口便是「忽聽門外賣雜貨,用手推開門兩扇,原是貨郎小哥哥。」
  • 逛西安甭愁沒有美食,到永興坊品小吃、聽秦腔,一日吃遍三秦大地
    寫在前面的話——外地人到西安,大都選擇逛回民街,任憑小刀磨的錚亮,霍霍地往脖子上砍。其實,當地人誰會去回民街花那個傻錢?他們會到永興坊品美食、聽秦腔,一日吃遍三秦大地。唐朝時期的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 陝西首屆韓城美食大賽在韓城市竹園村隆重舉行
    陝西首屆韓城美食大賽在韓城市竹園村隆重舉行。9月5日,由陝西廣播電視臺、韓城市科學技術協會、韓城市服務業發展辦公室、韓城金城街道辦事處聯合舉辦的韓城市2019年「全國科普日」主場活動——「陝西首屆韓城美食」大賽啟動儀式在韓城市金城辦竹園村舉行,韓城市政協主席馮雙民,陝西省商務廳商務技能考評中心主任李謙,陝西廣播電視臺生活頻道副總監史睿致辭。
  • 秦腔老唱片·易俗社教練陳雨農唱《走雪山》
    陳雨農 - 《南天門·走雪》淚汪汪我接來膳一盞(1935年上海百代公司錄製)03:22來自秦聲戲語陳雨農(1880-1942)秦腔表演藝術家祖籍陝西長安。幼人私塾讀書,後私入臨潼縣華清班學藝,後自領玉慶班,常與著名鬚生李雲亭合作演出,終成為集小旦、花旦、青衣為一身的表演藝術家,為光緒、宣統年間關中第一名旦。陳雨農先生繼承了許多秦腔名戲,也移植了不少兄弟劇種劇目,和在李雲亭先生的合作中不斷探討和創造表演藝術,在表演、化妝、唱腔等方面都做了大膽改進和提高。
  • 央視熱播劇《裝臺》這麼火,是時候認識一下「祖籍陝西韓城縣」了
    總之,不論是隨口就出的熟稔唱詞還是對秦腔的不斷發揚,劇中處處體現人們對秦腔的熱愛。特別是在劇中,不時有刁順子哼唱「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就連鐵主任從張大戶家裡出來也唱,讓人不禁想到經典秦腔曲目《三滴血》。
  • 2016「一帶一路」尋找陝西元素:吼一聲秦腔過金州
    導讀:一直以來陝西被稱為「三秦大地」,而其得名最早出處的古秦地,就是指鹹陽以西及甘肅東部地區。今甘肅天水古稱秦州,隴南禮縣為秦文化的發祥地,這是任何解釋「秦文化」的學者都繞不過去的「標準答案」。「打了勝仗唱秦腔,打了敗仗吼秦腔」 藝術源自真心2016絲綢之路上尋找陝西元素主題採訪活動一路向西,秦腔對絲路沿線文化的影響和秦文化的傳揚,是繞不過的主旋律。
  • 難忘家鄉戲 眷戀是秦腔
    這是秦腔名劇《三滴血》中李晚春的一段唱腔,當年被秦腔名家肖若蘭演繹的委婉動聽,耐人尋味。作為經典,在三秦大地廣為流傳。我之所以愛將這段唱腔推薦給大家,源於想改變外界人對秦腔的那種「累破頭」「只是吼」的印象和看法。想讓他們知道,秦腔既有「慷慨激昂,蒼勁悲壯」,也可「行雲流水,委婉動聽」。要說,最讓我開心的就是他們還真正聽懂了秦腔,喜歡上了我的演唱。
  • 易俗社看家戲 李東峰《小宴》| 推人推戲推秦腔,第八屆「香港· 中國戲曲節」(十六)
    西安易俗社原名「陝西伶學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位於西安市西一路258號,創始人孫仁玉。1912年7月1日,陝西同盟會會員李桐軒、孫仁玉以及王伯明、範紫東、高培之等160多名熱心戲曲改良的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集戲曲教育和演出為一體的新型藝術團體——陝西易俗社。
  • 淺析秦腔音樂藝術個性
    建國五十年時,西安市青年秦腔團進京演出傳統劇《火焰駒》受到首都觀眾的熱烈歡迎,他們認為,秦腔音樂的味道濃,聽起來特別帶勁。《火焰駒》的音樂,基本是秦腔的傳統音樂,晉京演出並未作大的改動,只是增加了一些配器音樂,使原來的音樂有所豐富。由此也可以看出:秦腔傳統音樂的獨特藝術魅力,要振興秦腔和保持秦腔的個性,就必須要繼承秦腔的傳統音樂,不失其「原汁原味」。
  • 易俗社「掌門人」惠敏莉:秦腔之花在改革中綻放
    5歲時,父親教給她的第一首秦腔唱段就是易俗社的名劇《三滴血》裡賈蓮香的唱段「未開言來珠淚落……」15歲考上延安戲校,易俗社與戲校籤約,委託其代培學生;18歲戲校畢業,易俗社招聘,她順利通過考試,加入易俗社;34歲易俗社改革,命運把社長的擔子壓給了她……「我這輩子在家的時間不過六七年,其餘的時光都在易俗社,易俗社就是我的第二個家。」惠敏莉說。
  • 陝西計劃單列市,GDP遠高於河津,司馬遷故鄉,人均GDP超過了西安
    韓城是陝西6個縣級市之一,也是陝西省計劃單列市,副地級市,2018年韓城市GDP是369億元,在縣級市裡面,GDP僅次於榆林神木市,位列第二。在渭南的所有區縣市裡面,韓城人均GDP是最高的,GDP低於臨渭區。
  • 秦腔演員的表演行當
    京劇自不必說,就拿西北地方戲秦腔來說,各行當的劃分也非常細緻,比較流行的大家比較認可的說法是「四生、六旦、二淨、一醜」,俗稱「十三頭網子」,具體可分為「二十八門」之多。秦腔《三滴血》雕塑秦腔早期的文獻記載比較有限,能查到的秦腔興盛時期,大約就是清朝乾隆年間,魏長生曾在京城掀起一股秦腔熱。到了清代末年,西北各地的秦腔戲班多如牛毛。
  • 陝西韓城市有一座距離城區約35公裡的猴山,因遠眺形狀如猴而得名
    陝西位於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在行政區域上屬於西北地區,省會西安市是西北五省區的龍頭城市。又因為中國大地原點也設置在陝西省境內,單純從地理位置來看,陝西也屬於中部,地理位置比較居中。有著華夏龍脈之稱的秦嶺橫貫陝西,使得陝西成為地跨南北的省份,因地形差距,從南到北又被分為陝南、關中、陝北三個部分,便是三秦大地的由來。
  • 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北最古老的戲劇,陝西秦腔一篇建議收藏
    秦腔(QinqiangOpera),中國最古老的漢族戲劇之一,起源於西周(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岐山(Xiqi)和鳳翔(永城)。成熟於秦代。秦腔(QinOpera),又稱隨機戲,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寶雞的西府秦口音是最古老的,保留了更古老的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