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在魯山縣辛集鄉荊疙壋村,貧困戶邢瑞正在家裡製作紅薯粉。在她家平房頂上,原本黃褐色的紅薯粉水沉澱晾乾後成了一個個銀白色的大疙瘩。「粉疙瘩再次加工後,就成了純紅薯粉條,一斤能賣到10元以上呢。」邢瑞說。
「我們村現在被稱為『純紅薯粉條專業村』了,一個冬天能做出粉條35萬斤,產值在350萬元左右。由於已經打出去了名聲,村民們做的純紅薯粉條不用出村就被客戶買走了,『粉疙瘩』如今成了『銀疙瘩』」。荊疙壋村黨支部書記付豔超笑著說。
村民張金行手工製作紅薯粉條已有四十多年,據他介紹,荊疙壋村土地屬於山坡丘陵,以前村民們都種有紅薯。紅薯產量高,每年剩餘不少,大夥就把它加工成紅薯粉條,除了自己吃外,也對外售賣一部分。
霜降過後,新鮮紅薯被從地裡刨出來,荊疙壋村人就開始忙活了。大夥把紅薯洗淨去掉泥土,用機器磨碎,放到大池子裡沉澱一天澄出澱粉,澱粉過濾後在放進大水缸裡再沉澱一天,挖出來用大塊布包裹吊起來過濾出水分,就成了一個個略微成圓形的白色大疙瘩,這也是「粉疙瘩」說法的來歷。
村民把「粉疙瘩」弄碎,就成了如今超市裡還有些許小疙瘩的澱粉面。等到冬天氣溫降低到0度以下,村民就開始聯合起來製作粉條了,幾個人各有分工,燒水、打芡、大漏瓢舀出芡糊製作粉條,最後凍幹、晾曬。
隨著荊疙壋村的純紅薯粉條知名度大增,本村所產的紅薯也不夠用了。近年來,該村一些製作粉條大戶開始到臨近的方城縣、郟縣等地購買紅薯。「現在俺村一個冬天需要350萬斤紅薯,大部分都是從外地拉回來的。」村民付國成說。「10斤紅薯才能製作出1斤粉條,因此成本也比較高,我們這邊批發價不低於10元每斤,一分價錢一分貨,現在平頂山、魯山的人都知道我們的粉條地道。」
由於純紅薯粉條手工製作需要把握好粉芡的濃度、大鍋的水溫等,因此,也算是一種傳統的手工技術活。「俺村每年都有50多人被其他鄉鎮的粉條加工大戶請出去當技術員,一天一包煙、200元工錢,還包吃住,一個冬天下來能收入萬八塊錢呢。」付豔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