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魯東大學環渤海發展研究院在煙臺舉行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新成果發布會,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課題組發布了《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與環渤海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研究》等研究成果。新研究成果顯示,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或將改變中國區域經濟版圖。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是面向21世紀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而提出的一項重大而深遠的研究課題。其基本設想是,利用渤海海峽的有利地理條件,從山東蓬萊經長山列島至遼寧旅順,以跨海橋梁、海底隧道或橋梁隧道結合的方式,建設跨越渤海海峽的直達快捷通道,將有缺口的C形交通變成四通八達的Φ形交通,化天塹為通途,進而形成縱貫我國南北從黑龍江到海南十一省(市、自治區)長達5700餘公裡的東部公路、鐵路交通大動脈。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作為我國綜合交通網絡規劃南北沿海運輸大通道的一部分,它的建設有利於促進區域一體化戰略合作及東北亞區域長遠合作發展,有利於國防交通建設和保障國家安全。並將帶來通道兩端山東、東北城市經濟聯繫的增強,加速要素資源的集聚,促進海峽南北兩岸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勢必改變原有的中國區域經濟版圖。」魯東大學環渤海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良忠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據劉良忠介紹,在渤海海峽南北兩岸地區有望形成三個層次的『啞鈴』結構。一是通道的建設直接密切了煙臺和大連兩個城市的經濟交流與聯繫。二是跨海通道將兩大半島實現了串聯,環渤海經濟圈也實現了南北對接,山東半島城市群和遼中南城市群,將融合在同一個經濟圈內。三是通過山東進而連通整個華東經濟區,在海峽北岸通過遼寧進而將整個東北經濟區連到一起,構成了一個涵蓋範圍更廣的『啞鈴』區域結構。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課題研究始於1992年,主要進行了四個階段的研究工作。目前,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課題研究進入了新階段,重點研究渤海海峽跨海通道項目可行性以及對區域經濟社會的影響等。
據了解,魯東大學環渤海發展研究院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前期研究工作取得了諸多成果。先後被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列為國家重點軟科學滾動項目、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相繼出版了《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等30餘部1000餘萬字的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系列專著和研究報告。設計、提出了南橋北隧、伏貼式海底隧道、水下隧道橋等工程技術方案。
據悉,近期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課題組和國家有關部門合作,將在煙臺聯合舉辦「新時代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建設與環渤海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研討會」,就再次推進跨海新通道進行研究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