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出國遊越來越熱,在國人眼裡似乎國內的美景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眼界,好像看多了有點索然無味的感覺,於是大家開始組團去往國外,而歐洲則是首選之地。前些年常常看到新聞說我國的大媽們在國外把商超包場在裡面鋪張買東西的事情,震驚了外國人,也亮瞎了國人的眼睛,不禁想問一句國內的產品不香嗎?或許在他們眼裡前些年我國的產品確實不香,你看近年來因為各種原因的影響這樣的事倒不常見了。
去歐洲旅遊,英國是一個繞不開的地方,而不去一趟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多少有點來英國白來的感覺,去了以後,心情的沉重無以言表,因為那裡百分之八十的藏品居然是從我國掠奪走的,這才讓我們知道「勿忘國恥」不是一句空話。
大英博物館中有多少文物是「搶」中國的?數字讓人難過,因為大英博物館不僅藏著兩萬多件來自中國的文物,還有古希臘、羅馬、埃及的文物,屬於英國的文物倒是沒有多少,只是不知道大英博物館堂而皇之地把不屬於本國的的文物擺出來供人們參觀。
在英國人的眼裡能從外國人手中得到他們的文物,充分說明了當年的英國有多強大,至於獲得文物的手段,就可以忽略不計了。自始至終,英國都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凌駕於這些曾經的弱國頭上。可惜了我們國家的那麼多文物,陳列在大英博物館,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們曾經的我們有多弱小。
好笑的是明明每一個英國人都知道這些文物的來源渠道,但是在文物介紹上頗有些掩耳盜鈴的感覺,把文物的來源描述得極其隱晦,或者是一筆帶過。一件來自中國河南安陽殷墟商晚期青銅鴞卣,英國人是這麼介紹的,上面說這件文物被人以低價賣給另一個博物館,但不知何原因他們不願意陳列這件來自中國的文物,就送給了大英博物館。
真的要給這句話鼓個掌,這件文物最初的買主叫做George Eumorfopoulos,喜歡收藏中國瓷器,或者說是來自中國的文物他都喜歡,因為收藏的中國文物太多,居然開始了一場「私人文物展」,這在20世紀初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要知道哪怕是政府的文物展,都不可能有他的私人文物展規模大,可見藏品之多。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大英博物館裡光是George Eumorfopoulos捐贈的中國文物就高達2000餘件,佔全部藏品的十分之一。乾隆御製詩文《題汝窯盤子》也是其中之一,上面有乾隆皇帝的題詩,雖然詩寫得比較拗口,一口讀過去多少有點看不懂,但因為是皇帝題詩,價值無法估量。
早先的時候,西方列強的目光還沒有聚焦到中國身上,他們把焦點主要放在印度和日本那裡,收藏家們也是如此,對中國的注意力相對較小,直到清政府邀請歐洲人和日本來幫助他們修鐵路,列強們才發現原來之前不曾注意到的中國是一個多麼神秘的地方。列強們在開山挖路的時候挖到了很多古墓遺址,出土的文物讓他們大開眼界,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炫目的東西。
於是我國的歷史文明開始被列強踐踏,他們把考古重心挪到中國身上,也是在這種影響下,我國才開始有了最早的考古學,之前我國在考古領域一片空白,或許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想到,輝煌文明到底有多驚豔世人。大英博物館裡有一座搶奪自圓明園的商晚期青銅雙羊尊,在日本的根津美術館也有一座商代雙羊尊,這兩個分別位於不同美術館的雙羊尊曾經在2015年見過一面,促成這次會面的根本原因是在根津美術館也有一批來自安陽殷墟侯家莊商王陵區的青銅重器。
但是和敦煌壁畫比起來,這些文物雖然流失海外,被列強霸佔,好歹它們是被保護的,是安全的,可敦煌壁畫的命運就令人痛心疾首了。有人說,「敦煌者,我國學術之傷心史也」,敦煌壁畫被破壞,這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更是我們中國歷史的悲劇。
列強們掠奪壁畫時,帶不走的就又挖又摳,多少壁畫在那個時期被列強破壞,就有多少人為之流淚。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敦煌莫高窟第17窟:絲綢繪製的「普賢菩薩像」(公元751-850),造型優美,色彩斑斕,普賢菩薩慈眉善目,悲憫眾生,不知道身在他鄉沒有香火供奉,可過得安好?
宋代的汝窯和官窯出來的瓷器代表著東方瓷器藝術的最高水平,兩宋的審美向全世界展示了這個東方大國讓人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藝術審美,歐洲的文藝復興比起兩宋來也略有遜色,哪怕是這一時期出現的仿古器物,都稱得上是上上佳作,全世界僅有三件的「南宋官窯琮式瓶」,一件在日本,一件在英國,還有一件在中國,就如亂世時期被迫分離的三兄弟,不知多久才會重逢。
大英博物館裡的大維德元青花龍紋盤口象耳瓶,是這裡的鎮館之寶,全世界僅此一件,它的出現也昭示著元代無青花歷史的終結,也是唯一一個用姓氏命名的中國瓷器,只是諷刺的是我國的瓷器冠上的是外國人的姓氏。大英博物館典藏的珍寶,想要全部展覽出來,說得誇張一點一年一換也得花費一百年時間。
這些都是我們中國的「國寶」,雖然流失了,但現在能做的就是用我們的力量讓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不再遭受百年前的苦難。不忘歷史才是最好的懷念。大英博物館中有多少文物是「搶」中國的?數字讓人難過。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旅行中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