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香港《南華早報》曾刊文稱,內地共享單車品牌ofo有意接管Gobee.bike在香港的運營。報導稱,根據擬議的計劃,ofo在接管運營後,將保持Gobee.bike品牌不變。不過由於是初步會談,雙方可能無法達成最終協議。
據了解,目前小黃車業已在香港運營。其於2017年底進入香港市場,《香港經濟日報》報導,用戶在支付99港元的押金後享受乘車服務,租金為每半小時3港元。
在進入香港市場後,小黃車也面臨和Gobee.bike同樣的問題,單車被亂停放阻礙交通,同時也有不少車輛出現損壞。對此,ofo於今年4月招聘一批清理單車的「巡邏員」,專門處理街道上隨意擺放或擋路的單車,時薪為50港元至120港元不等。
香港媒體透露,ofo進軍香港後大送優惠券吸引顧客。雖然乘車押金要99港元,但ofo向早期使用的用戶贈送90港幣的優惠券,目前還有免費送3程的優惠,以及不少變相免租金的活動。
此外,ofo還在5月份推出經過重新設計的新型號共享單車ofoBlack,為用戶提供更舒適的共享單車體驗。
盈利重心轉向海外?ofo自救
小黃車不只在香港出現損壞,在內地也是。掃碼掃不出、座位調節不了、亂放讓人煩,單車損壞率過高,飽受消費者詬病。此外,央視日前還曝光ofo小黃車存在的「異常扣費」問題,包括「未開鎖扣費」、「報修先扣費」等。
對於共享單車來說,還普遍存在難獲盈利以及支付巨額維修開支的問題。和Gobee.bike一樣,ofo也資金緊張、難以盈利,近來挪用押金、大幅裁員的傳聞就反映了上述問題。
對此,ofo採取一系列措施爭取儘快實現全面盈利:包括調整計費方式,收緊免押金政策;推出車輛廣告和APP端內廣告,實現商業化;推出信息流產品看看資訊,試水信息流廣告增加盈利點;探索小遊戲業務,增強用戶粘性。
軟體上的商業化追求並不意味著 ofo 對單車業務的放棄。7月6日,ofo 宣布完成海外市場的開拓階段,將進入深耕重點市場的第二階段,如新加坡、美國、法國等,這項業務由創始人戴威直接負責。
ofo方面表示,ofo海外城市用戶的消費水平高,並已形成付費習慣。這些城市的騎行價格約在國內6倍以上,帶來了海外營收。ofo 進入新戰略階段後,將對重點市場進行更針對性的精細化運營。
截至今年5月,ofo 新加坡訂單量累計超2500萬單,用戶約佔總人口五分之一;ofo 英國用戶數量超投放單車數量的30倍。
ofo稱,在巴黎、米蘭等重點城市,用戶數量至少超過投車數量的10倍,甚至達到數十倍。巴黎在初期投車數量僅有1500輛時,高峰日訂單量達到了4300單。米蘭在初期免費推廣時,日訂單高峰更達到了29103單,日車均單創下14.2單的高峰。
雖然海外市場的客單價更高,但也有更為嚴格的法律法規限制,這對共享單車平臺運營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比如讓ofo傾心的美國芝加哥就於近日提出,為保持街道暢通整潔,對共享單車亂丟亂放採取強硬措施,以防止共享單車亂丟亂放。
《芝加哥太陽報》7月10日報導,市民租用任何沒有固定自行車站點的共享單車的話必須確保他們所租用的車帶有「鎖到東西上」的功能,就是能夠保證自行車能夠像固定在自行車架上一樣固定在某個物體上。受此規則的限制,總部位於中國的ofo周一宣布將前期投放的50輛共享單車撤出芝加哥。
此前虎嗅網還曾報導,ofo的海外市場主管張嚴琪離職,整個海外部門解散,不過ofo方面否認了這一說法。
外界認為,共享單車行業整體融資趨緊後,海外市場已不再成為提升ofo估值的加分項。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