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時間:2019年9月26日】
石巖峭壁上,
勒杜鵑肆意地綻放著,
一大片的奼紫嫣紅,熱烈而爛漫,
與藍天、綠樹交相輝映,朝氣蓬勃。
綠蔭花叢下,
一個雄奇瑰麗的洞穴躍然眼前
▼
鄰近有一詩句石刻,乃朱德元帥遊七星巖所賦。詩中「開心才見膽,破腹任人鑽。腹中天地闊,常有渡人船」描寫的就是此洞。
這是七星巖最大的溶洞——石室洞,
在七星巖諸洞之中
開發最早,景物也最多。
石室洞蒼穹高大,東連龍巖水洞,西通碧霞洞,北連璇璣臺蓮花洞。洞壁的摩崖石刻,自唐以來各種文體、字體的詩文,琳琅滿目,使人恍如置身書法藝術的宮殿。坐船探幽,更是清涼寫意,惟妙惟肖的天然石景,無不稱奇。
洞中龍巖水洞為主洞,洞中之水經過改造,全年保持水位,可買票乘船遊覽;亦可選擇步行領略碧霞洞和蓮花洞的奇妙。千姿百態的怪石,千變萬化的地形,浮梁杭柱,配合著五彩的燈光,感覺別有洞天。
△ 圖源 多彩肇慶
石室洞的神奇,如同走入神話的世界。曲欄下一泓澄碧,彩燈照耀下的鐘乳石像數不盡的寶石瓊花,耳畔石燕啁啾,石鼓咚咚,令人浮想聯翩。
石室洞口外南側,建有一座小亭,名曰「北海碑亭」。該亭東、西、南三面用水泥柱和鐵欄柵護圍,裡面的石刻頗為引人注目。
作為名勝區歷史最長、最有名氣的石刻,它就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李邕題書的《端州石室記》石刻,號稱七星巖的鎮巖之寶。2001年7月,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端州石室記》石刻高0.79米、寬1.07米,楷書,正文連同標題、落款分為十八行,共有三百八十六個字。現今,石刻能夠清晰可辨的僅剩二百六十四個字。
△ 李邕像。圖源 端州發布
唐開元十五年(727),在宦海沉浮多年的李邕途經端州(今廣東肇慶市)州城,被七星巖石室巖下的石室洞內奇異景致所吸引。他認為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人間仙境」,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一氣書成《端州石室記》。
↓↓↓
該石刻生動地描寫了端州石室這一人間仙境的奇異景色,抒發作者遊覽的情懷。全文指斥仙境的虛妄,歌頌大自然的美景,鼓吹積極有為的政治。
該石刻是七星巖摩崖石刻中年代最古,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最高的一題,是李邕留下的唯一正書碑。字裡行間,保存著李邕書法體方而筆圓,力勁而氣舒,縱橫捭闔,風採動人的特色,屬國內石刻中的瑰寶。
△ 圖源 端州發布
石刻中央偏左有一馬蹄形印記,宋朝時,開始又稱它為「馬蹄碑」。這個馬蹄碑還與李紳有段故事:
距離李邕年代有100年之後,端州又來了一個唐朝大詩人李紳,他是新樂府詩《憫農》的作者。相傳,長慶四年(824年)李紳被貶為端州司馬,來到了肇慶。他聽說七星巖很美,並有李邕的碑刻,便喜極忘形,也要到此題刻,於是策馬揚鞭直奔七星巖,可是由於飛馳太快,勒不緊韁繩,馬的前蹄正好踏在北海碑上,留下了馬蹄印。這就是馬蹄碑的緣由。
△ 李紳雕像。圖源 端州發布
真假我們如今無法分辨,但李紳的題刻卻真實地刻在了石室巖裡——「李紳,長慶四年二月,自戶部侍郎貶官至此。寶曆元年二月四日將家累遊。」也就是說,這石刻是他從戶部侍郎降職為端州司馬期間,與家人一起遊石室巖時題寫的。
民國二十七年(1938),為了保護《端州石室記》石刻,廣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兼保安司令李磊夫捐資建造護碑亭。1962年,肇慶市人民政府撥款為護碑亭覆蓋瓦頂,使《端州石室記》石刻免受風雨的侵蝕,並予以維修。
後來,到七星巖觀光的遊人越來越多。為了避免人為的損壞,防止遊人用手觸摸《端州石室記》石刻,避免手汗的酸性對字面造成腐蝕,肇慶市政府又為護碑亭加建水泥柱和鐵欄柵。
現在,遊人雖然失去了與《端州石室記》石刻零距離接觸的機會,卻為百年後的他人能夠繼續欣賞石刻,創造了一份可能。
現在是九月底,即將迎來國慶黃金周,
大家可以趁此機會與親朋好友一同到七星巖,
進石室洞欣賞巖溶奇幻景觀,
在北海碑亭細味石刻藝術魅力。
地址:
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七星巖風景區內石室巖下
文字整理丨小日月
圖丨小日月
編輯丨小日月
【本作品首發於「牌坊廣場」公眾號,已獲授權轉發。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到任何平臺,轉載請標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