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舌尖上的中國

2020-12-20 方兀兀

現代作家裡面,我最喜歡汪曾祺。

最早接觸到的汪曾祺作品,應該是中學課文《端午的鴨蛋》,但是那個時候要背誦,很扎心,並沒有什麼閒工夫咀嚼(也是因為水平不夠,那時我連汪曾祺這個作家的名字都需要翻字典),現在再來讀,這篇文章字裡行間都有意思,比如「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

笑出豬叫!

有一段時間,微博上面火過汪曾祺語錄,其中一段很是「驚世駭俗」,是截取他筆下的《人間草木》——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

——《人間草木·夏天》

當時看到這段話,我就已經「確認了眼神」,下去搜集他的其他作品來看。

然後發現,他不僅巧舌如簧、懟人有一套,還是個資深吃貨。

但凡說到吃,他都頭頭是道。

首先,汪曾祺對吃有著自己的獨到看法,他覺得做人呢,就是要吃得開開心的——

「一個人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

《宋朝人的吃喝——四方食事》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因為汪曾祺師從沈從文,所以他的散文裡面會經常提到湖南的美食,比如臘肉,

「通常的臘肉是條狀,切片不成形,這盤臘肉卻是切成頗大的整齊的方片,而且蒸得極爛,我沒有想到臘肉能蒸得這樣爛,真是難得。」

——《宋朝人的吃喝·肉食者不鄙》

蒸臘肉,我們老家也有,超級下飯

他也為天上地下啥都吃的廣東人鳴不平,

「有些東西,自己盡可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不要以為自己不吃的東西,誰吃就是豈有此理。比如廣東人吃蛇,吃龍蝨;傣族人愛吃苦腸,苦腸就是牛腸裡面沒有完全消化的糞汁,蘸肉吃。這在廣東人、傣族人看來,是沒有什麼奇怪的。他們愛吃,你管得著嗎?」

——《宋朝人的吃喝·肉食者不鄙》

以後誰要是為香菜、芹菜之類的吵起來,你大可以扔他一臉《汪曾祺作品集》。

即便他吃遍四方,但是也有一些東西,是他也不敢嘗試的,比如炒肉芽——腐肉所生之蛆。

還有一些地方美食,連他也「招架不了」,比如貴州的魚腥草。

當時讀到這裡我莫名驕傲,因為魚腥草我不僅可以招架,還愛得不行。

幾乎每一篇小說或者散文裡面,汪曾祺都會提到吃,感覺他本人就已經是「舌尖上的中國」了。

在吃方面,汪曾祺是個大家,但對於同為千古吃貨的蘇東坡,他並沒有惺惺相惜,

「蘇東坡是個有名的饞人,但他愛吃的好像只是豬肉,他稱讚黃州好豬肉,但還是富者不解吃,貧者不解煮。他愛吃豬頭,也不過是煮得稀爛,最後澆一勺杏酪——杏酪想必是酸裡咕嘰的,可以解膩。」

——《宋朝人的吃喝·肉食者不鄙》

頗有些「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感覺。

他的散文文風跳脫不羈,專治矯情,

「野菜多半帶一點苦味,凡苦味菜,皆可清火。但是更重要的是吃個新鮮。有詩人說:這是吃春天,這話說得有點做作,但也還說得過去。」

——《宋朝人的吃喝》

偶爾也會秉持著吃貨專業精神,對於名著中的情節進行考證,

汪曾祺認為,「鯉魚要吃三斤左右的,價也最貴」。《水滸傳·吳學究說三阮撞籌》中吳用說「他在一個大財主家做門館教學,今來要對付十數尾金色鯉魚,要重十四五斤的」。汪曾祺挑剔地表示,鯉魚大到十四五斤,不好吃了,並犀利指出「寫《水滸》的施耐庵、羅貫中對吃鯉魚外行。」

紅燒鯉魚,大晚上的看得我好餓

別看汪曾祺成日裡天南海北地跑,吃遍華夏大陸,其實他對於居家飯菜,也是很有研究的,

「家常酒菜,一要有點新意,二要省錢,三要省事,偶有客來,酒渴思飲。主人捲袖下廚,一面切蔥姜,調作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顯得從容不迫,若無其事,方有意思。」

——《宋朝人的吃喝·四方食事》

初讀汪曾祺,只覺得有趣,讀得多了,覺得字裡行間都是赤子之心,他眼裡的所有事物,都有著最樸實生動的樣子。

比起小說家,汪曾祺更像一個風俗畫家。

他的筆下,有「香得痛痛快快」的梔子花,也有「若無其事」的家常飯,當然也有我讀過了但是記不得出處的其他好吃的好玩的。

從他描述的種種美食跟瑣碎地方風貌,我能看出來一個純粹吃貨的可愛之處。

就如同沈從文一直是那個邊城的多情少年,汪曾祺似乎從來就是那個歡歡喜喜掛著「鴨蛋絡子」的頑童,就算在耄耋之年,也會饒有興致地將吃完的蛋殼洗淨,晚上捉了螢火蟲放進去,螢火蟲在裡面一閃一閃地亮,拍手笑,「好看極了!」。

最後,安利汪曾祺作品給你們咯,他的《人間草木》、《人間有味》還有《宋朝人的吃喝》都是短篇散文,適合上下班路上在輕軌上看,十幾分鐘到半小時的閱讀時間,一天的好心情就有了。

小聲比比:

今天加班了!有小情緒!回來遇上鄰居養的狗正想在我們門前拉屎,就是那個慣犯!(我以前寫過,傳送門在這裡)

那狗又被我撞見了,我還沒趕它呢,它反倒一通狂吠,還想要撲上來,嚇得我停在樓梯轉角不敢上去,氣哭!

大聲炫耀:

我家客廳有兩隻貓,一隻是小花貓,一隻還是小花貓。

66和三胖

相關焦點

  • 汪曾祺的百年美食地理:中國美食,有趣得很!
    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也是袁枚之後,中國美食最具發言權的老饕。 他生平走過的地方,則串起了中國美食極具象徵意義的舌尖地理。1920年-1935年:高郵·美食的故鄉汪曾祺的家鄉,在江蘇高郵。 軟兜是汪曾祺家宴的必備大菜,也是瀕臨高郵的淮安特色。所謂軟兜,是用燙熟的鱔魚肉切絲後裹上芡炒,一筷子夾下去,能兜起濃鬱的湯汁為美。除此之外,還有生炒的脆鱔,紅燒的馬鞍橋、燜張飛,明火燒烤的鱔背,大火旺油處理的熗虎尾……這些,都是汪曾祺早年,最心嚮往之的美食。 當然,作為高郵人,鹹鴨蛋是汪曾祺不會落下的。
  • 懷念汪曾祺|如果覺得活著沒意思,就讀一讀汪曾祺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播時,有網友說:如果汪曾祺先生還在世,他是這部片子最好的製作人。汪曾祺是誰?如果你是一個吃貨,同時還對語文課本有印象的話。想必,一定記得高郵的鹹鴨蛋吧!今天是5月16日,23年前,汪曾祺先生走了。他喜歡吃,他筆下的文字,讓你發現,人間草木皆可愛。如果你覺得生活沒意思,那你就讀一讀汪曾祺吧!
  • 汪曾祺百年美食地理
    1920年的元宵節,汪曾祺出生。算到如今,恰好百年。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也是袁枚之後,中國美食最具發言權的老饕。而他生平走過的地方,則串起了中國美食極具象徵意義的舌尖地理。對北京,汪曾祺的感情是複雜的,他一輩子太多的故事發生在這裡。雖然他常常鄙夷這裡的飲食,說北京的鹹鴨蛋「蛋白像石灰,蛋黃居然是黃的」。但北京的各種風味,恐怕依然是汪曾祺定居於此的理由之一。在「炙子」上烤的北京烤肉,是汪曾祺筆下最美的油葷之一。
  • 汪迷線上紀念汪曾祺百年誕辰
    著名作家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高郵,昨天正好是他誕辰100周年的日子,汪迷們通過線上直播紀念他。人民文學出版社聯合高郵市文聯、新京報書評周刊,以及全國十餘家出版發行機構,一同發起紀念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系列活動。
  • 汪曾祺:文壇上的美食家 | 鳳凰副刊
    3月下旬,在向作家劉紹棠遺體告別的儀式上,我見到了被譽為「文壇美食家」的汪曾祺先生,遂向他提出了拜訪要求。汪老應允。一周後,我如約前往,開門的正是汪先生。拜訪歸來後因瑣事未能及時成文,不想近日,汪老竟駕鶴西去。汪曾祺是個平易的老人。他的家特普通,普通得讓人不相信裡面居然居住著一位當今文壇上的大作家。他從小就是個背著書包離開家門不進學校的主兒。
  • 汪曾祺誕生100年:停課也停學,汪曾祺學到什麼了?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家中(攝於1990年)1920年的元宵節,汪曾祺出生於江蘇高郵的一個舊地主家庭。江蘇高郵,運河的旁邊,一個江南水鄉。
  • 汪曾祺,文學大師之外,更是一名「吃貨」他說:要慢煮生活!
    這些年來也讀過一些書,但像汪曾祺先生那般天真雋永、輕盈有趣的文字,卻很是少見。汪曾祺對生活的熱情總是高漲,他不喜歡被人稱作老作家,因為他並不覺得自己老了。汪曾祺老先生可謂是對生活的興趣極廣的,他對吃都是大有作為的。作為文學大師之外的「美食家」,汪曾祺絕非浪得虛名,他對美食的見解和感悟,可謂做到了「做、吃、品」全套的美食境界。他親自研究美食,將每一道菜的感覺用最貼切的文字表達出來,細心記錄。
  • [上海交大報·思源湖 第1691期] 高郵還有個汪曾祺 ——滿口噙香...
    史稱「江左名區、廣陵首邑」的高郵,有著2243年建城史,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在此築高臺、置郵亭,是中國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高郵不僅擁有一處世界自然遺產——明清運河故道,六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著名的中國郵驛活化石「盂城驛」就是其中之一,還誕生了「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北宋婉約派代表詞人秦觀,更有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當代作家汪曾祺。今夏來高郵,參觀了「汪曾祺紀念館」。汪曾祺(1920—1997),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代表人物。
  • 高郵將新建 汪曾祺紀念館
    [摘要]昨天是揚州高郵籍文化名人汪曾祺誕辰97周年紀念日,高郵市政府在文遊臺東部展區(汪曾祺文學館門前)舉行汪曾祺紀念館新聞發布會暨汪曾祺書房捐贈儀式。揚子晚報訊(通訊員 方曉晴 記者 陳詠)昨天是揚州高郵籍文化名人汪曾祺誕辰97周年紀念日,高郵市政府在文遊臺東部展區(汪曾祺文學館門前)舉行汪曾祺紀念館新聞發布會暨汪曾祺書房捐贈儀式。
  • 寫作教學:舌尖上的溫暖記憶
    引用了汪曾祺吃西瓜的情形讓暑熱的心情直轉清涼,也講了離家求學的梁實秋總懷念著母親的肉絲韭黃、冬筍木耳絲和核桃酪,因為「菜的香,母的愛,現在回憶起來不禁涎欲滴而淚欲垂」。第二段,講的是食物的意義和作用。它讓人與人的關係更密切,往往我們在吃一份食物,也在感受來自他人的深情厚意。
  • 「生活家」汪曾祺的精神世界
    懷念汪曾祺最好的方式,就是閱讀他的文字。《慢煮生活》是汪曾祺逝世20周年精裝紀念散文集,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 書中完整收錄《五味》《昆明的雨》《人間草木》《星鬥其文,赤子其人》等家喻戶曉的名篇,同時新增《貓》《一技》《名優逸事》《和尚》《一輩古人》等罕見的篇目,從花鳥蟲魚、鄉情民俗、凡人小事、旅途見聞等多主題出發,詳盡展現一代「生活家」汪曾祺的精神世界與生活志趣。 《慢煮生活》特別收錄汪曾祺本人的書畫作品,四色印刷,妙趣橫生。
  • 咬一口芙蓉糕,喚醒汪曾祺筆下活色生香的昆明老街
    汪曾祺來這裡喝茶,吃兩塊點心。有錢現付,沒有錢賒帳,什麼時候有錢再結,反正是常客。汪曾祺泡茶館,不是為了興趣,作為作家他有獨特觀察生活的方式。茶館是故事發生的地方,又是信息傳播的源頭。喝茶中,一雙敏銳的眼睛,觀察人們的悲歡離合、世間百態。汪曾祺有文人的悠閒和安逸興致,他走進鳳翥街的茶館,茶香氣撲面而來,爐膛火燒得正旺,灶上銅壺正燒得呼呼作響。
  • 高郵以及汪曾祺的鹹鴨蛋
    說實話,我和朋友去高郵,主要是為了看看汪曾祺的老家,看看他筆下的風土人情。當然,高郵的美食也是誘惑我們前去的另一個緣由。汪曾祺絕對是中國現當代最好的作家之一,他和孫犁是我心目中的雙璧,儘管兩人的個性、風格、觀念很不一樣,但殊途同歸,都達到了藝術上的至高境界。去高郵前,重讀了他的小說《異稟》《大淖記事》《受戒》《八千歲》《小娘娘》等,真是水粼粼加上水靈靈。
  • 去高郵,尋找汪曾祺
    【編者按】:汪曾祺,1920年出生於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師從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今年是他誕辰100周年,謹以此文紀念先生。汪曾祺的家離文遊臺不遠,文遊臺在過去的泰山廟後,小時候,汪曾祺經常到泰山廟看戲,在盍簪堂拓印兩邊牆上刻的《秦郵帖》,登上文遊臺看運河上的船帆緩緩移動。
  • 汪曾祺和壩上馬鈴薯的緣分
    這段十分生動的描寫,來自汪曾祺的散文集《草木春秋》。 說起汪曾祺與壩上馬鈴薯的緣分,按汪曾祺的說法,其實是「因禍得福」。 1959年,他從北京到張家口沙嶺子參加勞動,因為表現好,且有美術才能,便被分配到沽源馬鈴薯研究站畫畫。 從首都北京來到當時還比較落後的壩上地區,本是大多數人都難以適應的「苦差事」。
  • 汪曾祺名言選舉錄
    ——汪曾祺 《冬天》3、靜,是一種氣質,也是一種修養。——汪曾祺《文與畫》4、寫小說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說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許多驚心動魄的事呢)。 惟悠閒才能精細。 不要著急。——汪曾祺《文與畫》16、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汪曾祺《四方食事》17、四處走走,你會熱愛這個世界。
  • 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拉麵
    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餚,麵食,永遠都是中國人餐桌上最受歡迎的主角。    舌尖上的中國 拉麵受到廣泛歡迎    清末陝西人薛寶展著的《素食說略》中說,在陝西、山西一帶流行的一種「楨麵條」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陝西朝邑、同州為最。其薄如韭菜,細似掛麵,可以成三稜子,也可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斷,柔而能韌。這種楨條面就是現在山西的拉麵。
  • 汪曾祺: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汪曾祺的小說是散文化小說的代表。他一直認為短篇小說應該有一點散文詩的成分,堅信這兩種文體的「分界處只有一道籬笆,並無牆壁」。考察汪曾祺小說散文化傾向的成因,沈從文的影響自不必說,中國文學傳統特別是明代歸有光的影響很大。汪曾祺在其《小傳》裡明言:「中國的古代作家裡,我喜愛明代的歸有光。」
  • 舌尖上的中國:五味鴨
    1、人之初,第一篇2、舌尖上的中國:海參葛仙米筒骨湯3、舌尖上的中國:宮保雞丁4、舌尖上的中國:王牌蒜香骨5、舌尖上的中國:美極大蝦         6、舌尖上的中國:冬至腊味姜飯7、舌尖上的中國:醬香牛展
  • 著名作家汪曾祺丨——平淡質樸,返璞歸真
    汪曾祺,一九二零年三月生於江蘇高郵,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一九九七年五月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七十七歲。汪曾祺一九五零年曾任北京市文聯《北京文藝》編輯,後調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民間文學》編輯。一九八五年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