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2020-12-12 求是網

  2020年9月28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專門以考古為主題舉行集體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高度,精闢論述我國考古工作。

  2020年第23期《求是》雜誌刊發了這篇重要講話(全文)。

  筆記君為您梳理了15個要點,學習收藏!

  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西考察。這是5月11日下午,習近平在大同市雲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新華社記者 劉彬/攝

01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

  我國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記錄了中國3000多年的歷史,同時在甲骨文發明以前在中華大地還有1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超過百萬年的人類發展史並沒有文字記載。考古學者將埋藏於地下的古代遺存發掘出土,將塵封的歷史揭示出來,將對它們的解讀和認識轉化為新的歷史知識。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

02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級黨委(黨組)和領導幹部應該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一些我國歷史知識。中央政治局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目的是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03

考古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

  百萬年的人類起源史和上萬年的人類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來建構。即使是有文字記載以後的文明史,也需要通過考古工作來參考、印證、豐富、完善。

  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04

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我國很早就有了考古學研究。

  1921年,我國開始對仰韶文化遺蹟進行考察,我國現代考古學由此誕生,即將走過百年曆程。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建立健全考古工作體系,專業隊伍不斷壯大,工作規模不斷擴大,重要發現層出不窮,學術研究和技術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國際學術話語權明顯提升。即使是在六、七十年代,我國在秦始皇陵兵馬俑、馬王堆漢墓、河姆渡遺址等考古工作中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考古工作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提出要求,到地方考察時也看了不少當地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去年8月,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開座談會並就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發表了講話。

  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05

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

  我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最新考古成果表明,我國是東方人類的故鄉,同非洲並列人類起源最早之地;北京猿人在50萬年前就發明人工用火術,為全球最早之一;早在1萬年前,我們的先人就種植粟、水稻,農業起源同西亞北非並列第一;我國在樂器、獨木舟、水利設施、天文等方面的發明發現也是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考古成果還說明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

  這些重大成就為我們更好研究中華文明史、塑造全民族歷史認知提供了一手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社會、歷史意義。

06

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

  我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充分說明,我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各個時代的古代文明發展成就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我國先民在培育農作物、馴化野生動物、尋醫問藥、觀天文察地理、製造工具、創立文字、發現和發明科技、建設村落、營造都市、建構和治理國家、創造和發展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讚嘆的成就。

  這些重大成就展示了中華民族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蘊涵著豐富知識、智慧、藝術的無盡寶藏,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07

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

  長期以來,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借鑑,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中國古代農業技術、「四大發明」以及漆器、絲綢、瓷器、生鐵和制鋼技術、郡縣制、科舉制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鮮明的獨創性。

  這些重大成就展示了我國在悠久歷史進程中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突出貢獻,也展示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和平性格、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天下一家的大國氣度。

08

考古工作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歷史文化領域的鬥爭會長期存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用事實回擊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各種歪曲污衊,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09

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我國古代歷史還有許多未知領域,考古工作任重道遠。比如,夏代史研究還存在大量空白,因缺乏足夠的文字記載,通過考古發現來證實為信史就顯得特別重要。又比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話傳說還是確有其人?也需要考古工作去揭開謎底。

  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加強考古資源調查和政策需求調研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規划水平。要圍繞一些重大歷史問題作出總體安排,集中力量攻關,不斷取得新突破。

10

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

  考古學界要會同經濟、法律、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醫學等領域研究人員,做好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工作,把我國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現出來。

  要吸收最新史學研究成果,及時對我國古代歷史部分內容進行完善,以完整準確講述我國古代歷史,更好發揮以史育人作用。

11

搞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考古遺蹟和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

  要建立健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資料庫,加強相關領域文物資源普查、名錄公布的統籌指導,強化技術支撐,引導社會參與。

  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發揮作用。

  要健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機制,把文物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

  要制定「先考古、後出讓」的制度設計和配套政策,對可能存在歷史文化遺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不得使用。

  要深刻汲取國內外重大文物災害事故教訓,督察落實主體責任,強化隱患整治,增強歷史文化遺產防護能力。

  要加強執法督察,規範舉報流程,嚴厲打擊文物犯罪。

12

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

  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深入進行理論探索,包括探討符合歷史實際的人類文明特別是中華文明的認定標準,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增強中國考古學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

  要運用科學技術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發現和分析能力,提高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力。

  要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13

發揚光大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要通過深入學習歷史,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14

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通過對外宣傳、交流研討等方式,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15

關心愛護考古工作者

  廣大考古工作者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廣大考古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牢固樹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責任重大的觀念,關心愛護考古工作者,積極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持,為考古事業、文物保護、歷史研究創造良好條件。

  策劃:學而時習工作室  編輯:尹霞 狄英娜 韓辰  審核:宋維強  監製:馬建輝

相關焦點

  • 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高度,精闢論述我國考古工作。2020年第23期《求是》雜誌刊發了這篇重要講話(全文)。筆記君為您梳理了15個要點,學習收藏!
  • 32個要點,讀懂總書記政治局常委會重要講話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部署、親自領導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果斷科學號令下,全國上下迅速打響了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2月3日,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發表重要講話。2月16日出版的2020年第4期《求是》雜誌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篇重要講話。
  • 收藏!跟習近平總書記學經典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創作的《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社會反響熱烈。  節目分為12集,以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談話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經典名句為切入點,由「原聲微視頻」「思想解讀」「經典釋義」「現場訪談」「互動問答」「經典誦讀」六個環節構成。19日晚已經播出最後一集。
  •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理念和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理念和情懷。在地方工作期間,總書記為浙江良渚古城遺址等一系列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傾注了大量心血。
  • 早讀|這堂「一國兩制」公開課,習近平點評「抓住了要點和要害」
    習近平來到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圖書館,聽取澳門教育總體情況和學校校史介紹,了解澳門回歸以來特別行政區和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情況。展臺上擺放著《中國歷史》《品德與公民》等教材,習近平拿起教材仔細翻看。習近平表示,教材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特別行政區政府同內地合編教材的做法值得充分肯定。要鼓勵更多學校使用新教材,讓老師們把教材講好、講活、深入人心。
  • 考古公開課 | 修復歷史的碎片
    考古公開課 | 修復歷史的碎片 2020-07-18 0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考古公開課》你不知道的考古學
    穿越歷史的時空,拂去時間的塵埃,用科學和想像力拼接歷史的碎片,還原真相,在探尋和推理中感受考古者的智慧和艱辛。《考古公開課》,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 武威「銅奔馬」登上央視《考古公開課》
    武威「銅奔馬」登上央視《考古公開課》每日甘肅網12月2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11月30日,央視科教頻道《考古公開課》聚焦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以「天馬傳奇」為主題,全面介紹了我國漢代青銅雕鑄藝術的高超水平
  • 金沙遺址「拍了拍」你 《考古公開課》還原真實的考古
    昨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的大型考古歷史文化類電視欄目《考古公開課》首度以雲連線的方式,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與北京演播廳進行同步錄製。金沙遺址發掘現場一個遺址,串聯起守護故事「自拍杆+手機+耳機」,一套看似簡易的「遊客標配」,卻是魯力參加央視新一期《考古公開課》錄製的重要裝備
  • 習近平總書記帶你回顧我國考古學的發展歷程
    編者按:2020年第23期《求是》雜誌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考古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百萬年的人類起源史和上萬年的人類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來建構。即使是有文字記載以後的文明史,也需要通過考古工作來參考、印證、豐富、完善。我國考古學走過了什麼樣的發展歷程?一起來看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  我國很早就有了考古學研究。1921年,我國開始對仰韶文化遺蹟進行考察,我國現代考古學由此誕生,即將走過百年曆程。
  • 金沙遺址「拍了拍」你《考古公開課》還原真實的考古
    昨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頻道的大型考古歷史文化類電視欄目《考古公開課》首度以雲連線的方式,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與北京演播廳進行同步錄製。金沙遺址發掘現場一個遺址,串聯起守護故事「自拍杆+手機+耳機」,一套看似簡易的「遊客標配」,卻是魯力參加央視新一期《考古公開課》錄製的重要裝備。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 紮實做好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
    昨日,市委書記李亞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近期重要指示精神、李克強總理考察河南指示要求,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特別是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認真落實全國石窟寺保護與考古工作座談會精神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對紮實做好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提出要求
  • 《考古公開課》天下長安
    穿越歷史的時空,拂去時間的塵埃,用科學和想像力拼接歷史的碎片,還原真相,在探尋和推理中感受考古者的智慧和艱辛。《考古公開課》,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 習近平總書記的讀書觀
    一個人要形成一種讀書觀,需要具備五個基本條件 一是喜愛讀書。就是把讀書作為一種愛好,作為一生的習慣,甚至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能經常讀書,持之以恆,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和衝動,懂得讀書的價值與意義。這是「我要讀」的一種自覺。二是讀好的書。
  • 央視《考古公開課》聚焦武威「天馬傳奇」
    央視《考古公開課》聚焦武威「天馬傳奇」 2019-11-30 1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考古公開課》大唐遺寶
    穿越歷史的時空,拂去時間的塵埃,用科學和想像力拼接歷史的碎片,還原真相,在探尋和推理中感受考古者的智慧和艱辛。《考古公開課》,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 ...創新中心黨支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暨全國兩會...
    7月29日下午,市農業科技創新中心黨支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暨全國兩會精神會議召開。
  • 親歷發掘現場,上一堂「考古公開課」!
    親歷發掘現場,上一堂「考古公開課」! 淹沒在歷史塵煙中的那神秘莫測 風雲變幻的古老世界 關於考古的神秘傳說和古老故事 一直被訴說和追問
  • 習近平總書記的下黨情結
    所有人下車,帶上我們給準備的草帽、毛巾、木棍,頂著烈日、冒著酷暑,沿著崎嶇的山間小路,步行,2個多小時才到達下黨鄉下黨村。」「因為下黨窮,外人很少來,那條山間小路平時走的人也很少,全都是橫生的樹杈和高高的雜草。當時的下黨鄉黨委書記楊奕周就拿一把柴刀,在習書記前面開路,一邊走一邊砍樹杈、劈野草。還有老百姓自發地跑到中途的涼亭裡,給習書記送草藥茶和綠豆湯。」
  • 閻良區舉辦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公開課~(視頻)
    >公眾考古開放日活動正在進行閻良是商鞅變法的地方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改革之城這次公開課共有三位老師他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駐守在閻良幾十年致力於秦漢櫟陽城的考古工作精彩的講解+認真的聆聽這場在遺址旁的公開課讓市民、群眾零距離的接觸考古專家聆聽他們講述秦漢櫟陽城的前世今生李毓芳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