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20多年前在壽寧縣下黨鄉調研:群眾的讚許最甘甜(圖)

2020-12-15 網易新聞

  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身體力行踐行

群眾

路線,倡導推動「四下基層」。在閩東,他曾披荊斬棘步行兩個多小時,深入

壽寧縣

下黨鄉,現場解決發展難題,為下黨鄉注入致富源動力。這是讓總書記深情難忘的一段經歷,更是激勵廣大幹部心繫百姓、深入基層、服務群眾的榜樣力量—  

群眾的讚許最甘甜



  東南網5月12日報導(福建日報採訪組)

  壽寧縣下黨鄉,最近一段時間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今年3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蘭考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深情地回憶起20多年前在壽寧縣下黨鄉的調研往事。

  一個地處偏遠的閩東小山鄉,為何能讓總書記這樣牽掛?一段20多年前的塵封往事,蘊藏著怎樣的動人故事?

  5月9日,本報記者再訪下黨鄉,追憶那一段難忘的歷史。

  記憶

  驅車從壽寧縣城出發,沿著彎彎曲曲的山區公路前往下黨鄉。一路上,青山如黛、滿目蒼翠,灌木叢中散落的杜鵑花不時映入眼帘,清新的空氣令人心曠神怡。一個半小時左右,就到了閩浙兩省三縣交界處的下黨。

  在村頭,只見修竹溪水清澈奔流,一座造型古樸的廊橋飛架兩山峽谷間。離橋不遠處,一條曲曲折折的石徑從山上蜿蜒而下。

  當地幹部告訴記者,這就是遠近聞名的鸞峰橋。它始建於明代,清嘉慶五年(1800年)重建,橋長47.6米,拱跨37.2米,是全國單拱跨度最大的貫木拱廊屋橋。當年,習近平同志披荊斬棘、跋山涉水來到下黨鄉現場辦公,這座廊橋就見證了這一段難忘的歷史。

  記憶重回25年前的下黨鄉—

  1989年7月19日中午,烈日當空,酷暑難耐。

  壽寧縣下黨鄉,與鸞峰橋相望的文昌閣邊,一群人從荊棘叢生的崎嶇山路走下來。他們頭戴草帽,汗透衣背,風塵僕僕。走在最前面的,正是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

  地府』來了!」當地百姓奔走相告,欣喜異常。

  「當地百姓管地委書記叫『地府』,就是『知府』的本地發音。」25年前的這一幕,時任下黨鄉黨委副書記劉明華歷歷在目,「習書記一行受到最為熱情隆重的歡迎,鄉裡百姓說他是『到過這裡最大的官』,他們自發擺出各種擔桶,一桶一桶都是清涼飲料,用當地草藥做的,還有綠豆湯。」

  壽寧縣地處偏遠,明代寫了《警世通言》等「三言」的馮夢龍就曾在這裡當過知縣。當年,馮夢龍從家鄉蘇州到壽寧去上任足足走了半年,足見當時行路之難、所在之偏。

  下黨鄉則是壽寧最邊遠的山鄉,素有壽寧的「西伯利亞」之稱。這裡曾經是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鎮」,所在地通往四處毗鄰鄉鎮,都得翻山越嶺步行10多公裡,買賣東西只能靠肩挑背馱。直到建鄉時,農民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

  下黨之行,是習近平為了兌現承諾而來。

  下黨鄉1988年才成立。1987年10月,楊奕周、劉明華等四名幹部受命籌建下黨鄉,這裡的貧困、閉塞程度超過了他們的想像。

  劉明華回憶說,由於沒電,村民晚上只能點蠟燭、火篾。公路不通,山路難走,小販們挑貨進山都不敢進液體貨物,怕一不小心摔碎,血本無歸。因此,這裡不少人連醬油都沒有見過。沒有校舍,孩子們只能在廟裡上學,正所謂「學生與菩薩同堂,念書與念經同聲」。一年裡難得放一場電影,放完後一堆孩子都跑到電影幕布背後,想撿電影裡射出的子彈殼。

  1988年元月,下黨鄉正式掛牌成立。鄉領導班子最愁的就是如何打通進出鄉裡的通道,如何讓百姓擺脫貧困。

  1989年6月,時任下黨鄉黨委書記的楊奕周在參加寧德地委工作會議時,站起來「放炮」:對貧困地區,上級要關心,要扶貧。習近平當場跟他約定,一定要去下黨一趟。

  「我們以為習書記只是口頭答應,可能不會來。」劉明華說。出乎意料的是,不到一個月,習近平就帶領地直和壽寧縣相關部門負責人30多人,前來下黨鄉現場辦公。

  這天6點,天剛蒙蒙亮,習近平一行就乘中巴車從縣城出發,約9點到達平溪鄉上屏峰村。這裡離下黨鄉所在地下黨村還有7.5公裡,不通公路,大家就下車步行。

  當地給他們準備了草帽、毛巾、木杖,大家頂著炎炎烈日,在崎嶇山間古道上跋涉了兩個多小時,才到達下黨村。

  習近平一到下黨,顧不得休息,就召開會議。在認真聽取鄉黨委工作匯報後,他說下黨鄉條件很差,幹部群眾很辛苦,並要求同行的地直部門、壽寧縣負責人優先考慮下黨的建設發展,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在資金上大力支持,解決實際困難。

  下黨鄉黨委、政府臨時在鸞峰橋邊的王氏祠堂裡辦公,條件極其簡陋,大家就圍坐在小板凳上開會。午飯時,習近平一行移到鸞峰橋上用餐,簡陋的飯桌、椅子就擺在廊橋上,邊吃邊談。午飯後,稍作休息,習近平又進村入戶、訪貧問苦。

  「在我們這個偏僻的地方,很少能見到這麼大的官,大家以為他會很講究,沒想到他一點架子都沒有。穿一件白襯衫,很樸素,午飯配的是鄉下人吃的青菜、小筍、田螺,他也吃得津津有味。」劉明華回憶。

  下午3點,習近平一行離開下黨村,走羊腸小道、過獨木橋、攀峭壁巖石,途經溪後、下屏峰等自然村,步行10多公裡,歷時兩個多小時到達臨近的芹洋鄉溪源村。

  一路上路險坡陡,且荊棘雜草叢生,他們拿著柴刀將擋在路面的荊棘、葦稈劈除。抵達芹洋鄉時,已是夜幕降臨。直到晚上8點左右,習近平一行才回到壽寧城關。

  參加調研的時任壽寧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連德仁在日記中寫道:「這一天,乘車5個小時,步行4個半小時,開會座談訪貧2個小時,一路風塵,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回到縣城招待所後,許多幹部才發現腳底、腳趾都磨出了血泡。」

  第二天,習近平在壽寧縣政府主持召開現場辦公會,下黨鄉幫扶工作是重要議題,當場拍板決定支持下黨鄉建設資金72萬元,其中40多萬元用於建設水電站,儘快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用電問題。「一下子拿到這麼多錢,鄉幹部激動得幾天幾夜睡不著,都在想怎麼用好這些錢。」劉明華回憶說。

  習近平同志後來用「異常艱苦、異常難忘」來形容此次下黨之行。

  因為這一次踐諾之行,下黨鄉成了習近平心中的牽掛。他先後3次去下黨鄉調研、現場辦公,協調解決當地的建設發展難題。

  僅僅幾天後,習近平又一次來到了下黨鄉。1989年7月21日晚,下黨鄉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災害,災情嚴重。26日,習近平冒雨步行3公裡,走了1個多小時才趕到受災最重的下屏峰村察看災情,慰問受災群眾。當時,芹洋鄉溪源村到下屏峰村的路基被洪水衝毀,基本看不到路坯,大家只能沿著坑坑窪窪的河道岸邊向上遊跋涉,時不時還要過獨木橋,踩著石頭當墊腳。

  1996年8月7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帶領省交通、財政、民政、老區、扶貧等部門負責人再次來到下黨鄉。「7年來,我一直牽掛著下黨。」習近平說,「我離開寧德之後,跟下黨還有聯繫,老楊(奕周)經常來找我,跟我講下黨的情況。」

  習近平查看了下屏峰村的災後重建新村面貌和村尾的公路橋建設,並協調有關部門給予下黨鄉發展資金100多萬元,幫助當地修建機耕路和發展生產。在他的協調下,下黨經楊溪頭村與浙江慶元縣對接公路由省交通廳立項,1998年建成通車。

  村裡的老人回憶說,由於資金短缺,當時村裡的石拱橋只建了石拱,橋面並沒有鋪平,施工搭設的木板便成了臨時便道。習近平一行從橋面便道穿行到河對岸,沿著河岸向上遊察看水毀後修繕的防洪堤工程。他謝絕去村部歇息喝茶,而堅持要進村民家中走走看看。

  過去下黨不通公路,寸步難行;如今公路直通鄉裡,從縣城不到2小時就能到達這裡。過去的特困戶,現在有的脫貧,有的致富奔小康,老百姓生活上了一個新臺階。下黨的發展變化,讓習近平感到欣喜。

  對下黨的未來,習近平語重心長地叮囑再三。「下黨的發展,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他要求,幹部要發揚剛建鄉時天天步行到各處開展工作的精神,披荊斬棘,搞好工作。要更新觀念,拓展思路,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點,把腳步邁得更紮實一些。要以一村一戶一人為對象去想路子,去解決問題,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上,才能實打實上一個新臺階。

  「地僻人難行」的下黨鄉成為習近平牽腸掛肚的邊遠貧困鄉鎮,而楊奕周也成了他時常聯繫的「草鞋親戚」。

  楊奕周的女兒楊世鳳回憶,無論是在福州、省裡,還是在浙江、上海任職,習近平多次通過秘書打電話到家裡,詢問下黨鄉脫貧發展情況,關心老楊的家庭狀況。2007年1月,楊奕周患病住院期間,習近平特地囑咐秘書代他前往醫院探望。當年6月老楊病逝後,習近平還特地發唁電錶示慰問。

  群眾,在習近平心中有著最重的分量。基層,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三進下黨鄉,是習近平心繫貧困地區發展的一個縮影。

  1988年6月,習近平同志到寧德擔任地委書記後,圍繞轉變幹部作風、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繫、凝聚合力推動發展,親自倡導和帶領全區幹部從開展領導幹部下基層接訪群眾活動開始,逐步建立以「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為主要內容的「四下基層」工作制度。而下黨鄉的徒步調研,正是他所倡導的「現場辦公下基層」的起點。

  傳承

  時至初夏,細雨綿綿,修竹溪的溪水清澈如洗,三三兩兩的村民依著自家的磚房,話著家長裡短,安詳如畫。

  對於下黨鄉下屏峰村村民來說,這條穿鄉而過的溪水曾經帶給他們痛苦的回憶。1989年7月,暴雨之後,山洪暴漲,衝垮了下屏峰村沿溪的夯土民居,有5人在這場山洪中失去了生命。而今,堤岸墊高了3米,土屋也變成了磚房,雨水很難再對他們形成威脅。

  5月9日,見到記者來採訪,村民黃宗秀說起抗洪往事:1989年7月的那場暴雨令她家裡損失慘重,小叔楊尚利就是在那場洪水中失去了生命,留下了小侄子楊春平。「小春平還沒滿周歲,就失去了父親。那天書記到家裡來慰問,特意抱著春平,鼓勵我們要堅強起來,從悲痛中走出來,把孩子培養成才。」

  黃宗秀說的書記,就是習近平。在7月19日首次到下黨鄉調研一周後,習近平再次步行到下黨鄉下屏峰村慰問受災群眾,並勉勵他們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用自己的雙手讓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雖然受了災,但這些年來,我們一直牢記書記的囑託,不等不靠,在好政策的扶持下,發展現代農業,辦了茶廠,種了臍橙,小春平還到廣東開了一家手機店。」說起這幾年的變化,黃宗秀一下就健談起來。

  習近平同志的殷切關懷和優良作風,深深烙在下黨人的心坎裡。他們始終牢記總書記當年的囑託,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不怨天尤人,不急於求成,以「弱鳥先飛」的意識,以「滴水穿石」的韌性,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1991年,全鄉上下鐵心辦交通,四方奔走籌資金,開通了總長12.5公裡的進鄉公路,其中3公裡為柏油路。隨後,又陸續開通了下黨至浙江慶元縣西溪鄉的16公裡跨省公路,下黨至碑坑等8個建制村的公路。

  下黨鄉上黨村至鄉裡8公裡長的簡易公路,一直是「卡脖子」路段,遭遇狂風暴雨時,泥流橫衝直撞。2005年,在省下派駐村幹部的帶領下,籌集投入資金260多萬元,對道路進行拓寬和硬化。上黨村人從此告別「泥灰抹面」的日子。

  道路通了,信息暢了。下黨人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大搞農業綜合開發,實現了富民強鄉的夢想。通過引進新品種、建設示範基地、組建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臍橙、錐慄、毛竹、油茶等特色農業產業。2013年,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7632萬元,是1988年的4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7800元,是1988年的40倍。

  在新開闢的下黨新區,中小學、醫院、汽車站、行政辦公樓以及水電路等設施一應俱全。不含幹部、學生等,這裡常住人口有1200多人,是建鄉前的近3倍。鄉裡還大力推進下黨、楊溪頭、下屏峰三個建制村的人口聚集,將逐步解決全鄉居住在地質災害點、低洼地帶、危房中群眾的住房問題。下黨鄉群眾的就醫、就學、居住、出行條件也明顯改善,廣電、寬帶、手機等現代科技產品進村入戶,逐步縮小了與城市的鴻溝。

  「鍥而不捨唱好山歌」,「馬不停蹄發展工業」。與此同時,作為全省2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壽寧人秉承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提出的發展理念,手握接力棒,一任接一任,攻堅克難,擺脫貧困。

  立足自力更生,利用優良生態,壽寧大力發展油茶、毛竹、冷涼型花卉、中藥材等高效特色農業,積極發展富硒富鋅產業,打造生態農業升級版,注重發展新型工業,三祥新材料等一批高科技公司引領壽寧經濟走上提質增效的快車道。

  在寧德期間,習近平把貧困地區發展最基本的條件歸納為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他指出,各級幹部要苦練密切聯繫群眾這一基本功。在他的倡導和帶動下,寧德市「四下基層」蔚然成風,成為各級幹部聯繫、溝通、服務群眾,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抓手。

  2012年2月,寧德對「四下基層」進行深化,在全市開展了「四下基層、四解四促」活動,並配套了「每月駐鄉進村入戶三晝夜制度」「領導幹部掛鈎聯繫制度」等舉措,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賦予了「四下基層」新的時代內涵。「四下基層」成為推動寧德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後來居上的強勁動力,為寧德發展凝聚起強大的正能量。

  發揚

  25年過去了,下黨鄉、壽寧縣等老區山區下一步如何發展?省委、省政府十分關心。

  5月8日,省委書記尤權帶領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專程驅車來到下黨鄉,就在當年習近平總書記現場調研的鸞峰橋上,與鄉村幹部、老黨員、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聽大家談打算、擺差距、提建議、說要求。

  當年專程到地委匯報工作的劉明華、陪同習近平總書記三次進下黨的連德仁、當時還是小學生如今已是下黨村支書的王明祖等紛紛發言。大家深情地回憶起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到下黨鄉調研的情景,高興地述說這些年來的發展變化。特別是說到當前發展遇到的困難問題,大家十分坦誠:「自己和自己比有進步,與周邊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比,差距還很大。」「下黨資源豐富,現在的問題關鍵是道路條件還不是很好。」「年輕人都到外地創業了,村裡發展產業缺人,能不能派些優秀幹部來。」……

  橋下流水潺潺,橋上發言熱烈。認真聽取大家發言後,尤權說,當年習近平總書記披荊斬棘步行深入下黨鄉現場解決發展難題,身體力行踐行群眾路線,倡導推動「四下基層」,為我們作出了榜樣,令我們深受教育。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在河南蘭考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四下基層」制度傳承好、堅持好、發揚好,進一步轉變作風,切實解決百姓反映強烈的問題。

  尤權指出,現在離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我們要把工作重點更多地放在加強薄弱環節上,放在解決發展的「短板」問題上,這其中老區山區是重中之重。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產業、財政、科技、人才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給予傾斜,不斷增強老區山區發展的內生動力。他希望當地幹部群眾大力弘揚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精神,發揮自身優勢,多想致富辦法,發展特色產業,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家鄉面貌,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

  群眾的讚許最甘甜,一碗綠豆湯、一杯草藥茶,給習近平總書記留下了深刻印象。有著數百年歷史的鸞峰橋見證了習近平總書記與下黨鄉幹部群眾的那份深厚感情,也將激勵當地幹部群眾自力更生、滴水穿石,在致富路上邁出更大步伐。

本文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習近平20多年前在福建壽寧縣調研:群眾的讚許最甘甜
    習近平同志當年深入壽寧縣下黨鄉調研。(資料照片)  壽寧縣下黨鄉,最近一段時間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今年3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蘭考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深情地回憶起20多年前在壽寧縣下黨鄉的調研往事。  一個地處偏遠的閩東小山鄉,為何能讓總書記這樣牽掛?一段20多年前的塵封往事,蘊藏著怎樣的動人故事?  5月9日,本報記者再訪下黨鄉,追憶那一段難忘的歷史。
  • 習近平回信勉勵福建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全文)
    今天,我們一起重溫一篇《福建日報》2014年頭版刊發有關扶貧的報導——《群眾的讚許最甘甜》。習近平同志當年深入壽寧縣下黨鄉調研。(資料照片)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身體力行踐行群眾路線,倡導推動「四下基層」。
  • 習近平三下壽寧下黨鄉
    今年3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蘭考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深情地回憶起20多年前在壽寧縣下黨鄉的調研往事。 一個地處偏遠的閩東小山鄉,為何能讓總書記這樣牽掛?一段20多年前的塵封往事,蘊藏著怎樣的動人故事?
  • 31年前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徒步到此調研 福建壽寧縣下黨鄉今天...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福州9月2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陳強 通訊員吳通華)今天上午,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幹部群眾手持國旗,自發燃放鞭炮,慶祝按山嶺重丘區三級公路標準設計的省道S207線壽寧下黨至尤溪段公路通車。
  • 寧德壽寧縣下黨鄉:從特困鄉到美麗鄉村的嬗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鄉深入調研,現場辦公,推動發展,開啟了下黨擺脫貧困的歷史徵程。在擔任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後,多次深情回憶那段「異常艱苦,異常難忘」的下黨往事。  多年來,下黨廣大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託,以滴水穿石、弱鳥先飛、以幹得助、久久為功的精神力量,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路,使一個特困鄉發展成為今天的美麗鄉村。
  • 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提到福建下黨鄉 收看直播的鄉親們沸騰了
    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提到福建下黨鄉 收看直播的鄉親們沸騰了 2020-01-01 09:21:33  來源:人民網
  • 習近平回信勉勵福建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 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
    習近平回信勉勵福建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 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 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 福建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牢記總書記囑託 持續鞏固脫貧成果 走出...
    央廣網北京8月4日消息(記者洪波 張子亞 劉會民)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位於閩東的大山深處,曾是全省唯一一個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特困鄉。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鄉調研指導扶貧工作。
  • 記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獲獎單位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
    圖為下黨鄉下黨村村民王明江與妻子王世菊在扶貧茶園採摘茶葉。近日,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記者見面會在壽寧縣下黨鄉舉行,這是福建省首次將省級新聞發布平臺下沉到鄉村一級。為什麼將這麼重要的發布會選在這裡舉行呢?
  • 寧德下黨鄉:從特困鄉到美麗鄉村的嬗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鄉深入調研,現場辦公,推動發展,開啟了下黨擺脫貧困的歷史徵程。在擔任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後,多次深情回憶那段「異常艱苦,異常難忘」的下黨往事。   多年來,下黨廣大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託,以滴水穿石、弱鳥先飛、以幹得助、久久為功的精神力量,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路,使一個特困鄉發展成為今天的美麗鄉村。
  • 習近平總書記的下黨情結
    8月6日上午11時許,壽寧縣委書記湯孔忠在鸞峰橋上,激動地向下黨鄉幹部群眾宣讀習總書記的回信。「總書記給咱們回信啦!」喜訊傳遍村落,大家奔走相告。上百名幹部、群眾聚集鸞峰橋上,歡聲笑語,分享喜悅。「真沒想到,習總書記這麼快就給我們回信了!」61歲的下黨鄉原黨委副書記劉明華,捧著函件,認認真真看了五遍。作為最早受命籌建下黨鄉的4名幹部之一,他親身見證了下黨的幸福變遷。
  • 當年「三進下黨」,習近平至今「歷歷在目」
    原標題: 當年「三進下黨」,習近平至今「歷歷在目」   【學習進行時】8月4日,習近平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習近平在信中寫道,「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習近平和下黨鄉有著怎樣的故事?
  • 習近平任寧德地委書記時曾到最窮鄉鎮察民情
    下黨鄉,福建省壽寧縣最邊遠的山鄉之一,1988年才建鄉,曾經是「五無鄉鎮」(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帶領地直相關部門負責人頭戴草帽,肩搭毛巾,頂著炎炎烈日,在崎嶇山路上跋涉2個多小時,深入到鄉政府所在地下黨村。
  • 習近平這些暖心「家常話」指路脫貧攻堅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8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中國共產黨人永恆不變的追求。
  • 壽寧縣下黨鄉:返鄉創業路更寬
    壽寧下黨村民王光棟通過返鄉種植茶葉,創辦民宿、餐館等,成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路更寬東南網7月1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單志強 範陳春 通訊員 吳通華)揉捻,發酵,烘焙,復焙……近段時間,身兼車間主任和制茶師的王光棟在壽寧縣下黨鄉的夢之鄉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一直忙碌著,不厭其煩地重複這些制茶工藝
  • 打壩、修渠、磨豆花……重溫習近平的勞動故事
    「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發表重要講話,闡釋勞動的意義。如果追溯這些思想的脈絡,習近平早年對勞動的切身體驗應該是重要源頭。從陝北高原打壩淤地,到福建寧德清淤修渠,青年時期的基層經歷和勞動經驗,讓習近平深知勞動是錘鍊作風、聯繫群眾的重要法寶。
  • 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返鄉創業路更寬
    壽寧下黨村民王光棟通過返鄉種植茶葉,創辦民宿、餐館等,成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路更寬臺海網7月12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揉捻,發酵,烘焙,復焙……近段時間,身兼車間主任和制茶師的王光棟在壽寧縣下黨鄉的夢之鄉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一直忙碌著,不厭其煩地重複這些制茶工藝,最後再將成品茶葉包裝好