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一碗麵的角度來研究歷史,你會發現,上下五千年中,麵條從未遠離我們的生活:最早的掛麵、最早的牛肉麵、最早的涼麵都是出自於中國。中華文明,也可以稱為一部麵條史。
中國麵條多用中筋和低筋麵粉製成,無須像義大利麵一樣擠壓成形,通過拉扯、摺疊、削切等方式,就能做出兼具彈性和柔軟的麵條來。麵條的軟硬粗細以及味道,直接決定著一碗麵的風土人情。一百種麵條,有一百種滋味,背後也有一百種故事。
人生在世三萬天,何以解憂?唯有麵條啊!
吃一碗麵解決不了的壞心情,那就吃兩碗。
轉眼就立秋了,也到了要吃蟹的季節,想到肉肥膏甜的大閘蟹,點評君就直流口水。
並且螃蟹和麵條更是絕配啊!其中最經典的便是蘇州的禿黃油麵。
蘇州-禿黃油麵
禿黃油中的「禿」,其實不是禿頭的「禿」,蘇州話,代表「只有」。所以,禿黃油裡沒有蟹肉,在螃蟹豐收的季節,選最肥的公蟹與母蟹蒸熟,剔出蟹黃與蟹膏,加入熟透的肥膘末,用薑末、蔥末爆炒,加入黃酒、高湯調味,淋入豬油、胡椒粉。
將蟹最精華的部位集中在一碗麵裡,簡直是面中的愛馬仕,縱使價格確實不便宜,但也擋不住食客對它的熱情。
這碗禿黃油麵在大眾點評很多麵條榜單裡,都位居前列。
為了保證口感,禿黃油麵的澆頭和面是分開放的。先拌麵,把面充分打散,面與面之間形成空隙。
再把鮮香油亮的禿黃油倒在面裡,這個過程像在面上鋪了一層黃金,整碗面似乎加了小當家特效,頓時金光閃閃。
最後再將面和禿黃油充分攪拌在一起,確保每一根麵條都沾上蟹黃。面在禿黃油的包裹下口感變得濃厚、蟹香四溢。
吃上一口就停不下來,一碗麵下肚舌尖還保留著螃蟹的鮮香。
除了蟹面,作為麵條重度愛好者的點評君,拿出畢生所學總結出了其它12碗全國各地必吃的一碗麵,快來看看有沒有你的pick?
上海-陽春麵
陽春麵又名「清湯光面」,是麵條家族中最樸素無華的成員。舊時原是販夫走卒的便宜食物,因為沒有澆頭,全靠半勺豬油添香、一撮小蔥(或者蒜葉)提鮮,湯分白湯和紅湯,都可用高湯,紅湯一般用醬油和開水兌成。面一般是水面。
麵條端上桌,細密的小蔥漂浮在亮閃閃的豬油中,散發著濃鬱的香味。裹著蔥的麵條一入口,你會發現有時候簡單才是最好的。
蘇州-澆頭面
澆頭面的世界五花八門,在當地打開大眾點評的美食榜總能看到各種琳琅滿目的推薦。但最經典的八卦在於,食客老饕們都要趕著霧氣去吃天未亮的頭湯麵。因為蘇州面為鹼水面,頭湯下麵,不帶「鹼水味」。
對於南方食客來說,吃麵吃的是湯和澆頭。蝦仁、爆魚、素什錦、爆鱔、香菇、大排、燜蹄...澆頭實在是太多了!好不容易選中一個澆頭,又被告知還可以自由搭配,雙澆、三澆,怎麼來都可以,實在堪比點一桌菜的難度。澆頭都是現炒的,裝在一個個小盤子裡和麵條一同被端上桌,充滿儀式感。
杭州-兩黃面
兩面黃頗有些矜持氣質,製作起來十分講究,費工又費時。
滾水煮熟面撈出衝涼,瀝乾,然後做堆用熟豬油煎至兩面黃,入口香脆,而中間的麵條還是軟的。
再將做好的滷淋在上面,滷汁融進麵餅裡,從賣相上看就十分誘人。從碗底挑起麵條放入嘴裡,香氣瞬間充滿口腔,配著筋道有嚼勁的麵條,每嚼一下都回味無窮。
山西-刀削麵
山西麵條豐富,對於山西本地人來說也難以勝數。相比其他地區主要用小麥粉來製作麵條,小麥粉、高粱面、莜麵、蕎麥麵等山西都有使用,製作方法更是有擀、拉、撥、壓、擦、揪等等,再搭配素的葷的醬的醋的澆頭...「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的說法一點兒也不誇張。到了山西要是不知道怎麼吃,可以上大眾點評的美食榜做做功課。
吃刀削麵時,看著師傅用特製的弧形刀從麵團上熟練地削出面葉。面葉中間稍厚兩端較薄,會形成一條隆起的凌峰,然後落入沸水中。在味覺享受之前就已經飽了眼福。
山西-莜麵栲栳栳
山西人的莜麵栲栳栳,有貴客來臨時才會食用。
莜麵是用莜麥磨粉做成的,和面時必須用滾水。莜麵的香味十分獨特,吃起來很有嚼勁,可以做成莜麵魚魚、莜麵窩窩等各種形式。
栲栳是指用柳條編成,形狀像都鬥的容器。蒸好的莜麵,如「貓耳朵」似筒狀形,挨個站立,在籠內酷似蜂窩,吃時可以搭配羊肉或者蘑菇湯。
山西-岐山臊子麵
岐山臊子麵講究「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旺」。
面要擀得非常薄,再用刀切成細條,煮出來成細條,煮出來呈半透明狀,又筋道又光滑,所以被稱為「薄、筋、光」。湯最重要,用當地岐山醋,辣子是鳳翔辣子面兒。「煎」指湯溫度高。「稀」指湯要的多面要的少,細面一碗只吃一口,寬面一碗只吃一兩條。
由於面少,甚至有人管它叫「一口香」。「旺」的意思,是佐料要豐富,即臊子多。最後撒上一把蔥花,一口冒著熱氣的麵條下肚,實在令人太滿足了!
北京-炸醬麵
作為北京的標誌性美食,炸醬麵的排名在大眾點評的麵條榜裡也是很靠前的。炸醬麵需得是手擀麵,和面時候最好是半燙麵,揉麵團時候加一點細澱粉,才能抻出夠筋道的面,煮出來透亮,吃起來爽滑。
一碗好吃的炸醬麵,醬也不能馬虎。必須用好的黃醬,喜歡甜口的還可以加入點甜麵醬。肥瘦相間的肉丁煸炒出油,加入蔥薑絲,在放入調好的醬,大火熬煮一下再用文火慢炸,等到紅油浮出,就可以出鍋了。
新疆-拉條子
新疆的小麥因為低溫氣候,生長周期更長,因此更加筋道,和面的時候水裡加一點鹽,不能和的太硬,和好面後再上面抹一些油,技術高超的師傅就能拉出很細的麵條。
除了面,拉條子最能玩出花樣的就是菜碼,羊肉、雞肉、韭菜、木耳、青椒等,總有一盤是你的菜。但有一樣肯定少不了,那就是西紅柿,一盤紅亮鮮活的拉條子全靠它來提氣。
重慶-豌雜麵
重慶小面是重慶人的驕傲。
之所以被稱為小面,大約是因為它便宜快捷,黃色的鹼水面扔進鍋中三五分鐘煮熟,撈出來加入澆頭和調料就可以吃了。即使是一碗素麵,也能讓人吃得唏哩呼嚕。
在這其中,豌雜麵大概是重慶小面中有點異軍突起的一支。所謂碗雜,在小面的基礎上,加上豌豆雜醬澆頭。雜醬即肉醬,以八瘦二肥的肉末入鍋煸炒,加入蒜碎薑末煸出香味,再加入幹黃醬和四川甜麵醬,這就是重慶人的豌雜。
一碗豌雜麵上桌,第一眼便是那黃燦燦鋪了半碗的豌豆,給紅湯重辣的小面帶來了些許清甜的做派,令人胃口大開!
成都-怪味面
怪味面在形色上不起眼,勝在變化多端的味道:一是湯汁,將豬骨、筍乾、香菇、蝦米、墨魚、淡菜、魷魚等放入雞湯,慢火燉煮;二是調料,精鹽、白糖、紅醬油、芝麻油、熟油辣子、花椒粉等十幾味調料進行調和,鋪在碗底。
麵條攪拌兩下,送入口中滾燙鮮美,麻辣、酸甜、鹹鮮同時在舌尖爆破,這種簡單而純粹的味覺力量語言無法形容,只能簡單命名為「怪味」。
就像是無數禮花綻放照徹黑夜,怪味面也能在瞬間把你送上味覺巔峰。
貴州-腸旺面
這碗油光鮮亮的腸旺面,一定是很多貴州人早餐的首選。
腸旺面在和面時需加入雞蛋和少量食用鹼,將麵團反覆擀壓成為極薄的麵皮,撒上豆粉,然後將麵皮摺疊,再切成細絲狀。
腸旺面的關鍵是肥腸和血旺。肥腸越肥越好,血旺越鮮越棒,豬糟頭肉或五花肉製成的脆臊是靈魂,想想就要流口水。
廣州-細蓉
「細蓉」的來源,可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一種說法是,廣州挑賣雲吞麵的小販將面的大小分「大用」和「小用」兩種。還有一種說法是,香港人見雲吞在湯水翻滾中,像極了一朵朵綻開的芙蓉花,故取名「細蓉」。
細蓉面中雲吞,湯底無不精彩,而麵條本身也頗為講究,和面過程不加一滴水,只用鴨蛋,最後加入鹼水增加麵條的柔韌。
中國麵條千千萬,今天的文章雖不足以羅列全中國的麵條軍團,但這13碗面都包含了當地人對於麵條的那份記憶。一口湯,一口面,趁著熱氣唏哩呼嚕地吃完,再高高興興地打個飽嗝,一碗麵下肚,只想感嘆一句:人間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