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的下黨情結

2020-12-16 福安新聞網

下黨概貌

「『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得知下黨實現了脫貧,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我非常高興。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賀!」

8月6日上午11時許,壽寧縣委書記湯孔忠在鸞峰橋上,激動地向下黨鄉幹部群眾宣讀習總書記的回信。「總書記給咱們回信啦!」喜訊傳遍村落,大家奔走相告。上百名幹部、群眾聚集鸞峰橋上,歡聲笑語,分享喜悅。

「真沒想到,習總書記這麼快就給我們回信了!」61歲的下黨鄉原黨委副書記劉明華,捧著函件,認認真真看了五遍。作為最早受命籌建下黨鄉的4名幹部之一,他親身見證了下黨的幸福變遷。給習總書記署名寫信的6名幹部群眾中,劉明華就是執筆人。

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地方

習總書記回信中提及的「車嶺車到天,九嶺爬九年。」來自於壽寧民歌「車嶺車到天,九嶺爬九年。三日三夜三望洋,三支蠟燭過巖倉。」民歌從側面說明了古代壽寧山高路遠的自然環境。

壽寧縣在萬山包圍之中,最大的山是車嶺和九嶺。車嶺古道始建於宋元時期,建成於明中葉(公元1450—1465年),自海撥176米的山田村始,直插海撥745米的小車嶺村,高低落差569米,全長5公裡,有12900多級臺階。嶺頭雲霧繚繞,車嶺恰似一條天梯直上雲霄,故有「車嶺車到天」之說。全嶺除嶺亭前後引道外,無一節平路,是壽寧外出南大門的古代要道。

車嶺古道

九嶺古道始築於宋代,因所處山脈有連綿的九座高峰而得名。原為政和縣城通往大安鄉官臺山銀礦的驛道,是壽寧縣歷史最悠久的官道,也是古代府縣官員往來和公文遞送的必經之路。該段古道全長5公裡,路寬約1.5米,路面由芹洋鄉境內溪中特有的深紅色片石築砌。沿九嶺古道拾級而上到嶺巔,海拔落差達574米(316米──890米)。

下黨於1988年建鄉,是壽寧縣西部最偏遠的山鄉,那裡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當時,下黨是省級特定貧困鄉,是寧德地區四大特困鄉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五無鄉」,即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全鄉總人口約7500人,農林牧漁總產值只有186萬元,貧困率達到70%。

福壽高速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首進下黨。陪同的時任壽寧縣常務副縣長連德仁記憶猶新:「清早6時多,習書記一行從壽寧城關出發。9時多,車子開到平溪鄉上屏峰村。所有人下車,帶上我們給準備的草帽、毛巾、木棍,頂著烈日、冒著酷暑,沿著崎嶇的山間小路,步行,2個多小時才到達下黨鄉下黨村。」

「因為下黨窮,外人很少來,那條山間小路平時走的人也很少,全都是橫生的樹杈和高高的雜草。當時的下黨鄉黨委書記楊奕周就拿一把柴刀,在習書記前面開路,一邊走一邊砍樹杈、劈野草。還有老百姓自發地跑到中途的涼亭裡,給習書記送草藥茶和綠豆湯。」

1996年8月7日。時任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第三次來到下黨,他一到下黨,就開門見山地說:「整整7年之後的今天,我又到了下黨。7年來,我一直牽掛著下黨。」

群眾的淳樸、熱情、堅韌和對擺脫貧困的渴望,給習書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當時很感慨地說:「下黨這個地方,我來了一次,一輩子都忘不了。下黨不擺脫貧困,我們就愧對鄉親父老。」連德仁回憶當時的情景。

對貧困鄉的關心、對下黨所辦的件件實事,讓當地群眾將習近平三個字永遠地刻在了心裡。

向總書記匯報

從「學生與菩薩同堂,念經與念書同聲」到「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下黨美了,村民富了,鄉親們心懷感恩,沒有習總書記的關心和牽掛,下黨不可能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有村民提議,應該給總書記寫一封信,向他匯報下黨脫貧的喜訊。

7月中旬,在村裡的幸福茶館,受鄉親們委託,當年習總書記第一次進下黨時的6位見證者劉明華、王光朝、王光拔、王金花、陳大輝、王光滿,聚在一起,商量如何給總書記寫信,說說心裡話。由劉明華執筆,大家商量著將下黨的舊面貌、新變化以及群眾對總書記的問候一一寫下。

鸞峰廊橋

兩頁半的信,幾個人反覆斟酌用詞,寫了兩遍草稿,最後籤上自己的名字,特地進了縣城,寄了出去。

誰也不知道,百忙之中的習總書記是否有空給大家回信。

出乎大家的意料,時隔半月之後,8月6日早上,他們知道了習總書記回信的內容。

71歲的王光朝,是習近平當年第一次和第三次進下黨的見證者。2016年,下黨創建紅色旅遊地,他在自家開起了「幸福茶館」。如今,茶館每日客流量多則四五十人,少則也有十多人。日子越過越殷實。

「總書記在回信中,希望我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幹、久久為功,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我很受鼓舞。」退休的劉明華現在擔任「難忘下黨」主題館的講解員,「每天從全國各地慕名來此接受黨性教育的遊客絡繹不絕,我一次一次為他們講述下黨的紅色故事、人文故事、生態故事,特別自豪。」

「下黨鄉118戶貧困戶504人已全部脫貧。」下黨鄉黨委書記葉忠強介紹,以打造「中國·下黨紅色旅遊新地標」為目標,培育「清新福建·難忘下黨」特色旅遊品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實施「旅遊+」策略是下黨鄉鞏固精準扶貧成果的發展之路。

下黨之夜

旅遊產業的發展促進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有效帶動了民宿、農家樂等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下黨已發展下黨人家、百口食堂等8家農家樂、10多家民宿,100多名青年人返鄉創業。2018年,下黨鄉年接待遊客15萬人次,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從1988年的186元增長至2018年的13066元,整整翻了70倍。

「在信中,我們還請習總書記在百忙之中,能抽空回下黨看看。」王光朝說。

這也是下黨幹部、群眾的心聲。

(寧德晚報記者 吳道鍔)

相關焦點

  • 習近平總書記的下黨情結
    8月6日上午11時許,壽寧縣委書記湯孔忠在鸞峰橋上,激動地向下黨鄉幹部群眾宣讀習總書記的回信。「總書記給咱們回信啦!」喜訊傳遍村落,大家奔走相告。上百名幹部、群眾聚集鸞峰橋上,歡聲笑語,分享喜悅。「真沒想到,習總書記這麼快就給我們回信了!」61歲的下黨鄉原黨委副書記劉明華,捧著函件,認認真真看了五遍。作為最早受命籌建下黨鄉的4名幹部之一,他親身見證了下黨的幸福變遷。
  • 習近平總書記給下黨鄉親回信一年來 下黨篤"信"篤行
    4日,省道S207線控制性工程下黨隧道將正式貫通,為國慶節前下黨至尤溪段公路全線通車奠定堅實基礎。  「一路通,百業興。這條振興路通車後,既能提升出行安全係數,又能縮短進城時間,還能帶動區域產業融合發展。」下黨鄉黨委書記項忠紅說。  去年8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下黨鄉的鄉親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 發揚滴水穿石精神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習近平總書記給福建壽寧縣...
    原標題:發揚滴水穿石精神 走好鄉村振興之路——習近平總書記給福建壽寧縣下黨鄉鄉親們的回信引發熱烈反響  習近平總書記4日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總書記的親切關懷,殷殷囑託,讓鄉親們倍感振奮。
  • 下黨群星閃耀
    下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於2018年全部脫貧,去年8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下黨鄉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演出現場,邀請當時的六位寫信人和黨員代表參與互動,介紹下黨公路從無到有、群眾從致力脫貧到邁步奔小康的喜人變化。下黨的新交通、新風貌也給演出團隊留下深刻印象。
  • 天塹變通途 舊貌換新顏——幸福下黨再出發
    在他的印象裡,多年之前的下黨就是「坐井觀天」,人走出去都難,更別提有客人來。昔日下黨,無公路、無電燈、無自來水、無辦公場所、無財政收入,「五無鄉」窮出了名,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30多年前一個南北奔波的賣茶故事,至今讓王光朝老人記憶猶新。蝸在大山裡的下黨,地無三尺平,種點茶葉都難。
  • 下黨派出所「第一課」:榮譽室,山裡楓橋的足跡 從這裡啟航!
    近日,壽寧縣公安局下黨派出所榮譽室正式建成,也是全縣首個派出所榮譽室。  下黨派出所榮譽室主題鮮明、內容豐富、莊重典雅、美觀大方,以展板展陳、視頻資料相結合的方式,由「前言」、「歷任所長與教導員」、「大事件」、「習近平回信」、「1警+5員」、「習近平三進下黨」、「領導關懷」等十七個板塊構成。
  • 習近平三下壽寧下黨鄉
    今年3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蘭考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深情地回憶起20多年前在壽寧縣下黨鄉的調研往事。 一個地處偏遠的閩東小山鄉,為何能讓總書記這樣牽掛?一段20多年前的塵封往事,蘊藏著怎樣的動人故事?
  •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全文
    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新的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深入闡釋了黨的十八大精神,進一步升華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和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講話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貫穿著堅定信仰追求、歷史擔當意識、真摯為民情懷、務實思想作風、科學思想方法,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輝。
  • 習近平回信勉勵福建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全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調研指導扶貧工作。第一次是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乘車近3個小時、步行2個多小時,冒著酷暑到下黨鄉訪貧問苦,幫助解決發展難題。近日,受鄉親們委託,下黨鄉6位黨員幹部群眾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下黨脫貧的喜訊,表達了對黨中央和總書記的感恩之情。
  • 天塹變通途 舊貌換新顏——幸福下黨再出發
    在他的印象裡,多年之前的下黨就是「坐井觀天」,人走出去都難,更別提有客人來。昔日下黨,無公路、無電燈、無自來水、無辦公場所、無財政收入,「五無鄉」窮出了名,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30多年前一個南北奔波的賣茶故事,至今讓王光朝老人記憶猶新。蝸在大山裡的下黨,地無三尺平,種點茶葉都難。
  • 總書記的回信讓壽寧下黨鄉沸騰了
    福建日報APP-新福建8月6日 (福建日報記者採訪組 )習近平總書記4日給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總書記的回信引發熱烈反響。請看福建日報記者從前方發回的報導——下黨鄉鄉長項忠紅:把總書記回信當作下黨發展新起點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回信了,我們下黨鄉幹部群眾激動不已,備受鼓舞。正是依靠黨的好政策,我們下黨鄉的老百姓日子越過越紅火了,全部脫貧了。
  • 推動新形勢下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不斷強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在思想理論界引起強烈反響,受到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和高度評價。現將部分專家學者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重大意義和精神實質的熱議,綜述報導如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新形勢下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歷史方位和使命任務,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對做好新形勢下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作出重大部署。
  • 習近平20多年前在福建壽寧縣調研:群眾的讚許最甘甜
    過去下黨不通公路,寸步難行;如今公路直通鄉裡,從縣城不到2小時就能到達這裡。過去的特困戶,現在有的脫貧,有的致富奔小康,老百姓生活上了一個新臺階。下黨的發展變化,讓習近平感到欣喜。  對下黨的未來,習近平語重心長地叮囑再三。「下黨的發展,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他要求,幹部要發揚剛建鄉時天天步行到各處開展工作的精神,披荊斬棘,搞好工作。
  • 習近平20多年前在壽寧縣下黨鄉調研:群眾的讚許最甘甜(圖)
    過去下黨不通公路,寸步難行;如今公路直通鄉裡,從縣城不到2小時就能到達這裡。過去的特困戶,現在有的脫貧,有的致富奔小康,老百姓生活上了一個新臺階。下黨的發展變化,讓習近平感到欣喜。  對下黨的未來,習近平語重心長地叮囑再三。「下黨的發展,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他要求,幹部要發揚剛建鄉時天天步行到各處開展工作的精神,披荊斬棘,搞好工作。
  • 習近平總書記的讀書觀
    之後,從正定到福建,從浙江到中央,讀書已經深深融入習近平總書記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在日益凸顯其個人魅力的同時,亦逐漸積澱成為治國理政的大智慧。要言之,習近平總書記最大的愛好是讀書,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讀書和思考,已把書當作他自己的精神故鄉,實現了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飛躍。由此,他強調要主動來一次「學習革命」。這可謂習近平總書記的「勸讀之道」。 讀好書。
  • 壽寧縣下黨鄉:返鄉創業路更寬
    45歲的王光棟是下黨鄉下黨村後村壠人。2014年,長期在外經商的他,回到下黨這片熱土,全身心投入打造下黨紅色旅遊新地標的實踐中。致富不忘本,返鄉創業忙王光棟有7個兄弟姐妹,早年一家12口人靠幾畝農田和茶園維持生計。
  • 31年前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徒步到此調研 福建壽寧縣下黨鄉今天...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福州9月2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陳強 通訊員吳通華)今天上午,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幹部群眾手持國旗,自發燃放鞭炮,慶祝按山嶺重丘區三級公路標準設計的省道S207線壽寧下黨至尤溪段公路通車。
  • 當年「三進下黨」,習近平至今「歷歷在目」
    原標題: 當年「三進下黨」,習近平至今「歷歷在目」   【學習進行時】8月4日,習近平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習近平在信中寫道,「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習近平和下黨鄉有著怎樣的故事?
  • 紙短情長,總書記關於扶貧的三封回信
    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常以書信的形式同人民群眾親切交流。問學習,聊工作,嘮家常,勉勵大家為了美好生活接續奮鬥。總書記始終牽掛著貧困地區的脫貧狀況,「花的精力最多」,不僅走遍布大江南北的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召開一系列會議,還與貧困地區的人民保持著書信往來。
  • 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返鄉創業路更寬
    45歲的王光棟是下黨鄉下黨村後村壠人。2014年,長期在外經商的他,回到下黨這片熱土,全身心投入打造下黨紅色旅遊新地標的實踐中。致富不忘本,返鄉創業忙王光棟有7個兄弟姐妹,早年一家12口人靠幾畝農田和茶園維持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