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安,嫘祖故裡,楚文化的發祥地,是湖北省唯一整體不對外開放縣,2015年被納入全省37個貧困縣之一。在人們的印象中,遠安曾經是閉塞的「山旮旯」。
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近年來遠安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綠色湖北、美麗荊楚的典範,全省全面發展、綜合發展的典型」——省委、省政府對遠安的肯定,讓這個山區小縣的脫貧攻堅之路備受矚目。
2015年9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將遠安縣納入全省37個貧困縣進行幫扶;2018年8月7日,省政府批准遠安退出貧困縣序列;截至2020年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銷號,1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脫貧出列,脫貧攻堅成效考核綜合評價連續多年評為「好」等次,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4715元增加到2019年的20612元,全縣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遠安成為了鄂西山區宜居宜居的「金銀窩」……
在遠安,沒有不抓扶貧的領導,沒有與扶貧無關的幹部。
遠安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勝利,靠的是一支在黨建引領下,能打仗、打勝仗的作戰隊伍。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遠安堅持縣委書記掛帥,構建縣委總指揮、常委包鄉鎮、鄉鎮抓統籌、縣直抓幫扶、村級抓落實的五級責任體系,把黨性最強、能力最優、作風最硬的尖兵猛將派到作戰區域。同時,每個村再派駐2至3名幹部實行「五天四夜」脫產駐村。2464名公職人員按照每人不超過5戶標準,全覆蓋結對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
打贏脫貧攻堅硬仗,是對組織體系、管理體系、幹部能力的檢驗、優化與再造。遠安堅持優化頂層設計,創新建立鄉鎮領導包村、民情反饋交辦、月度述職述評、村民黨員代表結對聯繫困難群眾「四項制度」,深入開展「大走訪、大督查、大整改」活動。通過緊盯問題導向,精準靶向施策,嚴防返貧風險,讓脫貧成效惠及千家萬戶。
在遠安,幫扶工作的根,早已深深扎在了群眾心中。
教育扶貧不惜代價。遠安建立了全縣1212名優秀學生、1018名「第一導師」、1077名「第二導師」結對幫扶貧困生的「四人成長」共同體,為貧困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堅實保障。「遠安玉華愛心工作室」已成為一張名片。
全民健康,才有全面小康。遠安採取「三個全覆蓋、兩層嚴控、一項救治」的有效舉措,全力防止因病致貧、返貧,穩步實現了困難群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少生疾病」的目標。實行「基本醫保 大病保險 醫療救助 兜底保險」的健康扶貧保障模式,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保率達100%。組建了68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開展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籤約服務。
思路決定出路,遠安始終堅持將精神扶貧放在關鍵位置。通過成立鄉村道德理事會,選用「百姓宣講員」,推行社會教化、親情感化、組織勸化、法治引導的「三化一導」模式開展治理,創造性的解決了「三類人員」問題。啟動「扶貧萬人成長成才工程」,為大批困難群眾謀到了「出路」。
在遠安,產業不求大而求精,項目不求多而求實。
圍繞安全飲水、易地搬遷、危房改造、村容戶貌、道路硬化、農村電網、通訊網絡、公共服務等民生需求,遠安整合各類項目資金,集中優勢力量攻堅,通過設施升級築牢了脫貧根基。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對遠安地勢地貌的形象概括。在產業扶貧上,遠安因地制宜,以「一村一品」專業村、重點農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為載體,推動特色種養業規模化發展。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遠安發展優質稻10.5萬畝,食用菌6330萬袋,茶園5.1萬畝,特色水果達6.5萬畝,大批困難群眾捧上了依靠特色產業增收致富的「金飯碗」。
同時,遠安推動扶貧攻堅與區位瓶頸破解、產業結構調整、人口梯次轉移等工作深度「融合」。隨著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成功,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縣創建高效推進,脫貧攻堅已成為遠安綠色發展、轉型跨越的強大動力。
昔日山旮旯,今朝「金銀窩」。扶貧效應由微而巨,遠安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快步前行。(李昊洋 溫宜飛 李雙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