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沉睡在落鳳坡上的襄陽才子

2021-02-13 旅途拾彩

來四川,俯拾皆為三國遺蹟,一部《三國演義》將這裡的歷史渲染得異彩紛呈,在民間廣為流傳。

車過德陽,前方標示出口是「白馬」。我問同行的友人「這白馬就是白馬關嗎?」得到肯定的答覆後急忙追問,「龐統墓就在這裡嗎?」回答又是肯定的。於是決定往白馬關一遊。

車下高速公路,沿108國道前行約十幾公裡,路邊「白馬關」三個大字突兀地立在那裡。爬上一段緩坡,一座關樓呈現在了我們眼前。這就是白馬關嗎?模樣看上去有些不倫不類,既沒有古關雄姿,也談不上莊嚴肅穆,看著倒有些像西裝外面套了個黃馬褂。

經詢問守門人,這座白馬關的關樓確實是1996年為迎合旅遊業發展而新建的,但關城的位置就選在當年古蜀道的「金牛道」上。

入門前行沒有幾步,發現當年的古驛道就在腳下,一條略帶曲折的石板路逶迤伸向濃蔭密布的遠方,幾條深深的車轍,清晰地印刻在青石之上,仿佛在向人們述說著這裡的歷史風雲,講述著古蜀驛道上曾經奔走過木牛流馬的情景。

沿著驛道繼續前行,驀地一塊黑色石碑嵌在路邊亂石壘成的石牆上:「秦蜀金牛古道,公元前三世紀,古蜀國開明朝,令五丁開築。北至長安(西安)910公裡,南至益州(成都)90公裡。蜀道難至此始,亦此終。越秦嶺南下,至此為坦途。自成都北上,至此路途險。」

哇塞!原來腳下這條青石路即為古蜀時期的金牛道的一部分啊。想想也對,此關可謂是成都的最後一道屏障了,過此關便是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當年鄧艾偷度陰平小道成功,直襲成都,諸葛亮的兒孫們就是在這一帶與鄧艾大軍激戰,並全軍覆沒的。

一陣山風吹過,將我從沉思中喚醒,黃昏時分的城關中只有我一個人的身影,看手錶,擔心祠堂要關門了,於是加快腳步向前奔去。

驛道的盡頭是一片開闊地,兩尊石獅靜靜地守在祠堂前,我端詳了一下發現這祠堂還真有些特點:迎面是三間山門,八字儀牆,單簷歇山式屋面,在高大的綠樹濃蔭掩下顯得古樸而寧靜。兩尊石獅如倆位老者,飽經滄桑地守護著這裡,門前一條土路一直延伸到遠處的樹林中。由於沒有什麼人來訪,山門前的廣場顯得空蕩蕩的。

進入大門是二師殿,大殿之上是孔明與龐統二位軍師的塑像。只見孔明羽扇綸巾,盤腿而坐,面帶微笑,欲語非語,而龐士元則穿著樸素,縑巾布袍,曲腿斜坐,似正與孔明耳語國家大計。我特意近前看看這龐士元是否是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可我看到的龐軍師是一位很誠實的模樣,雖算不得英俊,但長得還是很周正的。

二師殿前有兩副對聯:「明知落鳳存先帝;甘讓臥龍作老臣。」另一副是「當年功業如何?火延鬼滅,觀滿地桑陰寐寐,宛聽得偉談高論,萬載驚星震鬥;今日英雄安在,鳳落龍歸,看參天柏影森森,猶留住忠魂烈魄,千秋礪雪磨霜。」讀來耐人尋味。

想那龐士元本是襄陽一才子,當年與諸葛亮齊名。先投孫權,在周喻帳下任一功曹。因孫權以貌取人,不肯大用,自己覺得辱沒了一身才學,於是轉投劉備。

要說人這人的長相確實會影響到人的命運,甚至會殆誤終身。如果當年卞和氏懷抱的荊山璞玉顯露外在美,恐怕和氏壁早已成為萬人爭寵的對象,卞氏絕不會因它而失去自己的雙腿。鍾馗若是生的相貌堂堂,定也會一舉中的,高官得坐,駿馬任騎,說不定還會當上個附馬爺,走個狗屎運。若這龐士元若是有潘安之貌,絕不會被孫權棄之不用,被劉備僅給個耒縣縣令之職。雖說後來因「半日決小縣百日之案」的才能引起了劉備的注意,加上孔明的推舉才做了劉氏集團和軍師,可最終還是選擇了替劉備當回替死鬼,贏得身前身後之名,令人扼腕痛惜。

雖說諸葛亮與劉備隆中對的故事家喻戶曉,但真正為劉氏集團確定「以荊州為根本,以蜀川定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互相鉗制」戰略方針,並身先士卒去踐行的,不是孔明,而是龐士元。

圖 落鳳坡碑

龐統墓位於棲鳳殿後。墓側築有二馬亭,左邊是劉備當年所騎的的盧白馬,右邊是龐統的坐騎胭脂馬。龐統正是因為與劉備換了馬,才在落鳳坡前被敵軍誤認為「騎白馬者為劉備」而亂箭射殺。

龐統墓地很特別,別人的墓大多墳頭上芳草悽悽,樹木茂盛,而他的墓形狀猶如一位將軍的頭盔,有八隻鳳凰造型從四周挑出。墓前石碑上刻有「漢靖侯龐士元之墓」幾個大字。

據說歷史上的龐統祠在明崇楨年間被張獻忠的部下孫可望燒毀。清康熙年間重建,文革期間又慘遭損壞,但主體建築尚存。我們所見到的多為清代遺留下來的。

駐足龐統墓前我忽然想起二師殿前那副對聯「造物忌多才,龍鳳豈容歸一主;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竟三分。」看來這天下人除了以貌取人之外,一山也難容二虎,人若才華溢便易招來嫉妒,友情雖好,時日久了難免生隙。龐士元深諳其理,於是選擇了「以身殉職」。

人若生之貌美,則有先天之利,往往捷足先登。生而有才,則需有展示之機,遇伯樂方能一展平生之志。生而有潘安之貌,宋玉之才情者,天下絕矣。

《遊白馬坡龐統墓》

滿腹經綸傲當年,

三十有六殞坡前。

壯志未酬身先死,

徒留孤冢在人間。

1、交通:可以從成都坐高鐵先到德陽,再去德陽去龐統祠。從德陽市區坐16路公交車到白糖廠站下車,同站換乘107路公交車到108國道口下車,在招呼站坐小客車到五丁谷下車,步行約2000米到白馬關龐統墓。

2、落鳳坡在距龐統祠西北約2公裡的地方,那裡是當年劉備親自為龐士元選的墓地,現今僅存古碑一通。

3、美食:魚火鍋、啞巴兔、餅子夾涼麵、春卷、片粉、冰粉、乾鍋、廣漢毛肚、牛排火鍋、什鄺肖麻辣等等。

相關焦點

  • 龐統死於落鳳坡之上的可能原因
    龐統飾演者《三國志》雲,「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有知人鑑,統弱冠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於樹下,共語自晝至夜。龐統,年少成名,協助襄陽郡守處理政務,治理郡縣,業務能力一流。獻連環計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身為名士 被天下招攬,最終成為劉備手下與諸葛亮同層的謀士。在三國演義中,龐統不聽遠在荊州的臥龍之言獨斷專行,最終因意外死於落鳳坡之上。然而真是的歷史真的是這樣嗎?
  • 鳳雛龐統死在落鳳坡是天意嗎?
    數內有新降軍士,指道:「此處地名落鳳坡。」龐統驚曰:「吾道號鳳雛,此處名落鳳坡,不利於吾。」令後軍疾退。只聽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可憐龐統竟死於亂箭之下。時年止三十六歲。這是小說中的龐統之死,在此之前,書中曾經交待,諸葛亮寫信給劉備說:我夜觀天象,太白臨於雒城,將帥會有危險,希望劉備和龐統停止進攻,但是龐統認為諸葛亮是怕自己立了大功,因此才不讓他們前進的,於是極力勸說劉備進攻,劉備經不住龐統的勸諫,這才勉強答應,而在進攻的過程中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說龐統的馬驚了,劉備看到後就把自己的白馬讓給了龐統
  • 鳳雛龐統為何死在落鳳坡,是天意還是巧合?
    龐統為什麼死在落鳳坡?在正史上真的有這個地方嗎?那麼龐統為何還要冒進?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三國演義》中龐統死亡原因:攻雒城,因疑亮欲爭功,不從亮書勸阻,進至落鳳坡,中張任埋伏,為亂箭射死。鳳雛先生龐統死於徵西川路上,據說那個地方的名字叫做落鳳坡。也就是說,他的死是上天早就規劃好的。案發的時候,龐先生騎著劉備的坐騎。
  • 落鳳坡是因龐統而得名?歷史上龐統是怎麼死的?
    龐統是在30歲的時候,也就是公元209年跟隨的劉備,在此之前,東吳的魯肅知道龐統是天下奇才,為了挽留龐統,親自去請龐統,但很可惜當時的孫權有事耽誤,沒有第一時間接待龐統,因此怠慢了龐統,龐統這個人的本事很大,但他的脾氣也不小,他見孫權這樣待客之道,於是就揮袖離去。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還沒遇到明主,不值得自己出山。
  • 明知走落鳳坡必死,龐統為啥還要「故意送死」?
    讀過三國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在蜀國的陣營中,存在兩位名聲極大的智囊,他們就是號稱臥龍鳳雛的諸葛亮和龐統。 只可惜,劉備到死都沒能一統天下,而號稱鳳雛的龐統,更是還沒怎麼發揮出作用,就早早的死在了落鳳坡。 據說龐統在死前,已經預感到一些事情,畢竟落鳳坡的名字太不吉利,而他最終,也的確是命喪如此。看到這裡,可能很多朋友就會提出疑問了,既然龐統已經預感到自己這一去,很難回得來,為何他偏偏還要去「送死」呢?
  • 三國中龐統真的死了嗎?鳳雛詐死落鳳坡是何原因?
    龐統和諸葛亮都是劉備帳下的軍師,龐統得到重用也有諸葛亮的原因。二人在功績和行事風格上的不同。早年間,龐統就和諸葛亮齊名,龐德公就稱龐統為「鳳雛」,而稱諸葛亮為「臥龍」,還說得二人之一,便可安定天下,可見龐統的才能其實並不比諸葛亮低。
  • 龐統明知落鳳坡有埋伏,為何還要去送死?
    臥龍肯定是諸葛亮了,諸葛亮足智多謀,經常以妙計戰勝對手,而這個鳳雛龐統竟然能與諸葛亮齊名,可見這個鳳雛龐統雄才謀略絕不在諸葛亮之下。當年在落風坡的時候,龐統明知前面有埋伏,龐統依然選擇前進,簡直就是送死,一點反抗都沒有。龐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為何?
  • 東吳為什麼不重用龐統?他又真的是死在了落鳳坡嗎?
    在當時的歷史上,已經處於在一個注重儀表的時代,可是龐統此人長得有些難看,故而才會讓東吳的人們生出了輕視之心。當然還有一些別的原因,龐統此人的性格也是個問題,他天生自視甚高,言稱自己只侍奉有本事的君主,可能是因為瞧不起孫權,才沒有被重用,這種可能性其實很高,畢竟龐統之後選擇了投奔劉備。
  • 龐統明知落鳳坡有埋伏,為何還要去送死
    建安十九年,劉備與龐統約定共取雒城,按照約定,龐統走小路,劉備走寬敞得大道。然而不幸的是,龐統在落鳳坡被張任伏擊,中箭身亡。於是有人便產生疑問,以龐統的智慧可以看出落鳳坡小路有伏兵,為何還要去送死呢?個人認為,龐統走小路,有著深刻的原因,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
  • 若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龐統僥倖逃生,他能戰勝司馬懿嗎?
    曹操手底下有司馬懿,孫權手底下有周瑜,劉備手底下有「臥龍鳳雛」,指的便是諸葛亮和龐統。諸葛亮和龐統都是劉備手底下能力強的謀士,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有所不同,所以這兩個人的結合對劉備有很好的啟發作用。但不幸的是,龐統在落鳳坡殞命,英年早逝。要不然以龐統的才能,定能幫助劉備一展宏圖。於是諸葛亮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劉備手底下的第一謀士。
  • 龐統既然知道走落鳳坡必死,為何還要故意送死?
    當時劉備和劉璋剛剛決裂,龐統想打劉璋建功德,結果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在一條小路上被張任射成了刺蝟。關於龐統的死,小說中的說法是的盧妨主,實際上就是身騎白馬太過顯眼,被當成了靶子。這小說和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中都是這麼演繹的,這讓人感覺龐統還是有些稚嫩,不及諸葛亮料事如神。而在新版的《三國》中,編劇對這個故事進行了一次大膽的改編,這個改編顯然更適合電視劇。
  • 你們別再被騙了,龐統死於落鳳坡的真相併非如此,這兩人才是兇手
    通過演義中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龐統是劉備手下的重要的謀士之一,與諸葛亮相比是不平分秋色的。隨後龐統與劉備一同入川時,劉備與劉璋產生分歧而決裂,龐統在當時就獻上了上、中、下三條計策給劉備,只可惜劉備只用到了中計,龐統就在落鳳坡不幸中箭而亡。
  • 龐統明知落鳳坡有埋伏,為啥還要去送死?他算錯了一事看錯了一人
    龐統綽號「鳳雛」,與「臥龍」諸葛亮齊名,而且從水鏡先生的點評來看,龐統能力也是非常強的,並不輸於諸葛亮。所以說龐統知道落鳳坡有埋伏,其實也是有這個可能性的,而他明知山有虎,卻偏向虎山行的原因,主要有這麼兩個!
  • 龐統的人物形象如此豐富,為何說是詐死?落鳳坡又是何事?
    導讀:龐統的人物形象如此豐富,為何說是詐死?落鳳坡又是何事?在中國的歷史上出現了三國時期,那麼這個時期的到來更是代表著時代的不斷的進步,大家可能都是通過三國演義這本書才看到了歷史的不斷的發展,後來可能也是因為一些影視作品的不斷的反映所以又看到了其他的發展,不管怎麼說大家都不要忘了,除了那些非常驍勇善戰的將領還有一些非常有智力的謀士,給小編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位就是龐統!
  • 龐統為何命殞落鳳坡?難道僅僅是因為一支箭嗎?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劉關張三兄弟三顧茅廬的時候,就聽說了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當時東漢末年流傳一種說法,臥龍鳳雛得一人者便可得天下,由此可以窺見龐統的軍事才能。然而劉備後來得到了臥龍與鳳雛,卻萬萬沒有想到,龐統命殞落鳳坡。
  • 龐統被吹得神乎其神,為何這麼容易死在落鳳坡?你看真正原因
    但閱讀完三國演義,不難得出,除諸葛亮一人,其它三人卻都是英年早逝,尤其是龐統,被後人渲染得神乎其神,可是,如此盛名之人為什麼輕易死在了落鳳坡?龐統作為和諸葛亮齊名的能人異士,能如此輕易地死去,也恰恰是和諸葛亮有關。在龐統與諸葛亮同級之時,諸葛亮便為劉備立下了赫赫戰功。
  • 「落鳳坡」一語成讖,歷史上的鳳雛真的是死在落鳳坡的嗎?
    三國時期,龐統和諸葛亮齊名,龐德公也稱龐統為「鳳雛」,而諸葛亮稱為「臥龍」,由此可見,龐統的才能以及他的謀略似乎並不比諸葛亮差。 但是很可惜鳳雛還未真正鳳鳴天下便在落鳳坡隕落了。
  • 若在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龐統繼續輔佐劉備,能擊敗司馬懿嗎?
    《三國演義》中的龐統也是一個很讓人感到惋惜的人物,他是和臥龍諸葛亮齊名的鳳雛,就是因為相貌不出色的原因,一直沒有被重用,好不容易到了劉備手底下並且得到了賞識,可是也沒有能夠為劉備出太多的力就在落鳳坡死去了,真的是非常可惜的。
  • 貴州織金「起鳳巖」,四川德陽「落鳳坡」,是巧合嗎
    鳳凰山腳下路(安黃公路)旁懸崖上有記得《三國演義》裡面有個「落鳳坡」,落鳳坡位於四川省德陽市羅江區白馬關鎮的龐統祠旁約2公裡處,龐統(鳳雛先生)在此被張任伏兵射死,起鳳巖與落鳳坡相對,不過起鳳巖這裡是否有人飛黃騰達不得而知。
  • 龐統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軍師,為何龐統卻英年早逝還身死落鳳坡?
    龐統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軍師,為何龐統卻英年早逝還身死落鳳坡文/烈日對黑夜關鍵詞:龐統 本文約為1200餘字 閱讀約需4分鐘在三國爭霸時期而三國時期的能人異士中,諸葛亮是謀士中的翹楚,而作為與諸葛亮一同成為劉備謀士的龐統,為何卻英年早逝身死落鳳坡?接下來,便跟隨小編的腳步,來深入的探索一下,為何龐統與諸葛亮一同成為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名揚天下,深受尊敬,而龐統卻英年早逝,青史不留名。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三國裡面的「臥龍鳳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