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旅行第五站之召廟北五臺 從真寂寺石窟看遼代崇佛因果

2020-08-21 侶行自駕遊

在某些情況下,會將遼國統治時期稱為遼代、遼朝。這是因為由契丹民族建立的遼國,曾經佔據幽雲十六州長達200年,不僅治下有大量漢民,還積極學習中原文化,採用漢禮漢制,遼國漢人同樣可以參加科舉,入仕為官。

這種施政觀點和治理措施,符合中原人的傳統理念,與同時期的北宋,意識形態極為相似,所以才會稱遼代、遼朝。

那麼,兩國除了意識形態相似、管理制度相仿,還有哪些共同點呢?答案是:都信奉佛教。然而,同一種宗教信仰在兩個國家,所表現出的影響力和結果卻大有不同。在宋,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在遼,則加速了亡國進程。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距離遼上京遺址(遼國都城,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大約13公裡處,有個召廟北五臺景區,景區內有座寺廟,寺廟背後的崖壁上開鑿有石窟,石窟內雕刻有大量佛教造像。

寺廟始建於遼,原先叫「真寂之寺」,現在叫做「善福寺」;石窟為同時期開鑿,是現存為數不多的遼代石窟;並且真寂寺也是當時上京地區唯一一座開鑿了石窟的寺廟。所以,看遼代佛教文化發展與特點,這裡非常合適。

景區面積比較大,不只有寺廟,還包括多處景觀,有:聖水湖、大佛臺、桃石山(靈巖山)等等。

景區導覽圖

桃石山

真寂寺石窟

真寂寺石窟

真寂寺石窟就開鑿在桃石山崖壁上,從南到北,四個石窟沿著崖壁依次排開。外層有寺廟建築,所以通過佛殿,才能進入石窟。由於這裡是開放性宗教場所,因此沒有任何防護,可以近距離觀察。

石窟內雕刻的佛像複雜且精美。複雜是指空間不大但數量多,大大小小的佛像加起來接近一千尊。精美指的是技藝風格,與隋唐時期的粗獷豪放不同,遼代石窟造像更偏重於精雕細琢,尤其佛像面部,刻畫得尤為細膩。

真寂寺石窟造像

粗獷豪放衍變成複雜精美,這不僅僅是個過程,固然與科技進步有些關聯,但更多反映出了古代不同時期,統治者對於佛教的不同態度,以及老百姓對於佛教的認知和理解程度。

那麼問題來了:老百姓為什麼要信佛,古代統治者的態度對佛教文化發展有何影響?複雜精美的石窟造像又和遼國滅亡有什麼關係?這就要說說信佛、崇佛與遼代崇佛的社會背景和因果關係。

信佛與崇佛

信佛

我們都知道,佛教源自天竺,屬於外來宗教,還是漢明帝劉莊下令請來的。劉莊是東漢時期一位開明君主,其實他納入佛教並不是為了自己信佛,而是想抑制道教影響力,平衡政權與宗教之間的微妙關係,給自己的江山永固加一道保險。

但是效果不好,因為佛門重在「苦行」。當時正值東漢盛世,大家吃得飽、睡得香,不覺得生活有多苦,也不想去吃苦,再加上漢明帝不推崇,所以沒幾個人信。

到了後來,三國時期連年徵戰,兩晉時期也不太平,隨著鮮卑人南下又有了「五胡亂華」,讓老百姓顛沛流離、苦不堪言。為尋求心理慰藉、減輕苦難帶來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仰佛教。這就是老百姓為什麼要信佛的主要原因。

崇佛

苦日子總有到頭那一天,當鮮卑人建立了北魏王朝之後,老百姓總算能活下去了。這是因為統治者需要人口、生產來鞏固政權,還有一個原因:鮮卑人想漢化自己。

為什麼?因為不學習漢文化、不掌握先進生產技術,就不能強盛國力,不漢化就坐不穩江山,所以必須要漢化。

但是,光漢化自己還不夠,還需要另一種手段安撫人心,讓老百姓信佛就是最好的辦法,而且不僅要信佛,還得崇佛。具體表現在: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都是北魏開鑿,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也大興於北魏,我國四大石窟,有一多半都是北魏時期的手筆。

那為什麼要崇佛,光信佛不行麼?答案是:不行。因為北魏崇佛的主要原因,出於鮮卑人對自己的強烈不自信。他們雖然漢化,但畢竟來路不正,需要佛教的「忍辱」教義,去稀釋儒家的「王道」精神,所以不但要信還得崇。

因果關係

北魏統治者缺乏信心,大力推崇,因此佛教文化在當時有了迅速發展,給後世留下了四大石窟。漢明帝雖然請來了佛教,但他不推崇,所以敕建的白馬寺,也僅僅成為了一個翻譯經文的部門。這就是古代統治者的態度,對佛教文化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及結果。

由此可見,在我國古代不同時期,佛教文化發展程度、速度,信佛還是崇佛,主要取決於當時統治者的態度,受當時社會環境影響。宗教不僅是一種信仰,也是古代統治者用來安撫民心、鞏固政權的一種手段。

遼代崇佛

北魏崇佛,到了遼代也崇佛,難道是契丹人同樣缺乏自信?不是。這與當時社會背景有關,並且遼代從信佛到崇佛,是一個接納、融入,最後入戲太深、難以自拔的過程,出發點也和北魏大有不同。

從接納到融入

契丹人本來信奉薩滿教,因為治下有大量漢人,並且多信奉佛教,為了安撫民心,所以才接納了這一外來宗教。不過最初統治階層只認為這是一種信仰,不覺得它能有什麼影響力,中原鄰國不也信佛嗎,人家過得挺好。

然而令契丹人沒想到的是,佛教理論遠比薩滿教更高明、文化底蘊更深厚,許多薩滿教解釋不了的問題,佛教可以解說圓滿。這樣一來,轉信佛教的契丹人越來越多,不但平民篤信,後來皇室貴族也信了。不但信,還得和平民有所區別,否則無法展現貴族風範與虔誠度。

於是,建寺廟、建高塔、開鑿石窟;寺廟越大越好,佛塔越高越好,石窟造像越精美越好;這樣就更能展現不同,更能體現誠意。隨著皇室貴族這些統治階級信徒的加入,佛教在遼國境內得到了迅速發展,慢慢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信仰,而薩滿教逐漸變成了一種祈福形式,或者說是民俗。

之所以能取代薩滿教,不僅因為佛教更高明,還因為佛教發源背景有許多方面和薩滿教相似、教義相通,但內容更豐富、更細緻。讓契丹人從貴族到平民都願意主動接受並融入,最後欲罷不能。這就是遼代崇佛與北魏崇佛,出發點的最大不同。

那後來怎麼從融入變成了推崇呢?因為:入戲太深。

入戲太深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建高塔、生活化。

遼代皇室熱衷於建塔、建高塔,這一行為不僅為了表示他們對佛的尊仰虔誠,還與自身生活有關,是一種宗教信仰和對自然生活理解程度的綜合體現。他們認為自己親人逝去之後,在另一個世界同樣要有權位,站的越高才能看得越遠,所以佛塔建的越高越好。

舉兩個例子: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鎮)有座遼代磚塔,高達73.27米;山西應縣有座遼代木塔,高67.31米。70米左右的高塔,在當時稱得上巨型建築了,所費人力財力無數。這麼說吧,遼代建一座高塔,不亞於現在造一艘航母。

建高塔是外在表現,給孩子起名用佛語,就屬於內心認同並且生活化了。歷史上著名的大遼皇后、遼國女詩人—蕭觀音,就取了個佛門名字,其他貴族包括平民百姓也都紛紛效仿,例如覺悟、摩訶、浮圖等等名字層出不窮,充分體現出了當時佛教在遼國已經廣泛深入人心。

難以自拔

然而,遼國統治階層並沒有意識到,廣泛深入人心代表什麼,所以任其發展到最後的結果是:難以自拔。這個過程大致分為三步。

第一步、上行下效。皇室貴族都信了,修寺廟、建高塔、鑿石窟、捐香油,平民沒那麼大財力,少捐點還是可以做到的,這就導致大量財富湧入了寺廟。

第二步、不事生產。寺廟有錢了,僧人們吃得飽、穿得暖,生活不太好的老百姓看在眼裡,自然就有了想法。他們覺得出家為僧挺好,不用辛苦勞作、不用交稅,還不受盤剝。這樣一來,僧人越來越多,從事生產的人越來越少,最終導致國庫空虛、實力大降。

第三步、無力管控。由於遼國寺廟積聚財富太快,所以讓一些「頭腦靈活」的人萌生了諸般想法。表現在老百姓身上,是出家為僧吃飽穿暖;表現在貴族、商人身上,是建廟斂財。

這些既得利益者人多勢大,背後又有著盤根錯節的複雜關係,怎麼管?沒法管。因此當皇帝意識到要加強管控的時候,已經晚了,或許今天剛有想法,明天宗室、後宮就會站出一大批人來訴苦、求情。

那沒法管的結果會怎樣呢?逐漸腐蝕根基,加速亡國進程。

因果關係

表面來看,是因為崇佛導致了遼國滅亡,實際上是遼國統治階層對於宗教,沒有一個良好的管理制度,自己也沒把握好一個度。

佛門本來重「苦行」,強調自身體驗,但在遼代卻成了一種生活化的時尚,最終流於形式,讓信仰變了味道。

真寂寺石窟,眼前這些複雜精美的佛像,在我看來也算是一種果,因為它能讓後世人明晰因果,以史為鑑。

上文連結:

相關焦點

  • 2020旅行內蒙3:從林東到烏蘭浩特 一碗平淡的面和看著大菜吃小炒
    19年國慶我來過一次,去了遼上京博物館、召廟北五臺(真寂之寺)、遼祖州、沙那水庫和米力圖壩。十一旅行第五站之遼上京博物館 看契丹崛起與神秘消亡 十一旅行第五站之召廟北五臺 從真寂寺石窟看遼代崇佛因果 今天重點說吃。林東鎮除了朱家餐廳的炒菜合口味,還有個麵館非常有特點。特點一是淡,寡淡無比。
  • 天津出發旅行內蒙 兩人一車7天2800元 公眾假期可以這樣玩
    不但保留有上京城遺址、祖州城遺址、南北二塔,還有遼上京博物館,和召廟北五臺景區。遼上京博物館召廟北五臺是個綜合景區,有自然景觀、有文物古蹟,但不以風景見長,主要看點是:遼代開鑿的真寂寺石窟。召廟北五臺—真寂寺石窟第五天行程分為兩部分:巴林左旗和西烏旗。
  • 遊北五臺召廟勝景,品召廟大酒店美食,賞原生態蒙族歌舞.
    它的三面分別是聖水山、別楞山和桃石山,在三山形成的箕形山谷裡,桃石山從谷地驟然拔起。經過地質考古專家考證研究,認為桃石山所在地區是典型的第四季冰川發育區,這裡有堪稱世界奇觀的七鍋山冰臼群。桃石山山峰險要,風光旖旎。桃石山正面看極象仙桃,側面看又酷似「雞雛凌雲」。山上有「金龜探海」石,山中有「再生洞」,「閻王道」、「地獄之門」等眾多景點。
  • 十一旅行第五站之遼上京博物館 看契丹崛起與神秘消亡
    在旅途中探索,在旅行中學習,是我最喜歡的生活方式,因為簡單、快樂,可以邊玩邊學。這些年看慣了南朝無邊風月,最近又迷上了北國鐵馬金戈,耶律氏(遼)、完顏氏(金)、孛兒只斤氏(元),均在不同時期鑄就過不同意義上的輝煌。其中以契丹八部為根基,由耶律氏建立起的遼國,非但武力強大、疆域廣闊,還挺神秘。
  • 桃石山下的遼代真寂之寺石窟
    桃石山,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內,在現旗政府所在地、原遼代上京城遺址以北20公裡處,因山頂有狀若桃子的圓形巨石,故被稱之為桃石山。桃石山和對面的另一座山形成了一個箕形山谷,山谷內泉水淙淙,古木枝繁葉茂,是塞外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 有奇幻風光 有契丹秘史 被遊客忽略的絕佳旅行地 赤峰巴林左旗
    召廟北五臺召廟北五臺在巴林左旗城區以南,距離遼上京博物館大約20公裡,是一處集地質奇觀和寺廟石窟為一體的小型景區。景區大致分為兩個部分:桃石山、真寂之寺石窟群。召廟北五臺一、桃石山要論自然風光二、真寂之寺石窟群真寂之寺是座遼代寺廟,位於桃石山腳下,緊貼崖壁而建,外部建築基本沒有遺存,現在的佛殿為後人重修。佛殿裡邊,在崖壁上開鑿的石窟群,以及石窟內大大小小的佛造像,都是遼代作品。這裡雖然不如四大石窟規模龐大,感覺那麼震撼,但它獨具一種神秘感,是現存為數不多的遼代石窟。
  • 軼聞 | 五臺石窟曾躍魚
    五臺縣陳家莊鄉李家莊村的石窟躍魚,是五臺舊八景之一,馳名五臺,歷來奧妙難解。清朝福建建寧人張紳描述其為「不許鷹鶴渡,誰知鯨鯉來。
  • 烏蘭五臺,遊客忽略的景點,有1900多年歷史的五臺廟
    烏蘭五臺地處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西烏旗巴拉噶爾鎮68公裡處,距今有1900多年歷史的佛教聖地,清朝的時候與山西五臺山(黃五臺)齊名,屬於歷史上「五個五臺山」之一,烏蘭五臺為紅五臺。天下第一大敖包烏蘭五臺在上個世紀遭到破壞,破壞得特別嚴重,2006年當地政府籌措資金1000多萬修繕了烏蘭五臺景區,並且修建了五臺廟,「天下第一大敖包」,黑木日敖包,成吉思汗廣場,
  • 山西旅行記(五)——雲崗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佛教的一種建築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雲岡石窟開在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石窟的第一、第二窟為一組塔廟雙窟,開鑿建造於公元471一494年,因風化嚴重,現已不對外開放,但我們還是能從洞口外,看到被風蝕的部分佛像和塔柱。
  • 美景丨多彩烏珠穆沁草原之-草原上的「拉薩」——烏蘭五臺
    人們把這樣的地方,叫做聖地,把這種旅行,叫做朝聖之旅!西烏珠穆沁旗的烏蘭五臺就是這樣的地方,它是藏傳佛教文化勝地,是草原文化與佛教文化融合的代表性目的地。除了天下第一大敖包,烏蘭五臺還有一座好運敖包,它叫黑木日敖包。和別的敖包不同的是,去拜黑木日是需要經歷一定的艱辛的:必須要登上1080個臺階。途中要路過一個地方,叫黑龍王巖,這裡也流傳著一個故事。傳說烏蘭五臺是文殊菩薩的應化道場。當年文殊菩薩來到此地修行之時,正遇此地久旱不雨。文殊菩薩便轉換成一位喇嘛的形象去東海請求龍王爺施法。
  • 世界雕刻藝術史上的奇蹟—雲岡石窟
    據考證,第一、二窟遼代以前建為護國寺,為雲岡十寺之一。明清號曰「石鼓寒泉」,屬雲中八景之一。上層雕三世佛,上層四角鏤刻八角柱雲岡石窟第一、二窟均為塔廟窟(有中心塔柱的洞窟)。第一窟內隱約可聞鼓聲,故名石鼓洞;第二窟地下自古就有泉水湧出,故名寒泉洞。與第一窟石鼓洞合稱雲中八景之一的「石鼓寒泉」。據稱此水「清冽可飲,飲之愈疾」。
  • 國慶晉北四天自駕遊攻略之二,雲岡石窟、大同博物館
    遊覽大同雲岡石窟,五尊佛像象徵鮮卑政權北魏的五位皇帝,太震撼 - 今日頭條】https://m.toutiao.com/is/JaNYQ1V/因為聽說大同雲岡石窟遊客爆棚,10月6號早晨7點多就出發了。路上碰到很多貨車,環境髒亂,烏煙瘴氣。不過一進入雲岡路段,綠化也好了,空氣也乾淨了。
  • 北京-五臺-大同帶老人四日自駕遊
    DAY1 12點從北京出發,滄榆+京昆高速,一路到五臺,路上風景非常美,攝像頭不多。但是天氣好,可以慢點開,讓老人們看看、拍照。再往下走,看殊像寺,還可以看大文殊寺。這些對老人,足夠了。如果很信仰,建議空腹拜五爺之後,轉頭到商業街吃早餐再走。
  • 五臺清涼地,邀爾共赴之 ▏舍利蓮花辛丑五臺朝聖之旅
    五臺山作為七佛之師文殊菩薩應化的道場,是佛教徒心中的聖地。當代禪門虛雲長老從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臺山,耗時三年,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後來親自感應的文殊菩薩化身文吉來救他,而且夢見他母親因為他朝拜的功德,往生到了西方。這些在虛雲和尚年譜中有詳細的記載。
  • 五臺早秋一瞥
    五臺佛教歷史沿革五臺山是中國唯一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據傳擁有寺廟128座,現存寺院共47處,臺內39處,臺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 「敦煌尋夢之五」北涼石窟探秘
    莫高窟,即沙漠高處之石窟廟,是敦煌石窟中最精美的佛教藝術。樂僔和尚開鑿莫高窟的第一窟後,法良禪師在其旁邊繼續營建石窟,隨即引發了眾僧侶以及自王公貴族至庶民百工的波瀾壯闊的開窟造像活動。兩位高僧的石窟早已湮沒於塞外塵沙中,敦煌石窟最初始的模樣,停留在世人悵憾的遙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