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去年Line才登陸了天貓,不到一年就已經做到了品類第一,這現象與流量紅利消失的現實完全悖反著來。怎麼會這樣?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大家就是衝著形象IP買單,而不是通過網上流量自然的刷新看到轉化的購買,這就是IP的力量。
貨跟場的商業邏輯在慢慢地往以人為核心的商業邏輯轉變,這時就會給形象IP、網紅店商、內容店商提供很好的機會,而渠道對IP是輔助作用,並不起決定作用。
所以說,形象IP成了新一代的流量入口,表情包裡倒有個可觀的生意。
十二棟文化算是國內較早切入表情包領域的公司,截止目前,十二棟旗下的表情包累計下載量超9億次。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年底,用中國的形象IP第一次打入日本,並推出「LLJ夾機佔」的娃娃機切入消費娛樂市場。
4月11日,以網際網路形象IP切入消費的泛娛樂公司十二棟文化宣布完成4300萬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真格基金領投,共襄資本和A輪投資方君聯資本跟投。十二棟文化會利用這筆融資來加注內容孵化和運營的壁壘,搭建IP孵化平臺,在線下做門店的擴張。
不過值得深思的是,Line的成功其實並非取決於它的形象,而是對整個產業鏈的把控能力。而形象IP在國內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產業鏈不全。
十二棟文化CEO王彪表示IP產業鏈主要包括四塊,IP生產、運營、授權合作到產品化,但國內IP產業呈現出各自為政的局面,平臺型公司在未來打通產業鏈各個環節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第46期虎嗅「大咖私房話」分享中,十二棟文化創始人&CEO王彪從產業鏈打造到IP運營各個環節做了全面詳細的解讀,以及如何打造一款高流量的形象IP,並能通過他們賺錢,持續的賺錢。我們將現場錄音整理出來,復現了這場對話,乾貨滿滿。
想了解更詳細的案例分享、全部圖文,以及深入問答,點擊閱讀原文加入虎嗅會員解鎖分享內容全文。
目前來看表情包的確是現在比較大的流量入口,它代表著碎片化流量的傳播方式。
成功的形象IP具備兩個特點
很多人會認為十二棟是一個表情包公司,其實我們一直堅定的認為表情不是一個商業模式,表情其實是一種獲得流量的方式,它的門檻兒比短視頻還要低,比如前兩年4G網絡還不是很普及,大概在用3G網絡的時候,短視頻的傳播本身就會很難,所以更多的就會通過GIF來傳播。
而GIF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沒有聲音,所以把聲音的門檻兒也給去掉了,相當於是簡單地去傳遞信號,從2014年、2015年開始,表情有一個較大的發展,一方面是跟整個社會的發展相關,另一方面大平臺(微信表情商店)的入局,帶來表情的發展。所以表情在一段時間段內,所帶來的作用是承載信息,另外是把碎片化的內容用碎片化的流量去大量地擴展。
從迪士尼到三麗歐Hello kitty,再到Line、十二棟,所有能被稱為IP的公司,一定做到了兩點:
第一點是能不能找到低成本獲得高流量的方式。比如,迪士尼為什麼要做電影?是因為當時承載流量的主流媒體以歌劇、報紙為主,擴展成本高,所以迪士尼選擇了當時的新媒體電影,以低成本獲得高流量。而三麗歐最早是賣文具和玩具的,Hello kitty形象印在文具上進行大量售賣,其實從底層邏輯來講,跟現在聊天發表情的邏輯是一樣的。
第二點是能否實現流量變現。形象IP通過視覺獲得用戶認知,快速形成流量轉化,最終以購買產品,娛樂消費等形式構成商業閉環。
通過娃娃機做流量變現,以及線上線下一體化
我們從2016年開始陸陸續續看了自動販賣機,包括娃娃機、扭蛋機。發現現在的年輕人對於不確定性的購買方式更喜歡,反而對於等價交換式的購買越來越不敏感,包括泡泡瑪特在做很多抽盲盒的事情。所以我們在看整個業態的時候,會發現新業態的出現,首先要具備的是體驗性、互動性,還有不確定性。
雖然自動販賣機並不是我們覺得以後會持續發展很好的業態。但從當時幾個緯度考慮最終選擇了娃娃機去構建整個線下「新零售」的板塊。
線上內容跟線下抓物形成良性循環,線上產生的流量指導放哪些產品到裡邊去,用線下投票的方式去考慮線上是不是要補充更多的內容。比如線下夾機戰裡面有一個形象叫八吉,其實我們在線上籌備的比例並不多,但在線下大家就會特別的喜歡,所以依據線下喜愛程度會重新去考量讓內容團隊補充線上內容,最終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
由此,在檢驗IP上獲得大數據,會讓我們對於一個IP的定位更準確,所以今年更多的發展還是在線下這塊兒去構成整個循環。
形象IP的運營,重點是把IP當做一個具有獨立性格的人運營
IP是一個重運營的事情,生產出來只是完成了五六個步驟中的第一步,以前大家對於IP行業有一定誤解,不是僱幾個畫手畫一些形象就OK的。日本好的IP都集中在一些大公司手裡,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些大公司把控著整個產業鏈。拿到形象之後,可以快速地實現流量變現。
國內的商業模式往往是在某一個點上深挖,比如有些公司專做形象設計或銷售。但是對於IP產業來講,國外很多公司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覆蓋產業鏈各個環節,IP產業是一個不能有任何短板的行業,因為有短板,就需要找行業內的人去合作。比如授權做不了,就要去找授權公司,很難形成統一的著力點。
《酷MA萌的秘密》這本書最讓我受啟發的一點是把IP當做一個具有獨立性格的人運營,IP是有生命力的,具備個性特徵。迪士尼做了商業地產項目,電影影視項目,線下店產品零售項目,你會發現所有的業態裡面都會有一個骨架,這個骨架是替換不了的,甚至是具有獨立性格的生命個體,在我的理解中就叫IP。
所以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IP是具備生命性的。比如熊本去各種會見、合影,你會覺得有特別強的情感在裡面的,真的是把它當成一個活生生的東西在發展,在培養。我覺得這樣才是能培養IP的正確路徑。
形象IP成功概率低,需要通過量的篩選去嘗試
這裡更多分享渠道方面的經驗。
首先是網絡渠道,我們主要做形象IP,運用網絡上各種平臺渠道快速分發;第二是投入「小炸彈」,即有頭有尾的內容,看哪些小炸彈能引起爆點,通過量看如何爆。不管產業鏈還是公司組織架構,都是為了試驗不同市場後,發現哪些是爆點,再不斷跟進、拓展,能夠迅速反應並在在這個點上深挖。
在實際運營中我們發現,就算是一個設計特別好的形象,大概成功的機率也不足30%,這裡面有很強的不確定性,那麼這個不確定性如何來規避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量的篩選去規避。IP養成跟投資一樣,投十個,最終養成兩個,沒有辦法單獨培養某一個IP,保證一定會火。
如何運營呢?我們在設定某個IP跟某個梗的時候,會給它一個最小的表現形式(內容或者片段),比如旱獺形象,在抖音投放了時常不超1分鐘的短片,在不同的緯度上進行投放。最終大家可能看到的是旱獺這樣的形象,但其實我們在不同的平臺,不同的緯度上做了很多的實驗。
反例是前段時間佛系特別火,我們用糰子做了一款佛系形象,但關注度非常少。
形象IP產品化,渠道不再為王
商業其實是人、貨、場的關係結合體。商業最早是從產品(貨)開始切入的,所以有一句古話叫「酒香不怕巷子深」,早期的商業是產品為王的時代。
後來商業發展成第二形態,以渠道(場)為王,線上出現了阿里等渠道,線下萬達提出每個城市中心都有一個萬達,也是強調渠道,逐漸的發展成好的渠道才能推出好產品。
現在已經進入第三時代,以人為王,開始逐漸地往人的方向去偏移,越來越多的圍繞用戶的平臺成為新的流量入口。
IP的發展也得益於商業在往人的緯度偏移,因為體驗、互動都是基於人開展的。所以IP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擺脫渠道,IP有了之後渠道自然會來。現在的主播、網紅的核心邏輯就是要表現出一些性格特點,這些特點其實就是IP,在IP之上開展電商、產品售賣是水到渠成的。
所以我們在做IP的時候,渠道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通過IP進行抵消跟覆蓋的。並且線上的流量越來越貴,也就代表著線上渠道在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