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園長朋友黃紹寧先生出新書啦!書名叫:《蔬菜文化雜談》。園長很是喜歡,想找個機會給大家看看。現在此書京東、噹噹、亞馬遜同步有售,零售價39.8元。如想免費獲得此書也是有辦法滴,請慢慢看完哈~
俗話說,茶有茶文化,菜肯定也有菜文化,黃紹寧先生作為農科大專家,在本書中主要講述的就是世間少有人研究的蔬菜文化!
本書的高明之處,是像散文家一樣,把蔬菜知識同散文一樣娓娓道來,讀來饒有興趣。
《詩經》中大量篇幅,以採集野菜為素材,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為半蔬半飼料的水菜)。在採集野菜時思戀人,如「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卷耳據說古代也做野菜)和「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蕭為茼蒿一類野菜)。性味歸經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食物有四性,寒、涼、溫、熱。比如苦瓜等蔬菜性寒,蔥、韭菜、蒜和辣椒性溫熱。 傳統中醫理論也認為食物有五味,酸、辛、苦、甘、鹹,這主要根據味覺器官對食物的感受,但是也有很大程度上是「推測」(包括與味對應的功能),酸味(斂汗止瀉)如梅和馬齒莧,辛味(發汗解表)有辣椒和蔥,苦味(清熱瀉火)如苦瓜和枸杞葉,甘味(補虛和中)如南瓜、薺菜和冬瓜,鹹味(軟堅散結)如海帶和紫菜。 傳統中醫理論還認為食物的性能也表現在歸經上,如生薑增進食慾歸胃經,馬蹄能化痰歸肺經,茼蒿能明目歸肝經,其他很多蔬菜都歸脾胃和大腸經。姜有佛心
我國傳統文化主流儒家和佛教,均對姜推崇有加,前者有孔子「不撤姜食,不多食」(《論語·鄉黨》)之說,後者則因姜能解腥祛葷而被譽為菜中佛士。蒜韭等香辛蔬菜在虔誠的佛教徒中當做葷食,而姜不是葷菜,因姜有佛心。 《紅樓夢》中林黛玉受窘臉紅之際,薛寶釵說:「大熱天的,誰吃了生薑來著?」善良、有心計如寶釵者,以生薑為話題為林黛玉打了圓場,顯得厚道,具有佛意。 姜有佛心,人具佛意,世界多美好。亦糧亦菜的芋頭,「一事兩用,何儉如之?貧家購此,同於糴粟」(李漁語)。以前在青黃不接飢腸轆轆之際,雖然早稻尚未可收割,但是冬種的番薯芋頭已可收穫,因此潮州有民諺「河溪(指天上銀河系星雲)對嘴,番薯芋仔食到畏」。此時農夫下地之前可以先吃上一碗芋頭湯,帶上幾個蒸芋頭充飢。芋頭的這種吃法,只有人生最基本的生存意義。藝術人生者的芋頭食法,除了難得糊塗的鄭板橋「閉門挑燈煨芋,燈盡芋香天曉」外,要數明朝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的「累月獨處,一室蕭條,取雲霞為伴侶,引青松為心知。或稚子老翁,閒中來過,濁酒一壺,蹲鴟一盂,相共開笑口,所談浮生閒話,絕不及市朝。」文中蹲鴟,即是芋頭,因為芋頭狀如蹲伏之鴟鳥也。如此食芋,豈不藝術人生哉!以上內容節選自《蔬菜文化雜談》
作者簡介
黃紹寧,植物保護研究員。1983年畢業於華南農學院,同年到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工作。1988年碩士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同年到深圳農科中心工作,歷任蔬菜所所長和研究員。2005年到深圳市農業科技促進中心工作,任總農藝師至今。參加工作三十多年來一直從事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工作,在園藝蔬菜、植物保護和生態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獲國家、省、市各級獎勵的科技成果,發表了三十多篇論文,出版專著四部,獲政府特殊津貼。
內容簡介
1.第一章雜談了十個蔬菜的基本概念,從第二章開始,大致按照華南地區的應季性,分春、夏、秋、冬在四章中介紹並雜談了112種蔬菜;
2.每種蔬菜都對其基本概念\品種類型\農藥殘留風險和烹調食用進行評述,後有相關的海闊天空的文化雜談。
【艾維塔CSA菜園】和【農科大專家黃紹寧】聯袂鉅獻:邀您一邊品味「當季/當地/有機/新鮮」蔬菜,一邊品讀黃先生如散文詩般精美的《蔬菜文化雜談》。 分享本篇圖文到朋友圈,集滿66個贊送:書1本+有機蔬菜1框,蔬菜價值100元,配送到家!(截圖發小菜微信18818770567),共8個名額,先到先得!限深圳地區參與,活動時間:6月24日-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