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的語言,是山西民俗中極其有特色的部分,山西人的方言土語,首先是「雜」,其次是「土」,再次是「變化多。」
晉語一直在北方方言中被視為異類,它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獨具特色。著名語言學家李榮說:「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樣,是無窮無盡的寶藏,亟待開發。」
晉語方言分區對於漢語方言如何劃分方言區,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很大的爭議,流傳比較多的是漢語方言可以分為7大方言區:①北方方言②粵方言;③吳方言;④閩方言;⑤湘方言;⑥贛方言;⑦客家方言1986年著名語言學家李榮先生第一次提出「晉語」列入第十大漢語方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李藍在2002年《方言》雜誌發表《方言比較、區域方言史與方言分區----以晉語分音詞和福州切腳詞為例》一文,認為根據入聲韻、古全濁聲母的類型、分音詞和切腳詞及方知組讀同端組見組聲母四條分區條件,晉語應劃成全國一級方言區。
晉語在語言學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近年來,晉語研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一大批晉語研究的論文和論著面世加上方言志的出版發行,使晉語研究形成一個共時與歷時、橫向與縱向相結合的多角度研究模式,尤其是晉語與山西文化多學科交叉的新成果不斷湧現,晉語研究進入了一個輝煌階段。
山西境內有一百多個方言點,分為五大方言區,即晉北方言、晉中方言、晉南方言、晉東南方言和忻州方言,其中晉中方言是最能代表晉語特點的方言,因晉中位於山西中部,較封閉的地理環境,多山地、丘陵的原因,發展緩慢,保留了山西很多古老的語言特徵。
方言雜,其實也包含了多的意思。雜,這裡主要是指語言的種門類多,即具有「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的含義。山西的方言土語,雜到一個縣與另一個相鄰的縣說話的發言吐字截然不同。在山西的一百多個縣中,大致可以分成幾個大片,然後再分成若千個分支。
山西的雁北地區,可以劃成一個方言區,這個地區包括大同周圍的十多個縣,其中也包括大同市、朔州市在內。這個地區的方言各縣雖有不同處,但在發音上,在雁北以外地區的人聽來,大致算得上是一個方言區域了。
雁北地區的方言發音,以大同人為代表。大同人說話時鼻音重,說話開始音厚而重,後漸弱,很少有在說話時拖長的。雁北一帶人的說話,具有粗獷、淳樸的鳳格,而且也是土味十足。
把雁北地區的話語再往細分,朔州市所轄的三個縣平魯、朔縣、山陰說話大致相似。這三個縣的語言口氣、發音明顯地區別於大同附近的其它縣。以平魯縣、山陰縣為例,當地人講「這狗日的」,往往發音時說成「著狗」的音,而且是前低後高,往上挑。在大同市附近的大同縣、應縣、渾源甚至再往其它縣份數,發音也可大致分成類別。這些縣的話既不同於大同市,也不同於朔州市。這種不同是發音上、腔調上的些微差別而已。大同市的語言,又另是一種腔調。
山西忻州地區,也是一個語音獨特的方言區。這個方言區內,主要包括了晉西北一帶人的說話語音表答特色。忻州人說話,以忻州市人的發音為代表。這裡的語言發音是絕對不同於雁北一帶人的語音與語調的。
忻州地區內,各縣說話發音又各不相同,五臺人說話發音、語調自成一體,在舊中國時,曾流傳有一句諺語:「學會五臺話,就把洋刀挎」。這說明了五臺話是極具特色的地方方言。
五臺話,語調婉轉,往往把「我」說成「蒙」,「我不餓用五臺話說就是「蒙不飢」。「我是五臺的」,用五臺話說就是「蒙是五臺的」等等。定襄縣的人說話介於忻州市與五臺縣之間,也具有明顯的區域性。
寧武、河曲、偏關、保德等地的人說話發音,既不同於五臺話,亦不同於忻州話和定襄話,另成一種語音和語調。而靜樂縣的人說話,卻明顯地與周圍縣的發音吐字不同。這地域不同形成的不同語言音調,構成了忻州這個地理範圍內人們的語言特色。原平,原來叫崞縣,當地人講話又是一種風味,因而有:忻州家、崞縣家之說。
晉中地區,自成一個方言區域。這個區域內,以榆次為中心,形成了各地不盡相同的語言特色。榆次人說話,喜歡用疊音,比如什麼「玻璃蛋蛋」、「西瓜瓣瓣」、「南瓜蔓蔓」等。祁縣人說話,又是一種味道,叫女兒是「奴兒」,說「盆底下有一個大盆」會發音成為「本底河有一壞大本」。使人聽這裡人說話如同聽外國人說話一般。太谷縣人說話發音與榆次、祁縣都不相同。「喝水」吧能說成「哈斧」吧!至於壽陽、左權、和順、介休、平遙、靈石、昔陽等各縣的語言發音,更是各不相同,一個縣一個樣,甚至在同一個縣內的一個鄉與另一個鄉之間,這座山梁與那座山梁之間,也都有著明顯的區別。
太原市,自成為一個方言區域。在這個方言區域內,形成了自己的語言特點。太原市區分為南城、北城、河西區。郊區縣包括古交市、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等地。
太原市內的人說話,形成一種風格,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太原人說話具有婉轉柔美的特點」。太原人說話吐字清晰,不像有些縣那麼生闢,讓人聽不懂。太原話的發音人們一般是能聽懂的,這包括外地來太原的人在內。但是,太原人說話的語調是有特色的。首先,太原人說話語調婉轉,雖然不像音樂那樣有旋律,但也形成一定的韻律,使人聽得舒服,不像東北人說話時那麼嘎,山東人說話那麼魯,四川人說話那麼繞。而是有一種甜美的、輕柔的、自然而流暢的韻律。說話時輕聲細氣,婉約而舒暢,吐字快而輕爽。這是太原市內的純太原人的說話語調和發音。
太原市郊區縣的人說話,就不同於太原市了。太原北郊區與南郊區的說話發音語調不同,北郊、南郊與古郊區、陽曲縣的話也不同,各有特色。
太原北郊區的人說話,土味濃鬱。比如說「你到那裡去啦?」用北郊話說就成了「你到啊勒革來?」的音。「你吃飯了沒有?」會說成「你吃飯裂木啦?」「拿上鐵鍬」能發音成「荷上鐵千」等等。
太原南郊人說話,比北郊人稍微婉轉了些,但一些土話也是土味濃鬱的。比如說集市貿易時,有些產品便宜賣啦,用南郊區的話就會說成「殺割啦」!當然,太原市內、北郊區也說「殺割」這樣的土話,但南郊人說「殺割啦」時,那土味道是相當濃的。
太原陽曲縣、婁煩縣、古交區人說話,與太原北郊人說話大同小異,基本語調十分相近,只是婁煩縣受到忻州地區方言的影響,夾雜了些忻州方言的因素。而清徐人的說話,則是與太原南郊話的基本語調發音相似,同時,也吸收了一些交城人說話的發音語調而已,如「喝水」,清徐人就說成「哈許」。
太原市的方言,一個縣與另一個縣不同,一個縣內的鄉與鄉之間、村與村之間也是不盡相同的。以太原市的北郊區為例,汾河以西的人說話與汾河以東的說話在發音、語調上就有許多不同。上下鄰村之間的說話也有微小的差別,太原北郊的川裡和山上也有許多不同。就「我」字的發言,太原北郊區內的鄉村,有一部分村莊從來也不說「我」,只是說「俺」。還有一部分村莊發音是「嗯」,「我們」發音是「嗯們」。這足以說明太原地區語言複雜性。
太原往南是晉中地區。再往南便到了臨汾地區。臨汾地區,與其南邊的運城地區過去合稱為晉南地區,這兩個地區可以劃為一個方言區域。
晉南地區,古稱河東,是中華民族在黃河流域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晉南地區的語言,與陝西西安附近的一些縣份的發音語調有某些相似之處。說「我」便發音成「鵝」,語調柔和而且婉轉、甜美,吐字快,又是一種區別於太原人說話那種婉轉的婉轉。晉南人說話也很流暢,抑揚頓挫節奏分明,吐字清楚,容易聽懂。
晉東南地區,包括長治市與晉城市在內,形成了一種不同於山西其它地區發音特點的腔調。晉東南人的說話,各縣之間發音吐字差距也很大。長治市,過去是潞安府,歷史悠久,所以語言歷史長,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外地人稱長治人為「潞安府家」。也有人把長治人,當然也包括晉城人在內,戲稱之為「疙吵吵」,或是「上黨腔」。在這上黨盆地裡,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語言腔調。
上黨腔,疙吵吵,首先是說此地人說話具有一種與山西省境內其它地方不同的說話腔調。同時也說明晉東南長治潞城一帶的人說話時吐字快、吐字多,而且說話時碎言碎語的狀況,有點嘀嘀咕咕的意思。這並不是貶低晉東南人的語言表達方式,而只是說明了晉東南人說話的特點與方言特色。如長治、潞城一帶的人說「這個」,他們發音時會成為「地個」。這一帶人的說話,往往尾音容易提高。
在晉東南地區,各縣的語言發音又不盡相同。武鄉、襄垣、沁源這一帶人的說話,往往與晉中地區的講話有些共同之處。這幾個縣的說話發音比較柔和綿軟,說話語調也比較和緩,使人有親切感。以武鄉縣為例,如果你住到武鄉縣招待所,服務員給你打來開水,同時也打來熱水,讓你洗一把臉,清理一下衛生,他(她)們往往要說一句「洗涮洗涮」,而在他(她)們發音時卻往往成了「死涮死涮」,「洗一洗」會說成「死一死」。
在晉城一帶,包括陽城、沁水等地,說話發音往往又與河南人的語言沾上了邊。尤其是陽城縣,與河南為鄰,表現就更為明顯。但是,陽城縣的語言,總的發音特點又與晉東南地區發音基調是相一致的。
山西省呂梁地區各縣的語言特色,平川地區的交城、文水、汾陽各縣與晉中地區交界相鄰的縣有相似之處,但又有其特殊的地方。交城、文水、汾陽三縣的人發音都有區別。交城人說話緩慢、語調深沉、渾厚,吐字基本清晰,土味濃重。汾陽縣的人說話,速度要比交城人快,單位時間裡表達的句子要比交城人多,味道截然不同。文水人說話的速度,介於交城與汾陽人之間。文水人說「我」也會發音成為「嗯」。「我孩子」這幾個字用文水話說就會成為「嗯汪汪」的發音,即是「我娃娃」的意思。這幾個字與祁縣、交城人的發音差不多。
山上的幾個縣,臨縣、中陽縣、方山縣、柳林縣、離石縣的語音與平川這幾個縣又有不同。由於這些先鋒中有的與黃河相鄰,與陝西北部地區有來往,語言習慣在互相影響,所以發音也有與陝北地區的發音相近處。又由於與忻州地區的某些先鋒接壤,因而語音語調也有相似處。但是,呂梁地區受著地理位置的限制,受著昌梁山的阻擋,這裡的方言土語也形成其特點。它既區別於晉中平川,又區別於忻州方言,還區別於陝北方言,形成自己的土語方言。這裡的方言,總的說比較柔和、速度中等,沒有特殊的「癖」音,易懂,而且讓人聽起來還比較舒服。
陽泉是一個方言區。陽泉一帶。包括榆社縣、平定縣在內,發音普遍與昔陽話有相近之處。平定、陽泉,語調相同,口語相近,屬於一個類型,也比較易於聽懂,尚無一些生、癖奇特的發音,只是在音調上起伏變化較多,抑揚頓挫分明,節奏感強,吐字清晰,易懂,是山西方言中較為清楚的一種。
山西各地的方言土語,頗為複雜。土語方言,也很典型。各地方言,變化很多。村與村、鄉與鄉、縣與縣、地區與地區,各有千秋,不盡相同,一個地方一個樣。這種複雜的語言情況,在其它省份是不多見的。這種方言土語的複雜現象,不能不與山西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有關係。
山西省西面,黃河把山西與陝西切割開來。山西南面,黃河把山西與河南切割開來。山西東面,太行山把山西與河北切割開來。山西北面,古代的長城以及語言方面的差別,又把山西與內蒙古自治區分離開來。這樣的分離,使山西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語言區域。而在山西省境內,呂梁山、太行山、太嶽山、中條山、恆山等山脈又把山西分成若干個小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晉中盆地、晉南盆地、上黨盆地,這種分割,又使語言方面相對地形成差異。
加之山西歷史上的交通不暢,對外只有大同、娘子關、風陵渡、茅津渡、軍渡等幾處為數很少的出口,這就形成了一種相對封閉狀態,對外的封閉以及省內的互相隔離,對形成語言的千差萬別提供了先天的客觀條件,自然也就對山西的複雜語言、方言與土話製造了適當的土壤環境。
相關連結
山西方言屬於「晉語」,但是「晉語」不等於「山西方言」。晉語除了山西之外,還分布在內蒙古、陝西、河北、河南等四個臨近山西的省區,使用晉語的人約5000萬,僅次於官話。
山西晉語目前分為七片:
1.并州片:分布在山西中部,又分為晉陽小片和平遼小片。
(1)晉陽小片:包括太原、清徐、陽曲、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壽陽、榆社、文水、交城、孝義、婁煩。
(2)平遼小片:昔陽、和順、左權、陽泉、平定、盂縣。
2.呂梁片:分布在山西西部與西北部(離石、柳林、汾陽、中陽等)。
3.上黨片:分布在山西東南部(長子、屯留、襄垣、沁源、武鄉等)。
4.五臺片:分布在山西北部與內蒙古中部(五臺、忻州、代縣、應縣、渾源、靈丘、五寨等)。
5.雲中片:包括大同、天鎮、陽高、右玉、山陰、左雲、懷仁等。
6.汾河片:包括洪洞、臨汾、運城、永濟、汾西、萬榮、平陸等。
7.廣靈片:廣靈。
其中并州片是晉方言的核心地區,山西南部一些縣市屬於汾河片是中原官話到晉方言的過渡區。山西晉中地區都屬於并州片,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壽陽、榆社屬於并州片晉陽小片,昔陽、和順、左權屬於并州片平遼小片。
賈樟柯作為與方言電影結緣最深的當代導演,其導演的電影皆用方言。方言不僅僅是賈樟柯電影的標誌性符號,而且在不同影片具有不同的"所指"。賈樟柯通過方言建構真實藝術空間、彰顯紀實美學風格、還原生活原始形態、塑造底層人物形象、標識主體的社會身份地位、隱喻文化的延續與斷裂。
由此可見,方言保護與傳承不僅具有語言研究方面的學術價值,更具有民俗、歷史、人文理念方面的價值,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的貢獻;尤其的各個地方的地方戲都是以方言為基礎的,沒有方言,這些地方戲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方言保護是保持語言多樣化,是維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手段。對於講好故事,也是對地方方言的最可持續有效保護及可持久開發的資源有效利用。
作者介紹:胡立成,筆名虹雨,山西五臺人,醫教世家之後。文化傳媒人,品牌創意人,抗戰紅色文化傳承人,胡潤先賢文化傳播人,百家號鄉村文化創辦人。北京市寫作學會會員、國際攝影協會會員、文字友情新媒體總編、中國網特約編輯、《旅遊作家》專欄作家、山西新聞網慢遊山西專欄作者、國際攝影雜誌記者、中國新聞傳媒集團山西新聞主編等。曾榮獲2019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獎全球100位優秀詩人獎,多次在全國刊物上發表並獲獎。文化主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