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方言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是因為五臺方言的研究目前還較少。五臺方言整體上屬山西方言的北區、晉語五臺片。對五臺方言的研究,不論是語音、詞彙、語法的研究,還是綜合的研究都很缺乏。在已出版的山西省北區各縣市方言志中,有大同、懷仁、山陰、天鎮、朔縣、平魯、靈丘、忻州、定襄、原平等。
因此,五臺方言的研究遠遠落後於山西北區其他縣方言的研究,也遠遠落後於晉語整體的研究。為了更好地推動晉語的研究,晉語區內各方言點必須為晉語的研究提供更加豐富、詳實的方言材料,五臺方言的研究正是基於此目的。
晉語方言分區對於漢語方言如何劃分方言區,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很大的爭議,流傳比較多的是漢語方言可以分為7大方言區:①北方方言②粵方言;③吳方言;④閩方言;⑤湘方言;⑥贛方言;⑦客家方言1986年著名語言學家李榮先生第一次提出「晉語」列入第十大漢語方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李藍在2002年《方言》雜誌發表《方言比較、區域方言史與方言分區----以晉語分音詞和福州切腳詞為例》一文,認為根據入聲韻、古全濁聲母的類型、分音詞和切腳詞及方知組讀同端組見組聲母四條分區條件,晉語應劃成全國一級方言區。
山西方言屬於「晉語」,但是「晉語」不等於「山西方言」。晉語除了山西之外,還分布在內蒙古、陝西、河北、河南等四個臨近山西的省區,使用晉語的人約5000萬,僅次於官話。
山西晉語目前分為七片:
1.并州片:分布在山西中部,又分為晉陽小片和平遼小片。
(1)晉陽小片:包括太原、清徐、陽曲、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壽陽、榆社、文水、交城、孝義、婁煩。
(2)平遼小片:昔陽、和順、左權、陽泉、平定、盂縣。
2.呂梁片:分布在山西西部與西北部(離石、柳林、汾陽、中陽等)。
3.上黨片:分布在山西東南部(長子、屯留、襄垣、沁源、武鄉等)。
4.五臺片:分布在山西北部與內蒙古中部(五臺、忻州、代縣、應縣、渾源、靈丘、五寨等)。
5.雲中片:包括大同、天鎮、陽高、右玉、山陰、左雲、懷仁等。
6.汾河片:包括洪洞、臨汾、運城、永濟、汾西、萬榮、平陸等。
7.廣靈片:廣靈。
其中并州片是晉方言的核心地區,山西南部一些縣市屬於汾河片是中原官話到晉方言的過渡區。山西晉中地區都屬於并州片,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壽陽、榆社屬於并州片晉陽小片,昔陽、和順、左權屬於并州片平遼小片。
五臺方言是民間的語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非我輩一個粗淺的初中文化就能窺其萬一。然普通話的一再推廣,方言近乎消亡,再不搶救,就快找不到根了。後世研究,將成斷代,嗚呼奈何?
生於斯,長於斯,於是乎,小可只好拖著殘軀,或遊走於鄉村,或探訪於酒肆,或就教於婦孺,或拜訪於鴻儒。歷時十載尚在邊緣地帶徘徊。
彷徨之際,值農曆八月大限將至,無奈之下,只能倉促成冊付梓,給後世留點兒資料是為幸詞不達意,請方家斧正。
楊樹德
公元二零一五年六月二十七日晨於陋居
《五臺方言(初稿)》讀後感
(代序)
徐忠誠
我出生在五臺縣東冶鎮石村,十六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農村。一九四七年冬天到一九四八年春天,曾隨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土改工作隊,在當時的五臺十區郭家寨村搞過半年左右的土地改革,後來輾轉到太原市市級機關工作。算起來,我離開五臺已達六十七年之久。在此期間,雖多次回過五臺,但來去匆匆,總感到不夠盡興。
離休後二十多年來,雖寫過一些散文隨筆之類的文章,介紹過一些地方風物,但總感到不夠稱心。因此,家鄉的山水田園、風土人情以至方言土語、家長裡短,一切的一切,斷不了在腦際盤旋或夢中湧現,思鄉之情可謂永遠難以泯滅。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感謝鄉友楊建峰先生,前不久來寒舍時給我領來了《五臺方言(初稿)》的作者楊樹德同志,並拿出厚厚的一摞方言初稿要我看。我如實相告,對語言學我是一個十足的門外漢,不敢接受。但二位堅決不依,遂只得勉為其難地答應下來。不料展卷一閱就讓我入了迷,書稿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為之吃驚。
它包含有數不勝數的名言、警句、成語、格言、故事、典故、農諺、民歌、兒歌、謎語、順口溜、歇後語以及日常用語、粗話、賴話、甚至罵人的話,可謂洋洋大觀,無不兼備。它讓我看得愛不釋手,感到很親切、很喜歡很有興趣,因而認為這部書稿簡直把五臺方言挖掘、收錄、整理的相當詳盡、細緻、具體,稱得上是一部難得的珍品,是敢為天下先的傑作,是值得讚揚的巨著,是對現有我國方言文化的一大貢獻,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我衷心希望這一書稿能夠得到各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使之經過必要的充實、加工、修改後得以出版發行,從而不僅為五臺縣和忻州市爭光,而且為山西省以至全國的語言文化界爭光。
在閱讀這部書稿的過程中,我曾不避淺陋,冒昧地對少數詞組做了一些充實和修改,也有的劃了問號,適當與否?僅供參考。至於五臺方言中的許多獨特語言,其形成的來歷和過程,更是覺得深不可解。其中有多少古漢語的成分,有多少少數民族語言的成分,有多少外來語的成分,有多少當代普通話的成分,那就只有期待語言學方面的專家分析研究了。
最後,我還有幾句話想說,就是對《五臺方言(初稿)》的作者楊樹德同志表達一下我對他的感謝和敬意。楊樹德同志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地方幹部,他在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驅使下,退休之後不是坐享清福,而是抓緊時間從事五臺方言的收集和整理。
在收集、整理的基礎上又按漢語拼音二十六個字母的順序進行了排列,進而對所有方言的內在涵意,用普通話逐進行闡述和解釋;有的方言無法找到對應的字、詞、句,還得音、造字或翻譯。這樣大的工作量由他獨自一人來承擔,其用心之苦,用力之勤,簡直難以想像。因此,他不僅在時間上花費了十年,而且在財力上也支出不少。對這種為方言文化勇於犧牲個人利益,為國家社會作出重大成就的奉獻精神,實在令我深受感動,深感欽佩!
上述不當之處,請不吝賜教。
二零一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本書說明
一、本書是仿照新華字典一九六二年修訂重排本六五年版排版的,以漢語拼音字母次第為序。
二、本書主要是為研究方言的學者提供基礎素材,同時,供方言愛好者欣賞。
三、本書方言所用漢字,原則上儘量選擇原字,實在找不到原字時候,部分用了同音字或者同義字。
四、本書依據當地方言語音系統整理成冊,大部分用漢語拼音字母標音,個別部分用國際音標標音,全部標註在漢字後邊的括號內。
五、本書部分字的拼音字母組合以五臺方言的發音為準,和普通話發音不同。
六、本書立足收集、整理,原汁原味。
七、本書收集、整理的方言,力求完整,所以既有好話,也有賴話、髒話。
八、因為本書作者是下五臺片兒的人,儘管他多方收集上五片兒的方言,但是畢競有限,所以本書內的五臺方言,下五臺片兒的方言相對多些,還請上五臺片兒的老鄉予以理解、諒解。
九、本書用國際音標註釋的漢字,包含在漢語拼音字母E部分內。
十、文字敘述方面,能找到簡化字的就用得是簡化字,實在找不到的,就只好用繁體字。
十一、由於現在的電腦字庫裡少了很多漢字,所以請人重新造了十個字用在正文內。例如:邑、醋、繯、從、組、饢、醭、隰。
十二、本書所有的方言來源於民間,由於地域之差,在某些發音方面略有差異或者差異很大,也是正常的。
五臺方言後記
本書是在筆者的方言土語小說《變數》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因為在小說裡出現了,前邊的方言用字和後邊不一致的情況。這才啟發出先整理方言,然後再完善小說的想法。
非常感謝我的夫人郭先戀女士,她是我搶救、整理五臺方言的老師。她原汁原味的方言經常激發我的靈感,使我能夠逐步的收集、整理。也要感謝我的外甥李慶華、太原市第四實驗中學的王莉芹老師、張東偉老師、我的侄子楊謙,是他們教會我打字,加注國際音標、給我造字。還要感謝作家王鐵牛老師、忻州師院的趙林恩老師、張光明老師、五臺老三區志編纂委員會的韓先平夫婦的幫助和支持。更要感謝我的叔叔楊建峰、長輩徐忠誠,是他們的支持,鼓勵了我。
由於本人文化低,初涉這個領域,疏漏、錯誤之處肯定不少,笑話更是在所難免,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作者二零一五年七月二十日
相關連結
前人研究綜述
20世紀30年代及其以前的研究(1929年以前)
西漢時期揚雄《蝤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中記載的秦晉語是目前最早記錄晉方言的文獻明朝陸容寫的《菽園雜記》張位寫的《問奇集》、方本恭寫的《等子述》都對晉語有所記載;清朝傅山寫的《霜紅龕集》、李漁寫的《閒情偶寄》也對晉語有所記載;1915年高本漢在山西調查晉語編著《中國音韻學研究》記錄了太原、太谷、興縣、文水、晉城、大同、呼和浩特7個地方的語音,為今後調查和描寫晉方言奠定了基礎。
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以前的研究
20世紀30年代,劉文炳編寫了《徐溝語言志》,列出了分類詞表。1941年劉文炳在《說文月刊》三卷一期發表了論文《入聲研究與太原盆地人之讀入聲》。
1944年劉耀黎《說文月刊》四卷,發表了論文《山西中部無鼻音之古韻別讀音考證》。1948年英國富勵士編寫了《漢語》,有對晉語的語音記載。
20世紀50年代,日本橋本萬太郎先生發表《晉語諸方言比較研究》論文,對山西五臺、朔縣、汾陽、運城語音特點做了論述;田希誠編寫了《山西方言概況》將山西方言分成4區,列出各方言點的聲韻調對照表,繪製出方言地圖等,第一次描繪了山西方言語音的特點。
1956年田希誠在《語文知識》雜誌6期發表論文《晉東南語音和北京語音的差別》;在《語文知識》雜誌11期發表論文《晉東南語音和北京語音的差別一文的更正》。趙秉璇在《方言與普通話集刊》第二本,發表了論文《晉中太原、榆次、清徐等地的方音和北京語音的比較》;在《方言與普通話集刊》第三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發表論文《晉中話輔音韻尾的消失》。
1956年王立達在《中國語文》發表論文《太原人學習普通話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958年在《方言與普通話集刊》第三本(文字改革出版社)發表論文《太原方言中的入聲與普通話的對應關係》;在《方言與普通話集刊》第五本(文字改革出版社)發表論文《山西方言的聲調與普通話的對應關係》;在《中國語文》發表論文《太原方言中的「文白異讀」現象》。
1959年王迅在《中國語文》發表論文《晉東南方言中的「圪」》;胡雙寶在《方言與普通話集刊》第七本(文字改革出版社)發表論文《山西文水話和普通語音詞彙的比較》。
1961年王立達在《中國語文》發表論文《太原方言詞彙的幾個特點和若干虛詞的用法》。1963年趙秉璇在《學術通訊》發表論文《太原話中的促音韻尾和入聲》。1979年潘家懿在《山西師院學報》發表論文《交城方言》:趙秉璇在《中國語文》發表論文《晉中話「嵌詞」匯釋》。
作者介紹:胡立成,筆名虹雨,山西五臺人,醫教世家之後。文化傳媒人,品牌創意人,抗戰紅色文化傳承人,胡潤先賢文化傳播人,百家號鄉村文化創辦人。北京市寫作學會會員、國際攝影協會會員、文字友情新媒體總編、中國網特約編輯、《旅遊作家》專欄作家、山西新聞網慢遊山西專欄作者、國際攝影雜誌記者、中國新聞傳媒集團山西新聞主編等。曾榮獲2019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獎全球100位優秀詩人獎,多次在全國刊物上發表並獲獎。文化主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