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枸杞:開啟轉型升級路

2020-12-25 東方財富網

在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環境下,枸杞和藜麥作為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的主要經濟作物,以其特有的生物學特性,經過多年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作為青海枸杞的主要種植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從枸杞生產全程機械化,到創新標準化生產模式,開啟了枸杞產業從「產量」到「品牌品質」的轉型升級模式。

用工成本高,

倒逼枸杞產業機械化發展

6月中旬,在海西州德令哈市柯魯柯鎮萬畝枸杞種植基地舉辦的藜麥和枸杞全程機械化現場會上,低空低量植保無人機、自走式旋耕機、行株間自動割草機、多功能施肥機、枸杞專用全方位噴杆噴霧噴架機、「智能農業機器人」等先進機具在實驗地裡大秀「技藝」,各種新型高科技機具的高效精準演示效果博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現場先進的機器設備,讓海西州德令哈市久農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一舟連連稱讚,「看了機械化實訓,如果我們合作社用新引進的『藜麥鋪膜精量穴播機』播種藜麥,將會大大降低種植成本,產量也會增加。」

近年來,經過各方面努力,我省小麥、青稞、油菜、馬鈴薯、牧草、玉米等糧油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已趨成熟,增產增收的效果明顯,但在藜麥、枸杞、胡蘿蔔等蔬菜、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方面還處於起步階段。

我省柴達木盆地物產豐富,枸杞和藜麥享譽全國。但是,枸杞和藜麥這一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過程依然以人工勞作為主,作業質量不穩定,生產成本高,用工難用工荒現象時有發生。種植模式紛雜,機械化技術應用匱乏,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而更為窘迫的是,我省大多枸杞種植戶從一開始就採用密植方式,單一追求產量,且枸杞種植區行距大小不統一,這樣種植模式下不利於機械化作業,勞務用工投入佔比極大。

據專家測算,枸杞生產中僅人工成本就佔到總生產成本的76%。過高的成本至使產品競爭力低下,經濟效益不佳。藜麥生產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播種質量差,收穫損失大,生產瓶頸明顯。

現場會上,德令哈市柯魯柯鎮蓮湖村枸杞種植戶劉奎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每到除草、剪枝的關鍵時期,耕地、澆水、鋤草、抹芽、剪枝、施肥、病蟲害防治、收穫採摘,這一系列工作下來,每畝枸杞地投入的人工成本超過3800元,其中採摘的成本差不多就佔到了總成本的一半。他告訴記者:「種植枸杞這麼多年,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人工。如今,自家標準的機械化種植示範地裡,利用機具除草、施肥,就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省時也省力。」

面對高成本,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推廣枸杞生產全程機械化、標準化宜機模式,逐步實現「機器換人」就成了必由之路。

現代農業的基本標誌是「生產模式標準化,生產過程機械化」。將機械化技術廣泛應用枸杞和藜麥生產全過程,降成本,提效益,必將對枸杞和藜麥產業提供極大助力。

青海省農牧機械推廣站站長何彥武表示,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機械化,枸杞和藜麥產業的優質高效發展更離不開機械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引進和推廣枸杞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發揮好農業機械在枸杞生產中的作用,核心目的就是要降低枸杞種植成本,幫助農牧民增收。

針對機械化推廣帶來的節本增效問題,省農牧機械推廣站研究員許振林做過詳細的測算:採用機械化生產後,中耕施肥環節效率較人工可提高24倍,中耕除草環節效率可提高40倍,植保作業環節效率能提高25倍,每畝可節約成本1000元左右。

看著現場作業在田間的「大鐵牛」,劉奎告訴記者,目前耕地和行間鋤草全部使用微型機械,還有風送式噴藥機,與人工相比每畝地成本可以節省70%—80%左右。但是密植的枸杞地裡株間除草、鮮果採摘等環節還是要靠人工。

儘管枸杞和藜麥產業存在許多問題,但也未嘗不是破題前行、轉型升級的良機。在青海省農牧機械推廣站副站長權凱看來,現場自主研發和新引進的機具,其作業效率較人工作業提高了3-15倍,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降低了藜麥枸杞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標準化水平,並且具有操作簡便、性能優良、節能環保的特點,能有效促進藜麥枸杞生產的節本增效。

而經過2年多的技術創新和試驗示範,我省農機推广部門先後研發成功枸杞專用全方位噴杆噴霧噴架、枸杞專用追肥機等,引進包括枝幹還田機、行株間除草機、追肥機和植保無人機等枸杞生產關鍵設備;同時還引進了藜麥鋪膜精量穴播機、高杆作物割曬機和帶式撿拾收穫臺等藜麥生產關鍵裝備,試驗示範枸杞和藜麥全程機械化技術,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創新標準化生產模式,

助推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省始終堅持「質量興杞、綠色興杞、品牌強杞」理念,加快建設特色突出、功能齊全、環境優美、體制先進、管理科學、運轉規範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區,精心打造了以柯魯柯鎮萬畝枸杞科技園等為代表的標準化枸杞基地,並採取有效措施大力培育,為助推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力量。

如何從源頭保證青海枸杞的品質質量,進一步提升青海枸杞市場競爭力?

據青海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王建元介紹,今後,按照枸杞標準化生產要求,從枸杞的種苗培育、水肥施入、病蟲害防控,到烘乾設施的引用及農藝農機有效結合等方面,推動青海枸杞在質量提升上有一個大的突破,推動青海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

地處柴達木盆地的海西州,目前有機枸杞種植面積達7853.3公頃,是中國有機枸杞種植面積最大區域。如今,柴達木枸杞始終堅持好枸杞是種出來的理念,通過標準化種植保證品質質量、創新驅動引領產業發展,讓青海枸杞走上從「產量」向「品質品牌」轉型升級之路,推動枸杞產業轉型升級、整合發展。

做好枸杞種植源頭的保質保量只是第一步。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我省依託當地枸杞的資源優勢,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從源頭把關,助力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打造有機枸杞方面,我省堅持以質量保品牌,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紮實開展星級基地評定及農藥零增長和化肥零增長行動,實行精細管理,精心改良枸杞種苗培育、栽植等生產環節,積極引進中耕除草、高效施肥等現代農業機械裝備,不斷提升枸杞產業機械化發展水平,為強力推動枸杞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保證。

記者了解到,海西州為打造富硒有機枸杞,全面落實產業支持政策措施,從產業規劃、產地保護、產品研發、品牌打造、市場營銷等方面紮實推進,切實助推枸杞產業縱深發展和做大做強。

統計顯示,2019年,海西州枸杞種植面積3.2727萬公頃,乾果總產量8.71萬噸,產值25.9億元(佔農牧業總產值的44.45%);2020年預計全州枸杞種植面積3.33萬公頃。

同時,海西州全力推進綠色有機示範省建設,加大標準化生產,穩步擴大有機枸杞種植和認證規模,健全高原有機枸杞種植和質量標準管理體系,帶動有機枸杞種植標準化、規範化、規模化發展,進而引領有機綠色枸杞產品提質增效。目前,海西州制定並推廣種植技術、質量控制方面的標準13個,大力推進有機基地建設,1.67萬公頃基地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核心基地獲得有機產品認證企業、專業合作社37家。

在謀發展的同時,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型企業,創建行業旗艦龍頭,引領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縱深發展,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將都蘭、德令哈、格爾木三大園區打造成以枸杞精深產品加工為主導,使其成為全國聞名的枸杞產品精深加工中心。

此外,海西州也在加快成立柴達木枸杞研究院,以國內頂尖團隊聯合開展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開展新品種選育和推廣,加強產業科技研發,重點在循環產業鏈延伸、植物源生物農藥、有機肥、保鮮技術、精加工等關鍵環節開展科技研發,推動綜合技術研發和應用,逐步創建國家有機枸杞生產與管理行業標準體系。目前,已培育柴杞1、2、3號三個優良品種,獲得省州級科研成果67項。

(文章來源:青海日報)

相關焦點

  • 青海最大枸杞種植地成3A景區
    原標題:枸杞種植地成3A景區   7月16日,第二屆大漠紅枸杞節——AAA級旅遊景區推介會在西寧柴達木賓館隆重召開。記者從會上了解到,都蘭縣已經成為青海省最大的枸杞種植基地,為做強做大枸杞產業,該縣結合枸杞產業打造旅遊景區,走出一條「精深加工與旅遊產業融合」的轉型升級之路。
  • 青海都蘭的枸杞紅了!
    青海都蘭的枸杞紅了!都蘭生產的枸杞因其獨特的生長土壤、氣候條件造就的優良品質,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都蘭境內諾木洪地區是重要枸杞生產地,隨著當地近年來枸杞產業的快速發展,知名度、市場份額的逐步提升,枸杞產業已成為支撐當地農牧業經濟穩步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
  • 青海都蘭:柴達木枸杞迎豐收
    中新網青海都蘭9月1日電 (李江寧)「海西州是全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種植基地,枸杞全產業鏈產值突破百億元。今後,我們將繼續推進海西州富硒有機農牧產品提質增效,讓產業更有價值、讓生態更有顏值、讓群眾更有幸福值。」1日,海西州政協副主席劉顏成在柴達木富硒有機枸杞節開幕式上說。
  • 「中國拉麵」上雲 青海海東合作阿里推動拉麵產業數位化
    如今,這個古老的產業也將開啟數位化。7日,阿里巴巴集團與海東市人民政府在海東籤署了《青海拉麵產業數位化平臺合作框架協議》,並舉行了阿里巴巴本地生活「中國小吃產業帶」項目全國首發儀式。啟動儀式前,雙方就共同打造拉麵產業數位化平臺,推動拉麵產業全鏈路數位化升級,打造阿里巴巴本地生活「中國小吃產業帶」項目進行了交流。
  • 青海柴達木黑枸杞的功效與作用 防癌抗癌
    黑枸杞是枸杞子的一種,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環境下又生長了許多品種的黑枸杞,黑枸杞屬青海柴達木黑枸杞最好,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下青海柴達木黑枸杞的功效與作用! 青海柴達木黑枸杞的功效與作用 青海柴達木黑枸杞簡介 柴達木黑枸杞生長在海拔2600米——3000米的盆地沙漠地帶,具有「聚寶盆」美譽的青海柴達木盆地,那裡海拔高、氣候乾旱,生態環境潔淨,無汙染。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黑枸杞得天獨厚的營養價值。
  • 金點子解惑青海拉麵升級之困
    從端起這碗面開始,青海人用三十多年的光陰,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發展之路。在新時代的新挑戰面前,脫離「蘭州拉麵」自創品牌的青海拉麵,如何轉型升級?在今年的全省兩會上,多年研究青海拉麵經濟的省政協委員、青海民族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李毅提出了加快拉麵經濟轉型升級,促進全省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的建議。
  • 服裝企業轉型升級謀新路
    服裝企業轉型升級謀新路 2013年06月29日 20:54 >     我市加工貿易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現場會昨天在常平晶苑工業城舉行。
  • 美麗青海,秋收的季節都蘭紅了,爆汁鮮甜的枸杞有小拇指大小
    important}最近興起了一股青海旅行熱,身邊有不少的朋友都去了青海旅行,或者正準備去青海旅行。,枸杞都是人工採摘,一顆顆的摘下來,才能保證枸杞的品相。而且種植枸杞現在都是高科技,無人機、遙控車、踩高蹺的自動送風噴霧……所以說青海都蘭「枸杞之鄉」的美譽真的是名不虛傳。
  • 青海諾木洪野生黑枸杞,男女的美容養生聖品!
    野生黑枸杞是目前自然界最有效的抗氧化物質,野生黑枸杞富含豐富的花青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止過早衰老,滋肝補腎、祛斑養顏、改善睡眠,在內地黑枸杞已經被稱作是自然界的軟黃金,價值連城,在歐洲竟然被稱作是可以口服的化妝品~! 野生黑枸杞中的花青素清除人體自由基的能力是vc的20倍,ve的50倍!食用黑枸杞讓男人更健壯,讓女人更漂亮!
  • 戈壁深處有一片紅色—青海諾木洪依靠枸杞改變命運
    他們告訴董志幹,這些樹叫枸杞,每一棵都在300歲以上。普通枸杞是灌木,只有一米來高,而諾木洪的這幾棵枸杞經年累月已成了2米多高的喬木,成了當地群眾心目中的「神樹」。枸杞樹並非真有神力。諾木洪農場地處的柴達木盆地的宗加—巴隆區域是我國天然野生枸杞的主要分布帶,也是國內面積最大的原始野生枸杞群落。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加上充沛的陽光,使枸杞有了胡楊般的生命力。
  • 「青海之變」都蘭縣:枸杞紅了日子甜
    都蘭縣枸杞種植歷史悠久,經過一群「追夢人」持續多年的「努力奔跑」,現已建成全國集中連片種植規模最大、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產品品質上乘的枸杞種植基地之一。枸杞不僅成為當地農牧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和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新興朝陽產業,而且還使「沙漠變綠洲」,促進了當地生態文明建設。
  • 青海諾木洪枸杞種植戶的好消息,這裡建設大水庫了
    日前,中電建水電基礎局參建的青海省都蘭縣諾木洪水庫工程開工,水庫建成後將有效增強諾木洪河流域防洪能力,同時24萬畝枸杞將得到灌溉,有力提升當地農田灌溉保障水平。水庫主要任務是農業灌溉,灌溉面積為諾木洪農場及宗加鎮地區共25.19萬畝林地(含24萬畝枸杞),工程規模為中型。中電建水電基礎局承建諾木洪水庫二標段,合同工期為40個月,工程主要施工內容包括基礎防滲牆、帷幕灌漿、溢洪道、洩洪排沙洞、輸水洞、導流洞、機電設備安裝等。
  • 青海旅行,一到九月這裡就變成了紅色海洋,美景美食都和枸杞有關
    ,小小的枸杞密密麻麻的沐浴在青海溫潤的陽光下,場面壯觀極了。、根皮及嫩葉可入中藥,如今人們喜歡用枸杞來泡茶,養生又健康,枸杞主要分布在我國分布廣泛,青海,寧夏,內蒙古、新疆等地,以青海為主要產地。,一般上高0.5-1米,栽培時可達2米多,看起來枝條細弱,弓狀彎曲或俯垂,紅彤彤的果實掛滿了枝頭,摘一顆放在嘴裡,味道甜甜的,在這場盛大的豐收節,用鏡頭定格下我的笑容,9月,我在青海天氣晴。
  • 重報電商平臺助力青海特色農產品 犛牛肉、青稞及枸杞等產品將上線...
    8月6日,全國省級黨報發行協作會、中國報業電商物流聯盟和青海省農業農村廳、青海日報社共同主辦的「中國報業電商青海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行動」在青海西寧舉行,重報集團電商物流公司零距離電商平臺應邀與來自全國各省、市的報業電商赴青海挑選產品。
  • 阿里京東改造夫妻零售店 新零售開啟便利店又一輪轉型升級潮
    隨著當下「新零售」的風口的到來和消費升級推進,從品牌「便利店」的主動「觸網」,到「夫妻零售小店」的業務革新,兩者同時開啟了新一輪的轉型升級。賦能「夫妻老婆店」 天貓、京東忙著改造夫妻店電子屏的門頭、陳列井然有序的貨架、都市簡潔的裝修風格……位於玉古路的「天貓·維軍超市」呈現在眼前的是整潔時尚的便利店,即使對標羅森、全家、7-11這些品牌便利店,天貓·維軍超市的裝修、貨品、服務、環境都不落於下風。
  • 珠江路頒轉型升級專項資金
    本報訊(通訊員 尹有田 記者 鄧露潔) 6日上午,珠江路創業大街重點項目開工儀式暨首批轉型升級專項資金頒發儀式舉行,首批轉型升級資金共482萬元撥付給9家企業。    據介紹,玄武區於2016年設立1000萬元珠江路轉型升級專項基金。
  • 青海都蘭打造黃金枸杞新能源三個百億元產業基地
    中新網西寧4月5日電 (張添福 孫睿 裴斐)中新網記者5日從地處柴達木腹地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了解到,「十三五」時期,都蘭縣將結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重點打造黃金、枸杞、新能源三個百億元產業基地和高原文化旅遊名縣
  • 中國最大枸杞種植基地獲「中國枸杞之鄉」稱號
    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西寧1月15日電(江亞琴)15日,記者從青海諾木洪農場了解到,日前,諾木洪防洪防沙治沙林場(農場)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授予中國枸杞之鄉稱號,成為全國第5家被命名的「中國枸杞之鄉」,也是全國集中連片種植規模最大、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的枸杞種植示範基地。
  • 廣州中大布匹市場發展面臨困境,轉型升級路在何方?
    圖文/界面廣東 林楊傑近日,有消息指廣州市將引導中大布匹市場的產業逐步向清遠市疏解,意味著這個有著三十多年歷史的全國最大布匹紡織品集散地將面臨轉型升級和搬遷,消息一出就牽動了不少市民的心。在那裡工作了多年的商戶們告訴界面廣東,他們還沒收到相關通知,中大布匹市場何去何從,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定論。
  • 「杞」在青海「杞」動未來——都蘭枸杞產業搭上提質增效新快車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都蘭,蒙古語譯為溫暖之意,全縣總面積4.527萬平方公裡,人口近11萬,由蒙古、藏、漢、回、土、撒拉等19個民族。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都蘭縣被譽為舉世聞名的柴達木綠洲瀚海的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