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抓來的蝌蚪,你以為會養成青蛙?癩蛤蟆啦

2021-01-16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孫燕 通訊員 馮新恩 葉晶 陳潔虹

「池塘裡的水越來越暖和了,青蛙媽媽生下的卵,慢慢地活動起來,變成一群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幾乎每個孩子都讀過。

前段時間,不少人的朋友圈還被一款養青蛙的遊戲刷屏了。春天抓蝌蚪,秋天捉螞蚱,又到一年蝌蚪扎堆出現的時節,後臺有不少讀者來問,杭州哪裡能抓蝌蚪,他們想讓孩子觀察一下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難道學校現在有這樣的要求了?

●抓蝌蚪並非教學大綱裡的要求

在網上,之前的確有家長吐槽,諸如:幼兒園老師讓小朋友帶蝌蚪去上課、班級開設飼養角需要帶小蝌蚪之類的、需要青蛙圖片或青蛙生長過程圖片……

錢報記者隨即採訪了濮家幼兒園的馮老師。馮老師說,在教學大綱中,並沒有這項「作業」,春天到了,家長、孩子可能會有興趣春遊時抓蝌蚪拿回家來養,但幼兒園是不會作規定的。

濮家小學的一位老師告訴錢報記者,小學三年級有一課,有一張圖,是呈現青蛙的變態過程,但是科學書上沒有要求做實驗,也沒有要求抓蝌蚪來觀察,他們有個別老師在科學室裡布置了一個魚缸,自己抓幾條小蝌蚪來,讓學生觀察。「以我們班為例,我以前帶一二年級時,在老教材上有一篇《小蝌蚪找媽媽》的課文,當時家長自己會去抓來很多,拿到班級後,小朋友自己會分,但是沒有課後作業。」這位老師說,基本都是家長想形象、直觀地讓孩子觀察,出去春遊時會抓過來。

隨後,錢報記者又採訪了天長小學教科學的李老師。李老師說,學校並不建議孩子抓蝌蚪,有一個原因——無論是青蛙還是蟾蜍(癩蛤蟆)都是「三有動物」(是指有益的、有重要生態價值、有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

●抓來的大多是癩蛤蟆

李老師說,在她十年前進學校時,有小朋友喜歡蝌蚪,外出回來會撈幾條回家養,但是「養著養著就發現是癩蛤蟆,不是青蛙」。因為癩蛤蟆和青蛙小時候長得很像,小男生看到了還好,小女生就覺得怕怕的。

現在大家抓的蝌蚪真的大多會變癩蛤蟆而不是青蛙嗎?

浙江省自然博物館的專家說,老百姓常見的以黑斑蛙、金線蛙為主,山裡也有青蛙,但是老百姓看不到。黑斑蛙和蟾蜍分布差不多,有農田的地方兩種都有分布,只是產卵的時間不同。蟾蜍產卵會早點,因為蟾蜍冬眠時間很短,甚至不冬眠,一般1月份就開始,3月份就結束產卵了,3月中下旬,蟾蜍的蝌蚪就出來了。青蛙要3月下旬才出蟄,因為青蛙要冬眠。而黑斑蛙現在才出蟄,3月抱團產卵,完成交配,產卵後孵化,一般要到4~5月份才有蝌蚪。

也就是說,現在是蟾蜍產卵的時候,所以這個季節抓到的蝌蚪大多是蟾蜍,青蛙很少,青蛙產卵會更晚點,4月份產卵,繁殖會更晚一些。

蟾蜍的蝌蚪很多地方都會分布,小水域都有。青蛙的蝌蚪不會哪裡都有,對水質要求更高。

●養蛙不好養,養蠶寶寶倒不錯

抓來的蝌蚪也並不是那麼好養的。

在採訪過程中,有老師說,小朋友拿來的蝌蚪長到一定程度,會發現不能完整地看到它整個變態過程。對此,省自然博物館的專家說,有些愛好者的確是很會養的,但是對小朋友來說就會覺得比較難,特別是在變態的時候,它是很難開口的,這個時候變成了用肺呼吸,吃東西變得很困難,如果不是養青蛙的愛好者,食物選得不好,就難養活,而且這個時候它的抵抗力也比較差。

「其實,現在的小朋友有其他的興趣點,用養蠶寶寶代替了養青蛙,養蠶寶寶剛好是教材裡的內容,而且它的成長周期非常短,從產卵到結繭再到飛蛾,50多天左右。」李老師說。

相關焦點

  • 帶著孩子抓蝌蚪,想看蝌蚪變青蛙?小心養成癩蛤蟆
    不少家長和孩子手拿漁網和小桶,一舀一個準,桶裡全是蝌蚪。它們大都聚在一起,有的已經長出細長的四肢。女兒問我:「媽媽,老師說蝌蚪長大會變成青蛙,青蛙是益蟲。為什麼這麼多人還要抓蝌蚪呢?」女兒的問題讓我很難回答。 當天下午,記者前往中央公園。在河邊,有幾個家長和孩子站在一起低頭注視著河水。有些孩子手拿漁網在家長的保護下從河裡撈著什麼。記者走近一看,看到旁邊的小桶裡有小魚和蝌蚪。
  • 教你三招,辨別青蛙和癩蛤蟆的蝌蚪
    如果春遊過程中能碰到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小孩子也會非常興奮。有趣的動物有很多,蜜蜂、蝴蝶、蚱蜢等。不過這些小動物不能帶回家養,如果能帶回家養那是最好不過了。其中一種小動物小朋友們肯定比較熟悉, 那就是小蝌蚪,因為從小父母就會給小朋友們講《小蝌蚪找媽媽》故事。很多小朋友在野外發現了小蝌蚪,也許會抓幾條回去養在水裡,希望小蝌蚪能長成小青蛙。
  • 青蛙、癩蛤蟆、蝌蚪,英文都怎麼說?
    小雅和英美友人青蛙-美國朋友語音示範00:30來自你和寶寶說英語Frog 青蛙Toad 癩蛤蟆;蟾蜍Tadpole 蝌蚪(1) Frogs and青蛙和蟾蜍都是由蝌蚪長成的。(2) Frogs live near water and have wet skin.青蛙生活在水邊,皮膚是溼的。(3) Toads live under bushes and have bumpy skin.
  • 青蛙已經成了稀有動物 蛙聲一片其實都是癩蛤蟆
    中國江蘇網6月29日訊「以前,夏天晚上的青蛙叫得可歡了,現在我們小區裡很少能看到青蛙,池塘都被癩蛤蟆佔領了!」眼下正是黃梅季節,市民劉先生發在微信朋友圈裡的這則發現引來共鳴。隨著城市的發展,很多市民發現,小區池塘裡青蛙越來越少,成了「稀有動物」。
  • 我當年在農村田野水溝抓癩蛤蟆的經歷
    最近在網上看到廣東有人吃癩蛤蟆,這讓我打開了塵封已久的記憶,現在想起來都很有趣,倒不是我吃癩蛤蟆,而是抓癩蛤蟆的趣事,事後別人知道了,都成為了笑談。當時是80年代初,那年夏天暑假,我和城裡舅舅家的大表哥相約一起到農村的姨媽家裡去,因為那時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大家家裡條件都很差,平時很少吃肉,大表哥便提議晚上我們去水田裡抓青蛙,好啊好啊,聽完我欣然同意,因為這之前我從來都沒有抓過青蛙很好奇而且又有肉吃,姨夫是慈祥善良的人當即答應帶我們晚上一起去。
  •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想吃天鵝肉的是青蛙還是癩蛤蟆?
    作者:項蘇農(一)明朝王世貞是最早記錄青蛙想吃天鵝肉的人在民間有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說法,但從可考證的出處來講,最早想吃天鵝肉的卻是清純可愛的青蛙,而不是形象不佳的癩蛤蟆有一天,這個人決定會會曹著,就登門拜訪了。他一看見曹著,在一陣寒暄之後,就裝出十二萬分的謙虛:「兄臺,我做了一條謎語,想請你指教指教。」「不敢、不敢,請說、請說。」這個人用眼睛瞟了一下曹著:「那,那我就說了。」
  • 青蛙和癩蛤蟆的故事!有意思!
    先跟大家講個小故事,為了不耽擱大家時間,下面開…」生物老師話未說完,水哥便搶答道:「老師是要說—青蛙王子的故事…那個我知道,我來說…」 「你知道個錘子!我屎(始)還在口裡,你急個啥!」「還青蛙王子,我看你就像青蛙!一邊涼快去…」生物老師邊調侃邊笑著說道。
  • 熱點| 農民抓114隻癩蛤蟆被警方刑拘!這些動物你惹不起
    森林警察剛去找他時,陳某還很鎮定地對身邊的人說:「沒事,抓癩蛤蟆難道還犯法?」今天,淳安森林公安證實,當地農民陳某因抓了114隻癩蛤蟆遭舉報後被抓獲,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陳某交代,他也好這口,所以才去抓癩蛤蟆。
  • 從生育崇拜到《旅行青蛙》,青蛙為什麼一直這麼紅?
    我小時候一直傻傻分不清,以為蛤蟆就是青蛙,青蛙就是蛤蟆。長大後才搞清楚,原來青蛙和蛤蟆不一樣啊!許多人知道,中國有火熱的膜蛤史,但對於青蛙我國人民也同樣膜了幾千年了。根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癩蛤蟆不僅可以「燒灰敷瘡」,而且可以「去腸,生搗食一二枚」,絞汁飲用,用以治療溫病發斑。筆者回憶上幼兒園時,就曾聽中醫囑託,生喝過一碗活蹦亂跳的「小蝌蚪」預防長瘡。長大後搞清楚了蛤蟆和青蛙的區別,才知道蝌蚪顏色偏淺,那純黑的其實是還沒長大的癩蛤蟆。
  • 順德兩男子抓青蛙或面臨三年以下徒刑!抓壁虎、麻雀、癩蛤蟆...
    抓青蛙犯法!抓青蛙犯法!抓青蛙犯法!不知道小普的「奪命三連催」有無震懾到你要是還不夠深刻來看看這兩名因在陳村抓青蛙被抓的人3月6日,鄭某和梁某攜帶蓄電池、升壓器、自製電網兜長杆等工具,到陳村鎮某堤圍附近菜地捕捉野生魚類和蛙類食用。至被抓獲,兩人共捕捉活體蛙類27隻和雜魚3.375公斤。
  • 牛蛙不能吃了,那到底牛蛙、青蛙、田雞和癩蛤蟆有什麼區別呢
    專家們之間有各種爭議,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應該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吃過牛蛙,那你能分得清牛蛙、青蛙、田雞和癩蛤蟆的區別嗎?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01從形態特徵區分對於我們來說,青蛙是我們從小就了解的,因為會在課本以及日常的教育中都會學到
  • 「抓癩蛤蟆是該被判刑」但普法做到位了嗎?
    9月9日,記者從瀘州市江陽區法院了解到,近日,江陽區況場鎮保林村兩名婦女羅某和李某就因捕捉226隻癩蛤蟆賣錢,被江陽法院以非法狩獵罪分別判處拘役二個月,緩刑三個月(據9月9日《四川在線》)。<br><br>  在農村,宰殺青蛙、癩蛤蟆、麻雀等是很常見的事。
  • 抓癩蛤蟆煮湯中毒 兩男子一死一傷
    【抓癩蛤蟆煮湯中毒】夏天一到,有人喜歡半夜打著手電筒出去逮青蛙,如果遇到蟾蜍(俗稱癩蛤蟆)則避之不及。不過,有人卻誤把蟾蜍當美味,吃了可就遭殃了。  7月19日,重慶雙橋經開區2男子抓青蛙時,誤把2隻蟾蜍抓了一起食用,導致一人死亡,一人被緊急送入重醫附屬永川醫院重症監護室進行搶救。
  • 小蝌蚪找媽媽:一部60年代的動畫短片,為何到現在仍能家喻戶曉?
    「小蝌蚪,不發愁,一心一意找媽媽,加把勁,往前遊。」你聽過這句話嗎?這句話來自一部經典的動畫——《小蝌蚪找媽媽》,該片講述了一群小蝌蚪百折不撓最終找到青蛙媽媽的故事。02科普動畫「小蝌蚪,長大啦, 換了個名字叫青蛙。
  • 童年記憶,青蛙和池塘
    我甚至會站在池塘邊,順著蛙鳴,努力尋找青蛙躲在哪片草叢後面,偶爾聽見撲通一聲,開心極了。中午放學回家,看見小蝌蚪在池塘邊悠遊。早晨老師剛說過,青蛙小時候就是蝌蚪,感覺很神奇。我和小夥伴,打算捉幾隻蝌蚪回去,養成青蛙。隨便掬一把水,就有好幾隻小蝌蚪。撒腿跑回家,把蝌蚪放在洗臉盆裡。我媽見狀,大笑不止。後來,青蛙養成了嗎?當然沒有,小孩子吃完飯就忘了這事兒了。
  • 農民抓114隻癩蛤蟆被刑拘:難道還犯法?(組圖)
    「以前真的不知道逮癩蛤蟆是犯法。今後,再也不幹逮麻雀、捉癩蛤蟆之類的事了。」癩蛤蟆學名為中華蟾蜍,為蟾蜍科蟾蜍屬的兩棲動物,是蝶類、蝗蟲、蚱蜢、金龜子、蚊、蠅、白蟻等害蟲的天敵,捕食量極大,是捕食害蟲的能手和守護森林的「忠誠衛士」,在浙江省屬於一般保護野生陸生動物。「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捕獵癩蛤蟆、青蛙等不對,但並未意識到這一行為觸犯了法律。癩蛤蟆雖然沒有被列入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但進入了『三有動物』名錄,同樣受法律保護。」
  • 逮個癩蛤蟆也違法?還有很多你常見的這些!
    吃瓜群眾很「蒙圈」:「小時候逮個螞蚱、抓個青蛙,鬥個蛐蛐兒,這不都常有的事兒嗎,怎麼現在『逮個癩蛤蟆都違法』?」「莫名其妙,捉青蛙、打麻雀都是見怪不怪的事兒,難道還涉嫌違法犯罪了?」為什麼逮個癩蛤蟆也違法?原來陳某所逮的癩蛤蟆屬於三有「動物」,所謂「三有」,即是有益,有重要經濟價值,有科學研究價值。現在,已有1700多種「三有動物」進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小蝌蚪找媽媽》輕鬆學,了解小蝌蚪長成小青蛙的生長規律
    大家好,我是星凝老師,很高興和二年級的同學們一起學習,希望星凝老師能跟你一起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關注星凝老師還可以去主頁專欄一起跟視頻學習練習題講解。讓你這個假期收穫滿滿的!點關注,不迷路。文中對小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環境以及外貌、動作進行了生動的描寫。第一自然段既點明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又按從頭到尾的順序勾畫出小蝌蚪的外貌,句子中兩個疊詞「大大的、長長的」和一個動詞「甩」,使小蝌蚪俏皮可愛的樣子躍然紙上,「快活」一詞描寫出小蝌蚪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生活狀態。
  • 男子捕癩蛤蟆被抓 專家:捕20隻「三有動物」可立案
    陳某供述,捕捉這麼多癩蛤蟆「主要是為了自己吃」,因此2月14日,他手提蛇皮袋在附近水庫捕捉了114隻蟾蜍。2月18日,其安排朋友在小溪邊宰殺,準備享受一頓「野味」。  「陳某被傳喚時,並不服氣,認為抓幾個癩蛤蟆不犯法。當時有人給他通風報信說警察要抓他,他也不以為然。」這位負責人說。
  • 聽取蛙聲一片時,你真聽懂了嗎?蛙聲裡的科學知識看這裡
    「再來聽聽這一段,看看這兩種蟬的叫聲一不一樣?那些咱們認為惱人的蟬聲對它們來說可是動聽的情歌!」「魚到底會不會發聲?」「甲蟲會唱歌嗎?來看看這段雲斑白條天牛的視頻……」這些有趣的話題讓在座的大人孩子紛紛著迷,都想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