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用瀉藥,不是庸醫就是名醫」。這是古代電視劇中的表白,那為什麼會這麼說呢,現代人只要是拉肚子就用止瀉藥這個做法對嗎?其實醫生說不是全部的拉肚子都用止瀉藥,也可能得用瀉藥。
拉肚子在中醫認為有虛實之分,實證有寒溼、溼熱、食積,虛症多是脾虛、腎陽虛等,還有一類屬於飲食壞腐或食物中毒引起。
拉肚子不一定就用止瀉藥,還可能用瀉藥
普通的腹瀉應當使用相應的方法以及止瀉藥,但是有三種需要用瀉藥,而此處說的瀉藥並不一定是就是致使人拉肚子的瀉藥,而是根據病情選擇「瀉實熱」的藥材或者真正的瀉藥。
中醫有一種治療方法叫做「通因通用」,說的就是以「瀉藥」調理腹瀉的症狀,這種調理方法適用於「飲食食積、熱結旁流和溼熱蘊結腸道」。
有三種情況的拉肚子需要用瀉藥
1.對於飲食食積引起的拉肚子一般表現有腹部出現疼痛感,排出物腐臭帶有臭雞蛋的味道,排便後疼痛減輕,排出物會帶有未消化的食物殘留,口氣有酸腐味,食慾減退,或伴有腸鳴音。食積引起的腹瀉就需要排除積食,止瀉藥治標不治本甚至起反作用,這時候就需要「瀉藥」中的消除食積的藥材。
2.對於「熱結旁流」的一般表現有腹部疼痛,按揉後發現腹部有硬塊會整體堅硬,排出物呈現水樣,一般顏色屬於青色,臭味重,病人雖飲水但還是口渴。這種始於實熱證,需要用到「瀉藥」中的洩熱藥材。
中醫瀉藥不一定就是導致人腹瀉的藥物
3.對於「溼熱蘊結腸道」的一般表現有排出物呈現褐色,而且臭味較重,嚴重者出現膿血,便後有灼熱感,小便發黃較少。這種情況就需要「瀉藥」中的瀉溼熱的藥材。
中醫診病看病的根本所在,所以有些腹瀉會用到瀉藥,但並不是所有的腹瀉都適合止瀉藥或者瀉藥,這需要醫生根據病情做出判斷。值得指出的是,中醫所說的瀉藥並非一定就是致使人腹瀉的藥物,還有就是瀉病邪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