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縣陳家莊鄉李家莊村的石窟躍魚,是五臺舊八景之一,馳名五臺,歷來奧妙難解。清朝福建建寧人張紳描述其為「不許鷹鶴渡,誰知鯨鯉來。衝風疑破壁,激水自生雷」。五臺詩人閆竹葉寫的《石窟躍魚》詩曰:「造化獨鍾清水河,暗流遠接北溟波。山潭嵌月尋常在,石窟躍魚玄奧多。細雨悄言寒食事,惠風傳唱浪花歌。一時物慾成悲劇,景瘦人稀奈若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李家莊村,位於五臺縣清水河下遊的西岸,依山傍水,是一個只有七八百口人的小村莊,農作物以水稻、玉米和雜糧為主,經濟樹木有花椒、柿子、核桃、黑棗樹等,可謂五穀豐登,果木飄香,風景如畫。在流經李家莊村清水河的東岸峭壁上,有一石窟,窟內自古以來一直有一清泉汩汩湧出,徑有尺許,注入下方小石潭中。過去,每年清明節前後的三四天內,便有魚從石窟中隨流水擁擠而出,歡騰跳躍,爭先恐後,甚至被洞內的石壁劃傷,破身暴鰓,亦不停息。魚大者過斤,小尾數兩,似鯉非鯉,似鯽非鯽,味道鮮美。魚最多時一天能出二三百斤。這些魚兒出來後就像瞎子一樣到處亂遊,身子成半透明狀。清明節一過,魚越來越少,三四天後就一條也不出了。於是,每到清明前後,村民們只要把簍子貼在石壁上,就可接住活蹦亂跳的魚兒,這場景,很是賞心悅目。在場圍觀者,人人都有份。
誰知,上世紀50年代,有好事者嫌石窟口子小,幻想把口子炸大,魚就會多出快出。不料,隨著一聲炮響,口子大了,魚卻從此絕了蹤跡,連泉水也不流了,延續不知多少年的石窟躍魚只留下一段佳話,後人不禁為好事者的無知嘆息不已。有人說,這是破壞了魚的生態環境,魚便改道而走了,違背了自然規律,就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今人不可再幹這樣的蠢事了。
魚兒是從哪裡來的呢?有專家解釋說:「在地下有許多暗河,有的暗河是和地上河相通的,這樣就有大量的魚流入暗河,在裡面生活,並繁衍後代,形成了與地上河中的魚不同的魚種。為什麼在春天出來?主要是春天來臨,大地回暖,地下河水溫漸漸升高,魚兒就會向水溫比較低的暗河入水口或出水口遊去。由於這些魚兒長期在黑暗中生活,一旦見到陽光就會失明,就會亂竄。」
看來,蛇有蛇穴,鳥有鳥巢,習性不同,各行其道,殊途不同歸,不可強求一致。否則,必將付出不應有的代價。「石窟躍魚」被炸不再出魚了,類似於歷史典故「揠苗助長」,從中不可不汲取教訓。
直接點擊以下文字連結,閱讀推薦內容:
軼聞 | 1964年的一次捉鬼記
軼聞 | 母親陪嫁的「長命雞」離家出走了
軼聞 | 母女雪地遇狼驚魂記
軼聞 | 擒狼捉狼面對狼——發生在我老家的真實故事
狼行皋落,太行山裡的人狼大戰
軼聞 | 一個山西村莊的白虎記憶
軼聞 | 汾河遭遇龍吸水
軼聞 | 福報,救命的三棵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