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友在60年戎馬生涯中,戰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
1905年2月28日,湖北省麻城縣許家窪(今河南省新縣許窪)一個貧苦家庭誕生了一個男嬰,他便是許世友。八歲時,跟隨拳師進入嵩山少林寺,既是學武也是謀生。
在他的生長期間,全國都在燃燒著一股名為革命的火焰,年紀輕輕的許世友在了解之後也選擇了加入其中。1928年紅軍第十一軍成立後,他便在其中從班長一路做到營長,後成為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四團團長。三十年代,先後跟隨部隊轉戰川陝,創建革命根據地。不過要說這位走過長徵的老將軍,最輝煌的時刻,主要分為三個時期。
首先是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10月後,開始進軍冀南。數次與日軍展開戰役,他打紅了膠東的半邊天,期間便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第二解放戰爭時期,又帶著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先後參加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膠東保衛戰等重大戰役。正是他在孟良崮戰役中,殲滅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軍隊74師。
在其努力下,1948年9月又殲滅國軍十萬多人,基本解放山東。華東、華北兩大解放區因此得以連成一片,為今後的全國解放奠定基礎,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第三在晚年,這位善戰的老將,依然指揮了兩場對越國際戰事。那便是西沙自衛反擊戰以及對越自衛反擊戰,他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國家,六十年的戎馬生涯戰功赫赫。
1985年10月22日16時57分,許世友因病搶救無效逝世,享年81歲。其實按照南京軍區不成文的規定,他的告別儀式應當在華山飯店,但考慮許將軍的身份。最終還是選擇在了南京軍區機關大禮堂,說句題外話,當年何應欽就是在這裡收下了岡村寧次的軍刀以及投降書。解放後,這裡成了禮堂,葉劍英等元帥都在這裡發表過講話。
選在這裡,也是因著其意義非凡,加上地方夠大。後來證明,確實有必要選個大且有意義的地方,因為來參加告別儀式的,身份都不低人數也不少。參加的人送的花圈堆得極滿,一直延升到了門外,因著花圈太多,還不得不規定:除正副國級可以單獨送外,其餘人採取合送方式。
於是,其中一條輓聯上,竟然密集的寫上了三十個人的名字。無奈還是不夠,於是有些花圈,只好放在禮堂的門廳裡。花圈如此,人數更不用說,原先的規定的3000徹底作廢。其實原先是想著低調,只開告別儀式,規格同蕭華。但老將軍的名聲實在太大,他的戰友也都想送老同志最後一程,所以才會出現擠不下的情況。
11月8日,許將軍的靈柩如遺願,葬在了母親的身邊。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十大將中唯一一個選擇土葬的,這個選擇的背後令人感動。按照許將軍的原話如下:我死後和母親埋在一起。我從小離開家,沒有在母親身邊盡孝道,死後要和她老人家做伴。當年許將軍母親病危的時候,他都沒法送終,所以立誓死後要為母親守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