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鳳雛,得其一便能安天下」,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其實是在誇讚諸葛亮與龐統的本領過人,諸葛亮自然不用說,他為劉備立下了赫赫功勳,而龐統則有些不同,他起先是在東吳為官,可沒有得到重用,而後才投奔了劉備。
至於龐統為何沒有被東吳重用,這其中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早先,魯肅看中了龐統的才華,曾把他舉薦給了孫權,但是孫權並沒有重視,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東吳並不缺乏人才的原因,畢竟東吳當時有周瑜鎮守,還有張昭等人主持大局,故而會有一些膨脹。
不過這只是推測,其實龐統不被重用應該還有其他的原因。
在當時的歷史上,已經處於在一個注重儀表的時代,可是龐統此人長得有些難看,故而才會讓東吳的人們生出了輕視之心。
當然還有一些別的原因,龐統此人的性格也是個問題,他天生自視甚高,言稱自己只侍奉有本事的君主,可能是因為瞧不起孫權,才沒有被重用,這種可能性其實很高,畢竟龐統之後選擇了投奔劉備。
其實龐統最開始是在周瑜手下最官,周瑜去世後,龐統就投奔了劉備,不過最開始的時候,劉備也並沒有重用龐統。
當時的孫劉聯盟還未完全破裂,魯肅就給劉備寫了一封信,信裡面言明了龐統不是一位凡人,他擁有過人的才華。
劉備看到信後,這才對龐統重視了起來,經過一番交流過後,劉備對龐統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親密程度亞於諸葛亮,後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多虧了魯肅的信件,要不然的話龐統這樣一位大才就會被埋沒,自此以後,劉備整日向龐統請教,龐統也樂得展示自己的才華,兩人的情誼日漸深厚。
從龐統投奔劉備後的事情中可以推斷,之所以龐統在東吳不受重用,與東吳是沒有關係的,原因應該出在龐統自身,有可能是龐統的相貌不備孫權喜歡,也有可能是因為龐統好大喜功的人性格被東吳人所不喜。
在一次慶功宴中,劉備因為打了勝仗,十分高興,龐統看到後卻說,:「把討伐別國當作快樂,不是仁者之兵。」劉備聽後大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難道不是仁義之師嗎?你出去。」龐統默不作聲的向外走去,而後劉備又請他回來。龐統坐下後,不看劉備,也不道歉,劉備就問道:「剛剛我們倆說的究竟誰對誰錯?」龐統回答說:「我們二人都有不對的地方。」頓時宴會上哄堂大笑。
從這一則故事中,充分展現了龐統的高傲,不管是對誰,他都覺得自己沒有全錯,由此可見龐統自負的性格。
劉備與劉璋決裂後,多虧了龐統的計策,劉備才能取得勝利,可以說龐統此人確實有著不同尋常的人才華,但美中不足的是,龐統並沒有活太久的時間。
影視劇中,龐統帶兵行至落鳳坡,被敵軍的箭矢射中後就去世了,其實影視劇中龐統的去世與真正歷史上是有一定的區別的,歷史上的龐統並沒有在落鳳坡戰死。
建安十九年,劉備派遣諸葛亮趙雲等人進攻白帝城區域,自己與龐統則率兵包圍了雒城。
龐統在親自帶兵攻打雒城的時候,不幸被流矢射中,最終去世了。
由此可見,龐統並不是在落鳳坡去世的,不過相同的是,龐統確實是中了箭矢後去世的,而在龐統去世後,劉備親自為他挑選了墓地,其名就叫做落鳳坡。
嚴格的來說,落鳳坡只是龐統的墓地,而他是在雒城戰死的,雖然與影視劇中有所差異,但差別還是不大的。
據傳,在龐統去世後,劉備傷心欲絕,每次有人提到龐統,他都會覺得十分內疚,並且會留下眼淚。
其實作為能與諸葛亮齊名的人物,龐統的去世是十分可惜的,因為他在三十六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在投奔劉備後,也並沒有建立太多的功勳,不過龐統之所以會這麼早就去世,也是有原因的。
世人都知道,諸葛看天生性格謹慎,穩中求勝,而龐統則與諸葛亮相反,他總是勸說劉備做一些果斷的事情,他認為有些事情當斷則斷,不能猶豫,之所以會如此行事,與龐統好大喜功的性格分不開關係,也正是龐統的決斷,幫助劉備佔領了重要的土地,而他自己卻也因此去世了,要知道,如果換作諸葛亮、是絕不會讓自己身處險境的,可龐統卻被流矢射中,這就看出了兩人的不同。
一個謹慎小心,另一個決斷果敢,性格不同,故而不能分別出誰的本領高強,不過歷史上的龐統由於去世的時間太早,在功勳一方面是不如諸葛亮的。
(參考史料:《三國志》)
萬象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